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的?,第1张

宋哲宗无子而崩之后其剩余兄弟中便再无嫡出,再加上这些兄弟中年纪最长的赵佖患有眼疾,是以非嫡非长的赵佶才会被向太后等人拥立为帝。宋哲宗是宋神宗的第六子,比他年长的五位皇子全都在非常年幼的时候便已夭折,其中向皇后唯一的一个儿子赵伸也在其中。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这北宋皇位最后才会落到非嫡非长的宋哲宗头上。而待宋哲宗驾崩之后,类似的情况又再一次上演。

宋哲宗驾崩之时也不过才二十五岁,生前并未留下儿子。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继承人便需要在他的兄弟中进行挑选。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宋哲宗剩余的兄弟中年纪最为年长的是排行第九的赵佖。但是此人患有眼疾,目不能视,是以毫无意外地被排除出了皇位候选人名单。而继赵佖之后,年纪最大的便就是排行第十一的赵佶

身为宋神宗原配妻子的向皇后在宋哲宗无子驾崩之后便以神宗诸子皆为庶子为由,出面声称应当立赵佶为新帝。不过由于赵佶这个人素来行事轻佻,是以部分朝臣并不赞同他继承皇位,像宰相章惇便主张拥立身为宋哲宗同母弟弟的赵似为帝。不过向太后、曾布以及蔡卞等人都坚持拥立赵佶,所以这皇位最后终究还是落到了非嫡非长的赵佶头上。

赵佶即位初期,向太后曾与他“权同处分军国事”。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赵佶即位那年的七月,向太后便还政于赵佶。而赵佶在真正开始执掌大权之后,他第一时间将当初反对他即位的章惇给罢免了。而章惇当时的反对其实是对的,因为北宋在赵佶的统治之下日渐衰败,朝廷党政、民间起义等诸多矛盾也都在不断激化。最后,赵佶在1127年因北宋灭亡而被俘虏至金国。

因为早在宋徽宗登基之前就已经和高求结识,而且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爱好蹴鞠。宋徽宗还是端王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高俅踢了一场球,于是便就此结识,因为宋徽宗喜欢踢球,所以说将高俅留在身边供自己玩乐。在宋徽宗登基之后,对高俅唯以重任,因为毕竟是跟随着他许久的知己好友,因此,高俅也就从此顺风顺水。

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是高俅的运气特别好,高俅曾经是一个市井无赖,但是因为结识了柳世权,柳世权将他推荐到了东京,在东京他又意外结识了当朝驸马,驸马看他机智伶俐,就去派遣他给端王送一些东西。在与端王相遇之后,端王和高俅踢了一场球,因此赢得了端王的赏识,便留在端王府中做了一个客卿,因为朝中没有太子继位,所以说端王被紧急召回京都继位。

运气并不是时常都有的,而高俅也是凭借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在宋徽宗身旁阿谀奉承,因此才获得了宋徽宗的赏识,而宋徽宗也喜欢高俅在自己身边溜须拍马。宋徽宗早在登基之前就与高俅结识,高俅在那个时候就精心的照料宋徽宗,所以说宋徽宗对于高球十分的信任,因此在他登基之后,自然少不了高俅的好处。

高俅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运气只是一块敲门砖,而真正的让他能够在朝堂中得势的原因,是他能言善辩,而且结交朝中的重要大臣。他巧舌如簧不仅将宋徽宗骗得团团转,同时在他与大臣结交的时候,大臣们也为他马首是瞻,因为他毕竟是宋徽宗面前的红人,他们大多都想让高俅再宋徽宗的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因此高俅才混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赵佶别称: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昏德公。字号:号宣和主人。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时间:1082年6月7日。去世时间:1135年6月4日。主要作品:《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在北题壁》《醉落魄》《声声慢》《声声慢》等。主要成就:剿灭方腊农民起义;创立“瘦金体”,有很高的书画和诗文造诣。

关于赵佶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赵佶的诗词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聒龙谣》、《在北题壁》、《金莲绕凤楼》、《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月上海棠》、《燕山亭》、《临江仙》、《声声慢》、《宫词·新样梳妆巧》、《醉落魄/一斛珠》、《眼儿媚》、《小重山》、《探春令》、《醉落魄》、《声声慢》、《眼儿媚》、《满庭芳》、《念奴娇》、《失调名》。

