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的故事,第1张

杞人忧天的故事12篇

杞人忧天的故事1

  杞人忧天的典故: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

 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

 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

 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杞人忧天的汉语词典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清邵长蘅《守城行纪时事也》诗:「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当世巨公曲谅杞人忧天之愚,正其偏弊。」

 ●粤剧《关汉卿》第六场:「这样小题大作,何异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杞人忧天、鳃鳃过虑、杞天之虑、杞人之忧、百感交集、庸人自扰、杞天之忧、杞国忧天、伯虑愁眠、怨天尤人

 反义词:乐天安命、无忧无虑、高枕无忧、若无其事

杞人忧天的故事2

  原文及出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出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亡)处无(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

  杞人忧天的故事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寓意介绍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杞人忧天的故事3

 成语杞人忧天出处:

 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

 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

 “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杞人忧天的故事4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杞人忧天成语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成语出处

 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杞人忧天的故事5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故事6

 成语“杞人忧天”讲述了杞国一个胆小的人整天怕天塌下来,而为此烦恼、发愁,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故事7

 成语名称:杞人忧天

 成语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缺乏根据的忧虑。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杞:周朝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他带着些杞人忧天的味道:‘你这种脑筋动出来,要遭天忌的!’”

  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字开头的成语

 杞人忧天

  包含有杞字的成语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故事8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杞人忧天的故事9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国。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个人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身体。他越想越害怕,从此以后,整天忧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将信将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团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来的危险了吗?

 不会,不会!热心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继续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

 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杞人忧天的故事10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杞人忧天的故事11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

 成语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简拼:qryt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杞人忧天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成长心语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把精力浪费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还不如积极一点,去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即使那些毁灭性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杞人忧天的故事12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2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逐句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

 身亡所寄,——自己无处存身,

 废寝食者。——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

 因往晓之,曰:——就去开导他,说: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弯一伸,嘴巴一呼一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那人说:

 “天果积气,——“天是气体,

 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

 不当坠邪” ——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宿,——“日、月、星、辰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

 只使坠,——即使掉下来,

 亦不能有所中伤。”——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开导他的人说:

 “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

 充塞四虚,——填满了四处,

 无处无块。——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跃,

 终日在地上行止,——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奈何忧其坏” ——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杞人忧天》,这篇课文是语文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寓言四则》中的最后一篇,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则寓言故事基础上的继续延伸。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于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字词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译还是很有必要的,为初一的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以及学习的方法。疏通字词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便于分析人物形象,也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再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学生能通过引导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并能很好的理解其现实意义,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我校初一的学生大多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让那个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那个学生结合导学案以及课下注释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以一场流星雨的话题作为开场白,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文的讲解做铺垫。

 接着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列子,初步了解道家学派,为后面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铺垫。

 学习课文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字词的同时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检查字词字音的学习效果,教师再特别提醒学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基础。再集体朗读加深印象,并在朗读中体会文言字词的韵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主要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和课下注释四个一组合作解决文言字词的翻译工作。再有教师指出其中的难点以及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多积累感悟。在今后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多一些心得体会。

 理解文章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引导学生学习《杞人忧天》的含义,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接着从杞人忧天的忧出发探究其忧的深层原因,而能重新认识他的忧患意识的积极的一面,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再从故事内容的本身出发结合古代的神话故事启发学生领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并能理解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能多元化的考虑问题。

 最后总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六:布置作业

 巩固学习背诵课文,并阅读相关的一些小故事作为拓展延伸。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3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杞人忧天的翻译及原文如下: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于是睡不着吃不下。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劝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空气的。你的举止呼吸,整天都在空气中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星星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空气中发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谁。”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劝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它填满了四处,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的行走,整天都在地上进行,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于是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开心,劝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很开心。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详细介绍:

《杞人忧天》是中国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列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全文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言简意赅,逻辑严谨,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则寓言见于《列子·天瑞篇》。列子为了在文章中形象地说明其宇宙观与自然观,又从其宇宙观与自然观阐明其人生观而采用了这则寓言。

1 文言文翻译 阎百诗天质奇钝

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他小时候读书,(一本书)背诵上许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原文:阎百诗天质奇钝

出自 清 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若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二、启示

只要刻苦勤奋,就会学有所成,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2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3 文言文杞人忧天的停顿,怎么画

充分理解文章后,划分停顿就不困难了。顺便附上译文作参照。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停顿划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 文言文停顿划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 曰/ 王叔远,能/ 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 文言文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有很多基本上没停顿,你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查又查不到,我还要自己给你打,哎,100分不好挣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太多了,哎,你愿把分给我就给,不给就算了 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puton/lang/

6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麻烦告诉我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7 停顿的文言文停顿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动宾结构肯定不停顿。例如:“吃东西”,不好停顿成“吃/东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3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