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屈肘和伸肘动作示意图:(1)给出图中序号结构的名称1______2______(2)当[1]处于收缩状态,[2]

如图是屈肘和伸肘动作示意图:(1)给出图中序号结构的名称1______2______(2)当[1]处于收缩状态,[2],第1张

(1)、如图,①表示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③肌腹,④肌腱.

(2)、(3)、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B伸肘时,②肱三头肌收缩,①肱二头肌舒张.直臂手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当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舒张.

(4)、(5)、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故答案为:(1)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2)屈肘

(3)收缩;舒张

(4)关节

(5)神经

如果有哑铃凳可以练胸肌,没有的话胸肌是不方便练习的!估计你是没凳子只买了对哑铃了。那我就把如何用哑铃练以及能练到的肌肉写下给你,同时我希望你买的哑铃最好是可调节的,不要买固定重量的。而且重量稍微买重点。在最后面提到RM的含义时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要买重点!

★★★★下面的动作如果语言描述看不懂的话,进我百度空间看动态图示:名字为:肌肉训练的动态图示之哑铃!但是动作要点要记住!

★★★★

一:2头肌肉:站姿哑铃锤式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群。B开始位置:直立或坐姿,两手臂伸直自然下垂,手握哑铃,虎口朝前。C动作过程:两上臂同时以肘为轴经体侧弯起带哑铃,上、前臂用力收紧,稍停2-3秒,然后呼气,持铃缓慢放下还原至体侧,重复练习。D训练要点:对握弯举时,两上臂固定不动,直腕握铃,不得借助上体摆动的惯性力。

二:3头肌肉:俯立臂屈伸

A重点锻炼部位:肱三头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在凳的一端,上体前屈至背部与地面平行,左手以手掌支撑在凳上,右手持哑铃,屈肘,使右上臂紧贴体侧与背部平行,前臂下垂。 C动作过程:手持铃,上臂贴身,固定肘部位置,持铃向后上方举起至臂伸直,再慢慢放下还原。只有前臂上下活动。 D:训练要点:采用“孤立训练原则”,持铃至全臂伸直时,使肱三头肌彻底收缩,保持静止并默数1、2、3,然后再放下还原

三:肩部3角肌:这里比较多,因为3角肌肉分前中后3块!

哑铃推举

A重点锻炼部位:这个动作是锻炼躯干上部的大肌肉群。例如:三角肌、斜方肌、上胸肌、肱三头肌、和上背肌群。 B开始位置:双手持铃握于头部两侧 C动作过程:两手垂直方向把哑铃推起至两臂伸直。然后再慢慢放下至起始位置。D训练要点:哑铃握法比杠铃有很大的自由度

俯立侧平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三角肌后束和上背肌群。B.开始位置:两脚分开站立同肩宽,两手掌心相对持哑铃,上体向前屈体至与地面平行,两腿稍屈,使下背部没有拉紧感。C.动作过程:两手持铃向两侧举起,直至上臂与背部平行(或略为超过),稍停,然后放下哑铃还原。重复做。D.训练要点:如果在持铃向两侧举起时,使肘和腕部稍微弯屈,你会感到能使三角肌群获到更好的收缩。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思想要集中在收缩的肌肉群上。

前平举”用哑铃或杠铃

A.重点锻炼部位:上胸部和三角肌前束。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各持亚铃或持杠铃下垂于腿前。C.动作过程:把哑铃或杠铃向前上方举起(肘部稍屈),直至与视线平行高度。然后,慢慢放下还原,重复做。D.训练要点:如果采用哑铃时,以拳眼向前,持铃于体前上举。这种方法是单独集中锻炼三角肌前束。

四:斜方肌:

耸肩

A重点锻炼部位:肩侧斜方肌、颈肌和上背肌群。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手背向前,持杠铃或哑铃,下垂在腿前。C动作过程:两肩同时向上耸起,使肩峰尽量触及耳朵,然后在这个顶点位置上慢慢地使两肩向后转,再慢慢由后向下转至两臂下垂的原位。重复做。在耸肩过程中,不要曲肘。D:训练要点:如果你使手腕稍屈,并使两肘尖向外转,这对肩侧斜方肌的收缩效果更有效些。

