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训练的生理京原则有。
1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苟,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2特异性原则,力量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模式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不一致,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
3安排训练原则,力量训练是由多种力量练习组成的,而练习的顺序可以直挖影响训练的放果。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
传说古希腊的一名叫米隆的斗士每天肩负小牛到奥林匹克竞技场,随着小牛的不断成长,体重不断增加,米隆的力量也越来越大。这就是超负荷原则。
在给机体施加一个较大的运动负荷时,初期机能反应比较强烈,训练效果也比较明显。但随着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机能反应会越来越低,训练效果也跟着越来越不明显。
在此情况下如要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就必须适度地增加运动负荷,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反应以及适应过程。以此周期不断循环,即为超负荷原则的基本内涵。
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代表了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大小。通常采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来量化运动强度。
更确切地说,超负荷原则实质上是指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从而使人的机能水平在不断进行反应-适应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至最大运动潜能。超负荷原则是基于人体机能对于运动负荷刺激的基本反应与适应规律而提出的。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形式,肌肉主要通过肌力对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会引起人体各项日常活动障碍,如坐,站,步行障碍等。肌力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下降者常常通过肌力训练恢复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过肌力训练达到代偿,增强运动能力目的。肌力训练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有多种,如神经传递冲动训练,助力训练及抗阻训练等。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方法:
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0~1级的患者。常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瘫痪。
训练方法: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用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
助力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1~3级患者注意在训练时,应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的改变辅助方法和辅助量,常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复的患者,骨折术后早期需功能训练的患者。
3)悬吊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1~3级的患者。训练方法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训练时可利用变换的体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轮,挂钩等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如训练股四头肌的肌力时患者侧卧,患侧肢体在上,在膝关节垂直方向上置一挂钩,用吊带在踝关节处固定,用绳索使小腿悬空,让患者完成膝关节的全范围屈伸运动,动作宜缓慢,充分,避免下肢借助惯性做钟摆动作。训练时治疗师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摇摆,降低训练效果;并随着肌力改善,调节挂钩位置,改变运动面的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锤做阻力,以增加训练难度。
4)主动训练
适用范围: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训练的速度,次数,间歇。
5)抗阻训练
适用于肌力已达4/5级的患者
6)等长训练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2~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常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置换术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后。
7)等长训练
适用范围: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3~5级肌力患者均可进行等张收缩运动训练。
8)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适用范围同等张训练,根据肌力恢复程度,3~5级肌力的患者可进行
9)等速训练
适用于可根据肌力恢复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对三级以下肌力,可先在持续被动活动(CPM)模式下进行助力运动,以进行肌肉的早期训练,对于3级以上肌力可选用向心性肌力训练和离心性训练。
肌力训练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运动时肌肉对抗大于平时已经适应的负荷,成为超负荷。超负荷可使肌肉受到极大刺激,并产生一定生理适应,是肌肉力量增加。
②渐增阻力原则:超负荷训练使肌力增加 使原来的超负荷变成已经适应的负荷,而不是超负荷了。只有逐渐增加负荷量,使负荷重新成为超负荷,训练效果才能不断增加。
③由大到小原则:指在负重抗阻训练过程中,先进行由大肌肉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群的练习。
④专门性原则: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以及练习动作专门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