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优美、灵活、朴实;动作特点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
风格特点:
傣族舞动作优美、灵活、矫健、感情含蓄。
动作特点:
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一定的弯度,形成了特有的舞姿造型,俗称“三道弯”。
舞蹈时,以双腿半蹲,上体向旁倾斜为基本姿态。腿是半蹲状态在音乐重拍时做向下动作(身体重心下沉),做有节奏均匀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律动特点。呼吸与动作要默契配合。
分类:
1、依拉贺舞
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斗笠舞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傣族舞练习方法:
1、傣族舞手式与基本位置:
手式、掌式、掌式摊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领腕、掌式侧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鱼舞手式、准备手、抓式手。
2、手位:
一位手(前旁后侧)、里二位手、大小二位手、三位手、大三位手、侧三位手、四位手、大四位手、五位手、小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小七位手、斜七位手、一七位手、小一三位手、一三位手、一二位手、八位手。
3、脚位:
正步、丁字步、小之字步、大之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小踏步、大踏步、中踏步。
4、动律元素:
起伏动律、脆动律、颤动律。
5、头与眼睛:
头眼脆动律、头眼顺倒、头眼逆倒、卷身逆倒。
傣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如下:
1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2 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
3 傣族舞蹈的另一基本动态的特点,是以膝部柔韧的起伏,身体与手臂的曲线柔韧划圆和手上轻柔指划有相似之处,腰部与上肢有较为协律的同步起伏,形成一种全身性的屈伸动律。
4 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
5 傣族舞蹈音乐基本上都是有较明显的突出节奏点,韵律感强。
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如下:
1 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2 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
3 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
4 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以上是傣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供您参考。
傣族舞蹈的特点是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扩展资料:
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
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
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
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
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都哺育、陶冶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白衣、莲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写照。再如狮舞、象舞等都源于佛经,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这种“佛在舞中”的现象也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大特征。
二、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
(一)傣族民间舞蹈的亚热带风情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处处。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一派南国田园景象。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1、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阴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们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教度所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与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动作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匀的节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鼓平稳的节奏、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2、“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和手臂关节的弯曲,其渊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傣族人民通过对孔雀的仔细观察,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作并于后来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手与脚同出一侧而形成“一顺边”的特点。傣族虽然居住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的步态和形体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三道弯”与“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亚热带风情的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都充满亚热带风情,比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嘎甸(蜡条舞)”等。
(二)水文化特征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人们劳动归来,先洗濯后才吃饭。村寨内的水井上,设有精致、美观、塔形井盖式的小建筑物,以保持水源清洁。这种风俗是古代祓禊习俗的延续。祓禊,源于祓禊与“三月三”有关的习俗,后来虽因地区与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这一天,或者内容已与水无关,但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其形式虽和“浴佛节”的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但沐浴更衣、以水互相泼洒、赛龙船等项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风,又是古越人“习水便舟”的发展,泼水节的三四天中,人们欢歌起舞,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在带有祓禊古风的节日中,人们所表演的各种舞蹈也就带有水文化的特点。
三、拟兽舞及图腾崇拜
