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是如何发展为一项国际竞技项目

体育舞蹈是如何发展为一项国际竞技项目,第1张

  借国庆60周年的吉祥之风,2009年成了中国舞蹈的比赛年――院校的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CCTV的第五届舞蹈大赛、文化部的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协的第七届“荷花奖”舞蹈评奖,这四大国家级比赛自8月下旬以来接踵而至,热闹非常,不仅集中检阅了中国舞蹈近两年来的辉煌成就,而且也让沈阳、北京、武汉、上海这四个主办城市的现场观众,乃至遍及全国各地的电视观众领略了舞蹈中闪烁的生命之光。

艺术比赛的意义与功能

首先要阐明的是,尽管我们一方面在理念上都会同意艺术不同于体育,真正有创意的艺术大多不是为参赛而创作的,许多成熟的艺术家也往往是不去或很少参赛的;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艺术比赛在特殊情况下,每每能够成为佳作的催化剂,特别是对于新人的一夜成名、对于新作的万众瞩目,更具有风驰电掣般的推广神功;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当市场经济在企业中逐步站稳脚跟,但大部分舞蹈院团却因找不到各自的市场定位与份额,必须承受朝不保夕的压力之时,如果文件下达的比赛通知,如果不是各级政府的推动,如果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基本保证,我们舞蹈家们从事创作的理想很可能束之高阁只能是一枕黄粱!

与“桃李杯”重在推举在校学生、“全国比赛”重在鼓励推陈出新、“荷花奖”注重业内的评价与鼓励不同,CCTV舞蹈大赛既要代表国家形象,注重艺术导向,又要面对社会各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尽力多推“好看”的舞蹈节目,应是其根本的目标。

本届CCTV舞蹈大赛的内容包括了作品表演、即兴表演和技术技巧展示这三个环节,其中数作品表演的分数最高,满分为97分;而即兴与技术技巧则分别为05分和25分。大赛按照“群文、少儿、国标、街舞、民族民间、古典、芭蕾、当代、群舞”这九个舞种排序,一连10个晚上,每晚3个多小时地现场直播了100多个参赛作品,它们精选自1,000多个舞蹈,而表演者则多达10,000多人,因此,每晚的比赛中,都会有几个足以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心醉神迷、拍案叫绝的佳作出现。

笔者先后参加了CCTV大赛“综合类”(即以往所说的“专业类”)和全国舞蹈比赛“单双三”的评委工作,因而有机会近距离、高密度地观看了两者的初复赛和决赛,这里仅点评本届CCTV大赛“综合类”的获奖节目,并与诸位分享我的所思所想,供有心人考量。

点评五个一等奖作品

我认为,作为“表演”的舞蹈,观众在“眼缘”上对舞者的瞬间接受,甚至一见钟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以跳人情人性为主的民间舞者而言,其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舞者是否能一出场就把观众的心深深地吸引住。舞者的“条件、能力、技术、形象”,乃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舞者的激情万丈无疑首当其冲,但恰到好处则是偷心成功的诀窍。

本届大赛获得“民族民间舞”表演一等奖、由新疆军区歌舞团米克拉姆和铁力曼编导,曾获第三届CCTV舞蹈大赛一等奖的青年演员玉米提表演的男子独舞《盘子舞》,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一登场,便用其火样激情的肢体、英气逼人的眼神、舞动盘子的各式民间技艺,更有那一连12个低空跪转接落地的高难技巧,把一位维族青年的形象塑造得阳光灿烂、人见人爱。而他在即兴表演后的自述中对舞蹈、对舞台的那种虔诚痴迷,则再次印证了维吾尔这个民族能歌善舞的自然天成。

作为“专业”的舞蹈,舞者在“技术”上的炉火纯青,甚至登峰造极,尤其是在“跳、转、翻”技术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别出心裁,推陈出新,往往能让作品直奔“艺术”的高潮而去,当即令全场观众欢呼雀跃的灵丹妙药。这种在身体技能上的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记录,无疑同奥运会上那些令人心跳过速的记录刷新一样,是对人性中那种永求进取精神的纵情讴歌,并且需要特殊的运动天赋与长年的艰苦训练,才能得到完美的呈现。

