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从其发病和临床表现分析,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的范畴。《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原理、症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所论述的“历节”比较近似本病:“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并认为其禀赋不足或因调摄不慎、嗜欲无节逐渐致肝肾气血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既成此病,并提出用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治疗本病。
正气素虚,卫外不固: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既赖肝肾精血津液的充养,又赖肝肾阳气的温煦,肝肾亏损可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遏于骨节周围而化热,使关节变形疼痛,屈伸不利;又因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阻遏营卫,涩滞经络,深入筋骨、关节、肌肉而成痹。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成痹证。由于感邪偏重不同,临床表现也就有所差别。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滞,使气血滞塞不通,故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使肌肤及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
羌活的功效
性味 辛苦,温。
《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
归经 入膀胱、肾经。
《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
《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羌活附方
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四至五钱,板蓝根、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医级》羌活汤)
解牙临寒: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张元素九味羌活汤)
治太阳经头痛: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为末,鼻内搐之。(《玉机微义》)
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之证: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羌附汤)
由于附子的大辛大热之特质及其回阳救逆、斩关夺隘之殊功,决定了其在相关病情时作用的不可替代。该用时不用,其过即是延误病情。由于其有毒性,盲目大量使用,也会有中毒的危险。那么,怎样用才好?我仅就用量多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于附子的用量大小,历代及近代医者颇多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参考。据我所见,用量有1~200克之悬殊,并未曾目睹中毒表现。我认为其中奥秘定是病情需要,切中病机。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主任之《慎用附子小议》,衷衷之意,戒之滥用。其实,滥用的含义即是违反病机而用,或是孟浪大量使用。应用附子及其用量的大小,关键就是谨守法度,该用必用,用之勿滥。不论附子,任何药都应视之如虎,正所谓「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郑钦安《医法圆通》) ——郑言强调的是据机用药,附子岂可例外。只要据机用药,「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
朱丹溪云:「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本人随着临床年限的延长,越发对此言深信不疑,现今诊治病人,几乎于仲景方证中求解,有效率也有较高保证。就「附子」的用量,基本在仲景方所载范围,从理论上、实践中也都有相互验证,从实效上,也易较好地把握住附子的合理用量。
《伤寒论》所载附子诸方,已经为我们清晰地注明了用量和用法。在不同的方证里,附子有一枚至三枚不等。在用法中,还有「一枚,破八片」的注脚;但当今在临床上用附子,单位是「克」,并且是饮片干品。那么,枚、克怎样换算呢?作者在药房之中,取干品统装货,随机取二十四片,作称量,得重量约等于30克。(取24片除以3,以力求近似仲景「一枚、破八片」的剂量描述)。由此可知,仲景所云「一枚、破八片」合今世之干品统装货约为10克,所以仲景云一枚者,可按10克来计算。其是否正确呢?答案是肯定的。本人在临床上绝大部分病例中,就在10~30克之间,疗效均十分理想。也许是视野局限,我还没遇到更需大剂量者。
再看仲景附子方证,用三枚时,治疗的是「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可见其疼痛之甚;其用二枚时,治疗的是「骨节疼烦,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所治病症也可谓严重;用一枚时,在四逆汤类方证治时,针对的均是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危重证。由此就可以看出,附子用量按仲景方的1~3枚合成今世之10~30克,基本可较好地应对较严重的病患。可将其视为一般剂量,是较安全剂量。当然,仲景用药依病情按时辰观察用药规则,也是控制剂量的关键。仲景方在附子用量的描述注脚中,或作「大者」,或作「生者」,「强人大者一枚」及「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是针对强人弱人对药力耐受能力的不同而做出的严谨的剂量调整。今世医家,在危重症的治疗时也有一日用1到数剂的经验,可视为临床的特殊情况。
由以上分析得知,附子用量超出30克以上,就应当慎重考虑。即使需要增量也要循序渐进:在认证正确的前提下,先在30克以内取用,不应,再渐加之,以知为度。为慎重起见,1剂药1日分3次以上服用,使血药浓度在体内不至于骤增,又使呈持续恒定状态,如此即可大幅减少毒副作用,又可顺利进行疾病治疗。
历节分三种:风痹、血痹和历节,类似于西医的痛风和风湿关节炎。风痹的主症是麻又痛,处方是甘草附子汤;血痹的主症是麻而不痛,处方是黄芪五物汤;历节的主症是但痛不麻,痛风只痛不麻的话,归入历节,处方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或桂枝乌头汤。
寸口是阳脉,“ 沉 ”代表病在里,在骨,沉脉就是讲骨头有病,“ 弱 ”脉代表病在筋,“沉而弱”代表 病在筋骨之间 。临床上病人说关节痛,就已经看完了,不用再去摸脉。
中医讲的 历节,起因都是肝肾两虚 。肾主骨,肝主筋,得到历节病(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是:“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跟黄汗一样,即黄河边的渡船夫因天热流汗后跳入水中得黄汗。很多妇女洗衣、洗菜或做饭时一会儿冷水一会儿热水,或一下烤箱一下冰箱,寒热变化太快也是造成历节病的原因。 哪些人会得历节病呢?
