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你印度女人不奋斗的?
女性作为一个国家最高***在如今的世界似乎不是那么不可能性,但是在印度能够存在就变的很有探讨的价值!那么这位印度首位女性总统是谁?她是如何能够成功当选的呢?
她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没有特别的声望,但依靠个人奋斗,加上历史机遇,让她获得了成功。1934年12月19日,帕蒂尔出生在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小城——贾尔冈。她的家庭属于当地的一个富裕之家,其父是一名检察官,她是家里六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自然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帕蒂尔在贾尔冈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并获得法律学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年轻时,帕蒂尔非常活跃,尤其喜欢体育运动,在大学期间曾获得印度大学生乒乓球赛冠军。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帕蒂尔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铺设政治之路。1962年,二十八岁的帕蒂尔当选为马哈拉施特拉邦议会议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议员之一。在此后的二十三年间,她一直是邦议会议员,创造了该邦妇女连续从政的时间纪录。她还先后七次出任邦政府部长,主管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事务。1985年,帕蒂尔成为印度议会联邦院(上院)议员,随后担任联邦院副议长,1988年担任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1991年当选为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议员。2004年11月,帕蒂尔被国大党任命为拉贾斯坦邦邦长,成为印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女邦长。
帕蒂尔一向平易近人,因此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普拉蒂芭大嫂”。在担任拉贾斯坦邦邦长期间,帕蒂尔的邦长府大门每天都敞开,接待大量来访的民众。这种平易亲和的做法为帕蒂尔赢得了不少人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众所周知,甘地家族在印度政坛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圣雄”甘地是印度独立运动***,有印度“国父”之称;创建于1885年的国大党曾在尼赫鲁、英迪拉以及拉吉夫祖孙三代带领下,先后执掌印度政权四十多年,在印度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大党的这段灰暗时期,帕蒂尔没有像其他***一样另起炉灶,而是坚定地站在英·甘地一边。更为难得的是,在英·甘地的小儿子意外去世后,是帕蒂尔守在厨房里,每天为这位伤心的母亲精心准备餐饮。由此,她与甘地家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帕蒂尔的付出得到了甘地家族的报答。1977年12月,帕蒂尔曾因抗议英·甘地被捕而被抓进监狱,在里面待了整整十天。随后,饱受奚落的帕蒂尔又毅然担当起马哈拉施特拉邦反对派领袖的重任。帕蒂尔的一贯忠诚赢得了英·甘地的青睐,树立了她在国大党内的地位。英·甘地遇刺后,帕蒂尔情绪非常低落,这一点受到英·甘地的儿子——总理拉吉夫·甘地的赏识,将她提升到中央议员和议会上院副院长的位置,此后拉·甘地还曾亲自任命帕蒂尔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正因为有了甘地家族的支持和提携,才使得帕蒂尔在政坛上左右逢源。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把帕蒂尔扶上马的就是索尼娅·甘地。印度宪法规定,总统每五年选举一次。印度在任总统卡拉姆的任期到2007年7月24日结束,推举总统候选人就成了印度朝野各派重视的大事情。
总统选战是在2007年6月打响的。帕蒂尔是执政联盟的候选人,而与她对垒的则是反对派联盟支持的在任副总统、上议院议长拜龙·辛格·谢卡瓦特。印度媒体曾报道说,在帕蒂尔多年从政的经历中,从未输掉过一次所参加的选举。这一次大选,她又“笑到了最后”—— 2007年7月19日,印度总统选举如期举行。两天后,印度选举委员会公布了计票结果,帕蒂尔以超出谢卡瓦特三十万张选票的优势成为印度新一任总统。大选结束后,索尼娅·甘地马上对她表示祝贺,并对媒体说:“这是印度独立建国六十年来,最令人骄傲的历史时刻,印度诞生了一位女性总统。”
在2020年7月18日启动的印度总统选举中出生于部落的莫尔穆在一开始就优势明显,后来在21日执政联盟推选的候选人莫尔穆获得超过了半数的选票,成功当选总统是印度第二个女总统,也是第一位出身部落的总统。对于政坛老将来说,莫尔穆长年在社会上,为社会服务,实行了众多的政策,有着更多的实战经验,也让更多人信服她。
莫尔穆的出生于印度最古老和最大的部落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奥利萨邦,在灌输和能源部门担任初级的助理,后来又转行当了一名教师。之后她又从事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在政府部门担任过众多的公职。后来她的努力让她成为了贾坎德邦的第一位女性邦长,后来又跻身于部落首领,并且任职六年。在她任职期间,她的办公室总是紧盯各行各业人们的诉求。并且致力于解决她们的问题。并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赞赏。
但是她的家庭也遭遇了变故,她的丈夫和儿子均已离世,但是她却仍旧热爱生活,致力于人民。为人民工作,所以她的内心十分强大。当莫尔穆知道自己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时,她内心十分的激动而已,并且十分的惊喜和意外。作为一位村委会主任的女儿。她在乡村的学校接受教育。以心怀仁义、为人民着想的品质一步步的走到了已经的地位。是十分不容易,同时也是十分感人的。而印度总理莫迪也是支持出生部落的她竞选总统。或许相比于政坛老将莫尔穆更有一个心怀人民,心怀天下的心。所以她更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
莫尔穆虽然出身平凡,但是她却有着非凡的品质,这让她成功的成为总统。她如今的成就也是她一步一步慢慢走来的,她曾是人们的教师,也曾是人民的公仆,如今她当选总统,也期待她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印度没有不抵抗政策,只是曾经有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Satyagraha Movement
甘地(Gandhi)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退出印度运动结束。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
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轰、轰、轰”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敌人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敌人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
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敌人,但敌人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冲出去,快!”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敌人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
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敌人人多势众,挥舞战刀杀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敌人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敌人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敌人。敌人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3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卓越的***。
