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有哪几个王衍?

晋朝有哪几个王衍?,第1张

一提到魏晋时代,人们总是会想到魏晋风度。想象中那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名士们衣着潇洒,神情悠然,手挥尘尾,口中妙谈玄言,举止洒脱不羁,既超然物外而又深情款款。这些都是在历来的礼法社会中所渴望而又难以做到的。所以魏晋风度成了人们精神的桃花源,一种理想的个性飞扬的境界。

然而很多人忘了,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三国鼎立的硝烟刚刚成为过去,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又接踵而来。在这样一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魏晋风度该走向何处?洒脱张扬的个性与战乱社会的现实政治之间,能否协调呢?

王衍(公元256年一311年)就是一位处在这种尖锐矛盾中的名士。他在经世和玄谈之间选择了后者。然而,历史是那样的无情,他最终死在石勒的铁骑之下。经世与玄谈的冲突,终于酿成了一幕悲剧。

名门秀士 崇尚玄谈

魏晋是一个很重视门阀等第的时代。门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王衍很幸运,出生在琅讶郡临沂地方(今山东临沂),其家门是著名的琅讶王氏。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这对他以后性情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他的字叫做夷甫,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当他还是少年时,有一次曾去拜访当时的名士山涛。山涛看见他后,感叹了很长时间。王衍走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出很远,感慨地对别人说:“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俊美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啊!”王衍的父亲曾任平北将军,经常有公文事务,派使者呈送,但常常不能按时得到答复。王衍14岁的时候,人在京城,常到仆射羊祜那里申报陈述公文的内容,言辞非常清晰明白。羊祜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德高望重,他的对手和朋友吴国陆抗(东吴陆逊之子)曾评价羊祜的德量可与乐毅和诸葛亮相比。但少年王衍在他面前却没有自卑低下的神色,大家都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太傅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衍却以此为耻,就假装发狂得免。王氏一门名士,王衍的从兄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素有善于鉴赏人物的高名。晋武帝司马炎听到王衍的名声,就问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跟王衍相比。王戎说:“没有见到当世谁能跟夷甫(王衍的字)相比,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求。”对他十分推重。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3年),皇帝下诏书要求举荐可以安定边疆的人才。王衍起初喜欢谈论连横合纵的游说之术,所以尚书卢钦把他举荐为辽东太守,但王衍没有就任。从此以后,他不再谈论世事,整日里只是吟咏诗赋,清谈玄虚而已。他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很恼怒,举起酒器就砸他的脸。王衍开始沉默不语,领着王导一起乘车而去,但心里很是愤愤不平。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还是在牛背上呢!”

王衍的父亲在北平去世后,朋友族人送的丧葬钱财很多,因而许多亲戚熟人向他借贷,王衍就把钱财分给他们。没有几年时间,家里的财产就几乎用光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王衍只好搬到靠近洛阳城西的田园中居住,过了一阵子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

不久,王衍便开始步人仕途,先任太子舍人,后又升为尚书郎,之后出京城任元城(今河j匕大名东)县令,整天还是清谈,但县里的大小事务也还算理顺。不久,他又回到京城,任中庶子、黄门侍郎(皇帝侍从官)。

名士风流 木秀于林

魏晋是一个尊崇名土,也产生了众多名士的时代。名士的特征主要是善于清谈,而且行为举止潇洒风流。王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名士,其生前身后为许多人所推重。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自称继承老庄,清谈玄学,他们的主要立论是:“天地和一切生物都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开创万物完成事务,无论哪里没有不存在的。阴和阳依靠它化为生命,万物依靠它而成为形体,贤明的人依靠它修养道德,不贤明的人依靠它避免灾祸。所以‘无’的运用,没有爵位却能够尊贵。”这是魏晋玄学的开始,后人称为正始玄学。王衍非常推重这种看法,但名士裴颁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并著文章来讽刺它。王衍还是像平常一样,而且认为裴颁很有才华,很推崇他。有一次他对人说:“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士,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与之同归。”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加上他声誉名气很大,为当世人所倾慕。他精通善长玄理,专以谈论《老子》、《庄子》为事。谈论时,他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为“口中雌黄”。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又称他为“一世龙门”。王衍接连担任显要的职务,很多年轻求仕进的人,没有不景慕仿效他的。凡被朝廷进用的官员,都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他崇尚浮华放诞,因此被许多人赞同,成为世间风气。

王衍很有性情。一次,他的幼子不幸夭折,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不能自持。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就转而为他感到悲痛。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贾后的亲戚,凭借皇后的权势,刚愎贪婪,性情暴戾,搜刮财物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情。王衍的弟弟王澄15岁时,看到郭氏让奴婢在路上挑粪,就劝郭氏说,这样做不好。郭氏大怒,对王澄说;“夫人临死时,把你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卷起袖子来就准备打王澄。王衍耳闻目睹妻子的种种恶劣行为,但是没有办法禁止她。当时,他的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名震京师的大侠士,郭氏素来很忌惮他。王衍因此对郭氏说:“不只是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说过这样做不好。”郭氏因此行为稍稍收敛。王衍素来鄙夷郭氏的贪重钱财,所以口中从来不提钱这个字。郭氏想试试他究竟会不会说,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使他不能走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还有一次,他与裴邈因为志趣爱好不同而发生分歧。裴邈总想攻击他而抓不到把柄,便故意去找王衍,肆意辱骂,想让王衍应答,然后诽谤他。但王衍声色不动,缓缓地说:“白眼儿遂作。”从以上几件事可知其涵养。

还有一件关于王衍的趣闻。彭城王有一头快牛,对它非常爱惜。王衍和他赌射,赢得了这头牛。彭城王说:“你如果要自己骑乘就算了,如果想杀掉吃牛肉的话,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爱的东西。”王衍却把牛杀掉吃了。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虚悠远,从来不谈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晋末南渡之后,经常称赞他说:“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顾恺之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也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见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任人为亲 清谈误国

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大纷争。晋武帝死后,由白痴皇帝惠帝即位,皇后贾南风掌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先后杀死一批名臣。由此为契机而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一时间,朝野动荡不安,大权变动不居,官员们唯求自保。名士王衍也不例外,整日玄谈,不以国家大事为重,考虑的只是自己日后的万全之计。

王衍后来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宰相)。他任尚书令时,皇族之间争权混战,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匈奴贵族刘渊乘机举兵。当时王衍任宰相,专谋自保。他的女儿是愍怀太子的贵妃,愍怀太子被贾后所诬陷。王衍怕有祸患,就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婚约。贾后后来被废黜后,官员们上书弹劾王衍,说:“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抄录呈送皇太子亲手写给贵妃以及王衍的信函,陈述被诬陷的经过。梁王司马肜等人拜读后,深感文词语言非常诚恳感人。而王衍身为大臣,应该以道义谴责。太子既被诬陷遭到罪罚,王衍却不能拼死坚持正义,竟随即要求离婚。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收藏起来并不示众,一心只想苟且偷生,避免灾祸,完全没有忠诚正直的操守,必须给予公开谴责,以勉励直臣的气节。所以应该把他监禁终身。”皇上同意了这个意见。

赵王司马伦及孙秀等人掌握大权后,大肆杀戮朝臣。孙秀曾为琅邪郡小吏,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王衍开始不许,后来听从了王戎的建议为他品题。孙秀得志后,对王戎、王衍自然大加照顾。但王衍素来轻视司马伦的为人,因此,在司马伦篡位后,王衍又装作颠狂欲杀奴婢而免于出来做官。等到赵王伦被诛杀,王衍官拜河南尹,转任尚书,又任中书令。当时齐王司马同有匡扶皇帝复位的大功,他专断大权,任意行事,公卿见到他都下拜,唯有王衍长揖不拜,因此得罪司马同,托病辞去官职。后来,王衍又在成都出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而后又任尚书令、司空、司徒。

王衍虽然担任国家宰相的重任,但是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他考虑的只是在纷繁变乱的局势中,如何能够使自己长久生存下去,因此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就使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视他。

王澄是一个无赖子弟,王敦则有狼子野心。王衍任用此二人,完全出于任人唯亲的原则,不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一举措,虽然未能使他保全性命,但对以后的东晋局势却造成了重大影响。以后王敦渡江,为荆州刺史。荆州物产丰饶,王敦又手握重兵,与下游朝廷相抗衡。曾一度攻入建康,逼死晋元帝。建立在这种势力基础上,琅邪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一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不能不说跟王衍没有关系。

在官员选举时,王衍也是十分随便。有一次,他问名士阮修说:“老子、庄子之学跟儒教有什么不同?”阮修回答说:“将毋同。”王衍认为他说得好,就把他辟为掾官,世人称之为“三语掾”。当时卫蚧曾据此嘲笑说:“一句话就可以辟举,何必要三个字呢?”

