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恒阶字佝绪,文言文翻译搜索
参考译文: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
曾在那里任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阶为孝廉,朝廷授于尚书郎。
父亲去世后桓阶奔丧,回到乡里。适逢孙坚跨江击刘表战死,恒阶冒着危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刘表讲义气发还尸体。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刘表以全州响应袁绍。桓阶对长沙太守张羡说:“凡干事情离开正义,未有不失败的。
因此齐桓公率诸侯去尊崇周朝,晋文公驱逐叔带(按:周襄王姬郑的弟弟,曾发动内乱)而接纳周襄王。当今袁绍反叛,但是刘牧响应他,这是取祸的道路。
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张羡问:“但是跟谁才对呢?”桓阶说:“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挽救朝廷的危难,奉王命而讨伐有罪的人,哪一个敢不服?当今若以整个四郡保三江等待着曹公来,为他作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于是以长沙及附近三州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到曹操那里。
曹操十分高兴。适逢曹操与袁绍接连作战,军队未南下。
刘表忙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城破,桓阶就自己隐藏起来。时间长了,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将妻子的妹妹蔡氏嫁与他。
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而不受,又借口有病告退。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 守。
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菑侯曹植又有宠。
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
另外毛玠、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左右周旋保护了他们。桓阶与人为善好心救人,多是这样。
他升任尚书主持选举。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
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
桓阶独自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
“然而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当今曹仁等人是处在重围之中而死守无二心的,就是因为有大王你在远方支持他们。
人据守着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大的援救。
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2 东林党争的党争起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由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轩然 。事后言官又劾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主事袁黄。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东林党人杨时乔与左都御史温纯主持乙巳京察,距癸巳已十二年,期间爆发了“伪楚王案”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1303130,形成沈一贯与沈鲤两大集团的斗争,沈鲤借机贬谪浙党官员给事中钱梦皋、钟兆斗及御史张似渠、于永清,沈一贯则称病闭门家居,最后内阁只剩朱赓一人,叶向高曾说“廊庙空虚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胜喜争,三也;多藏厚积必有悖出之衅四也;凤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五也”。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京察,由年届八十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徐绍吉、周永春等策划倾覆东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图制止。这时期朝廷的党争形成南党和北党之争,互相攻击,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说:“东林所至,倾动一时,能使南北交攻,角胜党附”。
日后阁部大臣,长久缺员,万历帝亦置之不理,《资治通鉴三编发明》说:“楚宗事至是几十年矣,而廷臣犹以世卿右王之故,相继论劾,借端攻击,报复相寻,朝事已不可问”。叶向高先后上疏百余次,力陈:“今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只存其二”,“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也”。吏部尚书孙丕扬曾推荐沈鲤、郭正域、顾宪成、赵南星、高攀龙等,神宗一概不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浙党吏部尚书郑继之主持丁巳京察,是神宗朝最后一次京察,齐(亓诗教、周永春)、楚(官应震、吴亮嗣)、浙(姚允文、刘廷元)三党大肆斥逐东林党人。至此朋党之争,愈演愈烈。
泰昌元年(1620年)的移宫案中,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拥立太子朱由校继位有功,赵南星、高攀龙、顾大章、夏嘉遇、周宗建等重新启用。1623年(天启三年)东林党人主京察,又逐齐楚浙党,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为党争的工具。明末国子祭酒倪元璐说:“其始天子静摄,听臣工群类之自战而不为之理,所谓鼠斗穴中,将勇者胜耳。故其时其血玄黄,时胜时败”
天启三年(1623年)京察,赵南星掌吏部,力斥浙党、齐党、宣党等三党官员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等“先朝结党乱政”,议当罢黜。
3 元朝吏部尚书是何人元朝没有吏部尚书。