从1859年4月起,起义进入游击战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战场在中印度。坦地亚·托比领导的一支队伍在北起瓜辽尔南跨纳巴达河的广大区域纵横驰骋,神出鬼没,使英军前追后堵,疲于奔命。游击战坚持一年左右。
1859年4月7日,坦地亚·托比被一个混入起义军内部的封建主出卖被捕,4月18日,这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领袖英勇就义。 印度比哈尔地区的游击战***。当时他已70岁高龄。他带动附近一大片地区的农民进行起义。由于他年高而作战英勇,深受人民拥护。他的部队屡挫敌军,一度切断了加尔各答与贝拿勒斯间的交通线。从勒克瑙退出的起义军有些加入了他的队伍。但他不幸负伤逝世。他的弟弟阿马尔·辛格继承他的事业,继续抗战。
神话 故事 里的神大多住在高高的,接近天的地方。而银河是天空一道神秘的风景,它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可以驾驭的地方。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古印度神话 传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印度神话传说篇一:大梵天
大梵天就是古神话中的创世主梵天,梵天一开始在一个蛋中,后来从蛋中出来,把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另一部分是地。后来梵天又生下了许多儿子,这些儿子分别繁殖自己的后代。 梵天后来又从自己身上分出另一个女神萨维德丽作为自己的妻子。梵天不属于天神族,他的地位要高于天神,而且也并不是总站在天神的一边。 梵天是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但似乎并不是很受崇拜,在人间香火不旺。但在神话中梵天的地位很能力却实是最高的。 天神可以说是刹帝利在天上的代表,而梵天,湿婆,以及其他修道的仙人则是婆罗门在天上的代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地位要高于天神,天神和阿修罗都有一位指导他们仙人,天神是祭主,阿修罗是乌纱纳斯,他们都是梵天的孙子。而仙人的诅咒对于天神来说是很可怕的。 梵天的能力表现他可以赐予其他修道的仙人任何力量,包括长生不老。但是他平等对待自己的后代,而不分好坏,任何经过努力修道的人都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力量和愿望。这经常给天神们带来麻烦,罗刹王就曾经利用从梵天哪里得到的力量,战胜了四方天神。另外梵天给后代充分的自由,他一般不干涉后代的事。
古印度神话传说篇二:帝释天
帝释天即天帝,是古神话中因陀罗的演化。因陀罗是十二天神的老七,具有非凡的能力,被推举为天神的首领,成了天帝。因陀罗在与阿修罗的战斗中,功劳显赫。打败了许多强悍的阿修罗,其中有曾经和他兄弟相称的牟质。因陀罗的妻子是阿修罗舍质,为他生下一男一女。虽然天神与阿修罗是死敌,但两个种族间通婚并不少见。 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 因陀罗虽然身为天帝但却不是至高无上的,他曾经因为得罪仙人而离开天国,后来在众神的努力下才洗脱罪恶,重登地位。这也是古印度婆罗门地位高于刹帝利的表现。 因陀罗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经常要弟弟毗湿奴的帮助。并曾经大败给罗刹王,变成孔雀逃难。因而在人间,毗湿奴的香火比因陀罗更旺,成了三大主神之一。
古印度神话传说篇三:吉祥天和毗湿奴
吉祥天就是古神话中的幸运女神阿克什米,她在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提炼长生不老药时诞生,他一出现就倒入毗湿奴的怀里,成了他的妻子。她是古印度神话中有名的美女。(在神话中的女的基本上都是美女) 关于吉祥天女就只有这么多了,顺便介绍一下她丈夫吧。毗湿奴是天神中最有威力的一位,在与阿修罗的战斗中他是不可战胜的。他曾经打败了历代的阿修罗王,把强大的阿修罗王力巴囚禁在地底。当然,他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变成美女,从阿修罗手中骗取了长生不老药。 毗湿奴是最善于变化的天神,他因为犯错,被贬入凡间,从此他经常以各种身份在凡间出生,造福人间。可能这也是他成为三主神之一的原因吧。但在佛教的二十诸天中没有他。
古印度神话传说篇四:广目天和龙
广目天名毗留博叉,是守护西方的天王,同时他也是龙族的首领,手持一龙。是比娑竭罗龙天(二十诸天之一)地位更高的龙王。 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分为四大洲,四大天王分别守护四方。这与古印度神话中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位天神分别守护和统治四方王国的说法很相近。并且佛教地狱在南瞻部洲,而古印度神话的地府在南方,可见佛教四方大天王的说法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不过守护四方的四大天王已经不全是是原来的四位天神,只有多闻天是来源于北方夜叉国守护神俱毗罗。 守护西方的广目天和原来的海神婆楼那没有基本没么联系,不过广目天是龙族的首领,而龙族掌管海洋,因此广目天间接掌管海洋。 龙族在印度中是指蛇族,佛教流传到中国后和中国神话中的龙联系起来,成了龙族。在古印度神话中,龙族称为那竭族,是伽波叶与妻子伽德鲁的后代。古印度神话中的龙与佛教中的龙一样,拥有大量的财宝。但是古神话中的龙并不一定是住在海中,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住在地下,还有的住在江河和海底,因此他们不属于海神婆楼那统治,他们还经常到四方天神那做客。 龙族有男性和女性,他们经常来到人间。和人类相处和发生爱情(是不是中国龙女传说最初的来源) 在古神话中龙族的国王是瓦苏基,与佛教中的娑竭罗龙王没有什么联系。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把瓦苏基龙王当绳子,作为搅乳海的工具。最后却没分到长生不老药,真可怜。
1 印度神话爱情故事
2 著名的神话故事
3 创世神话故事
4 阎罗王被耍的故事
5 中国佛教神话故事
6 关于腊八节的各种传说
成吉思汗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各部落最终实现了统一,他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1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鞑靼、克烈、篾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即蒙古汗国,顺理成章。
他便被推举为蒙古汗国的大汗,被尊为成吉思汗,这个称号在蒙古语中有“海洋”或“强大”之义。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十分广阔。
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尽管这个帝国十分庞大,但有一点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铁骑征战到了欧洲。
唯独没有侵占离自己较近的印度国。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怀大志的成吉思汗怎么可能放弃征伐一个离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国呢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据《元史·耶律楚材》记载,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种叫“甪端”的怪兽有关。
史料称,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军并没有攻进印度境内,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领的两万蒙古军进入了印度境内,并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经过几个月的盘查,始终未找到扎兰丁的踪迹。
当时耶律楚材便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想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
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
据《元史·耶律楚材》记载,当年决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队在攻到印度河时,遥见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
这使得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遂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怪兽发出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