王衍的这种行为,助长了西晋混乱的形势,在当时就为人们所诟病。

不思抗敌 国破身亡

八王之乱引起政局的动荡,使西晋局势岌岌可危。这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兵,企图在混乱中夺取政权。当时北方军队大部分集中在匈奴主刘渊的旗下。他派石勒、王弥攻打洛阳。

晋廷以王衍为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钺,率军抵抗石勒、王弥的军队。王衍命前将军曹武、左卫将军王景等进攻敌军,击退了他们,缴获了他们的辎重。因此,王衍又转任太尉,兼任尚书令,封为武陵侯。他多次辞让封爵,不肯接受。当时洛阳危险紧急,大多数人想迁都以躲避灾难,但王衍却卖掉牛车,以示坚定来安抚人心。

东海王司马越讨伐苟唏时,王衍以太尉身份担任太傅军司。等到东海王去世,众人共同推举他为元帅。王衍认为这时战争频繁,惧怕因而不敢担当,就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愿望,然而积年累月,升迁到现在的地位。今天的大事,怎能让我这样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统帅呢?”不久,晋军被石勒的军队攻破。石勒呼叫主公大臣前来与他相见。他以晋朝的旧事询问王衍。王衍向他陈说了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石勒很欣赏他,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自称皇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让左右手下把他押出去。石勒对他的参谋孙苌说:“我行走天下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应该让他活下去吗?孙苌说:“他是西晋朝廷的三公,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可用刀刃加害于他。”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临死时,看着别人说:“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他死时56岁。

王衍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崇尚玄谈,讲究风度,然而,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经世才能的人。王衍以清谈名士出仕是当时的一种风尚,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剧。他的一生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徘徊。

王衍品格并不高尚,为自己的安危而将国家大事抛之不顾。虽说西晋末年的局势非个人所能左右,但王衍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他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后来桓温北伐时,在中原登临远眺,曾经感慨地说:“国家破裂,百年来中原一片废墟,王夷甫等人摆脱不了他们的罪责。”参谋袁宏说:“天运有兴废,不一定是个人过错。”桓温听了就打了一个比方,说以前荆州刘表有一头重达千斤的肥牛,吃食十倍于常牛,但负重行远,还不如一头老牛。曹操攻破荆州,就把它杀了以飧兵士。奇行异表,名士风度,若于国家民族无补,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话有理,令人三思。

清谈家王衍

西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承袭魏正始以来的士风,也喜欢谈玄。所谓“玄”,主要指《易经》、《老子》和《庄子》。《易》、《老》、《庄》,这就叫“三玄”。本来,谈哲学没什么不好,但是,哲学的根基是现实,如果脱离现实,去空谈哲学,那就越谈越空,越谈越玄,西晋时代的知识分子,谈的就是这种玄学。

而且,当时的学风也很坏:口里高谈虚无,可实际上四处钻营,夤缘求官,官职愈多愈好,有的身兼十几职、二十职;表面上标榜清高,可实际上贪财纳贿,广积私产,奢侈*靡成风。作为这类知识分子代表的有何曾、王戎、山涛、和峤、王衍等等。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琅玡(今山东诸城)王氏世家。他的堂兄王戎,弟弟王澄都是当时大名士。王衍的妻子郭氏,与贾后有亲戚关系。王衍的一个女儿聘为晋惠帝太子遹妃,一个女儿嫁给当时威势煊赫的贾谧,一个女儿嫁给裴遐。裴遐是山西的望族出身,也是名士。王衍从太子舍人,历任黄门侍郎、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尉,真的是累居显职,位极人臣,在朝野有很大的声望。后进之士,都以他为榜样。

王衍如此出名,并非他当官有多大的政绩,主要是他的清谈。他本是高官显宦,却手持玉柄尘拂,终日谈《老》、《庄》玄言妙道,飘飘然像神仙一样人物。然而他并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叫“口中雌黄”,也就是信口雌黄的意思。

因为要谈玄,所以要清高。他最厌恶谈钱。可是他的妻子郭氏却最爱钱。郭氏借着和贾后的亲戚关系,插手王衍的政事,勒索财物,贪得无厌。王衍因为憎恨妻子贪鄙,口里从来不说“钱”字。他妻子心想:你好清高,不说“钱”字,我偏偏要你说出“钱”字。于是有一天,乘王衍睡觉的时候,郭氏叫丫头们把钱堆满他的床头。第二天早晨,王衍醒来一看,周围都堆放着钱,简直无法起身。他不得不叫丫头:“快把……把这个东西给我搬走!”

王衍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最自私。

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发生了愍怀太子(即司马遹)的事件。司马遹是惠帝才人谢淑媛生的儿子,因为贾后没有儿子,司马遹于太熙元年(公元289年)被立为皇太子。生性嫉妒的贾后对司马遹当然恨之入骨,一直想找机会废掉他。到元康九年,终于设想出一个毒计:利用太子遹酒醉的时候,将一份有谋反内容的信要他誊录。然后将这封信向惠帝告发,栽诬太子遹想谋反。当时有许多大臣都不相信,劝惠帝传太子对质。可是惠帝在贾后威逼下,竟不辨曲直,终于废掉了太子。王衍在这个事件中,不但不敢为太子遹,也就是他的女婿,说一句公道话,反而在假信披露后,怕牵连自己,连忙上表给惠帝,宣布他的女儿(名王惠风)与太子遹离婚。真是可笑又可鄙。太子遹在被囚禁于许昌宫的时候,曾给王衍及王惠风写过信,详述他被陷害的经过,可是王衍却将信隐瞒不报,也不敢向惠帝申述。而太子遹不久即被贾后活活毒死。

王衍很看不起赵王司马伦的为人。后来,司马伦篡位,废弃晋惠帝,自己当起皇帝。王衍害怕司马伦报复他,立即装作疯癫,用斧头砍自己家里的丫头,把一个丫头砍伤,自己又逃去了一场灾祸。

司马伦被杀,王衍疯癫病马上就好了,又担任了河南令尹,不久升迁为中书令。

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自立为皇太弟,掌握了朝政。王衍竟接连升官,从中军师累迁为尚书仆射,掌管吏部,后又拜尚书令,司空,司徒。王衍虽然身居宰相要职,但想的不是国家的安危,而是满脑子的个人利害。当东海王司马越主宰朝廷的时候,王衍向司马越游说:“现在朝廷、中原地区已经大乱,全靠各地方支撑,一定要选择能文能武的人才担任各地方的刺史和都督。”司马越问他:“你认为哪些人可用呢?”王衍回答说:“譬如王澄,可以担任荆州刺史,王敦呢,可以担任青州刺史,这样南方、北方就有了支撑了。”司马越采纳了他的意见。王澄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弟弟,王敦则是他的堂弟。当王澄、王敦即将赴任的时节,王衍劝他们说:“荆州地区有长江、汉水的天险,青州背负大海,这都是稳固的基地,再加上我坐守朝廷,这不就是古人说的狡兔三窟吗?”说着,嘿嘿地得意笑了。

晋朝廷立国不久,便遭受八王之乱,宗室之间展开了大屠杀,晋惠帝一时立,一时废,几度频危,百姓受尽了兵匪、灾害的痛苦,处于这样的乱世,王衍高谈的是玄机妙理,崇尚的是虚无,做的却是狡兔三窟的事,所谓西晋大名士,德行就是如此!

然而,虽有狡兔三窟,他的结局也还是不妙。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公元311年)4月,羯族人石勒将王衍等一大批王公大臣俘获。石勒因他是大名士,因此称他为“王公”,并且问他:“王公,你是晋朝太尉,怎么让晋朝廷乱成了这个样子?”

