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中华大地上蕴含着改天换日的变数。刚刚别业余湖南武备学堂的一群年轻学员当中有一位英俊帅气的优秀军官被推举为了川边大臣赵尔丰,他的名字叫陈渠珍。一身戎装的他,胸怀报国之志。当时的雪域高原被英国侵略者觊觎,时局动荡难测,边疆正是用人之际,陈渠珍所在的川军应驻藏大臣之请,奔赴边疆。年轻的他没有想到,从此,在巍峨连绵的雪山和绮丽的高原风光中,他会遭遇一段旷世绝恋……
他的所部驻扎在工布江达县,工作中和一位林芝贡觉村的藏军军官加瓜彭措成为密友。一日受邀到彭措家中做客,杯斛交错,品尝丰盛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美食之余,观看主人安排的精彩的表演。
这时,他的眼前一亮,就见一位身穿民族盛装的藏族姑娘,策马扬鞭,身姿矫健,美丽的容颜就如山野的格桑花一般娇艳。
只见她一马当先,连拔五杆,衣袂飘飘翻飞,灵动飘逸的身影充满了一股野性的美,这个漂亮的女孩就是彭措的侄女西原。
陈渠珍被少女特有的魅力所征服,他不由得对彭措连声称赞。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彭措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让西原过来为他敬酒。
面对面前这位英姿勃发的营长,西原展露出少女特有的娇羞,斟酒时的低眉顺眼,目光的流盼,却掩饰不了女孩情窦初开的心怀。
一旁的彭措从他们的目光当中看出了一切,爽朗的大笑之后,他当场将西原许配给陈渠珍。
一见钟情的浪漫,定下了这份草原上的千古奇缘。新婚燕尔,两情缱绻,欢乐幸福的时光却总是显得如此短暂。不久后他再次奉命进兵波密,放不下对他安危牵挂的西原坚持随军陪伴。
在一场惨烈的战役当中,身处绝境的陈渠珍和部下几乎丧失生机,这个关键的时刻,炮火硝烟当中出现了西原的身影,熟悉地形的她,救了自己的丈夫和部下。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奏鸣起腐朽的大清王朝的挽歌。
陈渠珍审时度势,决心带领湘楚子弟回归故里,明知此去长路漫漫,路途多舛,西原却依然要誓死相随。
这一去山高水远,万里迢迢,相逢不知何期,西原母亲心如刀割,将祖传珍宝赠予女儿,叮嘱道:异日见此物,如见吾面矣!
西原泪如泉涌,谁曾料想,这一去竟是生离死别。
带军擅离职守,属于重罪,受到牵连的加瓜彭措夫妇不久即被处死。
因为逃离,不能选择原进军路线。他们走进了一望无际的苍莽的藏北草原。而带路喇嘛的迷途,让这100多人身陷绝地。食粮殆尽,危机四伏,病饿交困之下,每天不断有身边人接连倒下,化为枯骨。
饥饿的士兵眼神变得异样,甚至有人意图将藏族向导杀之为食,被陈渠珍严辞喝止。
西原身体已经虚弱不堪,但她以熟悉自己高原生活的优势,强打精神为大家猎取野物充饥。一天,衰竭的陈渠珍看到西原已经奄奄一息,将珍藏的一点肉干喂妻子,然而,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的西原来却不肯吃,她说: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逃死耶?
历经7个多月磨难,经过九死一生的挣扎,他们相濡以沫,终于和幸存的七位随从走出生天,回到西安。
鬼门关上的徘徊,绝处逢生的珍爱,让他们相拥而泣,也让两颗患难见真情的心许下一生一世海枯石烂的誓言。
谁知,苍天无眼,这对刚刚经历过磨难的苦命鸳鸯,却又迎来了新的打击。因路途身体倍受摧残,加之水土不服,西原患了天花,被病魔击倒。
陈渠珍无微不至的端汤送药,恍惚中醒来的西原,却告诉他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家中的阿妈,亲手喂她糖水。接着,她凄然一笑:按照藏区的说法,这是在诀别。
望着自己的夫君,她柔弱的眼神中有无限的眷恋和牵挂:西原万里从军,一直形影相随,不想竟然病入膏肓,不得不与君中道而别……愿君南归途中,一路珍重,西原已不能随行了。
陈渠珍感到妻子的手逐渐变得无力,瞑目而逝。一瞬间所有的歉疚和悲伤,涌上心头,他大哭着一遍一遍的呼唤西原的名字,却再也看不到她那明亮多情的双眸。
这一年,西原年方十九。
辗转回到湘西之后,陈渠珍经历了宦海沉浮,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终成湘西王。每至夜深人静,寰宇苍穹中闪闪的星光,都令他想到西原凝视的温柔的眼神。
相思成灾,回忆是一份还不了的心债。于是,在长沙赋闲的一段日子里,他铺开书简,写下了《艽野尘梦》,以诗一般的笔墨讲述了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古代禁门有放鼓、止鼓。放鼓契出,放鼓声响,告知可出入禁门。 宋 章渊 《槁简赘笔》:“禁鼓,古有契,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其制:以木刻字于上,凡放鼓契出,禁门外击鼓然后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之契,传自 唐 ,至本朝,有司尝欲易新,不许。”
----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 梳子或顶块花头巾。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在西藏的很多家庭客栈都不让做了 因为消防不好办理
一般国庆时候的价位应该最多不超过五十一个人
格桑花香还是不错的 或者这边有个客栈联盟地址你看看对比下(http://wwwmanyouxizangcom/indexphpgid=3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