二、生平

赵佶(1082112~113564):即宋徽宗,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赵佶在位期间,奸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_、李邦彦等把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

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其昏庸、奢侈之举,导致了方腊、宋江起义。

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三、成就

独创“瘦金体”书法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_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诗书画印四结合赵佶于花鸟画尤为注意。《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二千七百八十六件,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见其偏爱之深。《画继》记载赵佶曾写《筠庄纵鹤图》。“或戏上林,或饮太液,翔凤跃龙之形,擎露舞风之态,引吭唳天,以极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洁,并立而不争,独行而不倚,闲暇之格,清迥之姿,寓于缣素之上,各极其妙。”这种赞誉赵佶花鸟画精致、生动传神的文字记载俯拾皆是。流传至今题为赵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则证实了这种记载的真实性。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分徐(熙)、黄(筌)两派,两派各有长短。黄派长于用色而短于用笔,徐派长于用笔而短于用色。以技术的标准论,徐不及黄的精工艳丽;凭艺术的标准言,黄不及徐的气韵潇洒。用笔和设色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中两大极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极端,易生偏向。北宋前期黄派画风一统画院,经过一百年的辗转摹拟而显得毫无生气之时,崔白、易元吉奋起改革复兴徐熙画法,黄派暂居下风,但并未退出花鸟画坛,因而使花鸟画得以蓬勃发展。至北宋晚期,徐、黄两派实际上处于并行发展的势态。凭赵佶深厚的艺术修养,他对徐、黄两派的技法特点的认识是清醒的。因此,赵佶的花鸟画是学习吴元瑜而上继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长。当然他也并非只学一家,而是“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的。如文献记载那样,时而承继徐熙落墨写生的遗法,时而“专徐熙黄荃父子之美”。显然,就创作技法而言,徽宗既学吴元瑜、崔白也就是徐熙系统的用笔,又喜黄荃、黄居_的用色,并力求使两者达到浑化一体的境界。徐熙野逸,黄家富贵。徐、黄两派又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赵佶作为当朝皇帝,又是极力享受荣华富贵、纵情奢侈的人,对于精工富丽的黄派风格,有他根深蒂固的爱好。同时,他又处在文人画蔚然兴起之后,必定受到时代风气的熏染。他的周围又聚集着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贵官宗室如王诜、赵令穰等,又与文人画的倡导者之一米芾关系颇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观,赵佶自然深受影响。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使其审美情趣中透射出浓郁的文人气质。因此,赵佶既崇尚黄派的富贵,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审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黄两家的。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艺术的独创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中。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独特性。经营位置为画家的总要,所以画面布置因题材内容繁简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这是人人皆能学习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这需要作者独出心裁,巧妙安排。赵佶花鸟画的构图,时有匠心独运之作。如《_鹆图》轴,画幅下面靠左以水墨写_鹆两只,奋翅相争纠结在一起,一反一正,羽毛狼藉。上面一只处于优势,用利爪抓住对方的胸腹,张嘴怒视;但是下面的一只并不示弱,依然奋勇挣扎,进行反击,回首猛啄它的右足。上面靠左一大片空白,仅飘动着几根羽毛,令人想到这两只酣战的_鹆,是从高处一直斗下来,并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右下斜出一松枝向右上伸展,上栖另一_鹆,作噪鸣状,扑翼俯看下面两只正在争斗的同伴,不知是喝彩还是劝架,又似乎想飞下来参加决斗。焦急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_鹆的心理感情,也刻画得细致入微。槎_的松枝和瘦硬锋锐的松针,与纠结在一团的浓墨的_鹆相对比,更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虽然画中所撷取的都是自然写实的物象,但由于物象意念安排得巧妙和独特,从而暗示出超出有限时空意象的无限理想化的艺术世界。这是徽宗时期花鸟画的特有风格,并由此开启了南宋刘、李、马、夏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改革先声。第二,写实技法的独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外国专家曾把赵佶花鸟画的写实技巧称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因为它给人以“魔术般的诱惑力”(劳伦斯·西克曼:《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北宋的绘画理论中以气韵为高的说法已不少见,但在赵佶时代,严格要求形神并举。“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益州名画录》)。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达到神似。所谓写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确的形体,还必须富有活泼的精神。赵佶在创作实践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达到神似的。传说赵佶画翎毛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这正是为了由形似达到神似所作的技术性尝试。如《御鹰图》,论其艺术描绘,双勾谨细,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尤其是鹰眼的神姿,英气勃发,显示着一种威猛之气。而艺术的格调,却是清新文雅,绝去粗犷率野的情味。尽管双勾是历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新颖的画风,是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已从朴实真诚之趣,变而为精微灵动,与崔白、吴元瑜等显示了一定的距离了。又如《金英秋禽图》中的一双喜鹊,笔画细致,描绘对象无微不至。以俊放的笔来表达细致的写生,真可谓神妙之至。花的妩媚,叶的飘逸,枝的挺劲,草的绰约,石的玲珑,以及鸟兽的飞鸣跳跃,草虫的飞翔蠕动,无一不赖其魔术般的写实技巧款款传出,而了无遗憾。正如张丑题赵佶的《梅花_鹆图》诗:“梅花_鹆宣和笔,十指春风成色丝;五百奇踪悬挂处,暗香疏羽共纷披。”所谓“奇踪”和“色丝”都是形容绝妙之意。这种写生传统是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其实,苏轼论证绘画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的含义,不是不要形似而单讲神似,而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抒写出对象的内在精神。譬如他在《书黄荃画雀》中写道:“黄荃画飞雀,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在这里,苏轼特别强调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研究对象,这与赵佶之钻研“孔雀升高,必举左”,态度上又似乎是相近的。