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入仕的途径

唐朝人入仕的途径,第1张

隋朝始兴科举,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初具规模。到了唐代,大大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项比较完善的选举人才的制度。

(1)取士科目《新唐书?选举制上》概括唐代取士之法,分 岁举 、制举 两种情况。岁举,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天子自诏, 以待非常之才 ,叫做 制举岁举是 常选 ,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少数年份因天灾歉收、兵变动乱等原因暂停。岁举各科中,以进士、明经两科规模最大。进士科自高宗以后,越来越受应试者的垂青。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②应试人多,考中极少,因而当时将进士登科比作 登龙门明经科以熟读经书为主,考试较进士科为易,录取也不似进士科严格,因而在当时也有很多报考者。进士、明经两科之外,其余10科多不受人重视,往往无人报考,以至时开时停。本来,秀才科等最高,隋炀帝时尤其如此。可到唐太宗时, 有举而不第者 ,于是停举。玄宗时,一度恢复, 应者多落 ,因而废绝。其他科目,多为中唐以后所开科目,既不为人们重视,录取又颇滥,不时停其科。孝廉举,本是沿袭下来的一个科目,也在 岁举 之列。唐太宗曾亲试孝廉,却不合格,以后也未能发展起来。

① 《唐律疏议》卷30《断狱》。

① 《旧唐书》卷50《刑法志》。

岁举中,另有武举一科,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

制举是 制诏举人,不有常科 ,随皇帝临时所需列定科目。如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①。又如玄宗开元九年以 边境未清,统边须将 ,下诏有可以运筹决胜、斩将搴旗,或足拟万人之敌、堪为一堡之雄者,各听自举,玄宗亲试。

(2)士子来源前面谈到,唐代取士大致分岁举与制举两种情况。岁举应试者,一是由学馆出身的生徒,二是由州郡贡举的举人。

由学馆出身应试者,为数最多。当时,国子监所统,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以《新唐书?选举志上》的统计,在学生徒2280人。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还有不少官宦子弟为学生,其教学、考试, 如国子制东、西两京所设馆、学之外,地方也都设学,京都学生80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60人,下都督府、中州各50人,下州40人,京县50人,上县40人,中县、中下县各35人,下县20人。玄宗以前,对学馆出身十分重视, 进士不由两监(按:东、西两京国子监)

者,深以为耻 ②。玄宗时,还曾下敕, 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送举 ③。礼部考试,也是 先两监而后乡贡不由学馆而举者,称为乡贡。唐代的乡贡,不同于前代,不由州郡长或大中正推举,而是想应举之人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参加考试,然后到尚书省 疏名列到,结款通保 ,再由户部集阅 ,进行统考。唐代以乡贡入京考试之人谓 举人 ,不同于明清称乡试录取后之人为举人。唐代所谓 举人 ,只是可由此而应进士试,当时又称为 举进士乡贡,每年仲冬,随各州进贡品而入贡举人。每岁随物上贡举人,都以京兆府(西京长安所在州)为最多。玄宗后期, 禄者以京兆、同(州)、华(州)为荣,而不入学 ①,乡贡逐渐受重视。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膏梁之族挤入乡贡,学馆读书视为鄙事。

②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①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② 《唐摭言》卷1《两监》。

③ 《文献通考》卷29《举士》。

①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3)中试授官岁举各科出身虽各不同,但考试时间和考场主考人是相同的。主考官初为吏部考功员外郎,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侍郎充任,一直沿袭下来。

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然后放榜。

各科考试,规定明确。择其秀才、明经、进士等科,转录如下:秀才科,试方略策5道,以文理通粗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4等,为及第。

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书问大义10条,答时务策3道,亦为4等。

进士科,试时务策5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4、帖过4以上为乙第。

这种常科及第后,只是获得了出身,即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是立即就可以做官,还得有一定的选限方可赴集而试。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六月的一道诏书说得很明白: 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 ①经过吏部试判,中者才授官。

