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句是一个比喻句,说明了大象什么?

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句是一个比喻句,说明了大象什么?,第1张

这句话把大象的身子比作墙,把腿比作柱子,说明大象高大粗壮。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扩展资料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思想的对象,即本意;另外的事物,喻意;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答案:蛇。

  能屈能伸

  néng qū néng shēn

  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的性格

  辨形屈;不能写作“曲”;伸;不能写作“申”。

  近义词随遇而安、能伸能屈

  反义词宁折不屈

  例句大丈夫~;依我之见;任何人都应有这样的气度。

熊猫的本领是爬树、游泳、气味标记、声音交流,而且如果敌人来了,熊猫就爬到高高的树上躲起来;并且如果在河边遇到敌人,熊猫还可以游到河对岸。

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拔2600到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而且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1、肉食性:大熊猫最开始是吃荤的,也具备肉食动物吃荤的发展潜力,但非常少觅食小动物或小动物的遗体,这并并不是它讨厌吃荤,只是缺乏机遇。由于在大熊猫的主产区里,大中型的食肉兽非常少,没有是多少残尸剩首供它服用。

2、自然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流域的大山幽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侯温凉湿冷,其环境湿度经常在80%之上,是一种喜湿性小动物。

3、个人行为:大熊猫每日去除一半进餐的时间,剩余的一半时间大部分就是在熟睡中渡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2次进餐的正中间睡2~4个钟头,平躺着、侧躺、侧卧,屈伸或蜷成一团全是他们爱好的入睡方法。

4、繁育:大熊猫栖居于丛林当中,生长发育到一定环节要开展配婚和生孕,即发情期、求爱、繁殖、怀孕和育幼,雌虫大熊猫每一年发情期一次,每一次仅有短暂性的2~三天,发情期阶段一般在在每一年的3~5月。怀孕期为83~200天,儿子一般在8月上下出世。

5、照顾:大熊猫的新生婴儿在出世时生长发育非常的不成熟,休重只是是妈妈休重的01%,初生幼仔休重很轻,新生重均值为145克上下,约为成年人大熊猫休重的千分之一,较轻的为51克,最大的为225克。

1、最常见的动物有非洲狮、东北虎、金钱豹、黑熊、棕熊、狼、孔雀、猕猴、梅花鹿、骆驼、牦牛、丹顶鹤、黑猩猩、澳洲的袋鼠、美洲豹、墨西哥海牛、无毛狗、欧洲野牛、狮虎兽、大象等。

2、大象肩高2至4米。体重3至5吨,非洲象肩高3至4米体重55至8吨,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过27米,体重35吨。象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伸,鼻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组成的,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

3、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哺乳纲、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

大象怎么读英语:elephant。

大象介绍: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其像柱子一样的四肢和宽厚的脚掌可以稳稳支撑住庞大的身体。巨大的头上长有蒲扇状的大耳朵和长且有弹性的鼻子。象耳上有丰富的血管,可以有效散热。鼻子和上唇合而为一的象鼻由超过15万块肌肉协调。

亚洲象肩高2至4米,体重3至5吨。非洲象肩高3至4米,体重55至8吨。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过27米,体重35吨。象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伸,鼻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组成的。

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捡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

中南亚的象属或者非洲的非洲象属中的一种,皮肤坚厚,无毛,长有一条长的柔韧的可以卷曲的鼻子,上颚二门齿发展为长而弯的象牙。非洲象属有巨大的扇形状的耳朵。

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色浅灰褐色。

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600多天(22个月),一般单胎。非洲象,体型较大,耳大,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亚洲象体形较小,体重较轻,耳小,鼻末端有1个指状突起。

大象栖息于多种生存环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亚洲象栖息于草地、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林、湿润和干旱落叶林、干旱荆棘林、人工林或次生林、灌木丛。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从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亚洲象身影。

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兽类最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再 就是右足跟着向前走,这样就完成一个循环。 接着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着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着,继续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行走的运动。我们在画马的行走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是放在三只稳定地站在地上的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 马除了走步外,还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种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的。 下面我们再把每种步法列出动作分析图,以便能从形象上了解马的动作规律。 青蛙: 青蛙和鱼不一样,它是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当它在水中游水时,用长而有蹼的强大后肢划水游泳;当它在陆地上时,用肌肉发达的强大后肢跳跃。 跳跃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身体结构也朝向适应跳跃的方向发展。青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修长的后肢是名副其实的弹簧腿产生往前冲的力量,比较短的前肢则能减轻落地后的冲击力。跳跃的原理如同压扁的弹簧放松之后往外弹跳出去,而后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叠在一起就具有压扁的弹簧功能。为了跳更远,腰部的肠骨特别延长和相接并形成可动关节,这样子青蛙跳出去以后,身体拉长更有冲力。长而有蹼的后肢也有助于游泳,让他们能够悠游于水陆两种环境。 蟾蜍身体笨重,不善于跳跃,运动方式以行走为主。由于蛙类的四肢和身体相接的方式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膝或手关节落在身体外侧,无法将躯干抬高离开地面,因此以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走路,走起来慢而且不灵活,相当不方便,尤其在逃命的时候,很难用走路的方式逃脱。不过蟾蜍有毒,碰到天敌的时候,自侍有防御武器不必急着逃走。无毒的青蛙则不染,面对蛇、猛禽、水鸟、肉食性鱼类、人类等天敌,只有赶快跳进水里或草丛中躲起来。 1.马的慢走动作规律 以上是马的一般走路的四肢运动规律。它的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一般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也可慢些或快些,根据规定情景而定。慢走的动作,腿向前运动时不易抬得较高。如果走快步,可以提高些。 前肢和后腿运动时的关节屈曲方向是相反的,前肢腕部向后弯,后肢跟部向前弯。 走路时头部动作要配合,前足跨出时头点下,前足着地时头抬起。 2.马的小跑动作规律 马的小跑是属于一种轻快地走步动作,四肢的运动规律基本上也是对角线交换的步法。与慢走稍为不同的是,对角线的两足是同时离地、同时落地。四足向前运动时要提得高,特别是前足可提的较高些。身躯前进时要有弹跳感,队较量足运动成垂直线时身躯最高,成倾斜线时身躯最低。 动作节奏是四足落地、离地时快,运动过程是两头快中间慢。 大多数兽类的小跑都是这种对角线两足同起同落的不法。但也有些兽类,如骆驼和象等的小跑是采用一种“溜蹄”步法,行走时,身躯向两侧作大幅度的倾摆摇动。 “溜蹄”步法,同样给人以轻快弹跳的感觉。 3.马的大跑动作规律 这种大跑的步伐不用对角线的步法,而是左前有前,左后右后交换的步法,即前两足和后足的交换。前进时身躯的前后部有上下跷动的感觉,这种大跑的步法,步子跨出的幅度较大,第一个起点与第二个落点之间的距离可达一个多的体长,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两个完步。 4.马的奔跑动作规律 奔跑是最快的一种步伐,运动方式也是两前足和两后足交换的步法。四足运动充满着弹力,给人以蹦跳出去的感觉。迈出步子的距离更大,并且常常只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甚至全部腾空,每个循环步伐之间落地点的距离可达身体三、四倍的长度。 马奔跑的速度相当快,时速可达50哩,一秒钟可跑三个完步。 拍一格为中速,拍两格为慢速。有在空中飞奔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7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