第三,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题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尤其是签名,喜作花押,据说是“天下一人”的略笔,也有认为是“天水”之意。盖章多用葫芦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于书画的款识上,始于宋代苏轼、米芾、赵佶、赵子团等人。元明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已成为中国画的传统特征,但在北宋,却还处于草创时期,赵佶是善开风气之先的。显而易见,赵佶的花鸟画是当得起后人的倍加赞美的,但是,与这些誉美之词相悖的,是对他的花鸟画的怀疑甚至否定。元代汤_在《画鉴》中说:“《宣和睿览集》累至数百及千余册,度其万机之余,安得暇至于此?要是当时画院中人,仿效其作,特题印之耳。”意思是说,因为赵佶花鸟画数量众多,作为皇帝他是没那么多时间作画的,所以作出以上推测。明代董其昌进一步认为“宣和主人写生花鸟时出殿上捉刀,虽着瘦金书小玺,真赝相错,十不一真”(《书画记》)。这种妄意的推断,缺少依据,从画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近代亦有人根据刘益、富燮两人曾在政和、宣和年间“供御画”,推测赵佶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两人的代笔。赵佶的画迹真赝相杂,这是事实,但因此而否定其绘画创作,这是极不科学的研究态度。据史料记载,徽宗赵佶经常举行书画赏赐活动,这些赏赐给官僚臣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画院画家的手笔,这本来就是十分自然,无可厚非的。作为皇帝画家赵佶,自然不可能用全部的精力去从事创作,来供给他必需的用途。翰林图画院原属宫廷服役机构,画院画家有义务画这些应制的作品,所谓“供御画”的作用正在于此。徽宗在上面题印,只是表示他对官僚臣下的恩赐之意罢了。在历代画家中,因应酬关系,而出于代笔的也不少。如《宣和画谱》所记:“吴元瑜晚年,多取他画或弟子所摹写,冒以印章,谬为己笔。”可以肯定,这些“他画”或弟子摹作,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吴元瑜的绘画样式。同样,即使现存徽宗画迹中有画院中人手笔,这些作品也是根据徽宗首肯的模式去创作的,从中仍旧可以见出徽宗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而绝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艺术创作。美术史家徐邦达在《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画的考辨》一文中,将传世的徽宗画迹分为粗拙简朴与精工细丽两种,认为后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鉴赏标准,应是画院中人代笔,而简朴生拙的才是赵佶亲笔。徐邦达关于代笔问题的研究显然比前人深入具体了许多。但是,从绘画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画家的画风往往不止一种,有主要的画风,也有次要的画风。两种画风有时几乎对立,让人难以相信是出于一人之手。画写生的人有时也画写意,画青绿的人有时也喜欢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与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别。作画人若一生只画一种风格的画,那是画工,不是画家。对赵佶画笔真赝的考辨见仁见智都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总有一种艺术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体貌、不同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声息相应。谢稚柳在《宋徽宗赵佶全集·序》中对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的考辨则是较为详审精到的。首先,谢稚柳根据赵佶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画笔中前后统一的笔势特征,将《竹禽图》、《柳鸦芦雁图》、《御鹰图》、《金英秋禽图》、《枇杷山鸟图》、《四禽图》、《写生珍禽图》、《祥龙石图》、《瑞鹤图》、《杏花鹦鹉图》等定为赵佶真笔。认为这些画以其精微灵动的写生和清新文雅的格调表现出赵佶画笔特有的性格和情意,与画院画家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刻意追随是判然有别的。其次,以笔势特征为主,“那停在芙蓉上的锦鸡与并栖在梅枝上的白头鸟,我们看不出与上列赵佶亲笔的笔情墨意,其中含蕴着共同之处,这些只能说是追随赵佶的格调,是无可逃遁的。”谢稚柳还根据《南宋馆阁续录》把《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山禽图》定为御题画,“是‘三舍’学生的创作,或是每月考试的作品,被赵佶入选了,才在画上为之题字”。谢稚柳论证考鉴,比前人似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中虽有赝迹,但他在花鸟画领域中的创造性成就却是不容否定的。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艺术主张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许多画师,如李唐、苏汉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脱颖而出,树誉艺坛。皇帝如此钟爱书画,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趋之若鹜?北宋书法、宫廷画在此时发展到极致。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此后尽管学习这种字体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韵的却寥若晨星,这足以见证赵佶的书法功力。相比之下,赵佶的诗词显得较为平庸,尤其是前期诗词,多为矫情之作,享乐情调十分明显。但在沦为亡国之君之后,他触景生情,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读来让人心中隐隐作痛。《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18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上空翱翔盘旋,另两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宫殿周围的祥云皆以平涂渲染,更烘托出仙鹤动飞之势和曼妙体态,气氛祥和吉庆。画后有赵佶瘦金书叙述一段。《瑞鹤图》曾收入《宣和睿览集》,金军攻入汴梁时,这件作品被拆成单幅的卷轴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进清宫,溥仪私自夹带出宫后流失到东北,最终成为辽宁博物馆的藏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之“御笔画”,构图和技法俱皆精到:构图中一改常规花鸟画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同者,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池塘秋晚图》卷本幅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着白鹭一只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荷叶有的绿意未退,有的则枯萎残破,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后有鸳鸯,一飞一游,红蓼、水蜡烛及枯荷装点出萧瑟的秋意。而白鹭的眼神、鸳鸯的动向尚有往后延伸之势,让观者有意犹未尽之感。宋徽宗对绘画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长花鸟,据传画鸟用生漆来点睛,成豆形突出于画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本幅为粉笺本,此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尚印有卷草纹图案,是当时极为珍贵的材质。由于纸面经过上粉处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影响到笔墨的趣味。乍看之下,笔墨甚为质朴,有斑剥古趣。其构图是将各种动、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画面上,是唐代及其以前习见的构图式,在描绘花草的形态技法较为古朴,有唐人装饰意味的遗意。