王衍知道石勒是揶揄他,支支吾吾回答说:“我王衍从小就不喜欢做官,后来是身不由主,忝列朝官。虽是太尉,但朝中一切政治,均是亲王秉政,我并没有大权呀!”

王衍偷眼望了一下石勒,见他摸着几根黄须,露出微微笑意,像是很欣赏他的回答,王衍立即眼珠儿一转,满脸堆笑说:“至于晋朝的大乱,想是天意使然。今晋朝将亡,假手于将军。我看将军英明神武,何不建国称尊,做一番大事业!我王衍……”

石勒听到这里,突然立起身,将书案一拍,狞笑着说:“君少壮入仕,至今已白发蟠然,还说不想做官?君名扬四海,身为宰辅,怎能说无权?我看晋朝的大乱,中原的破坏,你是负有不可推卸之重责!”

说完,石勒将王衍等聚集在一间土室内,命兵士将墙推倒,将王衍等全部压死。王衍临死,对旁边的人说:“唉!我辈虽然比不上古人,可是如果不崇尚虚无,标榜清高,真正做些实事,为天下苍生尽力,也不至于有今天啊!”死时56岁。

与王衍的卑劣失节相反,王衍的女儿王惠风(即太子遹妃)不久也落于汉国刘渊将领乔属的手中。乔属想对她进行强暴,王惠风拼死反抗,乘乔属逼近身之际,忽地拔出乔属腰间佩剑,向乔属乱刺。乔属终是武将,让过一剑,一反手将剑从惠风手中夺过来。乔属狞笑说:“你还有何能耐?你现在可顺从本帅否?”

惠风披散头发,愤怒地说:“我是太尉公之女,皇太子之妃,宁可为义而死,不为胡虏所辱!”说着,又要过来夺剑。乔属将剑一挺,刺透惠风胸膛。惠风在血泊中倒下。

王衍与他的女儿都是一死,然而死法却是如此的不相同。

最有名的莫过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1〕,吾常谓之知言〔2〕。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3〕,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4〕,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5〕,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6〕,多可而少怪〔7〕;吾直性狭中〔8〕,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9〕,惕然不喜〔10〕,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11〕,手荐鸾刀〔12〕,漫之膻腥〔13〕,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14〕,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15〕。老子、庄周〔16〕,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17〕,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18〕!又仲尼兼爱〔19〕,不羞执鞭〔20〕;子文无欲卿相〔21〕,而三登令尹〔22〕,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23〕。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26〕,许由之岩栖〔27〕,子房之佐汉〔28〕,接舆之行歌〔29〕,其揆一也〔30〕。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31〕,殊途而同致〔32〕,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33〕。且延陵高子臧之风〔34〕,长卿慕相如之节〔35〕,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36〕,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37〕,母兄见骄〔38〕,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39〕,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40〕。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41〕。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42〕,不攻其过。又读《庄》、《老》〔43〕,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44〕。此犹禽鹿〔45〕,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46〕,则狂顾顿缨〔47〕,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48〕,飨以嘉肴〔49〕,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50〕,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51〕。至为礼法之士所绳〔52〕,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53〕。吾不如嗣宗之资〔54〕,而有慢弛之阙〔55〕;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56〕;无万石之慎〔57〕,而有好尽之累〔58〕。久与事接,疵衅日兴〔59〕,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60〕,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61〕,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62〕,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63〕,性复多虱〔64〕,把搔无已〔65〕,而当裹以章服〔66〕,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67〕,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68〕,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69〕,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70〕,则诡故不情〔71〕,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72〕,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73〕,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74〕,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75〕,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76〕,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77〕,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78〕,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79〕,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80〕,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81〕,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82〕,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83〕,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84〕,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85〕。不可自见好章甫〔86〕,强越人以文冕也〔87〕;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88〕。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89〕,去滋味〔90〕,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91〕,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92〕,令转于沟壑也〔93〕。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94〕,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95〕,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96〕,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97〕,无所不淹〔98〕,而能不营〔99〕,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100〕!若趣欲共登王途〔101〕,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102〕,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103〕,欲献之至尊〔104〕,虽有区区之意〔105〕,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106〕。嵇康白。

