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珍爱生命

如何理解珍爱生命,第1张

生命,一个有血有肉的字眼;生命,创造了万物可喜可悲的一生;生命,留下了一个消失但又永不会磨灭的痕迹!生命,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标志,是它造就了今天的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题记

<一>生命因多姿而丰富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一帆风顺,有时曲折坎坷。当你处于顺境时,不要过分兴奋;在你碰到逆境时,也不要太沮丧。天晴时要准备好雨伞,下雨时要相信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一天。每一个失败仅仅是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近。生命中任何的坎坷,一旦你克服了,都会使你变得更坚强。

<二>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追求是成功的基石。一代书圣王羲之,五更鸡鸣,挑灯墨池边。他凝望满池的水,看着手中残破的笔,回想着自己走过的点点滴滴。六月酷暑,蚊虫在头顶上成群的飞旋,汗水浸湿了笔杆,他却依然笔走龙蛇。腊月寒冬,偌大的一池湖水冰成了墨一般的砚台,手指难以屈伸,但宣纸上的字依旧飘然欲飞。癸丑之年,作《兰亭集序》,集书法与美文为一体,流传千古,成了后世临摹的范本。

<三>生命因奉献而用恒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用爱心和责任铸成的一道彩虹,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真诚的梦在奉献的呵护下悄悄萌芽生长。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有人错误地认为人的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这种人把奉献当作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而且往往是索要回报多,真正意义上的奉献在于它的无私性。奉献是积极主动,却也是最彻底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投身于奉献的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茏、繁茂

<四>生命因和谐而美丽

和谐是一朵淡黄素雅的康乃馨,沁人心脾。和谐是一朵娇艳夺目的月季花,拨人心弦。和谐是一朵朴素纯洁的白玉兰,冶人心智。和谐的音符能使我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妇有归。和谐的音符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谐的音符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这点点滴滴美妙的音符,化作美丽的和谐乐章,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回荡。

四季的交替变化,如同生命一样多姿多彩。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全靠自己感受。当你真正体验到这一切,你才会体会到万物间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

大枣+生姜+ 桂枝, 共31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6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9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0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1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2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5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6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0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2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3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4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5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6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7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29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1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一个前辈关于新手练字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全给你粘贴了,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关于执笔。执笔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认为只要能写好字怎么拿都行,原则上也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执笔方法错误的话,势必影响你的写字。比如执笔过紧就不能充分利用手指的拨动,就不容易写出细腻的笔画。如果过于倾斜就会影响视线,如同盲人作书或易形成驼背的作书方式。

以下介绍一种普遍的执笔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用先食指的指端和姆指的指端夹住距离笔尖约两三厘米处,手小的朋友可适当前移(万不可两指相接触)。然后中指的指甲盖与肉的交会处承住笔。这样就固定住了笔的一个点,而我们知道数学中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于是就必须再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这个点的位置就是用食指与手掌相接处的上端,用它承住笔杆。

最后再检查一下。如果执笔正确的话,笔尖跟纸的夹角应该大约是60到70度左右的。这样就不会阻挡视线。而且手指是十分灵活的,可以充分利用大拇指和食指进行拨动而不易酸痛疲劳。以上为执笔。

然后说选笔。究竟初学者应当用什么笔呢?钢笔?水笔?圆珠笔?铅笔?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相同的是都不建议使用圆珠笔和水笔。因为太滑不容易掌握。我个人认为这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说。初学者学习楷书是千万不能使用水笔和圆珠笔的,第一是不容易掌握。第二初学者也不容易写出笔峰。而到行书时是可以使用水笔的,因为水笔的牵丝连带较钢笔又十分自然可爱。但圆珠笔我个人认为是万不可用的。因为圆珠笔既无牵丝又不易掌握,时常下水还不畅,十分粗劣。至于钢笔铅笔,我认为主要用来学习楷书时运用。而铅笔我不建议使用。因为铅笔的笔尖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书写时你要么不断调整笔尖,要么不断改变笔法,这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的结论是,行草水笔,楷书钢笔。当然也不绝对,初学者无论作什么书体还是尽量钢笔吧,更严谨一些。

关于楷行草。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你想在书法上小有建树,那就从楷书点划结构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好基础,慢慢的从楷到行楷,到行,到行草最后草。这样循序渐进,肯定会有一些成就的。如果你仅从实用出发,就是仅仅想写一手让一般人佩服的行草的话,可以直接从行楷(接近楷书的行书)入手,然后慢慢熟悉行书、草书的个别字特殊写法就行了。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短时间内就能出成效,可要想有高成就,那还得再在楷书上下工夫。

关于选帖。选今人还是古人的呢?入门作为法帖的话,最好还是从古人入手吧,灵飞经、赵孟兆页(这是一个字,念fu三声,打不上去见谅)的道德经、黄庭经等等小楷都可以。等临的差不多了,再转向今人,作为参考借鉴。所谓专其一,后博学。再罗嗦一句,今人就直接练二田(田英章、蕴章)吧,没看到其他出字帖的而又写的很好的。当然我的话可能过于偏激,您也可以从自己的爱好来选。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再说说临帖。临帖的原则在于专。这个专有两重含义,一为专攻常用字、笔画少的字。专其一,就临那一个,成百上千的临,直到临像了,甚至重合才行。切不可贪多,最后哪个都没写好。第二层含义是专心,切不可三心二意,机械重复着错误。写完一个对原帖,哪不对的要注意,下次写时尽量改正。以上是临帖需要注意的原则性问题。