四、魂归故土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

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临安,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宋徽宗,先后被封为遂宁王和端王。宋神宗的王子是宋哲宗。赵霁本不该当皇帝,但宋哲宗身体不好,25岁就病死了。宋哲宗死后没有孩子,所以他不得不从王室中选择继承人。

宋徽宗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轻佻的性情,没有帝王的地位。这个先不说,他从小痴迷于各种艺术和游戏,没学过御术,也不擅长经学。就坦诚而言,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宋徽宗真的看不出自己在哪里,成了皇帝。

理论上,当宋哲宗去世时,宋徽宗赵霁的脾气已经很清楚了。为了国家,大臣们绝不应该选择他来继承宋哲宗的位置。那么,赵霁最终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呢?

元朝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死后,宗室的大臣们为谁应该继承宗室的皇位而争论不休。当时的宰相提倡礼法,而当哲宗和他的母亲、弟弟似乎继承了皇位。如果你不选择赵,你应该让你的大哥赵继承王位。

丞相派提出赵翔和赵弥,但王太后反对。项是的皇后。她没有孩子,神宗的其他孩子都是私生子。因此,她主张立哲宗的二弟赵浩棋为帝。赵霁的脾气,谁不知道,向太后提出这样一个人选,张盾马上指出赵霁“轻浮不能统治世界”。

丞相派的反对派根本没注意太后。她淡淡地说:“先帝尝言:段王寿长,有孝心,当挺身而出。”在曾布、蔡卞、许江等人的支持下,他很快占据了有利地位。最后,在各方的角逐下,赵霁继位,并于次年改称“建中郭靖”。

那么问题又来了。宋神宗留下了这么多孩子。他为什么看中赵霁太后并全力支持他登上王位?