注释

〔1〕称:指称说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颍川:指山嵚。是山涛的叔父,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故以代称。古代往往以所任的官职或地名等作为对人的代称。〔2〕知言:知己的话。〔3〕经:常常。此意:指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4〕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5〕显宗:公孙崇,字显宗,谯国人,曾为尚书郎。阿都:吕安,字仲悌,小名阿都,东平人,嵇康好友。以吾自代:指山涛拟推荐嵇康代其之职。嵇康在河东时,山涛正担任选曹郎职务。〔6〕傍通:善于应付变化。〔7〕多可而少怪:多有许可而少有责怪。〔8〕狭中:心地狭窄。〔9〕间:近来。迁:升官。指山涛从选曹郎迁为大将军从事中郎。〔10〕惕然:忧惧的样子。〔11〕“恐足下”二句:语本《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意思是说:“即使厨师(庖人)不做菜,祭师(祭祀时读祝辞的人)也不应该越职替代之。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说明山涛独自做官感到不好意思,所以要荐引嵇康出仕。〔12〕鸾刀:刀柄缀有鸾铃的屠刀。〔13〕漫:沾污。〔14〕并介之人:兼济天下而又耿介孤直的人。山涛为“竹林七贤”之一,曾标榜清高,后又出仕,这里是讥讽他的圆滑处世。〔15〕悔吝:悔恨。〔16〕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为周朝的柱下史、守藏史。相传著《老子》五千余言。庄周:战国时宋国蒙县人,曾为蒙漆园吏。相传著《庄子》十余万言。两人都是道家的创始人。〔17〕柳下惠:即展禽。名获,字季,春秋时鲁国人。为鲁国典狱官,曾被罢职三次,有人劝他到别国去,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居于柳下,死后谥“惠”,故称柳下惠。东方朔:字曼卿,汉武帝时人,常为侍郎。二人职位都很低下,故曰“安乎卑位”。〔18〕短:轻视。〔19〕仲尼:孔子的字。兼爱:博爱无私。〔20〕执鞭:指执鞭赶车的人。《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好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1〕子文:姓鬭,名谷於菟(gòu wū tū构乌徒),春秋时楚人。〔22〕令尹:楚国官名,相当宰相。《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23〕济物:救世济人。〔24〕达:显达。指得志时。〔25〕穷:指失意时。〔26〕君世:为君于世。“君”作动词用。〔27〕许由:尧时隐士。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肯接受,就到箕山去隐居。〔28〕子房:张良的字。他曾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29〕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孔子游宦楚国时,接舆唱着讽劝孔子归隐的歌从其车边走过。〔30〕揆(kuí奎):原则,道理。〔31〕百行:各种不同行为。〔32〕殊途而同致:所走道路不同而达到相同的目的。语出《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33〕“故有”二句:语出《韩诗外传》卷五:“朝廷之人为禄,故入而不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返。”〔34〕延陵:名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居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子臧:一名欣时,曹国公子。曹宣公死后,曹人要立子臧为君,子臧拒不接受,离国而去。季札的父兄要立季札为嗣君,季札引子臧不为曹国君为例,拒不接受。风:风概。指高尚情操。〔35〕长卿:汉司马相如的字。相如:指战国时赵国人蔺相如,以“完璧归赵”功拜上大夫。《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36〕尚子平:东汉时人。《文选》李善注引《英雄记》说他:“有道术,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供食饮。”《后汉书·逸民传》作“向子平”,说他在儿女婚嫁后,即不再过问家事,恣意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台孝威:名佟,东汉时人。隐居武安山,凿穴而居,以采药为业。〔37〕孤:幼年丧父。露:羸弱。〔38〕兄:指嵇喜。见骄:指受到母兄的骄纵。〔39〕驽:原指劣马,这里是迟钝的意思。缓:松弛。〔40〕不能(nài耐):不愿。能,通“耐”。沐:洗头。〔41〕胞:原指胎衣,这里指膀胱。〔42〕侪(chái柴)类:指同辈朋友。〔43〕庄:《庄子》。老:《老子》。〔44〕任实:指放任本性。〔45〕禽:古代对鸟兽的通称。一说通“擒”。〔46〕见:被。〔47〕狂顾:疯狂地四面张望。顿缨:挣脱羁索。〔48〕金镳(biāo标):金属制作的马笼头,这里指鹿笼头。〔49〕飨(xiǎng响):用酒食款待。这里是喂的意思。嘉肴:好菜。这里指精美的饲料。〔50〕阮嗣宗: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之一。不拘礼法,常用醉酒的办法,以“口不臧否人物”来避祸。〔51〕过差:犹过度。〔52〕礼法之士:指一些借虚伪礼法来维护自己利益的人。据《晋阳秋》记载,何曾曾在司马昭面前说阮籍“任性放荡,败礼伤教”,“宜投之四裔,以絜王道。”司马昭回答说:“此贤素羸弱,君当恕之。”绳:纠正过失,这里指纠弹、抨弹。〔53〕大将军:指司马昭。保持:犹保护。〔54〕资:指天赋的资材。〔55〕慢弛:傲慢懒散。阙:缺点。〔56〕暗于机宜:不懂得随机应变。〔57〕万石:汉石奋。他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共一万石,所以汉景帝称他为“万石君”。一生以谨慎著称。〔58〕好尽:尽情直言,不知忌讳。累:过失,毛病。〔59〕疵(cī刺阴平):缺点。衅(xì信):争端。〔60〕惟:思虑。熟:精详。〔61〕当关:守门的差役。不置:不已。〔62〕弋(yì亦):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取禽鸟。这里即指射禽鸟。〔63〕痹(bì必):麻木。〔64〕性:身体。〔65〕把(pá爬)搔:用于搔痒。把,通“爬”。无已:没有停止。〔66〕章服:冠服。指官服。〔67〕机:同“几”,小桌子。〔68〕犯教伤义:指触犯封建礼教失去礼仪。〔69〕瞿然:惊惧的样子。〔70〕降心:抑制自己的心意。〔71〕诡故:违背自己本性。不情:不符合真情。〔72〕无咎无誉:指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73〕聒(guò郭):喧闹。〔74〕鞅(yāng央)掌:职事忙碌。〔75〕非:非难。汤:成汤。推翻夏桀统治,建立商王朝。武:周武王姬发。推翻殷纣王统治,建立周王朝。周:周公姬旦。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孔:孔子。〔76〕此事:指非难汤武鄙薄周孔的事。会显:会当显著,为众人所知。〔77〕促中小心:指心胸狭隘。〔78〕饵(ěr耳):服食。术、黄精:两种中草药名,古人认为服食后可以轻身延年。〔79〕禹:舜以后的帝王,建立夏王朝。伯成子高:禹时隐士。《庄子·天地》:“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何故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80〕假:借。盖:雨伞。子夏:孔子弟子卜商的字。《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81〕诸葛孔明:三国时诸葛亮的字。元直:徐庶的字。两人原来都在刘备部下,后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他就辞别刘备而投奔曹操,诸葛亮没有加以阻留。〔82〕华子鱼:三国时华歆的字。幼安:管宁的字。两人为同学好友,魏文帝时,华歆为太尉,想推举管宁接任自己的职务,管宁便举家渡海而归,华歆也不加强迫。〔83〕桷(jué决):屋上承瓦的椽子。〔84〕四民:指士、农、工、商。〔85〕度内:意料之中。〔86〕章甫:古代一种须绾在发髻上的帽子。〔87〕强:勉强。越人:指今浙江、福建一带居民。文冕(miǎn免):饰有花纹的帽子。《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88〕鸳雏(chú除):传说中象凤凰一类的鸟。《庄子·秋水》中说:惠子做了梁国的相,害怕庄子来夺他的相位,便派人去搜寻庄子,于是庄子就往见惠子,并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鸳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鸳雏过之,仰而视之,曰:‘赫!’”〔89〕外:疏远,排斥。〔90〕滋味:美味。〔91〕增笃:加重。〔92〕无事:不要做。冤:犹委屈。〔93〕转于沟壑:流转在山沟河谷之间。指流离而死。〔94〕悢(liàng亮)悢:悲恨。〔95〕嬲(niǎo鸟):纠缠。〔96〕潦倒粗疏:犹放任散漫的意思。〔97〕长才广度:指有高才大度的人。〔98〕淹:贯通。〔99〕不营:不营求。指不求仕进。〔100〕黄门:宦官。〔101〕趣(cù促):急于。王途:仕途。〔102〕自非:若不是。重怨:大仇。〔103〕野人:居住在乡野的人。快炙(zhì至)背:对太阳晒背感到快意。美芹子:以芹菜为美味。〔104〕至尊:指君主。以上两句本于《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者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105〕区区:形容感情恳切。〔106〕别:告别。这是绝交的婉辞。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假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狠狠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弹药;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应召,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辅助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计划,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军火,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请愿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滥用职权。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政府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政府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政府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政府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政权,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种说法比较勉强,是以会盟成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实没能会成盟,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已,没几天就被抢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这种说法是后来儒家的说法,因为吴越两国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统,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夺得盟主,与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杀了。但真正的五霸应是第二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扶危济困,是比较公认的五霸之首。当时正赶上各国都不强,让他见了一个便宜。

晋文公的功绩是抵抗了楚国对中原的进攻,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那时候楚国可是第一强国,晋文公有再造华夏之功,所以成为霸主是众望所归。而且晋国由此强盛了近200年,而且后来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然很强大,都是由晋文公开了个好头。

楚庄王当政时是楚国最强盛的时期,当然在他以前楚国也很强大,但始终受中原势力压迫,楚庄王打败了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得以问鼎中原,影响范围极广,当上霸主是当之无愧的。但同时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太强大了,所以中原各个国家联合起来,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无形中增强了晋国的力量。而且中原各国开始出损招,秘密培养起吴国来在楚国后院点起了一把火,楚国由此而衰,从此难以再入中原了。

吴王阖闾任用了孙武和伍子胥等优秀人才,奋发图强,在晋国的支持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下子把楚国给灭了,让所有中原国家长出了一口气,尤其是晋国,终于消了心头大患。然而晋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吴王阖闾又来和他争霸,晋国争不过,只好让出霸主的地位。但吴国后院起火,被越国抄了后路,吴王阖闾死掉了。夫差的本事也很大,曾打败齐国,并会诸侯於黄池,成为盟主,但立马就被越国灭了。夫差的功劳显然没有阖闾大,毕竟阖闾灭掉的是个超级大国,虽然后来复国了,但也不容易,夫差一个大国也没有灭,而且作了亡国之君,所以不能记入五霸之内。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使美人计,消灭了吴国,在徐州与中原各国会盟,成为盟主,正式得到周朝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他基本上是靠暴力,没有什么威望、恩德、仁义之类的东西,成为五霸之一有些勉强,凑个数而已。

参考资料: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宋襄公这种废物实在不应忝列五霸行列)

1、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西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桓公在位期间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称霸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周天子欢心。另外,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於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2、晋文公姬重耳 -- 春秋五霸之二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子,西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晋献公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西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徵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西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战后,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

3、秦穆公嬴任好--春秋五霸之三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姓嬴,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西元前659年一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

秦穆公即位后,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为,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打破尊卑贵贱界限,广纳贤才。

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但在肴之战中败于晋,便暂缓了东进步伐,改为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泰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东从陕酉、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於成了西方的霸主。

4、楚庄王芈旅 -- 春秋五霸之四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姓芈,名旅,一作吕,或侣,楚穆王子,西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从而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大业。他知人善任,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为,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在最后一战中,楚军大获全胜。这一场战争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5、吴王阖闾 -- 春秋五霸之五

前514年一前496年在位。吴国在吴王寿梦时开始走上强大之路。他死后,三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相继即位。余味病故,其於僚立为王。阖闾心有不甘,乘楚国为楚平王治丧伐楚,国内空虚之时,他派勇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登上王位,号称吴王阖闾。

