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知府`知州`巡抚还有六部尚书都是怎么回事啊

知县`知府`知州`巡抚还有六部尚书都是怎么回事啊,第1张

知县,县起源于秦国(商鞅变法:聚小邑为县),府属于现在的市级行政单位,至于州,大家可以看看三国时期的地图,如益州(四川),荆州(湖广一带),青州(山东南部),不难看出,它是郡(市)以上的行政单位,元朝之前虽然没有正式设立省级行政单位,但至少郡一级不是仅次于中央的行政单位,所以知州大于知府大于知县。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从明朝开始,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尚书领之,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他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是明朝高度中央集权的表现。

《明史·方岳贡传》 原文 :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瑾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译文 :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考中天启二年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晋升郎中。历任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都以廉洁谨慎闻名于世。     崇祯元年,出任松江知府。海滨多盗贼,抓捕到就用木棍打死。郡东南面临大海,飓风大浪冲击,时常成为人民的祸患。方岳贡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于是成为永久的福利。郡漕运粮食到京城数十万石,而众仓库相距五里,为此建城墙保护,称为「仓城」。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薛国观事败露,他的同党上海王陛彦被交付司法官审讯,和方岳贡向来有仇,就诬陷方岳贡曾经贿赂薛国观三千金,于是岳贡被逮捕。士民到京城直接向皇上申诉冤情,巡抚黄希也为他的被诬陷辩白,被送交司法官审讯上报。一天,皇帝晚上召见辅臣,问:「有一个知府官任十几年,屡有卓著政绩的是谁?」蒋德璟用方岳贡来回答。皇帝说:「如今在哪儿?」德璟又以王陛彦一事而被株连来回答,皇帝点头。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     不久,给事中方士亮荐举方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于是被提升为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管江南粮仓。督率的漕船,如期抵达通州。皇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推举天下廉洁有才能的监司五人,方岳贡名列其中。皇帝立即派人召他来应对,在平台召见,问治理朝政以什么为先,方岳贡回答说:「想让天下大治定安,在于选择守令。察看守令是不是贤良,在于监司。察看监司是不是贤良,在于巡方。察看巡方是不是贤良,在于总宪。总宪人选适当,御史怎敢以身试法?」皇帝认为好,赐给他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过了六天就破格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曾被召应对,皇帝恰好因事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说:「臣正在纠弹批驳他。」方岳贡说:「何不立即上本参奏?」深合皇帝心意。第二天被任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是十六年十一月。先例,阁臣没有带都御史官衔的,从方岳贡开始才有。     李自成攻陷京城,方岳贡及丘瑜被抓获,幽禁在刘宗敏家。贼寇索要银两,方岳贡向来廉洁,贫穷没有钱财进献,备受拷打折磨。搜查他的家,没有钱财,松江商人代他交纳千金。四月初一,与丘瑜一并获释。

清朝知县与知府的区别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品级,二是辖区。

知县为正七品,京县(如大兴、宛平等)知县略高,为正六品。除此之外,圣人故里曲阜的知县也是正六品,而且基本上都是由孔家人出任。知府为从四品,但顺天府、奉天府除外,顺天府、奉天府的主官称尹,为正三品。

知县的辖区为一个县,清朝的县基本上和现在的县级市、县差不多,除了部分县的名称、地域范围略有差别,基本与现在一致。知府的辖区为府,府通常下辖数县不等。但是,清朝的府与现在的地级市是有一些差别的,更加类似于早年的专区、地区。府本身并没有直管地域,连府衙也建立在下属县的地域之内。以扬州府为例,扬州府的府衙便建立在下辖江都县的地域之内。换句话说,现在的扬州的三个市辖区(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除了小部分归属已经撤销的甘泉县,大部分都归属江都县。而现在的地级市除了下辖县和代管县级市之外,一般都有自己的市辖区,而清朝的府是没有的。

清朝的知县、知府是县、府的主官,但是其职权范围却远大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市委书记、市长。以知县为例,其不仅要管理县域内的行政事务,还要管理民政事务、财政事务、司法事务、统战事务等等,差不多就是现在县四套班子和两院的事务都由知县总揽了。当然,知县、知府毕竟只是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县、府的具体事务是由属官和吏来办的,但决定、拍板必须经过知县、知府。不过,有一个领域始终都不归知县、知府管,那就是科举考试,县试、府试,包括更高级别的乡试都统一由各省提督学政及派驻学官管辖,知县、知府无权插手。

众所周知,现在有所谓中管干部、省管干部、市管干部之说。简单说就是:省部级干部为中管干部,归中组部统一管理。地方厅局级干部为省管干部,归省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以此类推。但是,清朝不同,清朝所有在编官员全部归吏部统一管理。换句话说,知府不能任命下辖县的知县,也无权免去知县的职务,其他同理。如果知县与知府发生矛盾,只能由吏部出面协调,或者全部调离、或者将一方调离,又或者全部免职。但是,只有吏部有此权限,即便是位列封疆的总督、巡抚也没有人士任免权,只有建议权,即向吏部、甚至皇帝本人举荐或者参劾下属官员。当然,部分带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和获得皇帝授权的官员除外。此外,吏和幕宾不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人的任免权是归知县、知府的。

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品级一般是正二品。

清朝时知府属于从四品,巡抚属于从二品。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

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

扩展资料

巡抚的类型:

(1)居三司之上,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三司属其管辖。这一类型,是明代巡抚的主流。

(2)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辽东、宁夏、甘肃为典型。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

(3)组成特别区。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以南赣、郧阳为典型。

(4)组成战区。如:设置于原来的边境重镇,如宣府、大同等,有相对的稳定性。还有根据战事的发展临时增设,事平则罢,如天启、崇祯时为抵抗后金而设置的登莱、密云等巡抚。但登莱巡抚自陶朗先、袁可立等继有十四任,直至明亡。

-清朝官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