在亚热带丛林中,常有珍禽奇兽出没。比如孔雀、马鹿、猴子、大象、鱼、蝴蝶等动物,是原始游猎时期的傣族先民最常相处的善良伙伴。人们观察它们的种类、形态、习性,久而久之,这些动物就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狩猎而归、喜庆捕获的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跳的动作自然是那些穿梭印在他们头脑里的动物形象及其动作姿态。无意识地再现这些动物的简单动作,逐渐成了他们表达满足、喜悦等情绪的方式。随着见识范围的扩大,他们就能模仿更多动物的更为复杂的动作姿态,于是也就产生了早期的孔雀舞、马鹿舞、猴子舞、鱼舞、蝴蝶舞等舞蹈。
以象舞为例,傣族地区气候炎热、森林茂密,古时即有“乘象国”之称,至今仍常有象群出没其间。人们对象怀有好感,以掌心手背相合,前后甩动来模仿大象鼻子的动作。傣族人民只要一跳舞就用象脚鼓为之伴奏,小象脚鼓舞动起来,舞步灵活跳跃,舞蹈以斗鼓、赛鼓为基本内容。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躲闪,最后抓住对方包头或帽子为胜。只要有节会、庆丰收、大型仪式或舞蹈就要打象脚鼓,而傣族人民只要一听到鼓声就会从四面八方拥来合着鼓声尽情舞蹈。
另外,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敬已经带有一定的民族图腾崇拜性质。这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傣族是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据说“傣”的含义就是和平,傣族就是和平的民族。他们把美丽、善良的孔雀视之为吉祥、幸福、纯洁、和平的象征,把自身的情感都寄托在孔雀身上,并把它看作自己民族的象征。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崇尚孔雀,当他们赞颂孔雀的时候,也就是在赞颂自己的民族。孔雀舞代表了傣族舞蹈的最高水平,是傣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谈论傣族舞蹈的风格,就不得不谈到杨丽萍这位著名的傣族舞蹈艺术家。她对推动、发展傣族舞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艺当随时代。今天创造的民族民意舞蹈作品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的。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甩脱了表层的描述,把创作的意向、内含的意蕴,与由此而生发的形式美,融合成一个趋于完美的统一体。使人们在耐人寻味的形式美中,仿佛看见一个纯洁、高尚、典雅的精灵,漂游在森林中,徜徉在小溪边,是那样坦荡自如、高尚妩媚。她在表演舞蹈《雀之灵》时,每片肌肤都好像在吟诗,都好像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的手乃至每根手指的关节,都能表演出极其细微的舞蹈诗情,有如五根琴弦一样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震颤和频闪。她用手和手臂的细腻动作描绘了孔雀走路、喝水、抖翅、觅食等情态,让人们通过她的手和手臂的动作,感受到一只活生生的、人性的孔雀。她把这种手影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层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今天的傣族民间舞蹈在艺术内容、表现形式、舞蹈风格上有着飞速的进展,在不失其古朴、稚拙的原始风貌的同时更真挚直率、浪漫自由。傣族舞蹈正走着一条由传统娱乐方式向舞台艺术升华的道路,其审美趣味也更具有时代感。人们在参与和观赏傣族舞蹈的同时,也在追求自我个性情感的呼应,并获得自娱和超脱的审美感受。
中国民间舞在不断孕育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流传数千年不衰,在不断加入新的审美情趣、新的文化因素中,愈发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只有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切理解的基础上,以最富特色的形式美、情趣美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粹,才能使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傣族舞蹈更需在本民族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博采众长、立足传统、锐意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精品,在绚丽纷呈的舞坛中独树一帜,以崭新姿态迈向新世纪。
拓展阅读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介绍
聚居地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地理风貌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做“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悠久历史
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傣族为“哀牢”,隋唐称傣族为“哀牢”、“乌蛮”、“白蛮”;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元明时期,“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
语言文字
傣语属东亚语系,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傣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1]
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 “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如今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舞蹈特点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折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
一、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与“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人们生活环境犹如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劳作,晚饭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的劳作成果与内心的喜悦心情。在傣族人们的心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有如他们的生命,这体现了傣族人们与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
二、“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傣族舞蹈“一顺边”的舞姿也源自傣族地区的劳动生活环境,人们劳动时手与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
这是傣族舞蹈的又一特色造型特点,然而作为傣族舞蹈舞姿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此外我们都知道傣族人们喜欢动物,对孔雀、大象等比较崇拜,也因此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就是傣族人们对孔雀与大象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从古代对蛇鸟图腾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三、孔雀和象的意境。
傣族人们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傣族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如孔雀、蛇、大象等珍奇野兽。但是在众多的动物中,傣族人们最为重视的只有孔雀与大象。
傣族舞的发源:
傣族舞发源于云南。
在众多老艺术家的努力下,民间大量丰富详尽的傣族舞样式被很好地保存、传承下来,并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傣族舞教材和舞蹈作品。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
