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第1张

1、藏族舞的形态特点是松胯、屈膝、弓腰、曲背等,总结就是颤、开、顺、左、绕。

2、藏族舞按舞蹈形式又分锅庄、果谐、芜姆、弦子等。

3、根据弦子和踢踏来看,腿部动律是与其他民族舞蹈最为明显的区分点,以颤膝动律和屈伸动律为主,整体动律有扭揉动律、横摆扭动律、起伏动律、反射动律。在练习中,准备姿态为双脚自然准备,双手下垂,松胯,含胸。颤膝与屈伸不同于前者重拍为屈膝向下,后者重拍直膝向上。

4、纵向横向比较,藏族舞除连绵不断外,还有松弛伸展、注重节拍等表演特点。

1、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

2、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3、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

4、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

5、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正确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的方法如下: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训练与把握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掌握具体的训练步骤,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一目了然,这也是把握风格的关键之所在。    

(一)体态训练。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长期的生活习俗使蒙古族人养成了自然站立姿态为仰头、挺胸、立腰,后背略后靠,膝部松弛自然,脚下呈八字形的外开状。

在舞台表演及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站姿便能让人感觉到你要表现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体态在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此外,体态练习可将单一动作提炼编成气质组合,进行气质的单一练习,气质组合适宜低班初学者。    

(二)手位、脚位训练。    

1手的基本形态。    

(1)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旁。    

(2)挥鞭手。食指伸直,大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握,小指弯曲。    

2手的几种位置。    

(1)叉腰位。双手叉腰。    

(2)平鹰式位。双手平肩。    

(3)高鹰式位。双手举于头上方两侧。    

(4)勒马位。一手叉腰,另一手握虚拳在前方平肩。    

3脚的几种位置。    

(1)点步位。一脚八字步位,另一脚正前方膝略弯曲打开,脚尖点地。    

(2)踏步位。一脚脚尖朝斜前方,另一脚在后膝略弯曲,脚掌点地。    

(3)八字步位。两脚分开站立,脚尖朝斜前方。    

(三)动律练习。    

1屈伸动律。    

包括平、柔、软、硬及配合各种脚位的单一屈伸,屈伸的训练尤为关键。    

2上身动律。    

包括摆、推、靠、扭、圆伸,也包括各种点、扭、圆、摆、反射韵。    

3呼吸训练    

可单一训练,也可加在屈伸动律或上身动律训练中共同完成。    

4节奏训练。    

可单一练习,也可加在屈伸动律、上身动律及其它单一组合动作中共同练习。    

(四)肩的训练,重点训练四种肩。    

1硬肩和柔肩。    

一肩向前推出,肘部向后,同时另一肩向后,肘部向前。硬肩干脆有力,柔肩柔中有刚。    

2耸肩和笑肩。    

一肩向上端,再下落回原姿,或双肩同时起落称耸肩。笑肩是在耸肩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五)腕臂训练。    

1硬腕。    

手腕向上、向下提压。    

2柔臂。    

双手体侧从柔肩开始,手臂拉出并提腕、指尖下垂,同时另一肘弯曲压腕。    

(六)基本步伐训练。    

1平步。    

向前走或后退。    

2马步。    

(1)跑马步。上身前倾,一手勒马,一手直臂挥鞭手伸出,同时一腿半蹲,另一脚绷脚向前方擦地踢出,再原地倒步。    

(2)勒马步。勒马姿势,一脚向前方迈步,另一脚随之旁靠,同时勒马手提压腕。    

(3)软骑和硬骑。一脚脚跟落地,两膝弯曲,同时另一脚抬脚跟,重心再移至前脚。软骑柔和,上身直立;硬骑刚健,上身前倾。    

3滑步。    

一脚经脚掌向外弧线滑出,重心平稳移至此脚。    

(七)舞蹈组合训练。    

主要是训练学生进行男女分组和队形的编排。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儿舞蹈知识:分析傣族舞的艺术特点与民俗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特点、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JI质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形态。

二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三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种是以广场上表演片段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孔雀的林间漫步、溪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

这种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时却又影响了舞者身体动态的发挥。另一种“徒手的,孔雀舞是“道具舞”的进一步成长。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不少外来民族舞的动作和技巧,如汉族的圆场步,蒙族的碎抖肩等。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相对静态的“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而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体态三道弯”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动律三道弯”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5胶州秧歌

 一、胶州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胶州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胶州秧歌中对每个角色的舞姿和动律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扇女在舞蹈表现上具有舒展的特点,小嫚具有婉转的特点,翠花具有泼辣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欣赏到胶州秧歌女子舞蹈的风格所表现出的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内心状态和优美的舞姿特点。

 二、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在舞蹈中的体态特点表现为"三道弯",也就是说我们欣赏胶州秧歌时会发现女子舞蹈动作都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它的舞蹈审美特点表现为:拧、碾、抻、韧。同时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在步法上非常丰富,大多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所以在表现上需要演员的身体具有整体的协调能力,脚下要具有拧劲儿,膝部要有粘劲儿,腰部要有扭颈儿,手臂要有抻劲儿,只有将这些舞蹈动态要求全部做到位,才能完整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朋友们怎么样,听起来感觉很难吧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胶州秧歌这个教材大多在高班才会开设,因为它的训练比较见功夫耗时间,所以没有一些舞蹈基础,想要表现好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很不容易的。

 6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民间歌舞艺术。从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花鼓灯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对独立,它们的特点表现为:①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的结合是否能有机和谐。②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现今在我们的舞蹈节目中所使用的动作大多都是安徽花鼓灯民间流派凤台和怀远两派"小花场"中的舞蹈部分,后来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又选取了其中鲜明而有特色的"大兰花"、"小兰花"和"架子"三种类型人物中的"风摆柳"、"单拐弯斜塔"和"三回头"的基本动律以及其它步法和架子的基本动作。

 我们欣赏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观察一名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表演的优略。首先,我们要观察这名演员在舞蹈中小腿快速捣动和急刹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溜得起,刹得住,灵活多变的舞蹈动律。其次,我们要看这个演员舞蹈时身体"拧、靠、旋"的体态特点。最后,我们要看这名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时对节奏的把握力,以及身体重心移动时的幅度,动作的速度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看这名舞蹈演员内心的感觉是否丰富,是否能将花鼓灯"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审美风格特点体现出来。"

 7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由汉满两族人民共同培育使它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

 1、高跷秧歌

 2、二人转

 3、地秧歌。

 秧歌表演常用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也有用其它道具的,如:手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中唢呐和小钹为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浪",这正是对东北人民粗旷质朴的精神素质、性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

 二、东北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汉族的东北秧歌舞蹈形式中,主要是以走相、稳相、鼓相、手巾花(具体的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既可以用优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态)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演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总之,优秀的舞蹈演员总能将舞蹈表演的收放自如,让观众在舞蹈欣赏中目不暇接。

 8傣族

 一、傣族舞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口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孔雀舞、鼓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戛朵等,

 二、傣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纯底色大边距大段内容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2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