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为什么是含胸、颤腿、屈膝的基本体态?具体说明

藏族舞蹈为什么是含胸、颤腿、屈膝的基本体态?具体说明,第1张

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包括含胸、颤腿和屈膝,这主要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传统习俗有关。以下是对这一体态的具体说明:

1 含胸:藏族舞蹈中的含胸体态与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关。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气压较低,这使得人们在生产劳作时受到限制,例如爬山等需要挺胸的动作会比较困难。因此,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会自然地采取含胸的体态,以缓解气压对身体的影响,使呼吸更加顺畅。这种体态特征也被融入到藏族舞蹈中,成为其基本体态之一。

2 颤腿:藏族舞蹈中的颤腿体态与藏族人民的传统舞蹈习俗有关。颤腿是藏族舞蹈中的一种常见动作,它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舞蹈的独特理解和热爱。在藏族舞蹈中,颤腿动作通常与含胸、屈膝等体态特征结合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美感。这种体态特征不仅展示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3 屈膝:藏族舞蹈中的屈膝体态与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西藏地区的宗教文化浓厚,许多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都会出现藏族舞蹈。在这些宗教场合中,屈膝动作被视为一种敬虔的表达方式,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因此,在藏族舞蹈中,屈膝体态常被用来传达这种敬虔的情感。此外,屈膝动作也能帮助舞者在舞台上保持平衡,展现出更加优美的舞姿。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包括含胸、颤腿和屈膝,它们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影响。这些体态特征不仅展示了藏族舞蹈独特的韵律和风格,也传达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

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特点: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信仰特点,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只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

藏族舞蹈注意事项:

1、肢体训练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肢体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具备藏族民间舞的基本素质,全面掌握舞蹈的基本动态。

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即:颤、开、顺、左、绕。因此肢体训练着重要求了膝部的颤动和屈伸。

2、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肢体的训练中,还应该注意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里产生美感效应。不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风格形式,还要在平常地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另外,多欣赏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学以及一些发展着的舞蹈语言等。

3、艺术化的处理动作节奏:

艺术化的处理节奏动作还能够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极其自然地表现出相同的以及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气氛紧密结合的。舞者通过节奏的强弱、长短、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就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把内心的情感间接表现出来。

1、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2、膝部的颤动和屈伸在藏族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肩膀与腰相平(弓腰),双手成环抱形左右摆动。(因为当时藏族人民被压迫,手的动作代表人民的思想斗争)之后立起腰,代表人民解放的欢乐和尊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1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