怎样控制肉用仔鸡舍内的环境条件?

怎样控制肉用仔鸡舍内的环境条件?,第1张

肉用仔鸡生产的特点是:在高饲养密度、饲喂高能高蛋白日粮条件下实现肉用仔鸡快速生长,但是必须在充分满足其生理环境条件下,才能使肉用仔鸡的生产力得以充分实现。影响肉用仔鸡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温度、湿度、通风换气、饲养密度、光照、卫生等。

(1)温度

肉用仔鸡舍内的适宜温度,第一周为35~33℃,第二周为32~29℃,第三周为29~26℃,第四周为26~23℃,从第五周起,鸡舍内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23℃。肉用仔鸡在上述的适宜温度环境中,能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如果鸡舍内温度不正常,使肉用仔鸡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就会降低其生产效率。因此,在肉用仔鸡的整个饲养期内都要注意对鸡舍内温度的控制。控制方法可在舍内适当位置放置温度计进行观测,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降温或升温调节。如在炎热的季节或地区,鸡舍内气温较高时,可加大舍内通风量,打开门、窗及通气孔,开启风扇或排风机,使舍内温度降下来,必要时还可用冷水喷洒地面或用屋顶喷雾的措施进行降温。在寒冷季节,应加强鸡舍保温取暖工作,关闭门窗或用塑料薄膜覆盖,但同时要考虑适当的通风换气。在舍内用火炉、烟道、暖气或红外线等取暖。另外,在建造鸡舍时,屋顶、墙壁要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材料,这对鸡舍的防寒和防暑都非常重要。

(2)湿度

肉用仔鸡对湿度的要求与蛋用型鸡基本相同,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65%。其控制方法是在鸡舍内放置湿度计进行观测,在育雏初期舍内过于干燥时,可适当用水喷洒地面过道或四周墙壁,也可在热源上放置一盆水来增加舍内湿度。随着肉用仔鸡日龄增加,采食量、饮水量、呼吸量及排泄量与日俱增,舍内温度又逐渐下降,特别是在盛夏和梅雨季节,很容易发生湿度过大的情况。因此,对鸡舍湿度的控制,最重要的是防潮问题。常用于鸡舍防潮的措施主要有:及时清除舍内潮湿的粪便和垫料,增加舍内的通风换气量,在鸡舍地面铺设防潮层,避免饮水系统漏水现象等。

(3)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关系到肉用仔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经济效益。饲养密度小,虽然对肉用仔鸡的生长发育有利,但不能充分挖掘鸡舍、设备和人员的生产潜力,增加了取暖费用,使养鸡的经济效益低;饲养密度过大,使肉用仔鸡活动受限,生长发育缓慢,羽毛生长不良,也使鸡舍内空气污浊,湿度增大,易诱发啄羽、啄肛等恶癖,宰后屠体等级下降,饲料转化率、肉用仔鸡出栏成活率低。肉用仔鸡合理的饲养密度与鸡舍类型、饲养方式、垫料质量、季节、日龄和出栏活重等因素有关。采用地面厚垫料平养时,因食槽、水槽占用地面,且污染性较大,饲养密度宜低些。一般1~2周龄肉用仔鸡,每平方米地面宜养25~40只,3~4周龄宜养15~25只,5~8周龄宜养10~15只。另外,还应与肉仔鸡出栏活重结合起来考虑,如出栏活重在13千克以下,则后期饲养密度应为18~20只/米2;出栏活重13~17千克,饲养密度应为15~18只/米2;出栏活重17~19千克,饲养密度为13~15只/米2;出栏活重19~23千克,饲养密度为10~12只/米2。如采用网上平养或笼养时,鸡和粪便分离,污染性小,食槽、水槽可挂于笼外,饲养密度可以高一些。一般网上平养后期的饲养密度宜为每平方米网面18~20只,笼养后期的饲养密度可为每平方米笼底面积20~25只。此外,根据季节等环境的变化,饲养密度也随之改变,如冬季饲养密度可以大一些,而夏季饲养密度应小一些,通风条件不好的,饲养密度应小一些。

(4)光照

肉用仔鸡与蛋用雏鸡的光照制度完全不同。对蛋用雏鸡光照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性成熟的时间,而对肉用仔鸡光照的目的是延长采食时间,促进生长。一般肉用仔鸡舍多采用24小时光照,也有的鸡场雏鸡3日龄前采用24小时光照,4日龄以后采用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这样能使鸡有一个适应黑暗的习惯,以免碰到停电时而惊群。另外,还有些密闭式鸡舍实行间歇光照制度,即雏鸡5日龄前采用23小时连续光照,1小时黑暗。5日龄后改为每隔1小时光照,2小时黑暗,依此类推。这样使肉用仔鸡在无光时伏地休息,减少了运动量,相对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同时也节省了照明费用。