吴国地理环境不十分优越,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不十分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阗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而作准备。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战胜楚国后,阖闾开始对越的攻战。西元前496年,他被越军击中,受伤而死。临死前,他嘱咐太子夫差决不能忘记这一深仇大恨。也因此衍生了战国吴越之战的延续。

1 仿写陈情表

生佳言:生因马虎,常忘叮嘱,自小以来,考试忘笔,回家忘书,出游忘钱。父母责骂,屡教不改。遂备记事本,以记一二。小时迷糊,以为可爱,至于成立,仍无悔过。粗心大意,神经大条,以为天然呆愚。外无温柔娴德之貌,内无慧质兰心之计。而记事本贴心藏之,常在身侧,住校上学,未曾废离。

及至放假,心内焦急。前各科教师布置作业,后慌乱收书遗忘记事。生因回家心切,抛之脑后。接母短信,晚有炖鱼。饥肠辘辘,心之切切,非生拙词陋语所能表达。短信连连,责吾行缓;电话声声,催吾上车;父车临门,急于星火。生于半路想起,本欲当即折回,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老王以智治班级,凡忘作业,作文一篇,或为古文,或为白话,以此陈情。且生忝列科代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今生忘带记事本,忘带作业,未作表率,反失本职,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作业本远在学校,两地遥遥,归期漫漫,望眼欲穿。生无作业本,无以过国庆;作业本无生,无以孝其主。作业本与生,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生佳今年十之有七,作业本今年随生三月,是生假期于家之日长,返校做作业之日短也。生之辛苦,非独父母及舍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老王悯余年幼,听生哀情,自当改过,小心谨慎。吾生当为老王端茶送水,死当为老王驱蚊赶虫。生不胜懊恼悔恨之情,谨拜表以闻。

2 仿写 《陈情表》

刘旭坤版《陈情表》 生坤言:生以命背,常遭师批,一年四季,掌手十回,寒窗苦读,挨骂百余,同桌锐(注:锐,李锐也)悯生倒霉,躬亲抚慰。

生少无文采,十岁不行,零丁孤寂,至于当前。既无狐朋,终鲜狗友,门衰祚薄,更无妻儿。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八尺妹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生未老先衰,记忆下降,曾服中药,效果更差。

逮奉学室,沐浴洗脑。前班主任察生态度;后老王紧催威逼。

生以才疏学浅,迟不上交。诏书特下,逼生尽快,承蒙师恩,容我拖延。

猥以浅学,方迟上交,非生跪唱《东方红》所能上报。生具以表闻,拖延未交。

师告切峻,责生油条;时间急迫,催生补做;大祸临头,间不容发。生欲疾书成文,则凑不出来,欲照抄原文,则告诉不许。

生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学子以文考大学,凡在名校,犹蒙矜育,况生孤寂,特为尤甚。

且生幼阅庸文,鲜读圣贤,本图平淡,及格就行。今生犯有过错,至惭至愧,过蒙饶恕,颜面犹存,岂敢放肆,有所希冀。

但以生老气横秋,顾影自怜,忝列门墙,不知所云。臣无锐哥,无以至今日;锐哥无生,无以终余年。

兄弟二人,想入非非,是以区区不能忘怀。

3 仿写陈情表

psp版陈情表

学生沅言:学生从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父亲离去,因享多事,忙于工作psp悯学生孤弱,躬亲抚养。学生少多疾病,十七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不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学生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学生无聊,唯有其能解。

古有伯牙子期,山伯英台知音,知彼,又知己,这就是所为的知音,在天愿作比翼鸟,死后愿化为蝶今学生psp被收,无限痛苦。以学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学生无psp,无以至今日;psp无学生,无以终余年。学生,psp二者,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学生沅今年一十有七,psp今年一十有六,是学生尽节于师之日长,报养沅之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学生之辛苦,非独个别人所见明之;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师矜愍愚诚,听学生之言,还学生伴侣——psp,学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学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 有关陈情表 的作文 文言文

陈情表

草民谏言:

我本愚陋之命,祖上世代无高官势大于乡里,皆乃贫民躬耕于农亩。少时艰辛薄命,苦读他乡,昼夜学习,然亦父母志强,奔四方,忙白昼,昼夜劳作,誓送儿读书,内为家境窘迫,外为国家出力。吾犹是感激父母之恩,觉世间之艰,遂发奋图强,誓考重点,私为自己与父母,公为国家与乡里。

然,事有偶然,高考时节,常感不适,故高考失利,专科了之。亦想复读再考,想均为国家出力,何分高低贵贱,专科本科俱为一体,区分于多读一年耳,高考一时之念与发挥而则本专之道,而为国家出力是一生之念与付出。后想家境之艰,时代之潮流,故弃复读,走专科之道也。

不想今毕业两载,亦报国无门,创业无本。虽实习于乡里,然,前途之渺茫无依,让人以鄙视之。与我同事者,皆为选派村官,在领导眼里,他们是掌上明珠,未来上司,故多亲之信之。我虽想加入队列,何奈偶读他乡而错过应届唯一报考时节,吾常叹之。

我虽专科,然,不觉自身之差胜过于他人,亦不觉他人之才胜过自己。做他人不想做之事,吃他人不敢吃之苦。他若能之我亦能,我若能之他人却不一定能。吾常感叹世间择人之道。呜呼哀哉!

吾今二十有五,内无可依贤良之妻,外无国家可投之门。工作无保,为国无路,常感 择人之道,歧视专科之甚,深伤天下专科之辈也,然,我等皆吃苦耐劳之辈,何亲学历虚高之徒,而不屑忠良死节之臣也。

今工作难找,有志之士皆想报国而稳定手中饭碗。 领导何不开张圣听,不以贵贱而纳实用之才,则天下兴盛之路,定会更加宽敞明亮。吾亦知当今社会重民生,做实事,安居保,使天下之人共同富裕。然,专科之才不在其下,然吃苦尤为甚也。故怎可重虚假而忘天下兴亡之道。

陈情表作文(3篇)陈情表作文(3篇)

吾父母皆已近花甲之龄,想当日苦作奔波,亦有盼头。然今,我虽毕业却不能养家糊口,以报父母之恩。前途渺茫,伤感之致,想当日之梦想,现在之处境多艰,不觉已萧然泪下。

5 仿写 《陈情表》

刘旭坤版《陈情表》 生坤言:生以命背,常遭师批,一年四季,掌手十回,寒窗苦读,挨骂百余,同桌锐(注:锐,李锐也)悯生倒霉,躬亲抚慰。

生少无文采,十岁不行,零丁孤寂,至于当前。既无狐朋,终鲜狗友,门衰祚薄,更无妻儿。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八尺妹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生未老先衰,记忆下降,曾服中药,效果更差。

逮奉学室,沐浴洗脑。前班主任察生态度;后老王紧催威逼。

生以才疏学浅,迟不上交。诏书特下,逼生尽快,承蒙师恩,容我拖延。

猥以浅学,方迟上交,非生跪唱《东方红》所能上报。生具以表闻,拖延未交。

师告切峻,责生油条;时间急迫,催生补做;大祸临头,间不容发。生欲疾书成文,则凑不出来,欲照抄原文,则告诉不许。

生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学子以文考大学,凡在名校,犹蒙矜育,况生孤寂,特为尤甚。

且生幼阅庸文,鲜读圣贤,本图平淡,及格就行。今生犯有过错,至惭至愧,过蒙饶恕,颜面犹存,岂敢放肆,有所希冀。

但以生老气横秋,顾影自怜,忝列门墙,不知所云。臣无锐哥,无以至今日;锐哥无生,无以终余年。

兄弟二人,想入非非,是以区区不能忘怀。

6 仿写陈情表,100字

#i青藤"仿写《陈情表》阅读:17842012-08-11 09:34标签:仿写《陈情表》教育仿写《陈情表》写作背景:假日个别孩儿连可怜的一点点语文作业竟没有完成,或称忘带回书本……命仿写李密之《陈情表》以训诫,以下选录三篇。