关于每组锻炼的次数:

RM(ReDetmoMaxi—mum,最高重复次数)是指你一次最多能举起或推起的重量,比如一次你卧推100KG最多推起5次,那这个重量就是5RM

通常确定自己RM重量的方法是:

反复尝试法

如要找出10RM的重量,则须反复试举几种重量,直至找到正好只能举起10次的最大重量。应该注意的是,每次试举前均要有充分的间歇,以免上次试举未恢复的疲劳影响下一次的试举次数

RM的概念清楚了,那多少RM是增长肌肉最快的重量呢?

用通俗的表述就是:

“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强耐力,降低体脂

具体到几RM时:

1-4RM主要是训练绝对肌力和体力;

6-12RM主要是训练肌肉体积;

15-20RM主要是训练小肌群体积和增强肌肉线条与弹性;

30RM及其以上主要是起到降低体脂、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

所以如果是为了增加肌肉块,选择的重量是6-12RM的重量。但是我个人建议隔一周要采用1-4RM来提高你肌肉的力量,因为只有当你力量增长了后,你才能用更重的重量来完成6-12RM,肌肉才能长的更快!

至于组数,尽量每个肌肉块要锻炼12-16组,一定要达到一种肌肉完全的酸胀,非常强烈的泵感和力竭的状态才结束你的训练。我个人是采用以上的方法,效果是很明显的,当然要配合好饮食,肌肉才能长的快!

RM(ReDetmoMaxi—mum,最高重复次数)是指你一次最多能举起或推起的重量,比如一次你卧推100KG最多推起5次,那这个重量就是5RM

通常确定自己RM重量的方法是:

反复尝试法

如要找出10RM的重量,则须反复试举几种重量,直至找到正好只能举起10次的最大重量。应该注意的是,每次试举前均要有充分的间歇,以免上次试举未恢复的疲劳影响下一次的试举次数

RM的概念清楚了,那多少RM是增长肌肉最快的重量呢?

用通俗的表述就是:

“大重量,少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方式偏向于增强耐力,降低体脂

具体到几RM时:

1-4RM主要是训练绝对肌力和体力;

6-12RM主要是训练肌肉体积;

15-20RM主要是训练小肌群体积和增强肌肉线条与弹性;

30RM及其以上主要是起到降低体脂、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

所以如果是为了增加肌肉块,选择的重量是6-12RM的重量。但是我个人建议隔一周要采用1-4RM来提高你肌肉的力量,因为只有当你力量增长了后,你才能用更重的重量来完成6-12RM,肌肉才能长的更快!

至于组数,尽量每个肌肉块要锻炼12-16组,一定要达到一种肌肉完全的酸胀,非常强烈的泵感和力竭的状态才结束你的训练。我个人是采用以上的方法,效果是很明显的,当然要配合好饮食,肌肉才能长的快!

★★★关于训练的时间和频率:

训练时间为1小时左右,每组之间休息1-2分钟!

每块肌肉的再次重复锻炼的时间要间隔3-4天,这几天内不能重复训练同一块肌肉!会对肌肉修复有影响!

★★★★

同时练后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初级阶段就多补充蛋白和碳水就可以了,等你练到一定基础后会知道该吃什么才能长的快,普通的饮食和营养是跟不上你的肌肉需求量的,到时候如果有问题可以继续问我!!

★★★★

如果以后不加重的话你很难练到丰满有型的,希望过了你的初级阶段后要么去健身房继续要么就自己购买一套专业的健身器械,光靠哑铃绝对练不出完美的体格的!!!!!

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A为屈肘动作,B为伸肘动作.

(1)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

(2)图A为屈肘状态,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

(3)人作为高等动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其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并由各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有机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多了系统.

(4)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期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运动器官也各不相同,昆虫的飞行器官是翅,鸟类的飞行器官是翼.

故答案为:(1)支点   神经   (2)收缩   舒张   (3)系统   (4)翅  翼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故答案为:(1)屈肘;伸肘;(2)①肱二头肌;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6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