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闭证脱证应如何鉴别?

中风闭证脱证应如何鉴别?,第1张

1、中风与痫证  痫证虽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中风昏仆倒地,神昏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难以自行苏醒,即使醒后也多留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且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痫证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一般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发病者,尤其是首次发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并且有多次相似发作的病史可寻。应注意的是少数中风先兆发作的患者,与痫证的发作表现相似,若年龄在40岁以上,首次发作者,应注 意观察,并进行脑电图等检查,以资鉴别。

  2、中风与厥证 厥证表现为突然昏仆,颜面苍白,不省人事,但其神昏时间短暂,常同时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等表现。中风除有后遗症外,一般昏迷时间较厥证长。另外,厥证的气机逆乱为主要病理机制,中风以气血上冲于脑为主要病理环节。

  3、中风与痉证  痉证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痉证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闭证多起病即有神昏,而后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病抽搐时间短。痉证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则有。

  4、中风与昏迷 昏迷是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病证,表现为昏愦、神昏、不省人事,此与中风的中脏腑相似。但昏迷多由其他病证引起,常在中毒、时行热病、疫毒痢、消渴等病的严重阶段出现,苏醒后亦常有原发病存在,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结合病史,不难与中风病相鉴别。

  5、中风病后遗症半向不遂与痹证、痿证相鉴别 三者均可有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其区别如下:

 (1)中风后遗症  以半身不遂,偏废不用,患侧僵硬挛拘或痿软无力为主症,可伴有口舌歪斜、语言不利或不语,多有卒仆无知、眩晕、头痛史。

 (2)痹证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沉重、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病变位置不对称,可上肢,可下肢,可单侧,可双侧。后期因疼痛不能运动,肢体废用,亦可见瘦削枯痿,起病多有明显感受寒凉、水湿等原因,病变与气候有明显关系。

 (3)痿证 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多见下肢,呈对称性。日久不用,肌肉萎缩,肢体枯细,多先有肝肾亏损或感受外邪史;起病一般较中风为缓。《医学纲目·论中风》明确指出:“手足不遂者,在偏枯则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是两疾也。”

1 艾灸合谷的神奇功效

合谷穴能调经气,和胃腑,以达到安和脏腑,起到药非能及的疗效;此外还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补气固脱,益气回阳之功。

2 艾灸合谷的作用

1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因此合谷穴对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合谷有补气固脱,回阳救逆之效,常用于治疗气虚晕厥症。

3 艾灸合谷主治疾病

1牙痛,面瘫,头痛:同侧颜面部的病痛,特别是牙痛和面神经麻痹,艾灸合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咽喉肿痛:咽喉肿痛的时候,用隔蒜灸灸合谷治疗效果最佳。

3感冒发热:合谷穴有清热散邪,宣发阳气,扶助正气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感冒,尤其对药物过敏患者或不适合服药的患者疗效最佳。

4手指麻木,屈伸不利: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手指麻木,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屈伸不利,以及中风后遗症出现的肢体无力,手指麻木,屈伸不利,艾灸刺激合谷可以缓解不适,特别是对于大拇指和食指的麻木屈伸不利有起效。

注意:孕妇不可艾灸该穴,有流产的危险。

4 合谷配伍艾灸作用

1配太阳穴,有疏风散邪的作用,主治头痛。

2配迎香穴,有清泻肺气的作用,主治鼻疾。

3配少商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4配三阴交,有调经引产的作用,主治闭经,滞产。

5配地仓,颊车穴,有开通关窍的作用,主治口眼㖞斜。

中风未发之前,人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和肢体一侧麻木。若见眩晕、抽搐等症,为肝阳偏亢、肝风欲动之象,应予平肝息风之钩藤、菊花、白蒺藜、牡蛎、白芍等药。若见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应予活血通络之丹参、赤芍、鸡血藤等药。

预防中风要从平时做起,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避免过食肥甘厚

味,不吸烟,切忌酗酒。此外,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加减衣服。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更重要的是要坚持适当的运动,使体内气机和调,血脉流畅,关节疏利,防止本病的发生。

[概念]

踝关节以下发生的疼痛,包括足心痛、足跟痛、足趾痛等都属足痛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肾亏损足痛: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足跟痛,或足心痛,局部不红不肿,不耐久立、行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眼昏花,舌淡或红,脉沉细无力或弦细敕。

气虚血亏足痛:常见足跟痛,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夙自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或细涩。

寒湿凝滞足痛:多发于足趾,走路时下肢沉困无力,痛甚则跛行,小腿酸胀重着,肌肤冷而苍白,渐次变为紫暗,患肢怕冷,麻木刺痛,入夜尤甚,舌淡苔白,日久不愈可成脱疽。

风湿痹阻足痛.足部疼痛,遇阴雨寒冷加重,常兼有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下肢困重,舌苔薄白,脉浮或濡缓。

‍‍

按摩按摩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方向是溶栓和止血,以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疏通肢体脉络。按摩时,要注意不要只局限于手脚部位的按摩,神经系统更加集中的头颈部及腰腹部也应该同时按摩,采用系统按摩的方案,以保证效果。而且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按摩手法与日常保健不同,按摩时间要长,可达1个小时,按摩力度也应该适当加强。被动运动主要是运动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关节,患侧肢体由下而上进行,先帮助病人屈伸膝关节,再帮助病人抬腿、屈膝、抬臂等运动。其次是大关节的运动向精细运动过渡,主要侧重于远端运动,如握拳、转腕、踝背屈的锻炼。

‍‍

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中风后期可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恢复气血,疏通经络。另外手部有一个穴位对手部屈伸不利效果特别好,叫中渚穴定位于手背部,相当于是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即在第4、5掌骨间的凹陷处,取穴时掌心向下,在手背部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后可以触及到凹陷,即是该穴位。

