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感觉与知觉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反射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等。
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肌力的评定,主要评定全身肌肉的力量,从0级-5级,患者肌肉力量逐渐增加。
二、肌张力评定,从0级-4级,肌张力逐步升高。
三、关节活动度评定,包括关节的屈、伸、环转、内旋、外旋等。
四、平衡评定,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坐位平衡、立位平衡。
五、协调的评定,包括小脑共济性失调、大脑性失调、感觉性失调。
六、步态评定,包括步长、步宽、步幅、10米的步行速度。根据患者功能的障碍,选择具体的评定方法,实施精准的评定,为患者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定分期:
1、初期评定:在患者入院初期完成。目的是全面了解患者功能状况和障碍程度,以确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2、中期评定:在康复治疗中期进行。目的是经过康复治疗后,评定患者总的功能情况,有无康复效果,分析其原因,并据此调整康复治疗计划。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
3、末期评定:在康复治疗结束时进行。目的是经过康复治疗后,评定患者总的功能状况,评价治疗效果,为重返家庭和社会或做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提出建议。
肌力测试方式主要有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检查。
一、徒手肌力检查
徒手肌力检查是检查者用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技能和判断力,按照一定标准,通过观察肢体主动运动的范围以及感觉肌肉收缩的力量,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级的一种检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缩的耐力。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二、器械检查
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做较细致的定量评定,须用专门器械作肌力测试。根据肌肉的不同的收缩方式有不同的测试方式,包括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及等速肌力检查。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在标准姿位下用测力器测定一个肌肉或肌群的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
2、等张肌力检查。
即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完成10次连续运动时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测定时对适宜负荷及每次测试负荷的增加量应有所估计。
避免多次反复测试引起肌肉疲劳,影响测试结果。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袋、砝码可定量的负重练习器进行。此法在康复医学中应用较少。
3、等速肌力检查
用带电脑的Cybex型等速测力器进行。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复运动。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
此力矩的变化由仪器记录,并同步记录关节角度的改变,绘成双导曲线,并自动作数据记录。这种等速测试法精确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扩展资料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产牛张力,导致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也可将其视为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肌力测定是康复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
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0--5级,共六个级别:
0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 肌力正常。
评定的目的及意义 :
1、肌力评定可以帮助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围与程度。
2、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4、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肌力
MMT肌力分级标准:
比如说肌力分五级,分别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零级是指肌肉完全瘫痪,看不到肌肉收缩,这样称为零级肌力;一级肌力就是可以见到肌肉的收缩,这种情况就称为一级肌力。
如果能够在水平移动,这种情况称为二级肌力;如果能够将肢体抬起,但是不能够阻挡重力,像这种情况就称为三级肌力;如果比正常的肌力略微差一点,那么就称为四级肌力;最后正常的肌力就称为五级肌力。
徒手肌力检查
徒手肌力检查(MMT)是指一种不借助任何器材,检查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要求受试者在一定体位下完成标准的测试动作。
通过触摸肌腹,肌腱,观察肌肉在减重状态或克服自身重力或对抗阻力完成动作(原动肌和协同肌共同完成的运动)的能力,从而对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能力进行评定。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徒手肌力检查是康复医学领域中最常使用的肌力评定方法之一,它用于评估单一或一组肌群的功能和力量的一个步骤,有助于诊断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
对徒手肌力的评价方法,从弱到强共分为6级。最常用的是洛维特(Lovett)分级:0级,无可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1级,可触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2级,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能抗重力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5级,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
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缩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0--5级,共六个级别: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扩展资料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称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离体肌肉研究时将每一根垂直横切的肌纤维切线长度相加的总和乘以肌肉的平均厚度即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太,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一般认为绝对肌力值在各种族人群中相对一致。
2、运动单位募集及其释放速率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每一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均属于同一类型(即或全部为I型纤维,或全部为Ⅱ型纤维)。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3、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4、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若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5、肌腱和结缔组织的完整性
肌腱和结缔组织可帮助肌肉将张力转变为外力,这些组织和结构的损害也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肌力的缺失。
6、肌肉收缩的类型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形式。不同收缩形式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7、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肌力
最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徒手肌力检查、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定、等速肌力测定。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称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离体肌肉研究时将每一根垂直横切的肌纤维切线长度相加的总和乘以肌肉的平均厚度即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
2、运动单位募集及其释放速率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每一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均属于同一类型(即或全部为I型纤维,或全部为Ⅱ型纤维)。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4、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若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