赵霁,从小就很聪明,什么都知道,知识出众,很有才华。另外,年轻的时候会和花呆在一起,对女性很有吸引力。藩王成为诸侯后,不同于其他诸侯王那种足不出户的性情,经常进宫与太后谈心,让太后十分高兴。一来二去,与其他俘虏相比,赵霁自然在向太面前刷了自己的面子。宋哲宗死了,有一个皇帝的空缺。王太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旦赵霁接近他,他成为皇帝后,他的生活一定会很好。得了吧,赵霁,这个人还是有一些天赋的,如果他愿意接受他的心,他应该还是能做好的。可能是在这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赵霁被选中从王太后手中继承宋哲宗的王位。

《野史》里还有一段风流韵事,讲的是宋徽宗的赵霁和王太后的贴身侍从有一段风流韵事。当王太后考虑皇位继承人时,郑为说了几句好话。

简而言之,由于失误,艺术家赵霁成了皇帝,把宋朝带入了另一个局面。不知道在九泉之下的项太后,看到自己亲手挑选的接班人,最终迎来宋朝的灭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总的来说,历代对赵霁的评价有两方面的偏颇,一是对其帝王生涯的批评,二是对其艺术境界的赞美。对于赵霁执政时期,《宋史》的评价还算公平。“迹徽失国,若非晋惠公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曹、马之篡权,尤恃其私智而智,意图一偏,上疏申斥,亲告奸*。所以蔡京借助她的浮躁,帮她奢侈浪费。信仰虚无,崇拜观光概念,耗尽人的力量。我对你忠诚,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我

宋徽宗赵霁的艺术成就多有褒扬,《书史会要》评价道:“惠宗草书笔法端正,笔势苍劲松驰,学记初学,改法度。他有薄金书,其意自然,不可求之。”

毛泽东对他说:“。历史上的皇帝很多都是知识分子,没有什么野心。杨迪皇帝是一个能写散文和诗歌的人。陈后主和李后主都是诗人。宋徽宗会写诗,会画画。”

人物概述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向太后等人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于1127年亡国,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

徽宗生平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放荡的习性。据说在他降临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变得越加声色犬马起来,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个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地送给他的,后来逐渐成为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于此,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有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府邸,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他的挚友王冼,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大门王冼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神宗为此曾两此降王冼的官位,但他却不思悔改。他与赵佶经常一起光顾当时汴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冼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的半幅,于是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铭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并将两幅画裱成一体。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哲宗英年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的人选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十四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并非嫡出,又非长子,按照祖宗法度,他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后由于向太后的鼎力支持,使其他在19岁时,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哲宗朝宰相范纯仁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遗奏中即有劝皇帝“清心寡欲,约己便民”之言。此话说得极重,非常直接地批评徽宗纵欲过度,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极为罕见的。

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后被押往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国无能,但艺术才能颇高。书法称「瘦金体」,传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晚秋》等,并能诗词。

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宋徽宗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徽宗生活糜烂、荒*。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竟然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饮宴),次日未归,就称之有疮,不再上朝。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书劝谏徽宗应该爱惜龙体,以免被天下耻笑。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等人处理此事。曹辅随即被发配到郴州。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听琴图》轴,宋,赵佶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于“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宋高宗)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 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宋徽宗的花押签名堪称甚有特点。像一个“天”字但是这“天”字的第一笔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离。其意为“天下一人,为我独尊”的帝王体现(如下图所示)

成就贡献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芙蓉锦鸡图

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赵佶本人的创作面目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签押的作品较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亲笔,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也属此类。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瑞鹤图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李从训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于书画之事,仍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他利用绘画为他的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所以,南宋时绘画活动主要还是以画院为中心。

宋徽宗赵佶他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赵佶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枇杷山鸟图》页,宋,赵佶绘

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广泛搜集历代文物,令下属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对研究美术史有相当大的贡献。

赵佶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春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独有一青年画匠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他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崇奉道教,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对研究道教历史和经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后妃子女

