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如果小腿提不起来,没有力气,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锻炼方法:
1 肌肉收缩和放松:尝试进行小腿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
2 被动肌肉拉伸: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被动肌肉拉伸来缓解小腿的僵硬感,同时也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弹性。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电疗、热疗、按摩等,可以促进小腿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力量。
4 平衡训练:在进行平衡训练时,可以尝试单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尽量保持平衡,这样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
5 运动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小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请注意,以上锻炼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同时,锻炼的强度和频率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避免过度锻炼造成伤害。
前十字韧带,又称 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连线股骨与胫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高尔夫球员韧带损伤原因:
2008年因为左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老虎接受了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并同时修复了损伤的半月板。由于左膝关节的软骨、半月板等问题,他前后总计进行过4次外科手术。
高尔夫运动员的左侧前交叉韧带为什么损伤,损伤会对球员造成什么影响。本文就其损伤原因和术后康复训练来一一为大家解答。
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前十字韧带,又称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连线股骨与胫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下肢动作。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前十字韧带在人群分布、损伤机制及合并损伤等方面,显现出与其他膝关节损伤不同的疾病特征。
高尔夫运动中出现ACL损伤原因
美国高尔夫协会早在多年前就做过统计,60%的职业高尔夫运动员和40%的业余高尔夫运动爱好者都经受过运动损伤,职业运动员多由于过度劳损overuse引起,而业余爱好者则主要与不正确的挥杆和击球姿势有关。
在高尔夫的挥杆动作中,下杆时随着重心的转移,左膝向外侧移动,左腿猛烈的蹬伸制动,股骨外旋胫骨内旋,膝关节承受强烈的扭转和伸展力量,如果肌肉力量不足,韧带强度不够,很容易出现韧带拉伤、半月板撕裂等情况。
ACL损伤诊断与治疗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仍以临床表现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其中以MRI和关节镜诊断价值较大。美国运动医学联合会1968年年将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3度:①I度为极少部分韧带纤维撕裂,伴有一定的功能丧失和关节反应;②Ⅱ度为较多的韧带纤维撕裂,伴有一定的功能丧失和关节反应;③Ⅲ度为韧带完全断裂,伴有明显的关节不稳。这一分类方法对于临床综合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CL部分损伤者建议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采用PRICE,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配合其它物理治疗手段。
ACL完全断裂,特别是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合并膝内、外或后侧稳定结构损伤,有膝部明显侧向和旋转不稳者,均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目前趋向于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膝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都必须进行正规而系统的伤后训练,在医生或体能康复师的指导,按运动处方循序渐进进行锻炼。
高尔夫球员韧带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
恢复活动度
术后7~10天内
目标:消炎消肿,保持关节活动度
方法:1、每隔2-4小时冰敷15分钟
2、使用消炎药
3、在不出现疼痛下主动伸膝、屈膝,屈膝不要超过90°
注意该阶段不得承受负重。
①被动
②主动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
第二阶段
开链的力量训练
术后3~4周
目标:全范围活动关节,保持肌肉力量,部分承受体重逐渐过渡至完全承受体重
方法:1、被动和主动的逐渐全范围活动膝关节
2、等长收缩腿部肌肉逐渐过渡至对抗一定负荷的动态练习,如弹力带抗阻屈伸等
3、拄柺杖行走,逐渐过渡至不适用柺杖正常行走
4、在练习完后继续冰敷,避免出现肿胀
第三阶段
闭链的力量训练
此阶段膝关节能够展现完整的活动度
目标:恢复腿部力量,关节全范围内抗阻练习
方法:
1、自重下蹲,逐渐增加幅度
2、抗阻下蹲
3、大腿后群肌力练习
4、臀肌力量练习
5、小腿肌力练习
第四阶段
神经控制与本体感觉训练
目标:使两侧肌力恢复平衡,训练神经控制,恢复本体感觉
方法:
1、单腿下蹲,逐渐增加动作幅度
2、单腿负重下蹲
3、使用不平衡介质下蹲
4、使用不平衡介质增加负荷
第五阶段
复合高冲击训练
目标:逐渐进行跑、跳等高冲击专案训练,恢复对抗性运动专案,逐渐全面恢复并提高膝关节功能。
①双脚起跳跳台训练
②单脚起跳跳台训练
小结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不仅仅是高尔夫球员,大部分需要下肢快速蹬伸发力的运动专案都需要提防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除了伤后必须进行康复训练外,在平时不能忽视膝关节的防护性训练详情点选检视膝关节防护训练,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手术步骤与手术配合:
发表时间:2010-06-05 发表者:吕铮 (访问人次:2044)
1 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骼断端的连接尚较为脆弱。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吕铮
髋关节外展中立位放置患肢: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不得过多行走!行走中扶双拐,患腿绝对不得受力负重!更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
术后患肢摆放于伸直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
(1)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可能,即开始踝泵练习: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5分/组,1组/小时。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开始CPM练习
CPM,2次/日,30分钟/次,练习后即刻冰敷30 分钟(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
活动度等关节有活动的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站立、行走后)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3-5次/日。
2 初期:(2—4周)
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髋关节屈曲角度未达到90°前,绝对禁止正常姿势坐起!只能半坐起(即半躺半坐)!
