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辽朝最后的辉煌

耶律大石:辽朝最后的辉煌,第1张

公元12世纪的前半页,这片土地上的辉煌与荣耀属于金朝。

短短二十余年之中,金军席卷大江南北,降伏了西夏,灭亡了辽朝与北宋,将他们的皇帝与妃嫔收入囊中。

大辽灰飞烟灭,大宋偏安一隅,大夏称臣纳贡。一时间,天下仿佛无人能够与之争锋,大金似乎也没有了敌手。

但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委曲求全,一些人挺身而出,反抗金朝的铁蹄。在西部,有吴玠死守仙人关;在南方,有韩世忠大战黄天荡,其后更有岳飞大破朱仙镇,他们都在与金军进行着英勇的战斗。

而在北方,也同样有一位热血男儿,他在亡国之后率领部队跋山涉水,远走他乡,在不断对抗金朝的同时,竟然奇迹般地在异乡复国称帝,创造了传奇。

此人便是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一、 文武双全

耶律大石(1094-1143),字重德,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根正苗红的大辽皇族。

生在帝王家的他是个文武全才,除继承了契丹祖先的骑射本领外,还精通汉语,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应奉。依据辽朝科举制度,只有殿试头名才能任此官职。后他改任翰林承旨,接着升任刺史、节度使。

出身皇族,能力卓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的事业必将一片光明。

人们往往都这样认为,但他们忽略了除去自身的外部因素。

有些事情,并不是仅靠努力就能实现的。

支撑他事业的大辽王朝,此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建立金朝。辽朝屡战不敌,仅仅七年就丧失了半壁江山。1122年,金军攻破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南京(今北京)的朝廷群龙无首。

与此同时,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金军结盟的北宋也开始了北伐。

大厦将倾,正需要国之栋梁力挽狂澜,沉重的使命就这样落在了大石的肩上。

天祚帝不知所踪后,群臣于当年拥立晋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大石被新君视为股肱之臣。

北宋大军十五万来攻,大石被委任西南路都统率军迎敌。他先是以2000骑兵击败宋军先锋,接着带领3万增援军队渡河大败宋军主力,其后率轻骑追击撤退的宋军,一度围困北宋名将种师道(水浒传中经常提及的“老种经略相公”),宋军彻底溃败,死者不计其数。

重重忧患使得耶律淳即位不久便在惊恐中死去,北宋闻讯纠集50万大军再度来攻。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涿州守将郭药师在这个节骨眼上率领辽朝精锐常胜军降宋。

此时北辽军队只有不足两万人,宋军甚至一度攻入燕京外城。

危机时刻,耶律大石与西王萧干率领6000士兵趁夜对外城发动奇袭。而城中的宋军此刻正沉浸在酒后奸*掳掠的快乐之中,面对敌军的进攻猝不及防,几乎全军覆没。城外的宋军见到河对岸起火以为是敌人杀来,竟落荒而逃,在逃亡过程中兵士互相践踏,无数人坠落山涧,丢弃的刀枪甲帐绵延数百里。

二、无力回天

虽然击退了宋军的进攻,却阻挡不了金人的铁蹄。当年十一月,金军攻破居庸关,次月,燕京失陷,北辽灭亡。

大石逃离燕京,几经周折,终于在夹山找到了东躲西藏的天祚帝。

但等待他的不是热烈的欢迎,而是冰冷的枷锁。另立新君之事天祚帝十分恼火,他将大石等人扣押,准备以谋反之罪处死。

“陛下弃国而逃,致使黎民涂炭。即便我立了十个耶律淳为帝也都是太祖的子孙,难道不比拱手江山于他人要强得多吗?”

大石慷慨陈词,一番话让天祚帝无言以对,最终赦免了一行人。

有了立足之地,也让大石有了挽回一切的希望。

然而刚刚聚拢了一些残部后,性急少谋的天祚帝就按捺不住,妄图主动出击。

金军势大,而辽国此时还远远没有恢复,贸然出击定是以卵击石。

天祚帝是个合格的昏君,狂妄而愚蠢。一心求胜的他对大石的苦劝无动于衷。

继续追随他只有自取灭亡。忠君与爱国不能两全,大石果断选择了后者。

于是公元1124年的一天,他带着两百名骑兵,乘着夜色离开了夹山。

一切如大石预料,天祚帝出兵后不久便被金人击溃,一年后,他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金军所俘。