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怪兽名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顺应天意,没有行进。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立即率军返回了蒙古国。
从这段史实的记载来看,颇似一个神话,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这也不足为奇。
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估计应该是耶律楚材的牵强附会之辞,耶律楚材本有劝主早归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借题发挥,假借怪兽的叫声来规劝成吉思汗班师。
当时的实际情况多半是这样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虑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讨到好处,所以借怪兽之名假传天意。那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况和当时印度的状况。
蒙古国的确是个能征善战的国家,它仅凭借着100多万的人口和十多万人的军队竟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及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欧洲联军。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必然有它优越的条件。
首先,蒙古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适应。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也就是说,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
其次,蒙古人好骑射,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平地上作战,而且也可以弥补粮草的不足。因为即使在战争中,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他们还可以以射猎作为补充。
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补充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粮草往往就是一个军队的咽喉,然而敌人却很难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比别人少一个致命的弱点。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大弱点。一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显得毫无用武之地,为了克服这一弱点,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军。
有相关史料记载,在西征时,蒙古军就曾在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但是另一个弱点却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即他们先天存在的问题。
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已显露无疑了。所以有人推测,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印度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进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还因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
酷热的气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迫于环境的限制,蒙古兵在这里完全失去了优势,他们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气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军队折回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点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战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里大象不仅可以用来劳作,而且人们还将大象组织成军队以协助战争,印度人对大象怀有很特殊的感情,他们称呼大象为“哈第”。
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训练,大象很容易就能成为人们的好朋友。而在战场上,大象往往凭借它们的身高、体积和力量优势占领战场的主动权。
高的战象可达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在众多的动物中,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开象阵,那将会所向披靡。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当时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而战象和战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无缝,象马并肩作战,由象开道,战马就能冲锋陷阵;而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
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四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马兵、战车兵、步兵。可见印度是将象兵放到了制胜的地位。
如果两军交战,蒙古骑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战,蒙古骑兵将很难应付,这一点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尝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决定完成先祖的大业,排除众议发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孙贾汗吉率领三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
贾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过印度河,并于1398年5月攻占了木尔坦。随后,帖木儿亲率十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了喀布尔。
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印度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当时印度军派出了120头战象,每头象的背上背负一个战楼,楼内有战士12~14人不等,他们以箭为武器,处在几米高的战象上可以居高临下地从战楼中向脚下和远方的敌人发箭。
印度军的这种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军队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如雨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不得不马上回头撤退。帖木儿见识到了战象的威力,他的进军计划遂被这种庞然大物打乱了。尽管之后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来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战斗在蒙古骑兵中已留下了阴影。
所以说如果当初成吉思汗的骑兵强行攻进印度也势必会遭遇象战,那对于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没有人知道蒙古骑兵要是强行攻进了印度,历史将怎样续写,但最后成吉思汗决定从印度撤军,从而保住了蒙古军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终得以在东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