(1)开始直抬腿肌力练习:
10—20次/组,1—2组/日。
(2)开始主动关节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
主动髋屈伸练习: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见附录1—图13。
(3)加大CPM练习角度:
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4)开始下地扶拐行走:如无痛,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注意保护!不得摔倒!
3 中期:(5周—3个月)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逐步尝试患腿负重改善步态。通过X光检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负重!
(1)负重及平衡练习:(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负重及平衡:
随骨折愈合的牢固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健康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至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
(2)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坐位抱腿:
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次,1-2次/日。
(3)有条件可以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次,2次/日。
(4)开始腿部肌力练习
后抬腿练习:
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俯卧位抗阻屈膝: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抗阻伸膝练习:
以沙袋或皮筋为负荷在髋关节无痛的活动范围内进行。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提踵练习:2分/次,休息5秒,3-5次/组,2-3组/日。
4 后期:(4个月—6个月)
目的: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如骨折完全愈合,并具备足够牢固程度,即可开始以下练习。
(1)静蹲练习:
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日。
(2)跨步练习:
向前跨步 向后跨步 向侧跨步
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
(3)患侧单腿蹲起练习:
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股骨颈骨折康复方案(胫骨结节骨牵引保守治疗)
1 固定期:骨牵引阶段(根据骨折断端愈合情况约8-10周不等)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等长肌力练习。
(1)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疼痛允许,即开始踝泵练习。
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5分/组,1组/小时。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
即大腿前方及后方肌肉的绷劲及放松。练习时必须确保牵引的位置,不能移动肢体,不能产生膝关节屈伸动作。大于300次/日。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2 早期:骨牵引拆除后
目的:开始膝及髋关节活动度练习,开始肌力练习。
髋关节屈曲角度未达到90°前,绝对禁止正常姿势坐起!只能半坐起(即半躺半坐)!
(1)开始直抬腿肌力练习:
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
(2)开始主动关节屈伸练习:
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动作幅度在刚开始练习时无法达到图解中角度,角度必须逐渐增加。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3)有条件可以使用CPM练习角度:
如骨折愈合良好,力求在6-8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接近90°。
(4)开始下地扶拐行走:
如无痛,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注意保护!不得摔倒!
3 中期:通过X光检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负重后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逐步尝试患腿负重改善步态。
(1)负重及平衡练习:
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负重由:1/4体重至1/3体重至1/2体重至2/3体重至4/5体重至100%体重逐渐过渡。5分/次,2-3次/日。
(2)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必须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
坐位抱腿:
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次,1-2次/日。
如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次,2次/日。
(3)开始腿部肌力练习:
后抬腿练习:
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2-3次练习/日。
俯卧位抗阻屈膝:
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并逐渐过渡至“立位抗阻屈膝”。
抗阻伸膝练习:
以沙袋或皮筋为负荷在髋关节无痛的活动范围内进行。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提踵练习:
2分/次,休息5秒,3-5次/组,2-3组/日。
4 后期:骨折完全愈合,并具备足够牢固程度,即可开始以下练习。
