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以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宝之中,以“神”为统领,“神”是生命的灵魂,主源于心;“气”是生命的动力,主源于肺;“精”是生命的基础,主源于肾。
人体有三大要穴,百会穴可益“神”,神阙穴可补“气”,涌泉穴可生“精”。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交汇的地方。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也有阴阳之分。人与天地相应,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
《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广义的“气”按性质不同又分为“精”、“气”(狭义)、“津”、“液”、“血”、“脉”六种类别。
何谓“精”?《黄帝内经》(以下的五段均为同一出处,略)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男女两神,阴阳两性,相互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在新生命产生之前,人类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叫做“精”。
何谓“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将五谷所化生之精微宣散到全身各处,温煦皮肤、充养周身、润泽毛发,好像自然界的雾和露那样灌溉大地,弥漫各处,这就叫做“气”。
何谓“津”?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皮肤纹理疏泄开发,微微而出的汗水,叫做“津”。
何谓“液”?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水谷精微所化生之气充满全身,外溢部分濡润骨胳,使关节屈伸滑利,渗出的部分,滋养脑髓,润泽皮肤,这种精微物质叫做“液”。
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再经过气化而变成的红色液体,叫做“血”。
何谓“脉”?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约束着营气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通道运行,不让它失常,这叫做“脉”。
六气同源而异名,各有五脏之所主。肺主气、肾藏精、脾主津液、肝藏血、心主脉。一气分而为六,和则为一。六气为五谷精微所化生,以五谷与胃为本源。
肾藏精,耳为肾之窍,肾精亏虚,耳失去滋养,容易出现听力下降或耳聋现象。眼睛能够视万物,察颜色,均依赖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养。若精阳之气虚脱,容易出现眼睛视物不清现象。汗为津液所化,大汗会造成津液大量脱失。液虚,骨骼、脑髓、皮肤无以充养,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无华,脑髓空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小腿酸软,经常耳鸣。心主血,其华在面。血虚,则会面色苍白如盐,枯涩无神。脉虚,则会脉道下陷,脉象空虚无力,甚至无搏动。
神阙穴,在人体的肚脐的位置,属于任脉的要穴。胎儿出生前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脐。肚脐位于中下焦之间,为原气之居所,先天后天之交汇。
任脉为阴脉之海,统摄手足三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摄手足三阳;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之气血。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胞中(男子之胞谓之精室,女子之胞谓之子宫),同源异流,兵分三路,均交汇于脐,故脐为经络之枢纽,经气汇聚之场所,脐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刺激神阙穴有温阳救逆、开窍复苏、温肾壮阳、调补冲任、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健运脾阳、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等功效。神阙穴可通过艾灸、中药贴敷、推拿等方法锻炼 ,可以调节机体阴阳及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由于神阙穴不宜消毒,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建议采用针刺方法。艾灸神阙穴适用于寒证和虚证,不适用于热证和实证。
下面主推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手法:晚上睡前,仰卧,以掌心置于神阙穴上,以肚脐为中心,先做顺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再做逆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手法宜轻柔缓慢,以腹部微汗为度。按摩神阙穴不宜在饥饿或者饱腹时,容易引起胸闷、呕吐等不适反应。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容光焕发、耳聪目明。
原标题:中医指南
骨关节病重在祛寒湿
郭韧
骨关节的 健康 关系着运动功能,很多人因为意外或重体力活动容易引发骨关节病,给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常见骨关节病的中医疗法。
肩周炎 中医也叫“漏肩风”“肩凝症”,表现为肩周疼痛,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病由于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肝肾气血虚损,加上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肩部经脉所致,中医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治疗法则,多以针灸、针刀配合局部理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为主。早期(1月内)不宜锻炼,需减轻持重;粘连期(3-6个月)需配合自主练功活动如“手指爬墙”“叉手托上”“体后拉手”等动作;缓解期(6个月后)锻炼需注意保暖,活动适量适度。
膝骨性关节炎 中医称“膝痹病”“骨痹”“筋痹”,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多由膝病久病不愈,再加上过度负重,或局部损伤、久居寒冷潮湿之地,风寒湿邪侵入筋骨,使得气血津液瘀滞,筋骨失于温煦濡养所致。这种情况,治疗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多以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筋之会穴,又是胆经合穴,艾灸此处能有效缓解由寒湿、肾阳虚等引起的病证,但阴虚实热或皮肤破损感染或膝红肿热痛禁用灸法,可改为按揉。适当锻炼,活动宜缓慢,避免半蹲位,注意保暖。