南下的天祚帝最终死于金人的囚牢之中,而北上的大石则开启了他的史诗。大辽王朝看似覆灭,却仍有星星之火留存。

三、异乡复国

前方是苍茫的大漠,身后是凶恶的金军,而自己仅带着二百余人。

看似绝境,却仍有一丝希望。

大辽虽亡,余威尚在。三天后,大石遇到了白鞑靼部落,他们感念辽朝的恩德,主动献上了牛羊和马匹。

凭借这些资源,大石再次出发,一路西进。

他并非漫无目的行走,而是在寻找大辽最后的应急储备力量。

当年,大石终于到达了位于今蒙古国境内的可敦城。

这里是辽朝西北路招讨司驻地,驻扎有两万骑兵,战马数十万,专门用于防卫西北边境,任何情况都不得调用。现在到了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这座城池和这支军队是复兴辽朝最后的希望。

大石崇高的威望使得当地七州十八部首领纷纷聚集而来。大石举行大会,会上他痛斥金人夺其江山、残其黎民、屠其州邑,辱其国君,号召各军州部落助其伐金。

他的号召得到了各部首领的积极回应,很快大石又募得精兵万余人。

有了这些军马,就似乎有了可以与金人一战的可能。

于是他在可敦城称王,设署置官,厉兵秣马,伺机反击。

不同于天祚帝的无脑冲锋,大石选择联合一切抗金力量,形成统一战线。他积极与北宋、西夏和白鞑靼等势力联络,对金朝发动攻击。

大石也低估了敌人的实力。联合作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却无法动摇金朝的根本。而大石的主动出击反而使金人注意到了可敦城的存在。

金人试图扑灭大辽王朝的最后一点星火,两度派军进攻可敦城,一次遭到草原部族的反对计划落空,另一次则被英勇的西辽将士击溃。

屡次胜利并未让大石冲昏头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实力还远远无法与金军匹敌。

东方已无法取得进展,为了壮大实力,只能继续向西。

公元1130年3月,大石祭告天地、祖宗后启程西行。部队首先到达高昌回鹘,国王毕勒哥闻讯后亲自将大石迎入自己的宫殿内大宴三天,临行前又亲自将他们送出国境,并随赠马匹骆驼,同时表示愿献出儿孙作为人质,附为属国。

离开高昌后,大石一路行进至叶密立并在此建城。

叶密立政权获得了当地突厥各部的支持,户数达到四万。两年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国号延庆,群臣上尊号“天祐皇帝”,同时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意为汗中之汗。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的直系子孙,皇统纯正。他采用辽朝国号,官制,货币,一切与辽朝无异。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这个政权都是辽的延续。

大辽王朝从此在异域重生,史称西辽。

在一块从未属于过自己的领土上复国,这在世界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四、故土难归

  相较于东进,西征要顺利得多。

建国后,大石收服了曾一度背叛他的高昌回鹘,接着进军东喀喇汗国。尽管交战受挫,却在当地接收了数万的契丹游牧民。不久之后,东喀喇汗国君主去世,其子无法控制国内形势,主动派使者来见大石,请求接管他的国家。

西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东喀喇汗国,大石把国都迁到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改元康国。此后,吉尔吉斯人、葛逻禄人和康里人接连臣服。

此刻的西辽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实力,大石决定实现他的复国理想。

公元1134年4月,大石派出7万大军东征讨金。部队出发前,大石再次祭天,并激励将士们:

“朕率领你们来到这大漠尽头,为的是光复故土,中兴大辽,而不是苟安于此!这里不是朕与尔等的家乡,你我的家乡在遥远的东方!”

然而这次祖先没有保佑他们。

大军东行万余里一无所获,补给不足导致人马损失惨重,无奈之下,不得不撤回国内。

耶律大石这才意识到他已走的太远,竟永远无法回到故乡去了。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他一心为收复旧土而奋斗,却不曾想到,自己越是努力,距离那个目标就越是遥远。

这位异乡皇帝惟有慨然长叹:

“皇天弗顺,数也!!!”

作为一个思乡的游子,大石的梦破灭了,但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却还要为自己的帝国和子民奋斗。

三年后,大石第三次向西扩张。1137年5月,耶律大石率军与西喀喇汗国君主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军队在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激战,西国军战败,马赫穆德狼狈逃回撒马尔罕。

西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引起了塞尔柱帝国的不满,因为这里一直是他们的势力范围。1141年,塞尔柱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以属国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发生冲突为借口,从本国和附属国中调集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杀来。

葛逻禄人见状也急忙求助于西辽。于是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尓,希望能化解干戈,而傲慢的桑贾尓非但没有接受,反而回信给耶律大石让他皈依伊·斯兰·教,并称自己军队能用利箭切断敌人的胡须。

大石读完信后,便命人拿给信使一根针,让他切断自己的胡子。

使者当然没法做到,大石便笑着说:

“既然针都无法截断胡须,箭又如何做得到?”