目的: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
(1)静蹲练习
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始终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日。
(2)跨步练习
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
(3)患侧单腿蹲起练习
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股四头肌(1)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全脚掌着地,上体挺直,然后曲膝下蹲至不能再低时,慢慢用力立起,立起时,两手分别按于大腿中上部,施以适当压力,至两腿和身体完全伸直时,使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极力收缩紧张,稍停,放松肌肉下蹲重做。下蹲时呼气,起立时吸气。15-20次为1组,可重复练3-4组。也可在颈后肩上负重来做。(2)半蹲。两足开立与肩同宽。曲膝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两手自然搁在两腿上,上体成挺胸直腰半蹲姿势。用这种姿势保持片刻。至腿部肌肉酸胀不能支持时,立起休息数秒钟,然后重新做。半蹲过程中,可自由呼吸。根据本人体力,自行规定所练次数。
腓肠肌、比目鱼肌。练法于锻炼股四头肌相同,但改用足尖站立。两手可扶在墙上或椅背上。下蹲起立后,使小腿后面的腓肠、比目鱼肌极力收缩紧张,稍停,还原重做。练10-15次为1组,可重复练3-4组。
本文(包括:颈部徒手锻练法、臂部徒手锻炼法、胸大肌徒手锻炼法、腹部徒手锻练法、腿部徒手锻炼法)所规定的每个锻炼动作的练习次数和组数仅供参考。初练者应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增减。练习一个阶段。体力增加后,应加大运动量。
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运动做出各种的动作,就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很多的关节,这些关节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运动,今天我们主要述说膝关节,我们的双腿可以自由地运动就是依赖于膝关节,那么,膝关节问题一般都有哪些?膝关节问题是怎样出现的。
1、膝关节损伤二三事
“运动医学科”对于大部分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科室名称,因此在节目开始之初,沈杰威主任就运动医学科的治疗范围给出了详细的解答。沈杰威主任说广义的运动医学科是指治疗人体运动系统,即全身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将骨科学、生物力学、微创技术和康复医学密切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综合学科。医院设置的运动医学科主要治疗关节运动创伤,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创伤和各类慢性疾病,主要采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微创治疗,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
沈杰威主任谈:哪些运动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急性受伤?
1、对抗性强的运动
包括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这类运动的技术特点要求膝关节不断迅速屈伸,易造成韧带、肌肉拉伤。另外,在高身体对抗条件下,由于直接身体冲撞或技术动作走形容易造成膝关节扭伤,严重的可以导致韧带、肌腱断裂或者半月板撕裂。
2、无对抗性的剧烈运动
包括羽毛球、网球、排球等。由于跑跳类运动的项目特点,如运动员膝关节常处于半蹲位,尤其是反复的急转急停和旋转会使膝关节负担量急剧增大、稳定性下降,很容易导致膝关节急慢性损伤。另外,在快速奔跑中进行反复弹跳动作,容易落地不稳,造成膝关节的急性扭伤。
常见的急性损伤病种有哪些?分别的治疗措施
病种一:交叉韧带撕裂
有身体冲撞或者高速度的运动,容易发生前韧带断裂。常见的受伤机制包括膝关节外翻伤,外旋伤,过伸伤等。常见的受伤动作例如足球运动中与对方球员对脚发生外翻伤,篮球运动中带球过人时支撑腿膝关节发生急速扭转发生外旋伤,投篮后单腿落地扭伤,运动员被绊倒发生过伸伤,都容易导致十字韧带损伤。
沈杰威主任特别说到交叉韧带撕裂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如果不及时治疗,关节出现反复扭伤,容易引起关节软骨、半月板等重要结构的损害。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明确,一般完全断裂需要手术重建十字韧带。
沈杰威主任建议早期进行以关节活动角度锻炼、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关节手术或者受伤后如果长期不动,会出现僵硬的情况,导致行动受限。沈主任建议术后早期开始锻炼,4周内进行关节的90度屈伸锻炼。手术2个月后建议逐渐增加到120-130度进行锻炼。一般手术3个月后即可恢复正常活动角度。对肌力锻炼达标的患者,开始进行跑步、跳绳等锻炼,从最简单的慢跑开始,循序渐进提高训练量。
病种二:半月板撕裂
膝关节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呈周缘厚,内缘薄的楔形,从平面上看为半月形,称为半月板;其充填于股骨髁与胫骨髁之间,有增强膝关节稳定、缓冲运动引起的震荡等作用。半月板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膝关节内最易损伤的组织之一。在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中,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很高。沈主任在这里提出一种先天性的半月板发育异常,叫做盘状软骨,特别脆弱,日常活动中不知不觉已经撕裂,引起疼痛。由于不少患者在青少年阶段出现盘装软骨撕裂症状,也有被误诊为“生长痛”的情况,应当注意鉴别。,
半月板本身就是一块软骨,由于其中没有血管,愈合能力非常差。如果半月板撕裂,需要挑选能够愈合的类型进行缝合。无法修复的撕裂,手术中需取出游离的半月板碎片,或切除损伤的半月板。随着技术的发展,半月板的缝合率已大大提高。
哪些运动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慢性受伤?