秀才等为最高,授官时品阶也高于其他科。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从八品上;中上等,从八品下。

明经科,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

进士科,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制举则与岁举不同,登科后便可授官,但也有等第之分。如太极元年(712年),玄宗即位后制举,韩休、赵冬曦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并为乙第;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

当然是利大于弊。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寒门子弟不用通过官员的推荐,自己就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进而进入朝廷当官为百姓服务。而且通过科举成功进入朝廷的才子,都是听命于皇上的,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皇权。

科举制也对社会风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古代社会还是平民较多的,平民想要出人头地那么只能通过科举制。自然而然很多人开始学习,有“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化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科举制将才子都聚到了一起,当时也没有什么传播信息的手段,诗词歌赋的流传度反而很广。一些学子作诗来感谢皇帝建立科举制,将皇帝美名流传百世,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百姓的热爱。

但物极必反,很多人为了追求升官发财就不再脚踏实地的读书,为了应付科举而学习成了常态。且死板的八股文禁锢了学子们的思想,不再创新也不再有热情。

科举制让中央在人才的选拔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且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家都在一心一意学习,也就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教育和选官都有了章程,一切都在天子的掌控之中,不存在世家贵族举荐自己人做官,政治清明,对帝王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一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清朝才被废除。

秦以前:选官主要按爵位选官

西汉:实行察举制,就是令郡县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意思就是品级,就是按品级、门第选官,世家大族即使无才也能做官,贫贱之人有才也没用

隋唐:隋文帝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至唐时得到完善

宋元: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限制,进一步扼杀了先进思想的发展

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由于社会的发展,封建的加深化,原先的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和推举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需要更多的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士族的酒囊饭袋了并且,天子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士族几代为官,其宗族自然枝繁叶茂,对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科举制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举制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教育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了平民百姓一个机会但科举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主,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也使读书学习更加的功利化

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它的具体执行方式是由地方官来负责,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频率由下向上、向朝廷推荐人才去做官。而人才的判断标准,就是“举孝举廉”,其中孝指的是孝顺父母,廉指的是清廉方正。

一、以德取士

作为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组成科目之一,举孝廉最初由汉武帝下诏设置的。他命令各个郡国举荐符合“孝廉”标准的人才各一名,让他们到中央去接受官职。

这一选拔渠道的开辟,表达了朝廷对人才品德的认可和重视。支撑这一制度的是一种“由小见大”的思维逻辑:一个人如果在生活能够孝顺父母,对待工作能够做到清廉正直,那么他就是值得委任官职的人才。

二、引入考试

由于在“举孝廉”的过程中,地方官拥有很高的话语权,也就逐渐出现了看重名气和安插人脉的做法,这对于选拔能做实事的官员显然是很不利的。因此到了汉顺帝时期,皇帝又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被推举为孝廉的人年龄必须超过四十岁,并且需要接受相应的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授予官职。

这就说明,原本纯推举制的“举孝廉”逐渐加入了考试环节,用来衡量被推举上来的人到底有没有工作能力。

由于举孝廉考察的是人的品德水准,一旦通过这一渠道上来的人,名声往往都会非常好听,是很受社会重视的清流正途。西汉和东汉时期都有大量重臣从孝廉选拔出身,对政治局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逐渐废弛

在通过察举制“举孝廉”的前期,尽管出现了一些虚名大于实干之类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它为人才提供了向上的渠道,并在社会上提倡一种在家当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风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东汉王朝进入末期,吏治败坏、社会风气不正,察举制的有效运转也必然受到影响。东汉后期桓灵二帝在位时期,民间曾经流行过一首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童谣讽刺了察举制名存实亡之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讽刺画面。其中“举孝廉,父别居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某人明明根本不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也就是说并没有尽到照顾孝敬老人的基本义务,但他却仍然以“孝廉”的名义被推举上去做官了。

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末年整个社会的逐渐溃烂,随着汉王朝日渐走向末路,察举制也很快被九品中正制取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1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