后妃

①:惠恭皇后王氏

王氏,元丰七年(1184年)生于东京汴梁,父为德州刺史王藻,元符二年(1099年)嫁给端王赵佶,封顺国夫人,元符三年(1100年)立为皇后,同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3日)生皇长子太子赵桓,崇宁二年(1103年)生皇二女荣德帝姬赵金奴(即崇国公主,永庆公主,荣福公主)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王氏病死,年仅25岁初谥“靖和”,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庚戌日,改谥“惠恭”又称“显恭”,葬于裕陵西侧

子一:

皇第1子:宋钦宗赵桓(元符三年四月十三日-绍兴二十六年,1100年5月23日-1156)

女一:

皇第2女:荣德帝姬赵金奴(即崇国公主,永庆公主,荣福公主,崇宁二年-,1103-)

②:显肃皇后郑氏

郑氏,元丰三年(1080年)生于开封,父为郑绅,后封太师,乐平郡王初与懿肃贵妃王氏同为钦圣献肃皇后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后封贤妃,后晋贵妃,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封皇后,宋钦宗靖康元年尊为太上道君皇后,居宁德宫,称宁德太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薨于五国城,享年52岁

无生育

③:明达皇后大刘氏(追封)

刘氏,初为才人,后封明达懿文贵妃,大观元年(1107年)生皇第8子益王赵棫,大观二年(1108年)生皇第11子祁王赵模,政和元年(1111年)生皇第18子信王赵榛,政和三年秋薨,追封皇后,谥明达

子三:

1:皇第8子益王赵棫(1107-)

2:皇第11子祁王赵模(1108-)

3:皇第12子信王赵榛(1111-)

女:无

④:明节皇后小刘氏(追封)

刘氏,宋哲宗元佑三年即1088年生,父酒保刘宗保,后加节度使,刘氏原为宋哲宗昭怀皇后刘清菁的使女,政和三年即1113年冬入宫,政和四年即1114年封明节和文贵妃,政和五年即1115年生皇第25子建安郡王赵模,政和六年即1116年生和福帝姬赵金珠,政和八年即1118年生皇第26子嘉国公赵椅,宣和二年即1120年生皇第28子英国公赵橞,宣和三年即1121年薨,享年34岁

子三:

1:皇第25子建安郡王赵模(1115-)

2:皇第26子嘉国公赵椅(1118-)

3:皇第28子英国公赵橞(1120-)

女一:

和福帝姬赵金珠(1116-)

⑤:显仁皇后韦氏(追封)

韦氏,元丰三年即1080年生,初与乔贵妃同为郑皇后侍女,崇宁年间,乔氏封贵妃,韦氏遂于崇宁末年封平昌郡君,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107年6月13日)生皇第9子康王赵构,遂进为婕妤,后又升为婉容,宋钦宗靖康元年即1126年封龙德宫贤妃,靖康二年五月一日(1127年),皇第9子康王赵构于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称南宋高宗,韦贤妃被遥尊为"宣和皇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同宋徽宗及郑皇后棺椁归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薨,享年80岁,谥"显仁"

子一:

1:皇第9子康王赵构(1107613-1187119),宋徽宗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

女:无

⑥:懿肃贵妃王氏

王氏,初与显肃皇后郑氏同为钦圣献肃皇后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后,册封王氏为平昌郡君,后升为贵妃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生皇第3子郓王赵楷,其间生惠淑帝姬,康淑帝姬,皆于政和三年(1113年)前早殇,大观二年(1108年)生皇第12子莘王赵植,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生顺德帝姬赵缨络,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生皇第20女柔福帝姬赵多富(即赵嬛嬛),政和三年(1113年)生皇第22子陈国公赵机,政和七年(1117年)薨,谥懿肃

子三:

1:皇第3子郓王赵楷(1101-)

2:皇第12子莘王赵植(1108-)

3:皇第22子陈国公赵机(1113-)

女五:

1:惠淑帝姬

2:康淑帝姬

3:顺德帝姬赵缨络(1111-)

4:皇第20女柔福帝姬赵多富(赵嬛嬛)(1111-)

5:冲懿帝姬

⑦:贵妃乔氏(1086-)

⑧:淑妃崔氏(1092-)

⑨:德妃王氏 (1093-)

淑仪金弄玉(1110-)

淑容裴月里嫦娥(1109-)