1、爬山
爬山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但却不利于保护膝关节。尤其是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很容易造成伤害。
2、跑步
跑步是相对不易受伤的运动,损伤通常见于体重过大或者超量运动的人群。常见的损伤类型是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的磨损。
如何预防膝关节的慢性受伤?
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长期未运动,膝关节温度低,肌肉粘滞性大、韧带僵硬,肌肉及两侧副韧带易被拉伤,造成膝关节损伤。准备活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度,使人体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之间间隔的时间不宜过长。
2、运动适度
目前研究并没有明确表明每天跑多久或者走多少步会引发膝关节损伤,但是“量力而行”四个字是非常适用的。如果感觉疼痛需要注意调整运动计划,降低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放松心态,享受步行过程带来的愉悦感受。
3、选择合适运动方式
肥胖的人群,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以及适量运动来减肥,过量跑步等运动往往会造成关节损伤。登山后疼痛或者上下楼疼痛的患者,应该减少此类运动。存在关节磨损的人群,建议选择游泳、走步等方式进行锻炼。
2、怎样保护膝关节
1青少年膝关节伤病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青少年的关节软骨、韧带、半月板都处于最佳状态,膝关节伤病主要与运动不当有关。其中最常发的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讲,一般体育爱好者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反而高。这主要是因为一般体育爱好者热身程度不够和不会自我保护引起。人的膝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韧带的完整性和肌肉的协调性。热身不够,在需要肌肉和韧带对膝关节进行协同保护时,肌肉反应不到位,未能及时提供保护,会使前交叉韧带承受过度应力而造成损伤。
另外,一般体育爱好者无前交叉韧带保护意识,不了解保护技巧也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原因。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容易出现在起跳落地和急转身时,这时足部先着地相对固定,但是上身还在继续转动,造成的负荷会超出前交叉韧带的承受能力。尽管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其不可避免性,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有意识的训练有助于降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这些训练主要包括正确的跳起着地技巧(特别是前脚掌、屈膝、屈髋的软着地技巧)、本体感觉功能和神经肌肉方面的训练、起跳着地和下蹲时避免关节极度外翻的训练等。
喜欢运动是青少年的天性,但是有一些先天性或者发育性异常却决定了一些人不适合某些运动。比如膝盖骨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需要半蹲发力的运动,半月板盘状畸形的患者不适合长时间负重运动。先天性韧带松弛的患者不适宜从事需要急停、急转动作的运动。所以对于喜欢运动的青少年来讲,很有必要到医生那里做做检查和咨询,以了解自己膝关节各主要结构的特点,对适宜和不适宜做的运动或者动作做到心中有数。
2中年人膝关节伤病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人到中年,往往觉悟到休闲运动的重要性,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健身运动。但是,临床上经常碰到不运动还好,一运动膝关节反而疼痛的患者;也经常遇到深蹲训练造成内侧半月板损伤,练习马步蹲裆造成髌骨软骨损伤,一过性过度运动引起滑膜炎症的患者。这与中年人关节的结构状态和相对地过度的使用有关。中年人关节软骨和半月板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变。交叉韧带不但有退变,还会受到邻近部位增生骨赘的磨擦,强度下降。不适当的训练,即便是休闲运动也可能事与愿违,造成损伤。
中年人训练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不主张中年人进行健美类训练。健美类训练是针对某些肌肉块的训练,对肢体的整体功能并无多大帮助,反而会引起肌腱末端的损伤和软骨的损伤。比如抗阻伸膝活动,不管是在健身器上做还是在家里脚踝上挂重物练习伸膝,尽管确实能增加股四头肌的肌力和饱满度,但是也确实能够引起髌骨后方的疼痛(多为髌骨软骨磨损引起)和髌骨上下方的疼痛(为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劳损引起)。简单的综合性训练如跑步和适当的弹跳,即能够增加下肢的整体功能,又不至于造成病损。
其次,不主张中年人进行半蹲和爬越类训练。在膝关节半蹲时,特别是单膝承重半蹲时,髌股关节要承受3倍于体重的应力,做半蹲活动越多,髌股关节退变的速度越快。涉及到半蹲活动的运动包括太极拳、木兰拳、乒乓球等。特别是太极拳,对中老年关节的损害较大。另外,上下楼梯、上下坡、爬山时也涉及到屈膝承力或者发力,这时候髌骨软骨也承受过度应力。那些把爬山或者爬楼梯当作一种训练的人往往得不偿失,最后反而很早出现爬山和爬楼梯困难了。
第三,中年人的各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经常有人常年不锻炼,突然心血来潮去练了几个小时,结果关节疼痛了几个月甚至数年。中年人因为软骨退变,软骨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各种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关节的各种结构以适应的机会。从训练方式上,中年人首先适合关节的小负荷训练,比如坐位的膝关节伸屈活动、骑自行车(包括小负荷的健身自行车)、游泳等;其次为跑步、弹跳之类的整体性训练。