由于肉用仔鸡需要的光照时间较长,因而除自然光照外还要补给人工光照。在采用人工光照时,一定要注意光照度。在3日龄前,为了让雏鸡熟悉料槽、水槽位置和舍内环境,可采用较强的光照,每平方米地面用电灯4~5瓦。其余时间均以弱光照有利,每平方米地面用电灯1瓦左右,一般20~30米2的鸡舍有一个25~40瓦电灯泡悬挂于2米高处即可,这样有些弱雏在吃不饱时,可以继续采食,而鸡群仍然可以照常睡眠。此外,夜间给光还能有效地防止兽害,又不会引起惊群。

(5)通风换气

肉用仔鸡一般采用高密度饲养,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吃食多,排便多,特别是采用地面厚垫料饲养,易产生不良气体。如果鸡舍通风换气不良,往往使舍内湿度过大,有害气体增加,造成肉用仔鸡增重减缓,饲料利用率降低,胸部囊肿发病率增加,屠体等级下降,死亡率提高,因此,饲养肉用仔鸡必须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保持鸡舍垫料干燥,空气新鲜,使舍内相对湿度低于70%,有害气体氨、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别低于20毫克/千克、10毫克/千克和05%。

鸡舍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自然通风是靠风力或温差作用达到通风目的,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械强制将新鲜空气与舍内气体进行交换的方式。鸡舍通风量一般应根据舍内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大型现代化鸡场,鸡舍安装通风控制设备。但目前多数养鸡户还没有这种设备,可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感觉来掌握舍内通风量。如进舍时嗅到氨味较浓,有轻微刺眼或流泪时,此时氨气浓度已超过允许范围,应马上采取通风措施,如加大通风量或更换垫草等。在通风换气时,要考虑保温和通风的关系,通风时改变了舍内温度,通风完毕后,恢复到通风前的舍内温度。采用火炉取暖时,一定要防止火炉倒烟,以免发生煤气中毒。如果有倒烟,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通风。

肉用仔鸡一般采用高密度饲养,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吃食多,排便多,特别是采用地面厚垫料平养,易产生不良气体。如果鸡舍通风换气不良,往往使舍内温度过大,有害气体增加,造成肉用仔鸡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胸部囊肿发病率增加,屠体等级下降,残废率提高。因此,饲养肉用仔鸡必须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保持鸡舍垫料干燥,空气新鲜,使舍内相对湿度低于70%。

/4794224236/baidu/roujiyangzhijsbwbd/19787109166257020001_0052_1jpg"/>

夏季高温机械通风

1地圈梁2窗3钢骨架4通风帽5舍内排水沟

鸡舍通风量一般应根据舍内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大型现代化鸡场,鸡舍安装通风控制设备。但目前多数养鸡专业户还没有这种设备,可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感官来掌握舍内通风量。如进舍时嗅到氨味较浓,有轻微刺眼或流泪时,此时氨气浓度已超过允许范围,应马上采取通风措施,如加大通风量或更换垫草等。在通风换气时,要考虑保温和通风的关系,通风时改变了舍内温度,通风完毕后,恢复到通风前的舍内温度,采用火炉取暖时,一定要防止火炉倒烟,以免发生煤气中毒。如果有倒烟,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通风。

冬季,尤其在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是肉用仔鸡生产的淡季。但是,如果饲养管理得当,创造有利条件,冬季也能把鸡养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保温是冬季养好肉用仔鸡的关键,在寒冷气候来临前搞好鸡舍维修,严密门窗,舍内糊好缝隙,门窗加挂保温帘子,适当增加垫料厚度,采用保温性能好的稻草、麦秸、稻壳等作垫料,减少地面寒气影响,提高舍内温度。保温的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条件采用暖气、红外线、烟道、火墙、火炉等。舍内温度要求,进雏后一周内前3天33~35℃,后4天32~33℃,以后随日龄增长,温度逐渐下降,可每周下降2~3℃,最后保持在15~20℃。要注意舍温的恒定,切忌昼夜温差过大。

(2)注意舍内通风换气

肉用仔鸡饲养密度大,生长发育迅速,随着体重增加,呼吸量和排泄量也随之增加,如不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不仅使舍内湿度过高,而且还会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氨的浓度过大。若舍内设置火炉又增加了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对肉用仔鸡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严重时甚至引起中毒。因此,在强调保温的同时,要注意舍内通风换气,但要防止贼风,在背风面墙壁设置换气孔,一般可采用弯头式通风装置,有条件的可在中午采用动力排气通风。通风前提高舍温2~3℃,以保持通风后舍温稳定。

(3)调整日粮成分

冬季气温低,鸡体代谢旺盛,可适当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水平。据资料介绍,在冬季的肉用仔鸡日粮中增加2%~5%的动、植物脂肪,可取得较好的增重效果。

(4)精心管理

冬季肉用仔鸡饲养可采取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方式,适当增加饲喂次数,每只鸡应有3~5厘米的槽位,每日连续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光照强度1~2瓦/米。由于舍内湿度大,空气比较污浊,肉用仔鸡易患球虫病和呼吸道疾病,要注意预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31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