本届大赛获得“古典舞”表演一等奖、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胡岩编导、该院古典舞系三年级在校学生孙科表演的男子独舞《逼上梁山》,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横空出世、乱世英雄般的多种跳跃,尤其是那个“云门大卷”于高空打造出的瞬间定格,可谓前所未见、美不堪言的弹跳奇观,不仅使传统的跳跃技术锦上添花,更将林冲这位古代英雄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威猛之同时,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舞蹈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否能与时俱进,特别是能否对当代的重大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与独特的表现,每每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这里,既要有编导的敏锐发现与独特构想,又要有舞者的技艺精湛与舞台魅力,两者缺一不可。

本届大赛获得“当代舞”表演一等奖、由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肖向荣编导、总政歌舞团青年舞者覃江巍表演的男子独舞《生死不离》,便是众多表现汶川大地震题材中的佼佼者:编导深受我军将士在地震中舍生忘死、搜救百姓英雄事迹的感动,通过一系列“跳、转、翻”高难技巧的变奏与发展、拼命刨挖砖石瓦砾的姿势,特别是最后从倒塌建筑的缝隙中喷射出来的那道生命之光,浓墨重彩且感人至深地凸显出子弟兵在和平年代中对老百姓一如既往的骨肉亲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更是我们建国60年来和平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有目共睹的是,在历年来的各类舞蹈比赛中,部队舞蹈从来都是最强的阵容和最大的看点。在本届CCTV舞蹈大赛上也是如此:三个“群舞”类的金奖均由部队独揽怀中――由张继刚、徐惠东、崔恩全编导、解放军艺术学院在校学生表演的《红蓝军》,以100分的惟一满分高居榜首,现场激起的热浪可想而知,随后则是总政歌舞团的《跨越》和海政文工团的《刀锋》!但必须看到,部队院团通常有充足而稳定的条件保障,更有集体作战、团结奉献打造精品的强大意志,从而其群舞作品有着严谨的规范与气势磅礴。

作为“西方文明的结晶”,芭蕾500年来,已成为最具国际性的舞种而通行于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中国。而在引进它为国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完整地掌握它在不同流派中的技术要领,更要透彻地了解它在不同时期中的美学追求。比如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风靡世界的俄罗斯芭蕾流派,由于注意到意大利流派炫耀高难技术能让观众立即兴奋起来的现场效果,逐步形成了“技术就是艺术”的美学精神,并尝试发展出一套用炫技迅速推动情节进入高潮的手法,其中包括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剧目的技术难度,并且加大流传到俄罗斯的法兰西剧目的技术含量,最典型的做法是按照ABA的模式处理所有的双人舞,并在B段中无一例外地让男女舞者轮番炫技,由此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本届CCTV舞蹈大赛中,“芭蕾”表演的一等奖由辽宁芭蕾舞团的青年女舞者刘茜获得,她表演的双人舞选自1856年首演于巴黎、1880年改良于圣彼得堡的法国浪漫芭蕾舞剧《海盗》,男舞伴则是上届CCTV芭蕾一等奖的获得者郑宇,因此他这次是陪跳,不参加比赛。刘茜在比赛现场和颁奖晚会这两个场合中都有稳定和出色的表现:在将舞蹈的气息和音乐的韵律从躯干内发出,经由腿脚和手臂,最终从脚尖与指尖释放到地下与空中的同时,她确保了自己的每个动作和舞句达到了“轻、高、快、稳”的审美标准,由此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足以说明她在辽芭的舞蹈学校里,接受了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训练,并且培养出了稳定的心理素质。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地处沈阳的辽宁芭团此番已是CCTV芭蕾比赛的四连冠得主,前三届的获奖选手分别是条件、能力、技术、形象、戏份样样俱全,在有“芭蕾的奥林匹克”之美誉的“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上获得大奖的吕萌,被国际芭蕾界誉为“空中飞人”的焦阳,以及同样在瓦尔纳比赛上获得金奖的郑宇――辽芭男舞者的整体实力以及因此在国内外享有的盛誉,由此可以想见!让人拍手称快,更充满期待的是,继以上三位优秀男舞者连续在CCTV夺魁之后,初出茅庐的刘茜或许能为辽芭的女舞者们揭开一部崭新而辉煌的巾帼英雄谱

中国芭蕾,理应急起直追!