3老年人膝关节伤病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人年老时关节的退变不可避免。这种退变首先表现在关节软骨的磨损,其次表现在半月板的退变和损伤,以及滑膜增生。以前所说的骨质增生是关节退变在X线片上的表现,但是膝关节的骨质增生根本不是引起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关节疼痛主要是因为软骨磨损后软骨下骨裸露磨擦引起。关节老化是一个自然进程,只不过每个人早晚快慢各不相同而已,我们要做的和能够做的就是如何延缓关节的老化,减轻关节老化所带来的症状。
对于老年膝关节,不进行锻炼残留软骨得不到营养会加速退变,过度训练又会加速关节的磨损。所以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度。每个老年人关节软骨的状态不一样,适宜的锻炼方式和强度也不一样。相应的医学检查和运动咨询也非常必要。从对关节的保护方面来讲,首先中年人的禁忌也是老年人的禁忌。老年人适合坐位膝关节伸屈活动,适合骑固定自行车、游泳,但不适合长时间的行走和跑步。老年人禁忌做屈膝屈髋前后左右摇动膝关节的锻炼,这种锻炼会加剧关节软骨的磨损,引起疼痛突然加重。
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 1、定义 Brunnstrom技术是依据脑损伤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如脑外伤、脑卒中、儿童脑瘫等及运动控制障碍疾患。
(2)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3、设备与用具 简易的训练器具如治疗床、平行杠等,不需要专门的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1)体位摆放和床上训练:
1)床上卧位:仰卧位、侧卧位良姿位的摆放技术;
2)床上训练:翻身训练:通过转动患者的头(利用紧张性腰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帮助完成翻身活动;从床坐起训练:通过让患者头转至患侧(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刺激足背屈肌(利用共同运动)协助完成从床坐起活动。
(2)坐位训练:
1)坐位平衡:重点对健侧、患侧躯干肌的控制力进行训练,以提高躯干平衡反应,改善坐位平衡;
2)诱发平衡反应:治疗师用手向前、后、左、右推动患者,破坏其平衡状态后使患者重新调整重心维持平衡;
3)前方倾斜及躯干前倾:在治疗师或患者利用健侧帮助下,使躯干前倾和向前方倾斜来诱导躯干平衡能力;
4)躯干旋转: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双手分别放在患者两侧肩峰上,嘱患者目视前方,肩向左侧旋转时,头向右侧旋转,左右交替,动作应缓慢。利用躯干-颈-上肢模式,交替产生肩部屈肌、伸肌的共同运动、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诱发及促进躯干旋转;
5)头、颈运动:患侧上肢放在治疗台上,治疗师一手放在患侧肩上,另一手放患侧耳后。让患者用耳朵接触肩峰,治疗师用手给予抵抗,当阻力足够大时,可诱发肩上举及耸肩活动;
6)肩关节活动:在治疗师引导下的肩部运动,以维持肩关节活动度,预防肩痛;
7)屈髋肌群收缩训练:坐位,治疗师利用躯干前倾和后倾以诱发屈髋肌的反应性收缩。
(3)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1)屈肘:治疗师抵抗健侧上肢屈肘(利用联合反应)、让患者面向健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牵拉患侧的近端、轻扣斜方肌、肱二头肌等引起上肢屈肌的共同运动。
2)伸肘:治疗师抵抗健侧上肢伸展(利用联合反应)、让患者的头转向患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轻扣胸大肌、肱三头肌等引起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3)双侧抗阻划船样动作:治疗师坐在患者对面,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类似划船时推拉双桨的动作,向前推时前臂旋前,向回拉时前臂旋后。治疗师在健侧施加阻力以引导患侧用力(利用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本体冲动对患者难以进行的推、拉或往复运动进行促进)。
4)下肢屈/伸共同运动: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展,嘱患者健侧下肢做抗阻屈伸动作以此引导患侧下肢的屈曲。
5)下肢外展/内收共同运动:将患侧肢体置于外展位,嘱健侧下肢内收,在此过程中治疗师施加阻力,引导患侧下肢内收;将双下肢均置于中间位,嘱患者健侧下肢抗阻外展,引导患侧下肢外展。
(4)引导分离运动:
1)肘关节屈/伸分离运动:患者坐位,将肘置于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治疗师托住患侧肘关节使上肢水平前伸,要求患者用手触摸对侧肩部再将其回复到上肢伸展位。
2)手指屈曲/伸展:当手指能够完全屈曲时,练习拇指与手指的相对运动,嘱患者握拳,拇指在四指外,然后拇指向小指方向滑动;也可将四指伸开,用拇指分别沿四指的指尖划向指根;或将四指伸展,然后保持指间关节的伸展,练习独立的屈曲和伸展掌指关节。
3)下肢屈曲/伸展:患者双杠内站位,练习小幅度的膝关节屈曲和伸展;也可以嘱患者在患腿摆动时练习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
(5)步行训练:
1)辅助步行:治疗师站在患侧,与患者手交叉握住,另一只手放在患者腋窝,托住患肩,与患者一起步行,同时辅助患者进行重心转移,控制步幅及步行节奏;
2)独立步行:患者借助拐杖、平衡杠、扶手等进行独立步行训练;
3)指导步行:患者在步行时,治疗师对完成的动作给予指正;指导患者如何控制重心、起步、步幅及如何纠正膝过伸等。
(6)日常生活练习:生活中利用共同运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上肢伸展内收时旋转门把手;用患手梳头;将外衣搭在前臂上;患手握皮包带;患手拿牙刷等小东西、抓火柴盒等;书写时用患手固定纸;患手穿衣袖;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