1班任宸佳版《陈情表》生佳言:生因马虎,常忘叮嘱,自小以来,考试忘笔,回家忘书,出游忘钱。父母责骂,屡教不改。

遂备记事本,以记一二。小时迷糊,以为可爱,至于成立,仍无悔过。

粗心大意,神经大条,以为天然呆愚。外无温柔娴德之貌,内无慧质兰心之计。

而记事本贴心藏之,常在身侧,住校上学,未曾废离。及至放假,心内焦急。

前各科教师布置作业,后慌乱收书遗忘记事。生因回家心切,抛之脑后。

接母短信,晚有炖鱼。饥肠辘辘,心之切切,非生拙词陋语所能表达。

短信连连,责吾行缓;电话声声,催吾上车;父车临门,急于星火。生于半路想起,本欲当即折回,则告诉不许。

生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老王以智治班级,凡忘作业,作文一篇,或为古文,或为白话,以此陈情。

且生忝列科代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今生忘带记事本,忘带作业,未作表率,反失本职,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作业本远在学校,两地遥遥,归期漫漫,望眼欲穿。生无作业本,无以过国庆;作业本无生,无以孝其主。

作业本与生,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生佳今年十之有七,作业本今年随生三月,是生假期于家之日长,返校做作业之日短也。

生之辛苦,非独父母及舍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老王悯余年幼,听生哀情,自当改过,小心谨慎。

吾生当为老王端茶送水,死当为老王驱蚊赶虫。生不胜懊恼悔恨之情,谨拜表以闻。

(Ps:老师啊!这一篇写得我脑细胞都死伤一半啦……)7班刘旭坤版《陈情表》生坤言:生以命背,常遭师批,一年四季,掌手十回,寒窗苦读,挨骂百余,同桌锐(注:锐,李锐也)悯生倒霉,躬亲抚慰。生少无文采,十岁不行,零丁孤寂,至于当前。

既无狐朋,终鲜狗友,门衰祚薄,更无妻儿。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八尺妹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生未老先衰,记忆下降,曾服中药,效果更差。 逮奉学室,沐浴洗脑。

前班主任察生态度;后老王紧催威逼。生以才疏学浅,迟不上交。

诏书特下,逼生尽快,承蒙师恩,容我拖延。猥以浅学,方迟上交,非生跪唱《东方红》所能上报。

生具以表闻,拖延未交。师告切峻,责生油条;时间急迫,催生补做;大祸临头,间不容发。

生欲疾书成文,则凑不出来,欲照抄原文,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学子以文考大学,凡在名校,犹蒙矜育,况生孤寂,特为尤甚。且生幼阅庸文,鲜读圣贤,本图平淡,及格就行。

今生犯有过错,至惭至愧,过蒙饶恕,颜面犹存,岂敢放肆,有所希冀。但以生老气横秋,顾影自怜,忝列门墙,不知所云。

臣无锐哥,无以至今日;锐哥无生,无以终余年。兄弟二人,想入非非,是以区区不能忘怀。

生坤今年十之有七,锐哥今年十之有八,是生努力于学习之日长,与锐哥同情之日短也。两两私情,共同进步。

生之辛苦,非独周围同窗及诸老师所见明知,金马碧鸡,实所共鉴。愿老王矜愍愚诚,听生微志。

二人联手,金榜题名。吾生乃师人,死乃师鬼。

生不胜犬马忐忑之情,谨拜表以闻。1班王丽君版《陈情表》生君言:吾以偷懒,夙遭罚写。

成长十四年,考入高中;学习三年,成绩平平。老王怜悯吾国文贫弱,躬亲教诲。

吾少缺国文细胞,六岁求学,苦苦学习,至于十七。既无家教,又无天赋,赞少骂多,了无生趣。

外无补课专攻薄弱,内无亲戚辅导求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吾因小被打,智有残缺,恰缺国文天赋,成绩贫瘠。

自进高中,沐浴人文,前语文老师说我没救了,后语文老师却对我耐心教导。吾以感动念恩,泣涕涟涟。

却因未做作业,惨遭罚写。承蒙师恩,免吾写作。

改命仿写,于我更难。具以表述,非我不思学。

老王切峻,责吾懒惰。吾因被迫,学习国文;每次临考,急于星火。

吾欲速提成绩,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向老王求情,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我班以班规严治,凡在学生,常被督查。况吾分低,尤为重点。

且吾自小就已灰心,常被说教,无奈之举,只图及格。今差生不交作业,大错特错。

承蒙检查,哀叹连连,哪敢犹豫,另盼逃脱?但以吾无脸见老王,被迫无奈,苦心仿写。吾无老王,无以至今日;老王无吾,无以终教学。

师徒二人,更相鼓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吾今年十岁有七,老王教龄今年几十余载也,是吾敬于老王之日长,报成绩与老王之日短也。

人非草木,愿乞原谅。吾之辛苦,非吾独之努力,亦有老王教育,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老王怜吾愚诚,听吾一回。恕吾偷懒,保卒余年。

吾上课当听讲,下课当按时完成作业。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清莲濯水言:臣以陋质,素讷谀词。今日斗胆,为主进言。

文以死谏,武以死战;既入灌途,死生无憾。喜天子宅心仁厚,必不苛责。

臣少疑自闭,三岁不语,见人即4加载中。

7 《陈情表》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臣密言: 臣以险衅(xi n),夙(su)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ian)兄弟,门衰祚(zuo)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 i)功强(qia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ong 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an)马。猥(谦词)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u)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i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o),宠命优渥(wo),岂敢盘桓(h uan),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呼吸微弱,生命已是危险短暂,早晨不能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无法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来了结余生。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一心一意不忍弃她而远行。翻译 臣李密上奏;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时就遭遇不幸。

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过了四年,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单体弱,亲自抚养我。

我幼年时身体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冷落,福分浅薄,年纪很大才有了儿子。

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而祖母早就缠绕着疾病,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 曾停止和离开过。

等到侍奉圣明的当朝,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有太守臣子逵,访察并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剌史臣荣举荐我为秀才。

我因为侍奉祖母无人,辞谢没去就职。皇上的诏书特地下达,授予我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朝廷赐国恩,任命我洗马的职务。

我凭着微贱的身份,居然担当侍奉东宫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掉脑袋所能报答的。我用表章上奏,辞谢不去就职。

现在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逃避职守,轻慢皇命;郡县长官逼迫我,催我上路;州官也上门来催,比星火还急。我想遵奉诏书赶快上任,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而想暂且曲从个人私情,却申诉又得不到许可。

我的处境,实在是狼狈不堪。 我恭敬想,圣明的朝代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故臣遗老,尚且受到怜悯供养,何况我孤单困苦,特别是更严重。

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蜀国的郎署里做过官,本来希望官职显达,并不敢炫耀什么名声气节。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最低微最鄙陋,过分地蒙受皇帝提拔,恩宠如此优厚,哪里敢犹疑,另有什么企望呢?只是因为祖母好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尽臣子的节操为陛下服务的日子还长。

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很短了。乌鸦尚有反哺的私情,恳求皇上让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我的辛酸苦楚,不只蜀地的人士和二州的剌史所看见、明了,连天地神灵也确实都看得清楚。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可以侥幸,确保了结她的余年。

我活着会拼命效劳,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满怀犬马恐惧之情,恭恭敬敬地呈上这份陈情表让皇上知道。

赏析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主旨是为了奉养祖母而请求批准他不任官职。

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准他不任官职。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本文自始至终以“孝”字贯穿全篇,这同当时晋武帝以“孝”作为治理天下的纲领十分吻合,所以这篇奏表深深地打动了武帝,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还让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

8 把陈情表写成议论文或申请书的格式,要用文言文写

尊敬的皇帝:您好。

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13937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山西人怎么了

在一般中国老百姓的印象里,全国各省份中,名称凡是沾了“西”字的,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不是吗山西、陕西、江西、广西!连见多识广的余秋雨先生未来山西旅行前,其认识也定格在这种看法上(见《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在今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山西也不幸忝列前茅,其感染人数仅次于首都北京和开放前沿广东,山西人外出时几乎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不仅如此,山西人似乎还是“异类”或“另类”人。在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山西人发觉自己既不是发达先进的东部省份,又不是重点支援的西部省份。于是,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官场,出现了一种自嘲的说法:“不是东西”,用于表达窘迫尴尬的心境。笔者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茶余饭后与新老友人交谈,不时有人戏谑地发问,你所在的山西怎么了,老是跟发展潮流过不去,人家都在“扫黄”,而山西却在“引黄”(指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工程),大家都在追新求异,而山西修的第一条高速路却叫“太旧路”,不是太煞风景了吗当然,这是调侃,不必在意。