芭蕾最初登陆中国,是在1920年代的上海,而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则是开始于1954年创办的北京舞蹈学校(1978年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芭蕾在中国不仅日益受到各界百姓的喜爱,而且成为在国际舞坛上为中国争光最多的舞种。但在历届CCTV的舞蹈大赛上,芭蕾无论是在参赛数量上,还是在创作质量上,都显得异常贫弱,本届大赛的状况则更加惨淡:

首先是上海、天津和广州这三大芭团,苏州、北京当代和深圳青年这三个新生芭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芭蕾专业、上海舞蹈学院的芭蕾系、同济大学**学院的芭蕾专业、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芭蕾系等芭蕾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大面积缺席,使得参赛的节目过于稀少。其中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芭团正在忙于排演新的剧目,无暇准备参赛;有的芭团****认为,只要能在国际上拿奖就够了,至于CCTV这种国内的比赛,要么可以忽略不计,要么可让新人练手。

不过,放弃CCTV舞蹈大赛,或者不给这个大赛以足够的重视,等于是不把数以亿计的国内观众放在眼里,实为最大的愚蠢和错误!事实上,无论在国外获奖再多,而在国内没有人气,没有市场,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市场份额主要还是在国内。

其次是入围本届舞蹈大赛决赛的六个芭蕾节目中,除了辽宁芭团的群舞《茉莉花》是新的创作之外,其他的五个双人舞都选自19世纪中期的西方经典芭蕾舞剧,其中的两个剧目――首演于1856年法国的浪漫芭蕾舞剧《海盗》和首演于1869年俄罗斯的古典芭蕾舞剧《唐・吉诃德》,还是被重复使用的。中国芭蕾的生命力之贫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茉莉花》参加的是群舞比赛,所以由辽宁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和北京舞蹈学院芭蕾系分别选送的五个双人舞均是榜上有名,分获金、银、铜三个级别的奖项,可谓皆大欢喜,但由此反映出的以上问题如不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芭蕾的未来发展不得不令人担忧!

同这种态度冷漠与节目重复截然相反,“综合类”或“专业类”中,其它四个舞种的参赛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参赛的数量,尤其是“单、双、三”这些小型舞蹈的数量可谓多得惊人,更有许多个人或志同道合的舞者组合踊跃参加。而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专业院校或院团作为支撑、属于“非专业”或“半专业”的“群文、少儿、国标、街舞”这四大类舞蹈工作者的参赛热情,则可用“如火如荼”来形容!看来,在技术难度上属于“高精尖”,在审美情趣上属于“象牙塔”的中国芭蕾,应该急起直追了。

在推敲打磨本文的过程中,恰巧在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一连三晚观看了美国芭蕾舞剧院从古典、现代到当代这三大时期、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出,而当时随着全场观众纵情欢呼甚至高声呐喊的激情,至今依然在我的心中荡漾……

我认为,这种堪称“世界一流”的品质,首先是从对舞蹈的万丈激情开始的,然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心并举、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后才换来了外国观众这种情不自禁、不约而同的赞美。与此同时,他们在演出节目选择上的审时度势和与时俱进,则确保了整个舞团充盈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在一连四场演出的古典芭蕾舞剧经典《堂・吉诃德》之前,他们还连续两场推出了一台《当代芭蕾集锦》,其四个节目中,只有一个是美国编导大师杰罗姆・罗宾斯1976年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者”、来自俄罗斯的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和娜塔丽娅・马卡洛娃度身打造的经典双人舞《舞海掠影》,而其它的三个作品是分别邀请俄、英、法三位当代芭蕾编导家为该团舞者们量身定制的,首演时间则是来京演出前的一个多月,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对于他们而言,不是空头 口号 ,而是生存之道!