隋朝 文帝朝 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 炀帝朝 牛弘 唐朝 高祖朝 李纲;封德彝;杨恭仁 太宗朝 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 高宗朝 (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 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 则天朝 (称之为天官尚书) 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 中宗朝 张柬之;韦安石;唐休璟;李峤;韦巨源;苏瑰;张嘉福 睿宗朝 宋璟;刘幽求;郭元振;毕构;萧至忠 玄宗朝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 肃宗朝 房琯;韦陟;李岘 代宗朝 刘晏;李岘;崔寓;裴遵庆;刘晏;颜真卿 德宗朝 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 顺宗朝 贾耽;郑珣瑜 宪宗朝 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 穆宗朝 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 敬宗朝 赵宗儒;郑絪 文宗朝 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 武宗朝 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 宣宗朝 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 懿宗朝 李景让;杜审权;裴休;崔慎由;曹确;萧仿;徐商;王铎;萧邺 僖宗朝 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 昭宗朝 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 哀帝朝 陆扆;薛贻矩 明朝 洪武帝:偰斯;洪彝;刘嵩;阮畯;李信;陈敬;余熂;赵瑁;詹徽;梁焕;翟善;杜泽;茹鹚;张紞 建文帝:蹇义 明朝其他:郭琎;王直;何文渊;王翱;李秉;崔恭;姚夔;尹旻;耿裕;李裕;王恕;耿裕;屠滽;倪岳;马文升;焦芳;许进;刘宇;张彩;刘机;杨一清;陆完;王琼;石珤;乔宇;杨旦;廖纪;罗钦顺;李承勋;桂萼;方献夫;王琼;方献夫;汪鋐;许赞;熊浃;唐龙;周用;闻渊;夏邦谟;李默;万镗;李默;吴鹏;欧阳必进;郭朴;严讷;郭朴;胡松;杨博;高拱;杨博;张瀚;方逢时;王国光;梁梦龙;严清;杨巍;陆光祖;孙鑨;陈有年;孙丕扬;蔡国珍;李戴;赵世卿;杨时乔;孙丕扬;赵焕;王象干;郑继之;李汝华;赵焕;李汝华;周嘉谟;张问达;赵南星;崔景荣;李宗延;王绍徽;周应秋;房壮丽;王永光;闵洪学;李长庚;谢升;田维嘉;商周祚;庄钦邻;谢升;傅永淳;李日宣;郑三俊;李遇知 清朝 顺治朝 满:巩阿岱;谭拜;郎球;谭泰;卓罗;韩岱;陈泰;朱玛喇;科尔昆;伊图;车克 汉:陈名夏;高尔俨;成克巩;金之俊;刘正宗;王永吉;卫周祚;孙廷铨 康熙朝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阿兰泰;鄂尔多;苏赫;库勒纳;席尔达;敦拜;温达;马尔汉;富宁安;隆科多 汉:孙廷铨;魏裔介;杜立德;黄机;郝维讷;宋德宜;李之芳;陈廷敬;张士甄;李天馥;熊赐履;李光地;宋荦;徐潮;萧永藻;吴一蜚;张鹏翮;逊柱 雍正朝 满:隆科多;查弼纳;福敏;查郎阿;傅尔丹;杭奕禄;性桂 汉:田从典;朱轼;蔡珽;杨名时;宜兆熊;嵇曾筠;张廷玉;刘于义 乾隆朝 满:性桂;讷亲;高斌;来保;德沛;达尔党阿;傅森;讬恩多;永贵;讬庸;官保;阿桂;绰克托;伍弥泰;和珅;福康安;金简;保宁 汉:刘于义;郝玉麟;杨超曾;史贻直;陈大受;梁诗正;孙嘉淦;黄廷桂;王安国;汪由敦;刘统勋;陈宏谋;刘纶;程景伊;嵇璜;蔡新;刘墉;彭元瑞;孙士毅 嘉庆朝 满:保宁;书麟;魁伦;琳宁;德瑛;瑚图礼;秀林;松筠;铁保;英和;那彦成 汉:刘墉;沈初;朱圭;刘权之;费淳;邹炳泰;曹振镛;章煦;戴均元;吴璥;刘镮之 道光朝 满:那彦成;松筠;文孚;穆彰阿;耆英;奕经;恩桂;文庆;柏葰 汉:刘镮之;卢荫溥;汤金钊;潘世恩;朱士彦;卓秉恬;陈官俊;贾桢 咸丰朝 满:柏葰;花沙纳;全庆 汉:贾桢;翁心存;周祖培;许乃普;陈孚恩;朱凤标 同治朝 满:瑞常;文祥;宝鋆;英桂 汉:朱凤标;单懋谦;毛昶熙 光绪朝/宣统朝 满:英桂;载龄;灵桂;广寿;恩承;崇绮;锡珍;麟书;熙敬;刚毅;敬信;世续;奎俊 汉:毛昶熙;万青藜;李鸿藻;徐桐;孙家鼐;徐郙;张百熙;鹿传霖;陆润庠;李殿林。
4 带有潇湘的诗句1、唐代:王昌龄《送魏二》
原文选段: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白话释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2、两汉:曹植《杂诗七首·其四》
原文选段: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白话释义: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3、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原文选段: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白话释义: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4、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原文选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白话释义: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5、唐代:杜荀鹤《》
原文选段: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白话释义:
腊月将尽时去哪里泛舟最好呢?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
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买来最肥美的鱼儿,逢与落雪时沽来的酒酒香更加醇厚。
5 《明史列传 》的人物姓名卷113 列传第1 后妃一 卷114 列传第2 后妃二 卷115 列传第3 兴宗孝康皇帝 睿宗兴献皇帝 卷116 列传第4 诸王一 卷117 列传第5 诸王二 卷118 列传第6 诸王三 卷119 列传第7 诸王四 卷120 列传第8 诸王五 卷121 列传第9 公主 卷122 列传第10 郭子兴 韩林儿 卷123 列传第11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卷124 列传第12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卷125 列传第13 徐达 常遇春 卷126 列传第14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卷127 列传第15 李善长 汪广洋 卷128 列传第16 刘基 宋濂 叶琛 章溢 卷129 列传第17 冯胜 傅友德 廖永忠 杨景 胡美 卷130 列传第18 吴良 康茂才 丁德兴 耿炳文 郭英 华云龙 韩政 仇成 张龙 吴复 胡海 张赫 华高 张铨 何真 卷131 列传第19 顾时 吴桢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 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卷132 列传第20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 谢成 李新 卷133 列传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张德胜 赵德胜 桑世杰 茅成 胡 深 孙兴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 列传第22 何文辉 叶旺 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甯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卷135 列传第23 陈遇 叶兑 范常 宋思颜 郭景祥 杨元杲 阮弘道 孔克仁 卷136 列传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卷137 列传第25 刘三吾 安然 吴伯宗 吴沉 桂彦良 宋讷 赵□ 李叔正 刘崧 罗复 仁 孙汝敬 卷138 列传第26 陈修 杨思义 周祯 杨靖 单安仁 薛祥 唐铎 开济 卷139 列传第27 钱唐 韩宜可 萧岐 冯坚 茹太素 李仕鲁 叶伯巨 郑士利 周敬心 王朴 张衡 卷140 列传第28 魏观 陶□仲 刘仕□ 王宗显 王观 道同 卢熙 青文胜 卷141 列传第29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练子宁 茅大芳 卓敬 陈迪 