那么,山西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否确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记得笔者四十余年前刚到山西时,有朋友告知,这里是“刀削面,像腰带;三轮车,倒着踩……”是啊,笔者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品味过不少南北风味面食和西餐,可刀削面确系独树一帜,即使意大利通心粉品种繁多,但如此宽厚的刀削面也是绝无仅有的。笔者也观察过太原和山西其它城市街头的三轮车,确有倒着踩的,启动时脚往后踩以推动前进。如此说来,透过这些零碎的表象,能说明山西人确是一个富有独创思维的特别群体吗

社会上对山西人的评价五花八门、南辕北辙。

有人说,山西人大气。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人际交往,大包送礼。尽管这些年山西人的钱包并不鼓,但礼数周全。也有人说,山西人小气。穿戴“土气”,不合时尚;饮食简单,不离面食。面食花样虽多而调料有限,醋是不能须臾离开的,早晚少不了小米稀饭,城里人还喝一点牛奶,但仍不普及。

有人说,山西人才华超群。走遍山西城乡,许多山西人都可以如数家珍似的举出一大串光辉的名字:“武圣人”关公(羽),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大将军薛仁贵和“杨家将”群体,著名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文学大师柳宗元、关汉卿、罗贯中、史学大师司马光……可也有人说,山西人才匮乏。迄今为止,在数达千人以上的“两院”(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山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无一人入选,是令人难堪的空白,山西没有一流的高等学府,没有饮誉国际的学术大师……

有人说,山西人精明,经商才干盖世。历史上山西商人雄视天下,笑傲江湖,明清两代的晋商与南边的徽商齐名,把生意做遍全国,还踏出国门,腰缠万贯,清朝的国家财政还得仰仗山西人的补贴。也有人说,山西人窝囊,经商才干不济。当代山西还没有哪一家国营或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享誉全国,更不用说打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了。更有甚者,当代山西人在商海鏖战中连连呛水。不是吗山西人在创名牌搏击中曾寄予厚望的“春笋”(电视机)前些年夭折了,“海棠”(洗衣机)最近也凋谢了,连久负盛名、味道醇厚的“老陈醋”也显得老态龙锺,步履蹒跚,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敌江南劲旅“镇江香醋”。再来看看历史久远、驰名中外的龟龄集、定坤丹,那是海外老华侨特别垂青的中药,曾是山西人的骄傲,可现在市场份额又如何呢生产这两种产品的企业不知是抱着“沉默是金”还是抱残守缺的心理,在市场大潮中无动于衷,在媒体上噤若寒蝉,眼睁睁地看着鹿龟酒和百消丹步步进逼,吞食市场。

山西人怎么了

在令人头晕目眩的对比和反差中,在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寂的交叉中,在扑朔迷离的现象与本质的重叠里,究竟该如何看待山西人呢

欧洲有一句著名谚语:性格决定命运。

笔者认为,这句话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群体,如山西人。山西人是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逐步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性格的。在与山西的同事和朋友四十余载交往以及观察和思考后,在参与《山西通史》和《山西历代纪事本末》这两部大书的审稿过程中,在挑灯夜读山西文人学士的作品时,笔者脑际愈来愈清晰地浮现出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看法:山西人性格具有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有时似影随形,形影不离;有时若即若离,或隐或现。山西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胜衰荣辱均与这种性格的两重性有关连。

你信不信

让我们追溯历史,探究地理,观照现实,对比文学,对山西人的性格来一番探幽访微,看能否找到答案

山西人性格的文学折射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俄国文学巨匠高尔基就曾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是啊,文学是心灵的镜子,性格的折射。

笔者在夜读山西籍作者的作品时,蓦然发现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与内敛自守的两重性,在文学作品中外化为豪爽开朗与细致入微的双重性。而且这种双重性往往出现在同一作者身上,有时甚至呈现在同一部作品中,你说奇怪不奇怪

首先来看诗歌。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人的情感宣泄和志向表达的绝佳形式,也是性格的集中体现。

山西人性格中豪爽与细致的双重性,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依稀看到踪影。《诗经》中收入了“魏风”多篇。当时的“魏”就在山西南部,“魏风”就是山西南部的民歌。 “魏风”中有两首传诵至今的名篇《伐檀》和《硕鼠》。前者以一名砍伐檀木的劳动者口吻,在“河水清且涟猗”的环境里,在伐檀的间歇,对“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奴隶主过着不劳而获的奢侈生活提出了严厉责问和尖锐讽刺。责问表达了山西人敢怒敢言的豪爽之气,讽刺则表现了山西人细致幽默之情,读来十分传神。后者则以一个饱受残酷剥削,无法在原地生活的农民身份,传达了要逃离当地另觅“乐土”的思想情绪。他把压榨农民,吃他“黍”、“麦”、“苗”的奴隶主称之为“硕鼠”,形象生动而深刻。这说明,山西人即使在艰难困顿的生存状态下,既有强烈的反抗性,又有丰富的想像力,溶豪爽与细致为一体。

南北朝时创作、收入《乐府诗集》的《敕勒歌》也是山西的产品。它以简洁的手法和宏大的气势勾勒了山西北部天地的辽阔的草原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豪爽中仍不乏细致,如对牛羊状况的描述。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山西涌现了一大批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其中最能代表山西人性格双重性的是王维。他既写过气势雄浑、意境开阔的边塞诗,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而他的山水田园诗秀美隽永,飘逸雅致,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充分表露了山西人性格中委婉细致的一面。他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送别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相思》是古今青年男女恋情的自白,传诵至今。

而另一批山西大诗人的诗作则更多地凸现了山西人性格中豪放的一面。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翰的《凉州词》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诗都是山西人深沉开阔胸怀的真情流露,令人振奋。

晚唐诗词名家温庭筠的作品则表现山西人性格中的另一面:细致婉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情景交融,“意”“象”俱佳,十分细腻生动和清新自然。

其次看看散文。

古人云:文如其人。

柳宗元,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是唐代的政治改革家,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胸襟开阔,富于创新思维。政治上参与了打击藩镇和宦官擅权的“永贞革新”,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空泛靡腐的骈体文风,倡导质朴刚健的古文运动。尽管累遭贬谪打击,身心摧残,壮年客死他乡,但始终坚持自己洋溢着革新精神的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主张。柳宗元的为人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山西人的性格特征。一方面,艰辛坎坷的人生经历并未消磨掉他的开拓创新精神,“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是他内心的自白,写了《封建论》、《六逆论》、《天说》、《天对》等政论,阐发自己的政治信念;另一方面,他的诗“言婉而情深”,他的散文尤其是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晓畅俊逸,他的寓言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寓褒贬世事于幽默,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有力地说明了他性格中有细致婉约的一面。

再来说说戏剧。

古人云:人生犹似舞台,舞台恰如人生。

元代,出身解州(今山西运城)的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他的性格也具有山西人豪放与细腻的两重性特征。他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窦娥冤》,通过描述一弱女子蒙冤屈死的事迹,表达了他慷慨悲歌、鞭挞现实的豪爽之气。而他的散曲则细腻缠绵、委婉动人,如描写情人饯行的《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再来看看小说。

今人云:小说是社会生活的映像和折射,其人物和情节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融入了其性格特征。

诚如斯言。明初,太原人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他性格中豪放开朗与细腻生动的两重性在小说中也得到了绝好体现。且看《三国演义》的卷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气势雄浑,内涵深刻,其思想穿透力是犀利而深入的,充分表达了他性格中豪放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在书中对人和事的细节刻画上却又是细致入微,短小精悍,生动逼真,十分传神,如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失街亭、华容道等。

山西人性格的历史学解读

如果说文学仅是山西人心态和性格的映像和折射,而非历史真实性的话。那么,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尘雾,来探寻山西人性格两重性的真实性吧。

这些年来,由于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山西人形象不高,心绪不佳,心头有形无形的压抑感挥之不去。出差或旅游到首都,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些北京人扬起高昂的头颅,以俯瞰的眼光,对山西人流露出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山西人黯然伤神,不愿在北京多逗留。实际上你在街头或单位里碰到的北京人,未必是地道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恐怕是住在那些即将拆除的胡同里的老人或郊区的农民,新北京人大抵是这些年来陆续来自外省的,首都的特殊地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晕乎乎地笼罩在优越感的光环里缺乏自省精神,似乎他们个个比外省人高人一等。那么你去上海怎样呢常常会有这样的镜头:这些年来钱包鼓起来的上海人衣着光鲜,气宇轩昂,常用不屑一顾乃至怀疑的目光对外地人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番,使“土气”的山西人浑身不自在,甚至自惭形秽,连说话也结巴起来了。使山西人内心深处聊以自慰乃至自豪起来的是近年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话,那是关于中华文明史的一段妙语:近二十年的历史看深圳,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两千年的历史看陕西,而三千年历史则必看山西!