临帖最好背写。多看几便,最后心中出现那个字的形态,然后再下笔,再对照,改正然后再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记准了这个字,拿开了帖,依然可以写出与原帖大致相同的字形,这样临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说说实用。有的人练字可能好好的,但是到实际写作时,却往往大失水准。这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练的时候是楷书,而实际运用时多为行草。这样的话就适当加入行书的训练吧。记住一句话,一定程度上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初学行书一定要慢着来,不可龙飞凤舞。第二是不熟练。这样的话就放慢速度,将所学逐步运用熟练,由下意识到无意识转变。等这个过程完成了,您就基本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练习,基本也就小有所成了。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桂枝的计41方,以桂枝汤进行加减的则不下29方。所以在临床中,桂枝汤的应用机会为多。为此,我们不但应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印证,谨将临床有关医案附载于下,以供参考。

1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桂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二、治发热汗出:李某,女,53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闻其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热退汗出而瘥。

三、治汗出偏沮: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谐和,致气血之乖戾。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2桂枝汤加减的应用

一、加味桂枝汤:

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等证。如治一崔姓妇女,50岁,患病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行至小腹则胀,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出冷汗;少顷气下行则诸证随减,每日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其人面色青黄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按之无力。

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今阴来搏阳而与之争,故脉虽弦数而按之无力;况弦脉属阴,阴气上逆是以脉弦。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等证,亦勿怪其然。舌质淡嫩则是心阳之虚。治宜助心阳,伐肾降冲,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另服黑锡丹6g,共服五剂,其病不发。

2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之证。余取其义用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症见:每日大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病延一年而治疗无效。

余辨此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脉弦。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治宜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不专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汤加芍药,共进四剂,大便逐渐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汤;此方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几几等证。在临床用它治疗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阳明病的口眼 斜,随证加减均有疗效。如张某,女,26岁。因乘长途 汽车 ,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比及抵家,发觉面肌拘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证属风中阳明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之证。治宜疏散阳明经中风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两剂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参汤(简称新加汤):此方治发汗后身疼痛,脉反沉迟等证。余在临床用治妇女产后、或行经后,由于失血荣虚出现的身体疼痛,用此方往往获效。曾治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汤两帖无效。随我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的身痛,用当归、黄芪等补药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薄白。嘱改用新加汤,三剂而痛止。学员不解其意,余说关键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参、芍药补营血的作用于体表,它补而不滞,又使荣卫作用加强,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汤:此方治发汗遂漏不止,恶风而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证,可见此方有固阳摄阴,又有祛风止汗等作用。余认为对老人阳虚患外感,脉沉而汗出恶风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剂量,以温经扶阳为正邪兼顾之计。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是以汗之有无为抉择。如服桂枝加附子汤不瘥,则当急固其本,用四逆汤。

6桂枝加黄芪汤:仲景用此方治疗黄疸脉浮,日久卫虚之证。意在言外,当具有发热汗出的证候在内。然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炎、手足麻木也极有效。

7桂枝加当归汤:此方治疗荣卫不和所致荣卫不足,或因汗出过多,荣阴外泄等证。故徐灵胎主张应于桂枝汤内再加当归。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脉细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楼根汤: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阳经脉燥急发生的痉证,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它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对比,而有脉浮与脉沉、口渴与不渴之别。

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兼见气喘。在临床凡外感风寒,脉浮缓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应与麻杏甘石汤相比,以辨出寒热;若与麻黄汤相比,则应辨出表虚与表实。

二、减味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以及心脏病伴发的胸满、短气、咳嗽等证,也同样有效。

三、有加有减桂枝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方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余用此方治疗“水悸”和“水痞”,腹诊时又有腹肌痉挛的,此方有效。昔陈修园于嘉庆戊辰,治吏部谢芝田令亲之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得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遂瘥。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阳虚,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窍,发为惊狂卧起不安等证。余师其说,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润滑的用之有效。服药后有时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且恶寒等证。余宗其义,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为痹,亦有疗效。今录治案如下: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闷,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证属心阳不振,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为之不利,亦胸痹之证类也。治宜温补心阳,以解寒凝。用桂枝汤除姜枣仅三味药,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一次比一次见轻,多年之胸中闷痛得以解除。

综上所述,桂枝汤能解肌发汗,又能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又能下气降冲、扩张血脉、缓解痉挛,故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独特之功,故其治疗范围为广。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拘急是指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

拘急,拼音为jū jí,指四肢拘挛难以屈伸的症状。多由于风邪所致,也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肢体牵引不适有紧缩感,屈伸不利之证。常见于四肢及腹部。四肢拘急,系因外感六*、伤及筋脉,或血虚不能养筋所致。少腹拘急,多因肾阳不足,膀胱之气不化,常伴见腰痛、小便不利。

手足筋脉拘挛收紧,难以屈伸。《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多因寒邪侵袭经脉,或热灼阴液,血燥筋枯所致。

《伤寒绪论》卷下:“四肢为诸阳之本,寒邪客于经络之中,故使拘急不和也。有因发汗亡阳,津血内竭,不能营养筋脉而屈伸不便者;有阳气内衰,不能行于四末而拘急疼痛者。大抵有发热头痛,骨节疼而四肢拘急为表证;无身热头疼而倦卧不伸,四肢拘急者,为阴证。若汗下后,筋惕肉_而见拘急不仁者,则为气血虚弱也。”

治疗方法:因寒者,宜温经扶阳,用桂枝加附子汤;吐利后寒邪直中阴经者,宜四逆汤;津血耗伤者,宜芍药甘草汤加味;亡阳者,宜用参附龙牡汤。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fù zǐ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桂枝附子汤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

33 组成

桂枝4两(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甘草2两(炙)。

34 功效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35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日3次。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变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幼文,32岁,贵胄之子,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1日2服,3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全愈。

38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②《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③《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39 附注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而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小陷胸汤。恐非

《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湿病证治第九

寒邪当去。下焦之气化当行。于法当温。则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陷胸汤。恐非其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脐下心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湿病十八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50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