景清 连楹 胡闰 王度 卷142 列传第30 铁铉 暴昭 陈性善 张□ 谢贵 彭二 宋忠 马宣 瞿能 张伦 颜伯 玮 王省 姚善 陈彦回 卷143 列传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 黄钺 王良 陈思贤 程通 黄希范 高巍 高贤宁 王□ 周缙 牛景先 卷144 列传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卷145 列传第33 姚广孝 张玉 朱能 丘福 谭渊 王真 陈亨 卷146 列传第34 张武 陈硅 孟善 郑亨 徐忠 郭亮 赵彝 张信 徐祥 李浚 孙岩 陈 吾乃马之甲 二甲传胪9旭 陈贤 张兴 陈志 王友 卷147 列传第35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卷148 列传第36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卷149 列传第37 蹇义 夏原吉 卷150 列传第38 郁新 赵□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 陈寿 刘季□ 刘辰 杨砥 虞谦 汤宗 卷151 列传第39 茹_ 严震直 张□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 方宾 吴中 刘观 卷152 列传第40 董伦 仪智 邹济 周述 陈济 王英 钱习礼 周叙 柯潜 孔公恂 卷153 列传第41 宋礼 陈萱 周忱 卷154 列传第42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 梁铭 王通 卷155 列传第43 宋晟 薛禄 刘荣 朱荣 费□ 谭广 陈怀 蒋贵 任礼 赵安 赵辅 刘 聚 卷156 列传第44 吴允诚 薛斌 吴成 金忠 李英 毛胜 焦礼 毛忠 和勇 罗秉忠 卷157 列传第45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 郑辰 柴车 刘中敷 张凤 周萱 杨鼎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林鹗 潘荣 夏时正 卷158 列传第46 黄宗载 顾佐 段民 章敞 吴讷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 黄孔昭 卷159 列传第47 熊概 陈镒 李仪 陈泰 李棠 贾铨 王宇 崔恭 刘孜 李侃 原杰 彭 谊 牟俸 夏埙 高明 杨继宗 卷160 列传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罗通 罗绮 张萱 张鹏 李裕 卷161 列传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 陈本深 彭勖 夏时 黄润 玉 杨瓒 刘实 陈选 夏寅 陈壮 张□ 宋端仪 卷162 列传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纶 陈祚 刘球 陈鉴 钟同 章纶 廖庄 倪敬 杨萱 卷163 列传第51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 邢让 林瀚 谢铎 鲁铎 卷164 列传第52 邹缉 弋谦 黄泽 范济 聊让 左鼎 曹凯 刘炜 单宇 张昭 高瑶 卷165 列传第53 陶成 陈敏 丁萱 王得仁 叶祯 伍骥 毛吉 林锦 郭绪 姜昂 卷166 列传第54 韩观 山云 萧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伦 欧磐 张佑 卷167 列传第55 曹鼐 邝□ 王佐 孙祥 袁彬 卷168 列传第56 陈循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刘□ 刘吉 尹直 卷169 列传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 列传第58 于谦 卷171 列传第59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卷172 列传第60 罗亨信 侯□ 杨宁 王来 孙原贞 朱鉴 杨信民 张骥 马谨 程信 白圭 张瓒 孔镛 邓廷瓒 王轼 刘丙 二甲传胪9卷173 列传第61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卷174 列传第62 史昭 巫凯 许贵 周贤 欧信 王玺 鲁鉴 刘宁 彭清 姜汉 安国 杭 雄 卷175 列传第63 卫青 董兴 何洪 刘玉 仇钺 神英 曹雄 冯祯 张俊 杨锐 卷176 列传第64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商辂 刘定之 卷177 列传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复 林聪 叶盛 卷178 列传第66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朱英 秦□ 卷179 列传第67 罗伦 章懋 黄仲昭 庄曰鄄永 邹智 舒芬 卷180 列传第68 张宁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强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汤鼐 姜 绾 姜洪 曹麟 彭程 庞泮 叶绅 胡献 张弘至 屈伸 王献臣 卷181 列传第69 徐溥 丘浚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王鏊 刘忠 卷182 列传第70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卷183 列传第71 何乔新 彭韶 周经 耿裕 倪岳 闵硅 戴珊 卷184 列传第72 周洪谟 杨守陈 张元祯 傅瀚 张升 吴宽 傅硅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卷185 列传第73 李敏 贾俊 黄绂 张悦 _钟 曾鉴 梁景 徐恪 李介 黄珂 王鸿儒 丛兰 吴世忠 卷186 列传第74 韩文 张敷华 杨守随 许进 雍泰 陈寿 樊莹 熊绣 潘蕃 胡富 张 泰 张鼐 王景 朱钦 卷187 列传第75 何鉴 。
1 高中有哪些常用的语文历史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 文言文故事大全(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
3 高中的文言文全集谢谢了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4、《逍遥游》(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二)鸿门宴(司马迁)(十三)秋水(庄子)(十四)非攻(墨子)必修四(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十八)秋声赋(欧阳修)(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二十二)渔父《楚辞》(二十三)逍遥游(庄子)(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4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1 中考16篇文言文作者介绍,急
