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胸椎,腰椎的运动方式为何不同?

颈椎,胸椎,腰椎的运动方式为何不同?,第1张

脊椎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是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

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骶椎(S)完全不动,胸部(T)运动很少,颈部(C)和腰部(L)则比较灵活。这个可以从力学的角度跟椎体周围韧带来说明。

这是因为: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的后方,在C7(最突出的那部分)和T1处通过椎体,经T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L后方并穿过L4至骶骨岬,然后再经S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

1、脊柱侧弯是临床上不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疾病,但是可以是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活上和工作上等等方面的影响。脊柱侧弯往往是进展性的,影响颈椎、胸椎腰椎,由于脊柱的生长不对称,可以出现胸廓和骨盆的变形。

2、如果胸廓变形以后,造成胸廓的变小,可以出现心肺功能的压迫;如果腰椎出现旋转变形,可以使骨盆的发育不正常。这些情况如果发生在女性,对她怀孕来说,小骨盆或者不正常的骨盆,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3、如果心肺功能不好的时候,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可以造成胎儿的缺血缺氧状况,可能出现早产儿、畸形儿等。所以一旦患者怀疑有脊柱炎的时候,要早期对其进行诊断,进行合理的治疗。

胸椎侧弯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胸椎侧弯的鉴别诊断:

1、胸椎畸形:胸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呈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

这种变化称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所致。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胸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

脊髓和大脑的损伤。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胸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这就造成了胸椎后凸畸形。

2、胸椎腰化:胸椎腰化是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胸椎一个或数个脊椎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

轻者可出现:疲乏无力。肩背酸痛,精力难以集中,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背痛剧烈,胸椎活动受限,咳嗽或深呼吸时不适。影响胸腹腔脏器功能,如胸闷胸痛,心悸心慌。腹胀。青少年发生严重胸椎侧弯还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发育。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脊柱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隐匿且病程较长,而且症状多样,不少患者初期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等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会使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病程延长,晚期脊柱或腰椎关节各方向发生变形,产生剧烈疼痛,或发生其他病变,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强直容易被误诊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1、部分医生概念比较陈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症表现理解不到位,容易在诊断中忽略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的表现,只根据患者病情诊断为单纯脊柱病变。

  2、过分依赖或忽视辅助检查,由于一些临床医师缺乏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识,过分依赖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而忽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3、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表现是腰背部疼痛,患者通常容易因症状选择疼痛科或者是骨科,而不去风湿免疫科就诊,就可能会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或是腰肌劳损等疾病,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和加重病情的可能。

脊柱侧弯发病很多因素有关的,一个正常的为什么变弯曲呢?这要从分类开始谈起,学科上分先天性突发性的还有神经肌肉型的等等十几种,目前临床上常见特怕性的,大概是80%到85%左右,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是特发性,就是现有的科学条件下不能找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原因不太明确的侧弯用特发性侧弯,那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还有先天性侧弯,是椎体不平衡而造成脊柱发育过程中向一边或者向另一边侧方偏移,也有因为有孩子得了大脑瘫小脑瘫,神经两边肌肉不一样造成的,有时候一些肿瘤病人也引起的。

1 名称分类

过去对脊柱侧弯有不同称呼,现在根据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建议使用结构性弯曲(原发性)和非结构性弯曲(继发性)的名称,后者又称功能性的或代偿性的弯曲。非结构性包括骨盆倾斜性弯曲、刺激性侧弯及癔病性侧弯;结构性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纤维瘤病及其他。

2 发病率

此病如能及时及早的发现对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检查此病一般都采取以下方法:①弯腰试验,②背部云纹摄像法,③X线检查。根据国内外一些报道,在诊断此病上,很多学者也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X线超长现格全脊柱摄影装置[1]以及红外热象图在此病上的应用[2]。由于普查所采用手段及人群不同,文献报道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不一致。国内马迅等[3]检查24130名中小学生cobb角大于或等于10°者为347人,侧弯患病率为144%,男女比例为1:117;田纪伟等[4]检查10073名6~15岁学生,患病者为487例,患病率为556%,男女比例为054:1;王旭生等[5]对13560名10~19岁在校中小学生普查中,侧弯患病率为075%,男女比例为1:12。可见各地情况均不相同,但也可看出发病率还是较高的,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 病因学