淑容陈娇子(1109-)

充仪申观音(1109-)

充仪左宝琴(1107-)

充容刘新刘娘(1108-)

充容秦怀珊(1099-)

充媛席珠珠,初封美人(1108-)

充媛奚巧芳(1104-)

贵仪金秋月(1109-)

贵仪朱桂林(1089-)

昭仪朱素辉(1110-)

昭容李珠媛(1109-)

昭容王三宝奴(1104-)

昭媛郑媚娘(1107-)

修仪陆娇奴(1107-)

修仪蒋敬身(1087-)

修容黄宝琴,琅琊夫人(1108-)

修容毛朱英(1096-)

修媛陈大和(1100-)

顺仪曹柔(1096-)

顺容徐散花(1107-)

顺容周镜秋(1103-)

婉仪林月姊(1105-)

婉容王月宫(1099-)

婉容任金奴(1107-)

婉容阎宝瑟(1109-)

据《开封府状》统计,靖康之难时,徽宗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143人,无封号的宫女多达504人。

儿子

宋徽宗有共生有32子,其中有25位能活到成年。

长子---赵桓,(1100523-1156)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母显恭皇后王氏

次子---赵柽,早殇,封衮王

三子---赵楷,(1101-)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四子---赵楫,早殇,封荆王

五子---赵枢,(1102-)封肃王

六子---赵杞,(1104-)封景王

七子---赵栩,(1106-)封济王

八子---赵棫,(1107-)封益王,母贵妃刘氏

九子---赵构,(1107613-1187119)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创建者

十子---赵材,(1108-)早殇,封邠王

十一子---赵模,(1108-)封祁王,母贵妃刘氏

十二子---赵植,(1108-)封莘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十三子---赵朴,(1109-)封仪王

十四子---赵棣,(1109-)封徐王

十五子---赵㮙,(1110-)封沂王

十六子---赵栱,早殇,封郓王

十七子---赵栻,(1111-)封和王

十八子---赵榛,(1111-)封信王,母贵妃刘氏

十九子---赵椿,早殇,封汉王

二十子---赵屋,(1112-)封安康郡王

二十一子---赵楗,(1113-)封广平郡王

二十二子---赵机,(1113-)早殇,封陈国公,母懿肃贵妃王氏

二十三子---赵梃,(1113-)封相国公

二十四子---赵樾,(1115-)封瀛国公

二十五子---赵柍,(1115-)封建安郡王,母贵妃刘氏

二十六子---赵椅,(1118-)封嘉国公,母贵妃刘氏

二十七子---赵栋,(1119-)封温国公

二十八子---赵楒,(1120-)封英国公,母贵妃刘氏

二十九子---赵桐,(1121-)封仪国公

三十子---赵柄,(1122-)封昌国公

三十一子---赵枞,(1123-)封润国公

三十二子---赵相,(1125-)封韩国公

女儿

政和三年,公主改称为帝姬。 宋徽宗还有34女(见《宋史》和《靖康稗史笺证》中《开封府状》《宋俘记》《呻吟语》《青宫译语》等):

嘉德帝姬赵玉盘(1100-1140):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德庆公主。改封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嘉德。靖康之变时28岁,初嫁左卫将军曾夤,靖康之变后,为金宋王完颜宗磐妾,完颜宗磐被金熙宗诛杀后,嘉德帝姬没入宫中侍金熙宗,死于天眷三年十二月,后追封夫人。

荣德帝姬赵金奴(1103-):母显恭皇后王氏。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德。靖康之变时25岁,初嫁左卫将军曹晟。靖康之变后,为金完颜昌之妾,完颜昌为金熙宗诛杀后,荣德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赵金罗(1106-1127):初封淑庆公主,改封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安德。靖康之变时22岁,初嫁宋左卫将军邦光,1127年靖康之变后为金之都统完颜阇母所占,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于完颜阇母寨。

茂德帝姬赵福金(1106-1128):初封延庆公主,改封康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茂德。靖康之变时22岁,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为金人指名索要,为第一批送入金营者。茂德帝姬先为金二皇子完颜宗望所占,后完颜宗望死,又为完颜希尹所占。第二年,即天会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于完颜希尹寨。