三点遗憾,有待改进

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已经结束,它给舞蹈界提供的机会弥足珍贵,需要郑重其事地给予感谢;与此同时,它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的快乐更是无边无际的,许多观众至今还对其中的不少作品津津乐道。不过,金无赤足,乃为常理,好评如潮之余,本届大赛也留下了三点遗憾,有待日后改进:

其一,由于比赛的章程中没有限制满分,因而,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选送的男子群舞《红蓝军》,获得了10场比赛的惟一满分,引起了业内外观众的不满与批评;

其二,本届大赛取消了上几届备受观众喜爱的“知识问答”环节,结果非常可惜地断送了本来已在年轻舞者中形成的读书和学习之风;

其三,四大国家级比赛的间隔过于频密,造成了参赛编导、选手及其作品的重复率高,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技艺俱佳、神形兼备,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缺席,编导和选手的身心透支,业内外观众的审美疲劳等等问题。

提出这些有目共睹的问题,意在敦促我们的主办单位之间,今后需要更多地彼此沟通与相互协调,以便让每个大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责任编辑:唐宏峰

养生导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美”已成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对生活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青年一代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成为一种追求乐观、健康进取的社会风尚。

所谓健美,顾名思义就是健壮美观,是以健壮匀称发达的肌肉为重要标志。可是我们有些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对健美标准没有弄清楚,错误地认为保持苗条,拚命减肥就是美。

一、健美呼吸方式

健美是一项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锻炼时要求练习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否则易产生头昏、恶心、过早疲劳等现象。这里向健美爱好者介绍几种正确的呼吸方式。

1、同步式呼吸法

每做一次动作进行一次呼吸,呼吸是在动作过程中完成的。

(1)、肌肉收缩时瞬间闭气并快呼气,肌肉伸展时慢吸气。一般在负荷较重、仰卧位做动作或须固定肩带和胸腹部时采用这种呼吸方式。 比如,做“颈后宽推”、“仰卧推举”、“腿举”等动作时采用。胸部练习时,为达到尽可能挺 胸沉肩的要求,允许深吸气,如“仰卧飞鸟”,但闭气时间一定要短暂,呼气为喷吐式。

(2)、肌肉收缩时快吸气,肌肉伸展时慢呼气。此呼吸方式与上式相反,吸气时快速有力,呼气时缓慢深长。一般在负荷较轻及退让性练习时采用。 比如,做“哑铃弯举”、“立姿飞鸟”等动作时采用。这一方式强调的是意念集中。

2、非同步式呼吸

呼吸频率与动作次数不相等,呼吸是在动作间歇时进行的。

(1)、几次动作一次呼吸。连续做几次动作后暂停,做一次呼吸,再连续做几次动作后再做一次呼吸。此方式在一次训练的开始阶段,重量轻、速度快、精力充沛时,或做准备活动时常采用。比如,做“俯卧撑”、“”等动作时采用。

(2)、一次动作几次呼吸。 在大重量负荷(所能承受重量的90%以上)或身体接近疲劳时,调整一下呼吸,以便再努力完成一次动作练习。 比如,做“杠铃深蹲”、“腿举”等动作时采用。这种呼吸方式强调的是超负荷训练。

3、自由调节式呼吸法

在进行小强度训练时,呼吸常采用自由调节式。 “提踵”、“慢跑”、“骑功率自车”时一般都采用此法呼吸。 总之,健美练习时的呼吸方式应随动作而变。正确的呼吸不仅要起到“给氧”的作用,而且能固定肩带,起到调整 和协助完成动作 的重要作用。

二、健美

1、徒手练习,或利用杠铃、哑铃等器械练习时,一定要在整个练习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也就是常说的不要“走了样”。动作“走了样”,必然影响效果,或者会练出“毛”来。

2、许多肌肉或关节的损伤常发生在头几次练习的时候。这是由于练习者刚到练习场地,情绪很高,动作做得很快,再加上准备活动往往不充分,就容易受伤。所以练习开始时的动作一定要慢,以后再适当加快。

3、在进行负重较大的练习,如负重下蹲、卧推时,旁边一定要有同伴保护,单独做时要,否则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健美锻炼离不开营养。构成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因此要想增长肌肉的体积,食物中必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三、如何塑造健美之躯?

健美,“健”为前提,“美”是魅力;“健”是基础,“美” 是升华。健康与优美是对孪生兄弟,唯有健康,其本身才有美感。要想使自己健美,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唯有积极锻炼和科学调节才能塑造出健美之躯。那么,如何塑造健美之躯呢?