5、注意事项
(1)熟悉脑损伤后的异常运动模式及病理反射的神经病理学基础知识。
(2)熟悉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的评定。
(3)Brunnstrom技术重点在早期运用原始反射来完成或诱发运动动作,应尽早介入。
(4)重视心理方面的治疗与支持,取得患者配合。 1、定义
Bobath 技术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其核心是以日常生活活动任务为导向的姿势控制和运动控制。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儿童脑瘫、脑外伤、脑卒中等引起的运动障碍。
(2)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3、设备与用具 治疗床、Bobath球等,不需要特殊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Bobath技术主要包括: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模式、促进姿势反射、感觉刺激、姿势控制和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训练等。
(1)控制关键点:
1)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身体关键部位(中心控制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控制点:肩峰、髂前上棘;远端控制点:拇指、拇趾)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降低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手法操作从躯干和近端开始,向远端移行,并随之减少操作点和控制的量以逐渐诱导出随意运动,常与反射性抑制联合应用。
(2)反射性抑制模式:
1)躯干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
2)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来抑制;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来抑制;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对称性伸展(头在中立位) 来抑制。
3)出现痉挛时:颈、背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3)促进姿势反射:
1)促进调正反应:治疗师利用头部与躯干间的位置变化促进躯干转动。仰卧位时,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诱发出胸、腰、下肢转动,训练翻身活动;治疗师利用躯干位置倾斜,促进头部直立;坐位时,治疗师向左、右倾斜患者躯干以训练头部控制,治疗师利用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促进翻身活动;患者仰卧,治疗师将患者的肩胛带或骨盆扭转,带动躯干转动,训练翻身活动。
2)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治疗师通过突然向前方、侧位推动患者,还可在坐位或俯卧下让患侧上肢支持体重,以诱发和促进上肢保护性地伸展和身体平衡能力。
3)促进平衡反应:治疗师从前方、后方、侧方或对角线方向突然推拉患者,还可配合使用大球、滚筒、平衡板等辅助训练器具进行,使之保持身体平衡,不致跌倒,训练维持平衡的能力。
(4)感觉刺激:
1)加压或负重:治疗师通过对关节施加压力或支持体重来增加姿势性张力与减少不自主运动。
2)放置及保持:定位置放训练:治疗师将患侧肢体按训练要求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当肢体能控制后,嘱患者由此位置向上和向下活动,再返回原位;保持训练:指肢体在无帮助情况下,停留在某一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的等长收缩训练。
3)轻推技巧:压迫性轻推:治疗师通过挤压关节的手法操作,用来增加肌张力;抑制性轻推:治疗师诱发由于拮抗肌痉挛产生交互抑制的肌肉无力的收缩;交替性轻推:治疗师用方向相反的手法轻推患者,如从前向后与从后向前,从左向右与由右向左轻推患者,以引出平衡反应。
(5)姿势控制和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训练: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进行核心控制(指对腰、躯干及骨盆)的稳定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训练肢体选择性的运动控制练习,并将所练习的运动模式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反复练习。
5、注意事项
(1)鼓励患者及家属,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心理支持,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
(3)关键点的手法操作动作应缓慢。
(4)治疗儿童时应遵循运动发育的规律。 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 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5)反复牵伸:治疗师在患者肢体运动的起始位或全范围给予主动肌反复、快速地牵伸,在牵伸的同时,发出活动指令,诱导牵张反射。
6)收缩-放松:先对制约关节活动的拮抗肌给予等张抗阻,随后放松,并将受限的肢体运动至新增加的关节活动范围。
7)保持-放松:治疗师先被动或令患者主动地把受限的肢体放置在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然后对拮抗肌和旋转肌等长抗阻并维持5-8秒。
(3)常用技术分类:
1)促进运动起始的技术:节律性起始、反复牵拉。