1、《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 孔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3、《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介绍:刘禹锡,字梦得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4、《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介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5、《三峡》 作者:郦道元 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6、《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7、《马说 》 作者:韩愈 介绍:韩愈,字退之,汉族。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8、《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 介绍: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9、《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介绍: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汉族,祖籍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10、《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介绍:范仲淹, 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11、《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12、《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介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1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14、《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介绍:参照上面。15、《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6、《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战国。
2 文言文两则作者简介《学奕》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两小儿辩日》作者: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缉梗光妓叱幻癸潍含璃《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3 初中1中考古诗词(初中1—6册91首)李白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5、《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7、《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杜 甫1、《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4、《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7、《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苏 轼1、《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1、《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4、《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李清照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4 七至九年级诗,词、课文、文言文的作者简介我的是人教版的 《童趣》 沈复 字三白 号梅逸 清代文学家 《〈论语〉十则》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 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观沧海》 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字乐天 晚号香山居士 唐朝诗人 《西江月》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山市》 蒲松龄 字流仙 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学家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 《智子疑邻》 韩非 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 《塞翁失马》 刘安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伤仲永》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木兰诗》 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字君实 号迂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口技》 林嗣环 字铁崖 明末清初人 《狼》 蒲松龄 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学家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陋室铭》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爱莲说》 周敦颐 字茂叔 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核舟记》 魏学洢 字子敬 明末散文作家 《杜甫诗三首》 杜甫 字子美 唐代诗人 《三峡》 郦道元 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字通明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观潮》 周密 字公谨 号草窗 南宋文学家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字宗子、石公 号陶庵、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使至塞上》 王维 字摩诘 唐代诗人、画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游山西村》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字叔庠 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马说》 韩愈 字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明朝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赤壁》 杜牧 唐代诗人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字宋瑞、履善 号文山 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水调歌头》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字希孟 号云庄 元朝散曲家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字子厚 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字中郎 号石公 明代文学家 