在歌舞之乡云南,民间保留着大量娱乐性、表演性、祭祀性等等原汁原味的傣族舞样式。而上海地区的傣族舞,在江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形成了温婉细腻、古典雅致又丰富多变的独特风格。
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与自然生态互生共融,正如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生灵,敬一方水土”――《云南映象》。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该民族特定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的艺术浓缩。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审美文化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该环境下居民的体态、步态,也在民间舞的节奏、步伐、动律中打上烙印。因而,研究民族的生态文化也是研究民族的文化和舞蹈文化生态的重要依据。
一、 秀美的自然环境是傣族生态文化的源泉
傣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集居在我国“歌舞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那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到处是江河绿树,珍禽异兽,奇珍异物。据史料记载,傣族人民自古从事农业生产,早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就有“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记载,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亚热带河谷和坪坝上,生活安定而祥和,较少受战争和旱涝灾害。秀丽的山川,丰饶的物产造就了勤劳的傣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性格。在傣族漫长的发展演变中,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宗教意识的影响,民族文化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形态特征,异彩纷呈,生机勃然,这种特定生态文化下形成了傣族的民族文化。
傣族一般都选在依山傍水之处筑寨,寨内房屋密布,错落有致,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高脚栏杆式的竹楼,是傣族建筑文化的代表。傣家竹楼通风透气,既适应热带雨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又有一种质朴、自然的韵味,体现了傣族建筑与自然环境互相和谐的审美情趣。傣家人世代有种树养花的情趣爱好,村寨周围有果树林木,户户都有花果园,青山环抱、翠绿掩映、鸟语花香、流水缠绕,处处充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傣家寨的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既是大自然给与的恩赐,更是傣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心呵护的结果。
二、多元的人文历史是傣族民族艺术的基础
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创造的文化,才是具有永久审美意味的文化。傣族民间流传有“人的生存在于生态,人类的发展在于环境”的谚语。正因为傣族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对生命的宏观感悟,才造就了傣乡立体的自然生态,构筑起了傣族生态审美和傣族文化意识坚实的心理基础,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内核。
傣族所居住的地区山川秀美、江河清澈,山多、树多、花多、鸟多,更是歌多、舞多,人杰地灵。座座山都有故事,条条河都有传说,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意味。走进与生态相映成趣并渗透着浓郁田园风味的傣家村寨,你会感到这本身就是傣族生态审美的一种物化体现,更是傣家人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也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中,使傣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呈现出傣乡自然生态所特有的那种恬静、清幽、柔美的特征。
傣族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艺术,凝聚了傣族人民对大自然本质的深层认识,它历经历史的风吹雨打,今天更显得生机勃勃而美丽动人。以贝叶文化为代表的傣族文化,在文学、天文、法学、医药、体育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那些著名又具有曲折的情节、丰满的形象、优美语言的叙事长诗,历史故事等,许多都是从傣乡自然生态秀美的角度来描写的。如傣族诗歌《美人城》中“盛开的玫瑰装点着城垣/金**的椰子、芒果飘着醉人的香甜/成群的孔雀开屏与满天的云霞比美/千万只彩蝶飞舞在花丛中。”人们从这些自然流畅,韵律生动的田园诗、山水诗中,会体验到傣家人充满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也会体味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受到佛学源流的灌溉,具有浓浓的禅学和佛教气息。傣族的歌曲也是清脆而高远,婉转而缠绵。傣族的民族乐器巴乌和葫芦丝等吹奏出清新而淡雅、优美而动听的声响,以傣族音调写成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就流传全国。就连傣族姑娘们爱穿的色彩鲜艳的短衣花筒裙,传说也是对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模仿。可见傣族文化艺术呈现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情调,正是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三、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傣族舞蹈的自然显现。
在傣族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傣族舞蹈,它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舞蹈的律动中总蕴含着恬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个关节尽量弯曲,使舞者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家人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亚热带,妇女们都喜爱穿花筒裙。紧束裹身的裙线不仅显露出她们倩美的身姿和体态,也限制了劳动、生活以及民间舞步伐的幅度,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屈伸为特长,没有太大的起伏,舞步显得非常典雅优美。由于人民生活和心态都比较安恬、平稳,加之所居竹楼空间有限和长期受小乘佛教等宗教思想影响,表现在人体体态和舞蹈动作上的就是柔美、轻盈,这些就形成了傣族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舞者上、下肢体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的踏步和跺步,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蹈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其内涵及形态特征,都与自然生态、生活方式、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
傣族舞蹈最初是对生活现象的模仿,带有自娱性和强身健体的竞技性,后来逐渐发展为宗教礼仪舞、民间舞和表演性舞蹈等。形式十分丰富,不少都与自然界各种动植物有关,如《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等,普遍流传和现存的主要有嘎光舞、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