2)增强肌力的技术:反复牵拉、节律性稳定、等张组合、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
3)增强耐力的技术: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4)增加稳定性的技术:等张组合、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
5)增加协调和控制的技术:等张组合、节律性起始、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6)增加活动度的技术: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收缩-放松、保持-放松。
7)放松技术:节律性起始、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8)减轻疼痛的技术: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4)常用的上肢和下肢基本运动模式:
表2-9-1 上肢屈曲-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后缩、下沉 前伸、上提 肩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前 旋后 腕 尺侧伸展 桡侧屈曲 手指 伸展 屈曲 拇指 伸展、外展 屈曲、内收 表2-9-2 上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前伸、上提 后缩、下沉 肩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后 旋前 腕 桡侧屈曲 尺侧伸展 手指 屈曲 伸展 拇指 屈曲、内收 伸展、外展 表2-9-3 上肢屈曲-外展-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前伸、下沉 后缩、上提 肩 伸展、内收、内旋 屈曲、外展、外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前 旋后 腕 尺侧屈曲 桡侧伸展 手指 屈曲 伸展 拇指 屈曲、内收 伸展、外展 表2-9-4 上肢伸展-内收-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后缩、上提 前伸、下沉 肩 屈曲、外展、外旋 伸展、内收、内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后 旋前 腕 桡侧伸展 尺侧屈曲 手指 伸展 屈曲 拇指 伸展、外展 屈曲、内收 表2-9-5 下肢屈曲-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跖屈、外翻 背屈、内翻 足趾 屈曲 伸展 表2-9-6 下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背屈、内翻 跖屈、外翻 足趾 伸展 屈曲 表2-9-7 下肢屈曲-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伸展、内收、外旋 屈曲、外展、内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跖屈、内翻 背屈、外翻 足趾 屈曲 伸展 表2-9-8 下肢伸展-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屈曲、外展、内旋 伸展、内收、外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背屈、外翻 跖屈、内翻 足趾 伸展 屈曲
5、注意事项
(1)根据评定结果,选择适宜的治疗技术。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反馈,调节治疗量及调整治疗技术。
(2)患者取舒适安全的体位,治疗师保持正确的体位和身体力线进行操作。
(3)操作时,注意手的抓握技巧,言语提示须简洁、清晰,提供的最大阻力应适宜,牵拉力量不宜过大。
(4)避免患者过度疲劳。 (MRP)(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1背景
运动再学习是80年代初,澳大利亚学者Janet H Carr等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为一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2 定义
运动再学习是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它以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
3方法
运动再学习的具体操作分为4个步骤:(1)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包括解释、指示、练习加语言和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3)作业练习,包括解释、指示、练习加语言和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及时进行再评定;(4)训练的转移,即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包括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并要求亲属和工作人员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运动再学习方案的4个步骤 步骤1 分析动作
观察
比较
分析 步骤2 练习丧失的成分
解释 - 认清目的
指示
练习 + 语言和视觉反馈 + 手法指导 步骤3 练习丧失的成分
解释 - 认清目的
指示
练习 + 语言和视觉反馈 + 手法指导
再评定
鼓励灵活性 步骤4 训练的转移
衔接性练习的机会
坚持练习
安排自我监测的练习
创造学习的环境
亲属和工作人员的参与 4特点
(1)综合利用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2)正确判定出缺乏控制或正常顺序的运动成分;
(3)制定正确的训练目标;
(4)整体与部分训练运动的整合;
(5)康复训练与生活环境的密切结合;
(6)注重患者在训练中的注意力;
(7)利用多种反馈信息;
(8)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9)患者应有一定的时间,用脑思考所学到的新动作; 1定义