《饮酒》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行路难》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字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字璱人 号定庵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睢不辱使命》 刘向 字矛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隆中对》 陈寿 字承祚 晋朝人 《出师表》 诸葛亮 字孔明 政治家、军事家 《望江南》 温庭筠 字飞卿 唐代著名诗人、词人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武陵春》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宋代杰出女词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 《公输》 墨子 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二章》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名更生 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 战国初期郑国人。
5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作者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 一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二、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请教。7、文中写大寒天气是通过那个句子表现出来的,写这样的天气目的是什么?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目的是通过环境恶劣烘托作者抄书艰辛,路途艰难,更加有力地突出主旨。8、作者从衣食两方面表现自己求学之苦的句子是:(1) 无鲜肥滋味之享。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9、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10、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虽然我们现在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廉,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再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远学求师 谦虚求教12、文章用了那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记叙、议论 ,叙议结合,生动感人。
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勤奋学习的目的。13、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 古文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的求学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现在的中学生学到这样的文章,大都不以为然,因为古人之“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早已过时,已经被铺天盖地的“乐趣”代替了,什么愉快教学等等“理念”充斥课堂,好象是“无乐不成学,无乐不成教”了。故而,有人将那句古训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而宋濂在文中,强调的就是“勤”与“苦”。那么,这篇作品现在学习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吗?答曰:大也! 宋濂之“勤”与“苦”,处处体现之。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家庭条件之限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是无奈中的方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这是个人求学的态度。至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从师之路,更是苦不堪言了。
那么,这一切的“勤”与“苦”,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家长的威逼?老师的严厉?都不是!作者在文首的一句“余幼时即嗜学”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一个“嗜”字,淋漓地阐明了勤苦学习的思想前提——兴趣与爱好。 所以,当有的学生提出宋濂的求学与当今的学习相悖时,我说:非也,同出一辙罢了! 你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能“略无慕艳意”,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者“足乐”的是什么?学问!这其中的乐趣是远远超过“口体之奉”的。 可以说,宋濂强调的“勤”与“苦”,完全和“趣”与“乐”是一致的。
那些“学于太学”的“诸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但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这些人为何学不好呢?一言以蔽之,乐趣不同也。他们条件优厚,已经形成了“享受型”的心理,当然是以吃、穿、玩为趣,有几人还会在那些“破书”中去找“乐子”呢? 行文至此,笔者想强调两点:一是恶劣的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意志;二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为之而勤苦。
也就是说,宋濂的求学在当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结合新课程改革,有人认为,“趣”就是让学生多做游戏;“乐”就是让孩子一天到晚高高兴兴。
其实不然,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可塑性极强,极医形成“享受型”的心态,歪曲了“愉快教学”的内涵。现在强调的“乐趣”,旨在要求引导者(教师)要用自己的各种有效手段,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再去强调“勤”与“苦”,不似古代私塾里那样的“严加管教”。
宋濂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我们现在不这样了,师生关系成了朋友关系,教与学都要处处体现“人文”,但这种“乐趣”基础上的“勤苦”是不能不倡导的。 不管怎样说,这“勤”与“苦”,是学习与事业永恒的精神,同“趣”与“乐”不矛盾。
以“勤”为“趣”,以“苦”为“乐”,这是学习与事业上的崇高境界,所以,笔者仍然要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传说有一次,关公和敌人作战时,右臂中了一支箭。回到军营,他的胳臂又红又肿,不能活动。军医们替他检查,发现箭头上涂了毒药。他们说,如果让这种毒药侵入人体,那就不可救药了。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把胳臂切掉。
关公听了军医们的话,说:“我是一名将军,没有了右臂,今后怎么打仗呢?我情愿死,也不能切掉手臂!”