第一种人是胃气旺的人。“ 趺阳脉 ”就是胃脉,在冲阳穴位的脉,“ 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 谷气实 ”就是胃气很旺,这种人很容易出汗,汗出当风,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一样的。
第二种人主要是女人,运动少。太阴脉是关脉,讲的是脾脏,脉弱表示血虚,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少,脾脏功能不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也不是很好,固表能力就不够。这个时候风进入体内,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还有一种人,就是“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什么叫盛人“ 盛人 ”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口酒大口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 脉涩小 ”是因为运动很少,养尊处优,于是阳不升,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得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又近女色,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现代人得到历节病则是因为吃西药过多伤到肝肾,加上喝酒喝多了伤肝,近女色过多了又伤肾,这也是肝肾两虚的原因,这种“ 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所以本身身体是虚的,加上运动量又少,以致表虚掉,风就容易进来,然后风与湿混合在一起,就成为风湿。一般经常喝酒的人,可用苍术泽泻来解酒,苍术很燥可以把体内的湿去掉。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历节病的种种原因,了解一下即可,治病很重要,治好以后要告诉病人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喝酒当风,女性朋友们做完家务多出去走走,胃气实的人不要吃太饱,吃七、八分饱即可,等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专治膝盖的风湿痛 ,一剂知,同时配合膝五针,然对手指关节的风湿痛一点没用。
桂枝5钱,白芍4钱,甘草、麻黄、炮附子等量,各3钱,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各5钱,生姜3片。
桂枝芍药健脾,桂枝用量稍微重一点,目的是要让药走到四肢。麻黄跟着桂枝到皮表,白术去湿,防风祛风去痛,附子去寒,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大剂用,甘草、麻黄、附子等量稍微少量用。
临床上看,节气改变导致的膝盖痛也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痛风导致的膝盖红肿用甘草附子汤,也包含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去风,白术去湿,炮附子去寒,再加甘草,这四味组成甘草附子汤。炮附子、防风可以去痛。
桂枝和炮附子都可以壮心阳,区别在于 :
·炮附子用于抗恶寒,心脏跳动磨擦产生热,是体温的来源,炮附子增强心脏的磨擦力,从而强心火。
·桂枝味厚辛香,下沉,入血分,把心火导到小肠。临床上,月经即奶水,如果奶水无法往下排,最普通的处方是: 四物汤+炒麦芽 ,出自《奇方异录》,如果力量不够,加桂枝。
如果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人有便秘,不要攻下,直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吃完后如果大便恢复正常了,风湿就去掉了,如果大便还不正常,一周后处方里再加通利大便的药。这是过去人的经验,然现代人来时已经吃过止痛药了,便秘是吃止痛药的后遗症,处方里可直接加大黄、枳实或厚朴,或大黄附子细辛汤等随症加减。