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迄今为止仍不十分清楚,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31 遗传因素 早在1911年,Roth即报道过遗传因素可导致脊柱侧弯。在这一问题上,有人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链的显性遗传,具有不完全显现率。

32 生活习惯 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侧弯体位,坐姿不良都可出现腰部畸形,Goldberg[6]通过脊柱侧弯与手足使用习惯的关系的研究调查中,提示了脊柱侧弯与大脑优势半球的关系。

33 代谢异常 [7]有人发现6~18岁原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血清中,2-I型球蛋白及己糖蛋白的含量增多;尿内脯氨酸的氢氧化物排泄增加,粘多糖减少,且脊柱侧弯的椎间盘髓核内氨基葡萄糖及氨基乳糖含量减少。

34 脊柱平衡机制受损 顾耀明等[8]在对家兔的实验中通过单纯于兔肩胛骨与同侧股骨大转子间连以钢丝,使脊柱发育成侧弯且进行性加重椎体旋转出现三维结构变化,但不直接损伤脊柱,结果表明凹侧椎体生成骺板受到超高的压力而凸侧骺板受力相对小,因此凹侧骺板由于逐渐增加的超高力作用从而使纵行生长受到抑制,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进行性加重。

35 神经因素 [7]有人发现在脊柱侧弯中相当一部分有平衡功能失调,本体反射及眼反射系统均有失调,这一现象后来又被别的作者所证实。

36 软组织因素 梁栋等[9]对侧弯脊柱主弧两侧的软组织做了外科解剖及病理学探讨。发现主弧凹侧的各层软组织均有挛缩现象并产生了张力。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组织相亦证实均有明显变性,而主弧凸侧的各层软组织只有轻度萎缩变性,从而指出侧弯的脊柱凹侧软组织变性挛缩成为脊柱侧弯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袁泽农、肖子范等[10]通过研究认为脊柱侧弯患者椎旁肌中肌梭数的减少也可能是侧弯发生的原因之一。

4 治 疗

对脊柱侧弯较轻者,可以进行观察,重者需要治疗,由于本病可进行性加重,对有阳性家族史又表现有结构性弯曲者,亦应早期治疗,其治疗目的是恢复躯干的对称性,并使之保持第一胸椎棘突对准臀中皱襞,同时使两肩与骨盆左右平衡,以及保持心功能及肺功能。

41 非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侧弯曲度在40°以下,轻度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弯,每年加重不超过5°者;侧凸曲度介于40~50°之间者,胸廓畸形不大,可复性强而年龄较小者均可采取保守方法治疗。

411 石膏固定法 最早采用Risser设计的合叶石膏固定法,但是方法繁琐,患者需长期卧床,不易为病人所接受,后来问世的Risser-Cotrel石膏固定法,其特点是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动,该石膏固定法亦可以用作单纯脊柱融合术的辅助治疗方法。

412 支具疗法 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非手术疗法且应用最广,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力学三点或四点力矫正规律,以达到防止脊柱侧弯加重的目的。其适用于侧弯曲度在20~40°之间、侧弯畸形尚不固定、有较大可能恢复的未成年患者。1948年,Milwaukee支具应用最早而风行一时,穿戴支具的患者,胸椎侧弯者有20%畸形可望矫正,但腰椎侧凸矫正略少,颈椎则更少。且长期穿戴支具可妨碍下颌骨的发育而导致颌面部畸形,故此疗法已不盛行。70年代,北美的Boston支具因疗效显著开始被广泛接受。目前,多应用改良的塑料贴身支具治疗胸椎以下的脊柱侧弯畸形。

413 牵引疗法 牵引治疗脊柱侧弯有头圈牵引法、Cotrel牵引法、头圈石膏牵引法、头圈股骨牵引法等,多与石膏、矫形器或手术等疗法合并使用。

414 电刺激疗法 是另一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非手术疗法,[11]1983年Axellgaarod推出双通道体表电刺激治疗仪对治疗脊柱侧弯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国内有学者认为电刺激疗法的机制是凸侧有关肌群在电刺激下长时间收缩锻炼,变得比凹侧粗壮有力,使脊柱两侧产生不平衡牵拉收缩从而获得矫正,甚至是脊柱内侧不平衡牵拉收缩,使凹侧半的椎体骺板受到拉伸,导致骺板内增殖细胞生长分裂加快,而使凹侧半的椎体生长加快达到矫正侧弯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22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