正当大家在为关公的伤势担忧的时候,华佗提着药箱来见关公,要为他疗毒。他细心地为关公检查后,说:“箭毒已经进入了骨头,必须用刀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干净。这样,胳臂才可以保住,性命才不会有问题。”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样的手术太痛苦了。关公却哈哈大笑,认为这只是一点皮肉的痛苦,算不了什么,并且吩咐华佗立刻给他动手术。
于是,华佗拿出他发明的“麻沸散”,要关公服下,准备等他昏迷后才开刀。可是,关公却说:“不必了,你动手吧,我支持得住。”说完,他一面伸出了右臂,一面和朋友下棋。
华佗拿起尖刀,小心翼翼地剖开皮肉,刮着骨头上的毒,发出“刷刷”的声音。在场的人听着刮骨的声音,一个个吓得脸青唇白;可是,关公却连眉头也不皱一下,照旧和朋友下棋、谈天。
不到一会儿,骨头上都刮干净了。华佗替关公涂上药,又用线把伤口缝好。不久,关公的胳臂便像平常一样能够活动了。
关公向华佗道谢,并且称赞他说:“您不愧是位神医呀!”他叫人拿来一百两黄金,要送给华佗。华佗不肯接受,说:“我特地赶来替您疗毒,是因为敬佩您,并不是想得到酬劳!”
关公听华佗这么说,只好收回黄金,再三向华佗道谢。华佗留下一些药,提起药箱,便向关公告辞,离开了军营。
扩展资料
故事发生时间:
《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在马超投靠刘备之后,刘备称汉中王之前,这段时间大概是215-219年。作为正史,《三国志》对其的记载只是大致概括,因此只能根据其行文顺序,来推断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三国演义》对这件事的记载就比较清楚,是在219年的樊城之战中,有华佗刮骨疗毒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华佗去世于208年,从这两个时间点来看,无论是哪个,都可以证实给关羽刮骨疗毒的确实不是华佗,二是另有其人。
1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展开[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
2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3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各有什么特点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
5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举例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3,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
1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有很多例句,例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世家》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6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7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8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0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1、“欲为圣明除弊事,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莫道不消魂, , 。”
(李清照《醉花阴》)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蝉则千转无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两句是: , 。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寓情于景是诗句是: , 8、《别云间》中深刻的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亡国之痛十分深沉的诗句是: “ , !” 9、《水调歌头》中诗句“ , , 。”到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完美、团圆,人生有聚也有散的自然规律,富含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10、人们常引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 , 。 , 。”
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比人才更难得。《马说》中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中写千里马的屈辱至死的句子是:“ , 。”
《马说》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 。”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12、《陈涉世家》写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对封建贵族制度不满的句子是:“ !” 13、生活中,许多人(比如优秀的人民教师)有极强的奉献精神,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来称赞他们。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寓情于景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15、《天净沙秋思》中表现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16、《雁门太守行》中表达欲报效朝廷的诗句是: , 17、《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的主旨句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和“怒”分别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 。 附:文中出现的要求记诵的名句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气候的威力》)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邓家先》)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2《核舟记》)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语文书221页)。
2 语文文言文 状语后置详解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3 找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是“不放弃它”,此处“之”是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的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就发生宾语前置现象代词宾语应放在否定词(弗)之后与动词(怠)之前即成为了“弗之怠”。
4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出自:《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应战。
分析:“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出自:荀子《劝学》。 译文: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分析:此句中的“于水”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寒”的前面做状语。 4、具告以事。
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自:韩愈《师说》。 译文:出生比我早,学习的知识时间本来就比我早。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5 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6 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7 古文中的状语后置和宾语后置怎样判断状语后置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
故事概括:相传,魏蜀交战,关羽右臂中毒箭,华佗闻讯而至,欲去毒需刮骨疗伤,关羽与马良吃喝下棋如旧,气定神怡。血流如注,军士均色变不忍闻睹。事毕,华佗留药而去。未几,关羽病愈。
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坚强的意思。
在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关羽刮骨疗毒之事,但医生并非华佗。华佗为曹操所杀。
扩展资料:
《三国志》原文: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
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的故事,既夸张了关羽虎将非同寻常的大丈夫气概,又赞颂了华佗神医的高明医道,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至今还脍炙人口。
当然,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
但是,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却是实情。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但都写到对华佗的死感到惋惜。
——刮骨疗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