 一预防中风

  1槐花6克,开水泡,饮服,每周1次。

  2香蕉花若干水煎服,每周1—2次。

  3食炒胡麻则步履端正,常人常食,不生风病。

  二中风不语

  1治中风口噤,服竹沥汤1升。

  2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术四两,酒3升,煮取1升,顿服。

  3煎大豆汁如饴,含之,或浓煮饮之佳。

  4用苦酒煮芥子,缚颈1周,以帛包之,一旦夕乃癔。

  5治风扉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用伏龙肝5升,以水8升和搅,取汁饮之。

  6治中风失音,用桂心30克,去粗皮,近人身体怀之,至两时辰,杵为末,分3服,每服用水2盏,煎取1盏服。

  7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用皂角一梃,去皮涂猪脂,炙令**为末,每服一钱匕,非时温酒服。如气实脉盛,调1二钱匕。如牙关不开,用白梅揩齿,口开即灌药,以吐风涎差。(《简要济众方》)

  8治暴风口噤,用垣(蝉)衣酒渍,服之甚效。

  9治中风不语,舌强,用人乳汁5合,3年陈酱5合和研,以生布绞汁。不拘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

  10用**乳半合,好酒半升,搅匀,分服即愈。

  11用乌龟尿少许,点舌下,神妙。取尿法:以龟坐荷叶上,用猪鬃鼻内刺之即得尿。

  12治中风口噤不开,天南星末,以中指点末,揩齿大牙,左右二三十揩,其口自开,始得下药。

  13治中风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语言不出者,鲜柏叶1把去枝,葱白1把连根,2味细研如泥,用无灰酒2钟,同煎20沸,去渣,不拘时温服。如不饮者,作四五次服。

  14令人以溺浇其面,即醒。

  15治中风口噤不语,白明矾6克研末,用生姜自然汁调,斡开口,灌服,其涎或吐或化下即醒。

  16治中风口噤不能开,白盐梅楷齿,即能开,并不伤齿。

  17治中风失音,白僵蚕7枚,为末,酒调服。

  18大蒜2瓣去皮,捣烂涂牙龈上,有效。

  19白头蚯蚓3—4头,炒焦,用开水冲服。

  20治中风不语,鸡蛋1个,冲香油60克,调匀灌服,或以姜汤冲香油,患者能喝时,再以姜汤温灌;或白矾少许。搅人60克香油内,调匀灌之,以吐出痰涎为佳。

  21治中风口噤不开入皂角末少许,吹入鼻中取嚏,或乌梅剥开搽牙,口即开。

  22治中风不语,巴豆1粒,去壳,同艾叶打碎,烧灰熏鼻即醒。

  23治中风失音,急捣梨汁频服。

  三中风

  1治中风,芹菜洗净后打取汁,每服3、4汤匙,1日3次,连服7日。

  2治中风闭证,牙关紧闭,气粗痰喘,两手握拳,用老姜汁、童便灌之最妥,盖姜能豁痰开闭,童便能降火下气故也。

  3治中风仆地,大蒜1把,路上热黄土搀和研烂,以新汲水和之,去渣,撬开齿灌之。

  4中风身直不得反复、槐皮(黄白者)30克切细,酒2盏煎1盏,稍稍服之。

  5治卒中不省人事,生白矾9克,研末,姜捣汁调灌。

  6治暗风猝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鼻。

  7治中凤中痰不省人事,香油1杯,生姜汁半盏灌之。

  8中风不省人事,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免成废人。柏叶1把,葱白1把,连根研细如泥,无灰酒1大盅煎一二十沸,去渣温服,不饮酒者,分作四五次服。

  9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气欲绝者。用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出尽,去豆,用纸作捻,或加牙皂末捻烧熏人鼻内即醒可治。

  10中风痰厥。香麻油1盏,灌人口中,仍用鹅毛探吐,痰涎立出。

  11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等。用威灵仙一味,冬三月丙丁、戊已日采,洗净,焙干,为末。好酒和,令微湿,入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饭和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2O丸至30丸,温酒下。或用威灵仙,阴干为末,每日空心温酒调二钱匕服,可渐加至六钱匕,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

  12治中风身直不能伸屈者,刮取枳树皮1升,酒3升,渍1宿,服5合至1升,酒尽再造服。

  13治中风,腹痛,用好酒煎羌活,取汁饮之。

  14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兼治诸厥,急用针刺十指角离甲1韭叶许,出血立苏。

  15治中风角弓反张,鸡屎白9克,酒5杯,用竹筷顺搅一千遍,饮之,小儿减半,日服2次。

  16治中风、中气昏倒者,仓猝之际,急以手大指,拾其人中即醒。如不效,用通关散吹鼻,即提起其头,有嚏可治。

  17地龙10条,捣汁,加白糖调服。

  18猫肉炖服,可治半身不遂。

  19桑叶6克,水煎服,日2次,适于摇头不止,言语不利,口流涎水者。

  20治中风昏迷,高热不语,下肢不温,用生附子(或盐附子)研末,醋调如饼,敷足心涌泉穴。

  21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上涌,白茅根1束,矾未9克,茅根煎水,冲明矾,频频灌服。

  22治如上,用竹沥3克与生姜汁数滴和匀,用调羹频灌。

  23治中凤昏倒,不省人事,生姜嚼碎,不拘多少、向患者面上天庭等处频擦,又以生姜汁滴(男左女右)眼角内。

  24治脑出血、脑内血肿,水蛭焙干为末

==================================================================

亲~你好!````(^__^)````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天天开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另发或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采纳为满意回答或者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点击评价,谢谢!

你的好评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的采纳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祝你事事顺心)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6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