成德帝姬赵瑚儿(1110-):靖康之变时18岁,初嫁向子房,入金后入洗衣院[11]。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洵德帝姬赵富金(1110-):靖康之变时18岁,初嫁田丕,靖康之变后,为金珍珠大王完颜设也马之妾,设也马即国相完颜宗翰之子。

显德帝姬赵巧云(1111-):靖康之变时17岁,初嫁刘文彦,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顺德帝姬赵缨络(1111-):母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17岁,初嫁向子扆,靖康之变后,为完颜宗翰所占,后离开完颜宗翰寨去五国城,为金东路都统习古国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于按打曷寨中[12]。《宋史》言其改嫁习古国王,这不一定。看金人之行为,则习古王强占顺德帝姬恐难免,但是应该未嫁。

仪福帝姬赵圆珠(1111-):靖康之变时17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四皇子完颜宗弼所占。

柔福帝姬赵多富(1111-1142):又名嬛嬛,母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17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先为完颜宗望所得,北上时又为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占,间且为千户国禄所占,入金后,为金太宗吴乞买所占,旬入洗衣院,后又为完颜宗贤带归,最后完颜宗贤将其嫁于徐还。 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赵构生母韦氏指为假冒被赵构诛杀。但《随园随笔》和《窃愤续录》认为韦氏在金国也归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后为名声计杀柔福帝姬以灭口。

保福帝姬赵仙郎(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仁福帝姬赵香云(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惠福帝姬赵珠珠(1112-):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宝山大王完颜斜保妾(斜保为完颜宗翰之子,完颜设也马之弟)。

永福帝姬赵佛保(1112-):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贤福帝姬赵金儿(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宁福帝姬赵串珠(1114-):靖康之变时14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完颜宗隽被金熙宗诛杀后,宁福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赵金珠(1116-):母贵妃刘氏。靖康之变时12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录。

令福帝姬赵金印(1118-):靖康之变时10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华福帝姬赵赛月(1119-):靖康之变时9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庆福帝姬赵金姑(1121-):靖康之变时7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纯福帝姬赵金铃(1124-):靖康之变时4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先为完颜设也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即《青宫译语》之作者)。

历任宰相

章敦

韩忠彦

曾布

蔡京

蔡卞

蔡攸:蔡京之子

蔡懋

赵挺之

何执中

张商英

郑居中

刘正夫

余深

王黼

李邦彦:浪子宰相

白时中

王安中

郑居中

张邦昌

吴敏

童贯

高俅

梁师成

唐恪

张叔夜

种师道

薛昂

邓洵武

第八个。在他前面有七个,从前往后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另外在宋太祖前面还有几个追尊的皇帝,从前往后分别是——宋圣祖赵玄朗、宋僖祖赵朓、宋顺祖赵珽、宋翼祖赵敬、宋宣祖赵弘殷。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赵构生于宫中,历任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等职,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长兄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赵构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北宋末年,金朝的大军多路进攻北宋,北宋毫无还手之力,金人让宋朝送丞相和亲王来谈议和的事情,当时宋钦宗的几个弟弟全都没人敢出声,还是当时做亲王的赵构毛遂自荐去了金军大营。金军元帅斡离不扣留赵构在金营十余日,赵构对金帅毫不畏惧。 二月,适逢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在夜里袭击金人的营垒,金人责备宋朝使臣,张邦昌十分恐惧,伏地痛哭,赵构不为之所动,斡离不对此感到诧异,以为赵构不是真正的皇子,于是请宋朝廷更换五皇子肃王赵枢。肃王到了金军大营,许诺割让三镇的土地。张邦昌进为太宰,和肃王一起在金军大营为人质,赵构得以回朝。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属河北)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金国掳掠二圣北上后, 在北宋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虽然赵构多次对金人发动防御作战,也曾经命岳飞等大将率军对金人作战,但是赵构在后世人的心中一直是昏君的形象。绍兴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十一月和议签订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即使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主和派万俟卨、汤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

然而《宋史》却对宋高宗的评价很高,赵构执政之时,面对金的威胁,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向农民征了辽饷,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赵构如不和金人讲和,战场上巨额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如此悬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面对这样的局势,宋高宗决定向金议和。

澶渊之盟,北宋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长达百年多的和平。同样,南宋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宋史》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据史书记载,赵构对待流民也是十分的宽容,在位期间并未对流民收取赋税,也一直发展海上贸易,推行纸币。

宋史》: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

看来后人对赵构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2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