1、要靠来塑造

可以利用哑铃、拉力器和各种单项或综合健身器,做各种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也可采用节律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和各种舞蹈以达到上述目的。

如对全身性肌肉的堆积者,宜采用影响全身慢肌纤维的耐力性项目,如健美操、游泳、长跑;对于身体局部如腿部、手臂肌肉堆积者,宜选用影响局部慢纤维的运动项目,如举重、踢腿练习等,只有针对性运动和进行锻炼,才能实现自己目标。

2、必须注意日常饮食调节

在保持营养的前提下,不过多地摄入蛋白质,以促使体内的肌纤维的转化,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供耐力性运动的能量消耗。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必须做到:热量充足,保持吃早餐的习惯;营养丰富,多食蛋类、肉类、豆类、鱼、乳等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还要多食如豆类、土豆、谷类、绿色、肝、海带、海鱼、木耳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和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一次不能吃得太多或喝得太多,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或胃肠,从而影响营养吸收;平时少吃零食,饭前饭后要注意休息。

3、青年大学生,必须每天坚持的

在健美锻炼中,不能追求单一的外形美,还必须注意机体内的全面机能锻炼----内脏器官的功能锻炼和关节肌肉的锻炼,使强魄的体质,优美的体型和良好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才真正达到健康基础上的健美效果。

、之躯、

蒙古民族历来是欢歌乐舞的民族,宴会、婚礼、庆典、体育竞赛无不既歌且舞,而且宗教舞、宫廷舞、民间舞有着难以截然划分、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统治者宫廷中的盛大宴会,还保留着民间即兴舞蹈的习俗。《出使蒙古记》记载:“当他们举行盛大宴会时,他们全都拍着手,并随着乐器的节奏跳舞,男人们在男主人面前,妇女们在女主人面前。”蒙族民间舞如《踏歌》、《倒喇》、《筷子舞》、《酒盅舞》,至今流传在民间,成为娱乐性强的集体舞。

《踏歌》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体舞,形式是绕树踏歌。《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记载,说是立忽图刺(成吉思汗的叔祖)在成为合罕(部落的领袖)时,在豁儿害纳黑川举行了庆典,“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之”,既推举忽图刺为可汗,所以要“绕蓬松繁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绕树而舞或围成圆圈起舞为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树阴下,跳舞欢宴,把杂草踏烂,地皮也踏破了”(均见《蒙古秘史》)。古代蒙古的游牧部落以“库伦”的形式居住,每个“库伦”都是圆形的,部落首领的帐篷居中,其他人家层层围着它,所以他们习惯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还喜欢顿足踏步(莫德格玛《蒙古舞蹈文化》),元代从草原进入大都市仍流行这种舞蹈形式。而且在宫廷巍峨的殿堂里,宴会上也欢舞踏歌,《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间的《安代》中还保留着这种即兴踏歌(还有移步动作)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从动作特点看是和踏歌一脉相承的。莫德格玛的研究认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倒喇》

《倒喇》(蒙语又歌又舞的意思)和现在流传于内蒙古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舞》(头上顶碗)以及广泛流行于鄂尔多斯民间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灯舞》、《珠腊》都有很密切的渊源关系。《历代旧闻》曾谈到:“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清代人吴长元著《宸垣识余抄》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戏剧名,而且还引用了陆次云的《满庭芳》词:“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从这一段生动的描绘,可以知道《倒喇》是一场优美动人的独舞,还有特技表演,不但头上顶灯,而且口里还吹奏着横笛。“双瓯分顶,顶上燃灯”,则指既顶双碗或顶点燃着的灯。蒙古族舞蹈艺术家莫德格玛集中杜尔伯特部族的顶碗和鄂尔多斯的《酒盅舞》的精华,创编了当代的《盅碗舞》,再现了高贵、端庄、典雅、秀美的古代蒙古妇女的神态风韵,在表演时,三只瓷碗好像长在人体上的零件,头顶不离碗,手不离盅,被誉为“东方一绝”。

《黑山鸡舞》

这是流行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古老民间舞,模仿黑山鸡的动作和叫声,翩翩起舞,舞者边舞边吹口哨或用舌头作响,学鸡叫伴奏(《布里亚特蒙古史》)。