(1)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由美国人Margaret Rood提出。
(2)此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皮肤区域内利用轻微的机械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影响该区的皮肤感受器,可获得局部促通作用。
2适应症
适合于任何有运动控制障碍的患者。
3基本理论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2)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3)利用动作完成需有目的性,诱导出皮质下中枢的动作模式;
(4)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是动作掌握的必备条件;
4治疗原则
(1)先诱导出一些早期的粗大动作。
(2)开展姿势控制训练时,首先要固定远端肢体,然后再沿其固定方向的纵轴向下挤压。
(3)当肢体末端固定,通过对末端上方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来训练肢体的控制能力。
(4)当肢体的近端关节控制能力提高后,固定近端关节,诱导远端肢体在空中进行自主运动。
5基本方法
(1)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1) 触觉刺激:快速刷擦和轻触摸;
2) 温度性刺激:冰刺激;
3) 牵拉肌肉:快速、轻微地牵拉肌肉;
4) 轻扣肌腱和肌腹;
5) 挤压肌腹、关节,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6) 特殊感觉的刺激;
(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1) 挤压:轻微的关节挤压可缓解肌肉的痉挛;
2)牵拉:持续性牵拉可抑制或减轻痉挛;
(3)应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
1) 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而完成;
2) 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是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的基础;
3)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
4) 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
(4)轻微触摸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
1)上肢屈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触摸图中上肢的黑线处,可缓解下列肌肉的张力:手指屈肌、拇指外展肌、腕关节尺侧屈肌、肘屈肌、肩关节后伸肌。
2) 下肢伸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触摸图中下肢的黑线处,可缓解以下肌肉
的张力:如足趾屈肌、足趾内收肌、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踝内翻肌(胫骨后肌)、膝屈肌(股后肌群)、内收肌。
(5)抑制腕和手指屈肌痉挛的方法
让患者握住一空的圆锥型物体,治疗师从腕关节尺侧向里施加压力,降低手指屈肌张力。
锻炼方法要结合病人的全身状况、手术情况,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执行康复方案。
1、空心钉固定术后锻炼方法:
1)愈合期的康复锻炼
手术后3~5天开始卧位坐保健体操练习,每日1~2次,主要内容包括趾与踝的主动练习、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静力性收缩;第2周在医护人员的扶持下不使股骨旋转与内收,做髋、膝主动屈伸运动,动作轻柔,幅度小,重复次数少,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同期上肢行支撑肌肉的抗阻练习,包括胸大肌、背阔肌、肱三头肌等。术后第2个月,坐在床边双小腿下垂,膝关节紧贴床沿,患肢行主动屈伸练习,以双下肢不肿胀、膝关节主动伸直达60°以上为佳;术后6周后可在坐位行主动屈髋、伸膝练习。不宜在床上盘坐,以免髋关节外旋影响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在床沿坐,双小腿踩踏脚凳上,练习用双臂撑起上身和双臂支撑并向后上方抬起臀部。
术后3个月,可增加下列练习:①仰卧位,患肢伸直做主动下肢内收、外展运动,以及俯卧位患肢伸直抬高做伸髋肌力练习。②坐位做抗阻股四头肌练习,必要时做恢复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年龄较轻、体质较强的患者可作双掖杖两点步行,患肢不负重。
2)恢复期
骨折愈合进入恢复期,此期要加强髋、膝、踝部的练习活动,患肢逐步恢复负重,以恢复髋与膝的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行动能力,加强下肢的稳定性。
第一个月增加下列练习:①髋关节屈伸的关节活动范围牵伸。扶杆双足站立做踝关节主动的屈伸、内翻、外翻运动及下蹲起立。再1周后,增加扶杆站立做双下肢交替步运动。平行杆内步行和用双掖杖做四点步行。
第2个月,可练习用健侧上肢拄单拐步行,2周后可改由患肢上肢扶拐。
第3个月,可改为由健侧上肢扶手杖步行。增强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和旋转练习。2周后改由患侧上肢扶手杖步行。
以后再逐步提高下肢负重能力、耐力和行动能力及ADL功能,包括变速行走、跨越障碍、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楼梯、用厕所、洗浴等。这一过程可长达1~15年,期间应定期复查,包括X线片复查,查看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有无股骨头坏死的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