风湿性筋骨痛 此病表现为腰背及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的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杂病源流犀烛》载“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当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时,会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诱发风湿性筋骨痛。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针灸配合中药内服。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热痹(发红、肿胀、发热、疼痛)以针灸为主;痛痹(关节重着疼痛,在寒冷的环境加重)多艾灸,症状较重可用隔姜灸;着痹(遇湿加重,表现肢体疼痛酸困、病处不移)针灸并施,并配合拔罐等疗法;无明显活动受限者,日常经常做八段锦活络筋骨,生活起居应避免潮湿寒冷及劳累。
人在屈肘时,手肘外侧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就像一方浅浅的水池,这就是 阳气十足的 曲池穴 。闲来无事时,您可以用手指在这个位置按摩,它会像盛开的朵朵荷花一样给身体注入芬芳的“香气”, 其保健作用十分显著,尤其是在降血压方面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曲池穴 的临床应用。
曲池穴 为手阳明大肠经 “合穴” , 五行属土 。“合穴”在经络上指的是“入海口”的意思,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处,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合穴常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 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故有“合治六腑”之说 。中医六腑主要指的是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六腑”相关疾病可以找合穴来调理 。
根据 “合治六腑” 的理论,证实 曲池穴 可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特别对 湿热型腹泻 疗效尤佳。湿热型腹泻多发于 夏秋之交 ,为外来湿热疫毒之气侵及肠胃所致,主要表现为 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伴有烦热、口渴、小便黄、舌苔黄腻 。 曲池穴 对大肠功能障碍、肠炎、肚腹绞痛等,有很好的保健调理效果。
曲池穴 不但可治疗六腑疾病, 还具有将头、项、颜面之气下引的效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曲池穴具有较好的 降低血压 的效果。 高血压病 属祖国医学 “眩晕、头痛、中风” 等范畴。对于高血压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外, 穴位按揉 也是平稳血压的辅助治疗方法。 曲池穴 为手阳明经合穴, 阳明经多血多气 ,按揉曲池穴能 “摄纳阳明气血,使气血下降,平亢盛之肝阳”, 故能起到 平肝潜阳、定眩降压 之功效。高血压发作的高峰期是 早6点至10点,下午3点至5点 ,在这两个时间段对 曲池穴 加以按摩,可以收到相当不错的疗效。
《千金方》载:“……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 灸曲池 ……隐疹、治百邪”。临床实践证实 曲池穴 还是一个 治疗皮肤病非常好的穴位 。曲池属于 土穴 ,直接与属土的足阳明胃经相联系。胃为气血之海,通过这种关系, 曲池穴 可起到 清热凉血 的作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一身之皮毛,凡肌肤的种种疾患,均与 肺脏 有关,故 曲池穴 又有消风止痒之功效,为治寻麻疹、湿疹及其它皮肤病的有效穴。 按揉 曲池穴 可以 “宣通肺气、解肌透表、调和营卫” 作用,故可治疗皮肤病。
曲池穴 是一切外感病均可应用的穴位 ,具有很好的 清热泻火 作用。原因在于 曲池穴 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 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 ,既可 清在外之风热 ,又能 泻在内之火邪 ,是 表里双清的要穴 。临床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高热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引起的,是寒邪还是热邪引起的,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体内气机不畅、内外不通,阳气被郁闭在体内,从而化成热和火 。而 曲池穴 就具有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 的功效,所以 治疗发烧、感冒是非常对症的穴位 。其实在治疗发烧感冒时,除了用到 曲池穴 ,还可以用 大椎穴、合谷穴和外关穴 ,这几个穴位配伍使用,效果会更好。
麦粒肿中医称为“针眼” ,其病因多为 风邪外袭或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所致 ,故治疗上宜 清热解毒 。 曲池穴 属于阳明大肠经穴,针刺或者按揉 曲池穴 有 清热解毒,减除眼部充血 的功效。对 结膜炎、麦粒肿、沙眼、睑缘炎 等眼科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
曲池穴 还可治疗循经经络病,如治疗因中风导致的上肢半身不遂,局部经络不通、气血阻滞引起的手臂、肘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
总之 曲池穴 不仅可以治疗 六腑相关疾病 ,对 高血压、风热咳嗽、高热、各种类型的皮肤病、上肢屈伸不利等疾病 具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1穴位位置: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成直角,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穴位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
3穴位主治:
①高血压病;
②皮肤疾病:荨麻疹、瘾疹、湿疹等;
③头面五官病症:麦粒肿、咽喉肿痛、牙痛、目赤肿痛;
④胃肠病症:腹痛、吐泻;
⑤发热;
⑥网球肘,上肢瘫痪;
4按揉方法: 正坐,屈肘成90 ,前臂贴在腹部,另一手握住肘部,大拇指对准穴位,用
指腹垂直按揉,力度至出现酸痛感为宜, 左右各按3分钟,早晚各1次 。
5注意事项: 本穴有活血行气之功, 孕妇不宜应用,避免引起流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