山西人为什么对这段话特别钟爱呢因为这段话客观上为山西人长了脸、出了闷气。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怀旧心结,留恋过去的辉煌,向后看,是一种内敛自守的社会心态,而非开拓创新精神。这恰恰彰显了山西人心态和性格中内敛自守的一面。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上山西人性格中确是特别富于外向开拓精神的,内敛自守则居次要地位。历史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山西不仅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和最早开发的省份之一,而且还是中国远古人类生息繁衍之地。

在人类进化史上,山西省的先民们胼手胝足,开拓创造,累绽异彩,可称华夏文明的源头。山西南部芮城县西侯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经考古测定距今约180万年,当时的西侯度人已学会打制石器和用火,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第一步。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中间进化环节,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形体特征。丁村文化的遗迹绵延不绝并向四周辐射,开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古文明的先河。可见山西是中国境内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弥足珍贵。

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即华夏文明的草创时期,山西南部地区有着许多生动传说和考古遗址,正如以山西大学历史系为主编纂的《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一书导言所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山西先民再一次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山西大部分时间里是中国北方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突出地表现在坚韧不拔的创业能力和海纳百川的融合能力方面。

在创业能力方面,山西人确是出类拔萃的,这充分体现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春秋战国时,晋文公重耳历经十九年颠沛流离的磨难,发奋图强,锐意改革,击败了强邻楚国,终成霸业。赵武灵王(雍)勇于破除汉族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礼仪制度,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长处,下令实行“胡服骑射”,不仅国力大增,而且推动了我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由车战时代转入骑战时代。汉代,杰出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先后相继衔命征讨骚扰中国西疆的匈奴,终于将匈奴赶至大漠以北,解除了近一个世纪对中国的威胁,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为中西方交流打开了门户。三国时,蜀将关羽辅佐刘备,累建战功,后经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演绎和美化,那个红脸膛的关公成了“武圣人”,形象栩栩如生,品格高尚无比,是中国民间尽人皆知的人物。人们赞誉他“精忠贯日,义气参天”,好像“忠”、“义”成了他惟一的品格。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人普遍憎恨“奸”、“诈”。实际上,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他身上同样具有山西人性格的两面性,不过另一面不是细致,而是心胸不开阔,不谙韬略,无法理解蜀吴结盟共抗曹魏的意义,最后以悲剧告终。东晋时,法显是一名高僧,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不仅历尽艰辛、徒步万里,游历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尼,还撰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游记《佛国记》,极大地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传译了大量佛典,促进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融开拓创新与缜密细致于一身。唐代,原籍山西文水的武则天,以大无畏精神冲破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体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她不计门第,广延人才,整顿吏治,开发和巩固西北边疆,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的商道。她的性格也有双重性,也干过一些蠢事和坏事,可谓瑕瑜互见,但瑕不掩瑜,是有其历史功绩的。宋代,司马光作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大师,他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映成辉,是历代最高统治者案头必备的“资治”手册,但他较为保守的思想倾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明末清初,傅山是一位著名的学术大师和医学家,他不愿到清廷作官,表现出了“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他在学术上一直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但他的历史观却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清初,于成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任两江总督,他颇具山西人的性格特点,一方面富于开拓精神,刚直不阿,敢于为民作主,整顿吏治,解决悬案冤案;另一方面清廉自守,病逝后人们在他居室里看到的只是“故衣破靴,外无长物”。他作为“清官”形象前些年因电视剧的摄制而声名远播。清代后期,徐继畲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启蒙思想家,是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也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多年在福建、广东任高级地方官,悉心研究“洋务”及国际形势,同治年间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及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是当时中国难得熟悉外务的有识之士。他所著的《瀛寰志略》十卷是鸦片战争后继魏源《海国图志》后又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和各国概况的名著,更主要的是这部书开了最早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他在书中有两段评论华盛顿和美国立国宗旨的妙文,称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XX(此二字相同,左偏旁为马,右偏旁为侵略的侵的右半部分)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又说“米利坚合众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奇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称首哉!“在君主专制的严酷年代,他敢于称赞西方民主制度,不惟别具卓识,且胆略尤有过人之处,充分展示了山西人外向开拓的性格。美国人也认识到徐继畲独具慧眼,同意将镌刻这两段话的汉字石碑砌于华盛顿纪念塔内。徐继畲性格中除外向开拓一面外,也有内敛自守的一面,他为人言词朴讷,清正廉洁,堪称山西人人格完美之典范。

如果说前面列举的历史人物仅是体现山西人开拓进取精神杰出的个体代表的话,那么,作为群体的普通山西人不畏艰险、外向创业的精神更是值得称道的,这里涉及到山西历史上两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其一,中国人从总体上说作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历来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倾向,即留恋故土不愿迁徙。但山西人却打破常规,历史上发生过人口大规模外迁的现象,尤其是明初,著名的洪洞大槐树下曾集结过一批又一批外迁的山西移民,他们举家老小从这里出发流散全国各地,另觅生计,直至福建和两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勇敢地踏上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其情其景令人感佩,这不是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的突出表现吗其二,在地瘠民贫的晋西北,久远以来青壮年男子就有名日“出口”的习俗,“口”指张家口,即出张家口到内外蒙古或更远的地方寻找生活出路,打工挣钱以养家糊口乃至企望发家致富,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古代“打工仔”,而且往往一走多年,缈无音信,生死难卜。悲凉的“走西口”小调由此应运而生,不胫而走,流传千古。它既反映了离别与思念之情,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之意。应该说,“出口”固然是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但说到底,“走西口”也是山西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的一种体现。

山西人性格中外向开拓精神另一闪光点是融合能力。山西中北部历来处于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的地带。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山西人与戎狄比邻而居,尽管有纷争,但更多的是融合,正是在各民族融合中,晋国由弹丸小国发展成为霸业大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等族纷纷南迁,与汉族政权不断发生碰撞和纷争,在山西人的参与和支持下,这些民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起许多地方政权,最后由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黄土漠漠,喊声阵阵,金戈铁马,来回征战,最后复归于沉寂,许多民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下了融合各民族于血液中的山西人。这样,山西再一次扮演了民族融合基地的角色。驰名于世的大同云岗石窟就是北魏时开凿的,融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杰作。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前后有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山西境内频繁征战和统治,除了使山西社会经济遭到许多破坏外,还有建设的一面。大同的上下华严寺、应县木塔正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气势恢宏、结构精巧,是我国境内仅存的古建筑瑰宝,其雕刻、绘画、刻印经书均系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还有,受这些民族慷慨高歌风尚的感染,山西也成了元杂剧创作与演出的发祥地,元杂剧首席名家关汉卿正借此脱颖而出。更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导言所说:这些民族在山西境内已逐步汉化,逐鹿中原时已形成了中华一体观念,“打的是华夷同祖的旗号,用的是炎黄子孙的身份,宣扬的是胡汉一家的理论。”他们与日本、波斯(今伊朗)、大食(罗马帝国)交往时,往往以中国自居,故此,至今俄罗斯人以及中亚一些国家仍把中国称作“契丹”。由此可知,山西人的民族融合能力是值得赞赏的,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6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