嘎光舞是傣族最古老、最普及的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嘎光的“光”即鼓的意思,就是围在鼓旁跳的舞蹈。在大自然的映衬下,人们兴致所至,徒手而舞,老少皆宜,形式自由,不受环境、时间限制。舞者合着鼓乐声即兴、自由起舞,舞蹈的韵律柔和,有规律的上下颤动、屈伸,身体自然地前俯、后仰,突出了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一顺边”的特点,舞蹈极富有人体的造型美。
孔雀是傣民族崇拜的吉祥鸟,傣家寨有“孔雀的故乡”的美名。孔雀舞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流行于各个傣族居住区,人人都会跳,民间还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展翅、登枝、斗翅、开屏、追逐、飞翔等等。早期的艺人表演孔雀舞时,男女演员都带有假面和复杂的道具。他们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感的舞姿造型,动作有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固定的步伐和脚位,动作都有固定的名字和特定的鼓语伴奏。在舞台上表演孔雀舞的演员,往往也身着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使表演者能自由、灵活地塑造孔雀的形象,韵律徐缓、恬静细腻,充满动律,大大提高了传统孔雀舞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
象脚鼓舞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由于傣族居住的地方历来被誉为“大象的乐园”,大象的威武是傣族人民民族尊严的象征。象脚鼓舞的特点是舞者背着形似象脚的鼓击鼓而舞。象脚鼓舞有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体舞等。大型鼓多做伴舞乐器而用,中、小型鼓多做舞具表演而用。舞蹈步伐矫健而敏捷,热情而潇洒,舞者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对舞、群舞等。舞蹈乐观而风趣,不但有自娱性,还有极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表现出傣族男性特有的彪悍、热烈的性格。
四、舞蹈家的不断升华使傣族舞蹈进入更新的境界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它的发展也是数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结晶,特别是当代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她们都是在民族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舞蹈家。他们创作的舞蹈,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刀美兰的《水》、《金色的孔雀》、《小卜少》,杨丽萍的《雀之灵》、《月光》、《雨滴》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民族风格和艺术追求,把傣家人艺术的纯真与民族的情感和风格熔铸于每个舞姿和造型,她们既继承了传统傣族舞蹈之所长,又具有新的时代创新,使每个作品味正情浓,意蕴深刻。作品既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将傣族民间舞提炼、升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个圣洁、美丽的舞蹈形象,征服了亿万观众,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经典。
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表现了孔雀迎着晨曦,踏着晨露,轻梳羽翅,随风而舞,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时而埋头吸水,时而展开景色的羽毛,表现了富有灵性的孔雀吉祥、欢乐、幸福的心声。舞者抓住了傣族民间舞的内在动律,大胆创新和升华,把孔雀高洁、纯真而富有生命激情和灵性的形象,比作真、善、美的化身。通过对孔雀的灵性的描写,所表现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底蕴,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蹈中象征吉祥、幸福、和平、安宁等内涵底蕴,都通过舞者的手指对孔雀头的造型,以及手腕、臂、肩、胸、腿部等灵活和具有闪烁性的舞蹈动作,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幅孔雀跳跃、寻觅、旋转、展翅以及吸水等自由自在、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舞姿舒展优美,造型极具雕塑感,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情画意,有极强的感染力,把以人体动作作为造形的舞蹈艺术的魅力发展到极致。
舞蹈家刀美兰早期创作并演出的舞蹈《水》,描绘了傣家少女在泉水边,以脚嬉水,用石搓脚,洗发,梳头以及捉小鱼等傣家少女最平常的生活细节,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傣家少女的生活以及对水的感觉。舞蹈动作中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和逼真模拟兼而有之,淡雅而优美,犹如一幅山水画。傣族人崇敬水、热爱水,像水一样善良、充满柔情,水给了他们生命和快乐,每年泼水节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都形象地展现了傣族生态中水文化的内核和特征。水是他们生活中的物质形态,更是民族的一种精神形态,也是纯洁、美好等精神品质的物化形态。舞蹈家从现实生活的模仿体验中提炼和升华,给舞蹈动作注入了主体的生命意味,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傣族的一种民族灵性的自然美。舞蹈中的傣家少女更是舞蹈家本人情感、心灵和民族性格的真实表露。
五、结语
傣族特定的自然生态文化,孕育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也是傣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它展示着傣族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生态文化,也哺育了一代代艺术家。正如舞蹈家刀美兰所说“我的灵性,我的艺术魅力,其实都来源于故乡那片充满灵性、神奇的土地。”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m]舞蹈知识手册
2金重,刀美兰论[J].民族艺术(南宁)1995(4)
3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张大鸣: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赵卓
1、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2、傣族舞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3、傣族舞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4、傣族舞蹈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
5、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分析傣族舞风格特点如下:
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其表演风格是刚柔相济、动静配合,傣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
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做“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傣族为“哀牢”,隋唐称傣族为哀牢、乌蛮、白蛮。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元明时期,“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