这个处方也是治疗阴虚的主要处方之一 ,专门是用在阴虚的病人身上。这段是说,只要病人身体很瘦弱,两个脚肿起来,这就是气血两虚的人。身体很瘦又全身关节痛,一定是脾脏虚掉了,脾主四肢、主肌肉。“ 头眩短气 ”是因为血虚掉,头就没有办法受到正常的血的供养,造成头会昏眩。短气的原因是因为里湿太盛,这种状况出现缘于病人本身里虚,同时湿又很盛,又兼有寒。“ 温温欲吐 ”这感觉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想吐又吐不出来。有这种症状的病人,多是在身体里面三焦油网部分受到湿的侵占,中医的名词是“ 胃中有伏热 ”,正常的热应该沉在下面,寒在上面,所以热本身是被寒收敛在下面,热不该浮上来。当病人里寒太盛时,这个热没有办法待在下焦,只好往上跑,于是热浮在上面,寒在下面,变成上热下寒,也就是我们讲的 三焦气虚 的状态。三焦气会虚,就是因为脾胃本身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影响到三焦也没有办法完全运化营养,三焦无法运化时会让里湿更盛,加上脾阳不足,四肢关节就会空虚,里虚加上湿停滞太久,于是湿就逐渐累积于关节之中,造成四肢关节都会肿大疼痛。
“所谓不通则痛也。”不通的原因是因为里虚掉了,所以说“身体尪羸者,统血之藏久虚。”统血之脏就是脾脏,久虚掉就是脾脏没有办法统血,这个时候因为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到四肢肌肉上面,才造成全身关节都会痛。“脚肿如脱者,寒湿下注”,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常被经方家用来补虚治湿于同时的处方。
酸吃太多会伤筋,晚上睡觉脚会抽筋。《内经》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吃点甜的可以缓解脚抽筋,但必须是天然糖,人工糖是假甜真酸。咸吃太多会伤骨,当治病人骨病时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风湿关节炎病人也要少吃咸的。“ 骨伤则痿 ”,“痿”就是四肢肌肉缩小,关节很大。如果是筋伤到,加上骨又伤到,就是“ 枯泄相搏 ”,中医叫“ 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就是气血两虚,“ 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结果造成“ 身体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这是历节的源头,历节比一般的风湿更严重,非常疼痛,用乌头汤。
乌头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正治法,效果很好。靠麻黄的阳使药力透达到四肢上面,白芍可以让被寒湿堵到的四肢关节末稍要回流心脏的血液流回心脏,黄芪是走表的药,能固表,不让外感的风再进来,炙甘草是因为怕麻黄喝下去以后,会造成肠胃津液的丧失,所以甘草下去,可以立刻将肠胃津液补足。一般药喝下去在胃里面,等药力达到四肢时,必会耗时很久,乌头很快的就可以把药运送到四肢上,乌头药性极热,所以去寒力很强,可是如果光用乌头下去又有毒,跑得又快,所以用蜂蜜去缓它的速性,蜂蜜解乌头毒,同时让乌头的速度减缓下来后,就可以把深入关节中的历节风湿去掉。
原方中乌头蜜的制法不实用,倪师的方法是:乌头1两,二碗水煮成一碗(加热过减了很多毒性),把乌头渣滤掉,留乌头水,然后加一碗蜂蜜混合后一起再滚煮,熬成一碗,这就是乌头蜜,此时乌头蜜的颜色是很暗的,而且很浓很甜。
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钱,九碗煮三碗,去滓,喝时加入一汤平匙乌头蜜。喝下去以后,如果“不知”就是没感觉,就再喝。其它药可以这样,但乌头汤不要这样喝,因为乌头有毒,多喝会伤到心脏。早晚各一碗就可以了,让病慢慢好起来,变形的关节会恢复正常。
乌头汤是慈悲的药,得到此病,那种痛是生不如死,吃止痛药不仅不能完全止痛,还会伤到肝肾,肾衰竭、洗肾或肝癌。
心臓不好的人不能用乌头汤,因为麻黄会让心跳加快。这时候用桂枝汤加乌头蜜。西药吃多的人心脏都不好,舌苔都是地图舌。
这是外洗方,专用于“ 脚气冲心 ”,凡湿疹、红肿、溃烂等脚上的病从脚开始往心脏方向走,都可以用。矾石性燥又涩,除湿力量很强,专门去湿解毒。如果只感觉很轻微痒痒的,就无需用到此方。
明矾二两,用自来水煮,水滚了以后明矾化掉了就可以停火了。
如果是脚气,可以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针三皇穴,同时针专门去掉脚湿的肾经水泉穴,扎完针后,将脚泡在矾石汤里,效果非常好。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9|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处方
《金匮要略》笔记18|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
注:文中涉及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作他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