乐器、乐曲和舞曲

元代的乐器除蒙古族固有的胡琴、号角外,也吸收了汉族乐器,如方响、羯鼓、竽、拍板等,山西曲沃出土的元延佑元年的砖雕四乐伎就是典型例子。蒙古乐曲散见于《新元史·礼乐志》以及《辍耕录》等书中。这些乐曲都和汉族曲调不同,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色彩,除大曲、小曲之外,也有从新疆一带传来的乐曲,即所谓“回回曲”。

《海青拿天鹅》

海青是鹰的一种,全身为白色,红嘴,红爪,善于擒拿天鹅,是成吉思汗部族的图腾。蒙古族放海青拿天鹅是很古老的习俗,因之也产生了反映这种生活的乐曲和舞蹈,叫做《海青拿天鹅》。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描述了这首琵琶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根据内蒙古札木苏记录,兴安岭南麓的狩猎歌舞《海青拿天鹅》为两人扮演的小歌舞,据说蒙古族舞蹈的顺拐和小碎步向前跑,都是模仿海青的,这可说是蒙古族图腾舞的遗迹,值得重视。

《白翎雀》

《白翎雀》是元代著名的《答罕曲》。“答罕”为蒙古语,亦名《白翎雀双手弹》,见《新元史·乐志》。杨维祯《元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之句(十三弦为筝,是用筝奏的曲子)。最初元世祖忽必烈令伶人硕德闾作曲,表现在朔漠之地能制猛兽又能驾天鹅的白翎雀。此鸟雌雄合鸣,声音悦耳,曲子开始缓慢柔和,曲终急促,表现“白草黄云日色薄”,“啾啁百鸟纷参错”的朔漠风光,动人心弦。此曲后为舞曲。张昱在《白翎雀歌》中描述了女真族舞伎作此舞时的妙丽多姿:“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盘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白沙细乐》——《别失谢礼》

这是至今保存在云南省丽江县的元代歌舞曲。相传南宋末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取道吐蕃之地,过大渡河抵金沙江,丽江摩些(纳西族)部土司阿良对忽必烈表示拥护并帮助他进军大理。临别时忽必烈将乐曲十章和乐工、乐谱赠送给阿良。这就是《白沙细乐》——《别失谢礼》的来源。《丽江府志》记载:元太弟(忽必烈)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名曰细乐。据调查,现在元代遗音仍保留在纳西族丽江地区,成为纳西族的古典乐舞。而且配以舞蹈,这原是大型套曲,有十个乐章,但现在仅存乐曲《笃》(序曲),第一章为《一封书》(即堪蹉),第二章为《雪山脚下三股水》,第三章为《美丽的白云》,第四章为《多蹉》(即赤脚跳),第五章为《三思吉》,第六章为《劳曼蹉》(即《云雀舞》),此外还有《哭皇天》等,其他已失传。“蹉”即舞蹈,《堪蹉》、《多蹉》和《劳曼蹉》都是舞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劳曼蹉》(《云雀舞》),该舞由二人分别着黑白长袍,腰间系带,扮一对云雀,持黑白双扇绕场飞翔,曲调活泼,舞姿优美而敏捷,颇有元代遗风。这和硕德闾所作白翎雀及女真舞伎擅长的白翎雀舞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陈卫业曾向云南老艺人学习此舞。至今云南大理仍保存元代乐队陶俑,这些陶俑有的吹大号,有的吹竽,均着长袍,长靴,有的戴笠子帽。

《回回曲》

这是新疆一带的乐曲。《辍耕录》乐曲条说:回回有《马黑木当当》(当当即曲调)、《清泉当当》。《马黑木当当》很可能就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乐曲《木卡姆》。“木卡姆”当时称“马黑木”。成吉思汗西征,使东西交通畅行无阻。其后到至元间(1264年),忽必烈控制了岭北局势,势力已伸入畏兀儿(即维吾尔)地区,西域和边疆乐舞在元代非常盛行。“木卡姆”乐舞已成为大都(汗八里,即北京)和上都(开平)演出的重要节目,至今新疆地区仍保留“十二木卡姆”。据学者考证,“十二木卡姆”发源于南疆和田一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0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