接着他果断率部进军,双方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相遇。

公元1141年,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第二次冲突即将爆发。

五、世纪之战

公元751年的一个夏天,怛罗斯城外。

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已与大食军队交战了五日,虽然人数少于敌军,但大唐的精锐步兵战斗力强悍,此刻处于上风。

就在此刻,唐军中的葛逻禄人突然反叛,他们与大食军队一起对唐军形成夹击,导致唐军主力与步兵联系中断。

大食军队抓住战机发动猛攻,导致唐军崩溃,三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仅率数千残部狼狈逃走。

这便是怛罗斯之战,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首次直接冲突。

转眼过了将近400年,代表两大文明的交战双方都已发生变化。

大唐王朝在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由盛转衰,最终在901年亡于节度使朱温之手。

其后15年,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趁中原混乱,在北方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国。

传统小说戏剧中,辽国多是以野蛮部落的面貌出现,实际上辽在建立之初便倾向汉化,中期开始汉化程度逐步上升。辽国在政治制度上吸收汉制,教育上开科举,语言文字上契丹语与汉语并行。

辽朝皇室贵族大多仰慕中原文化,他们拜孔子,尊儒术,辽道宗时期甚至以“诸夏”称呼本国,道宗还有句名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西辽完全继承了辽朝的一切,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

代表伊·斯兰文明的是阿拉伯帝国,情况略为复杂。

阿拉伯帝国的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王朝控制,击败高仙芝与对战耶律大石的都是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史书中所说的“黑衣大食”。

但此刻的阿拔斯王朝已是塞尔柱帝国的傀儡,实权由塞尔柱苏丹掌控。

而塞尔柱帝国此前也一度陷入混乱和分裂之中,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桑贾尓。他花了十多年时东征西讨,征服了反对势力,重新统一帝国并成为新任苏丹。

如果说耶律大石是辽朝的刘秀,那么桑贾尓则很像是阿拉伯帝国的曹操。

不幸的是,卡特万成了他的赤壁。

六、 一战扬名

故国相思泪已干,

大漠挥鞭指西原。

虎狼之敌无所惧,

天下传颂菊儿汗 。

兵至一万,无边无岸,兵到十万,彻地连天。

桑贾尓从帝国各处征召而来的军队,据说光是检阅就用了半年时间。而后人根据史料推断,大石此次迎战的军队约有三万人。

几乎是和当年同样的实力对比。

与西辽军队相遇后,桑贾尓将军队分为三路,左右分别是他的手下重臣和附属国的国王,自己则亲自率领中军。

面对三倍于自己的对手,大石并未惊慌。他仔细观察了对方的列阵,又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卡特万是一个依山的草原,山脉在己方一侧,山脉中还有一条狭长的峡谷,名为达尔加姆峡谷。

于是大石选择将军队背靠峡谷列阵,同样也分为三路:自己同样亲率中军,左右则各2500人,由他的大将萧剌阿不、萧斡里剌率领,同时还安排了一些葛逻禄人的军队埋伏在峡谷之中。

大战开始了。

双方先是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接着重装骑兵开始正面冲锋。强大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的塞尔柱骑兵并未能击垮英勇的契丹将士,战事一度陷入胶着之中。

但随后指挥桑贾尓军左翼的锡斯坦国王觅得战机,率领部队插进西辽军队的右翼,将西辽的右军与中军间打出了一个缺口,而桑贾尓的其余两路部队也乘机猛攻缺口,迫使西辽军队向他们的左侧移动。

大石军面临被分割歼灭的危险。

危急时刻,契丹将士再次展现了他们英勇顽强。

大石和萧剌阿不的军队殊死抵抗,没有让塞尔柱联军占得一点便宜,反倒是在移动中萧剌阿不的左翼军绕到了联军的后方,大石的中军正面迎上了联军相对薄弱的右翼。

而西辽军右翼统率萧斡里剌则冷静地重组了濒临溃散的骑兵,绕到了联军的左翼发动攻击。

双方的战场位置互换,塞尔柱联军的两侧和后方都在遭受猛攻,而他们正面面对的,是细长的达尔加姆峡谷。

于是联军就像羊群一样,被赶入了狭窄的胡同里。

你可以想象一大群羊挤在胡同里的情景。联军几乎动弹不得,隐藏在山谷中的葛逻禄人趁势杀出,配合背后的西辽军队,战争已经变成了收割。

联军崩溃了。伊·斯兰文史书《历史大全》中记载联军仅在峡谷中就死亡过万,《辽史》中则记载敌军尸体绵延了数十里之远。

桑贾尓带领残兵侥幸逃脱,他的左右军统领甚至他的妻子都成为了大石的俘虏。

这一战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艾西尔这样评价卡特万之战:“在伊·斯兰的历史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战争,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伤亡。”

经此一役,中亚的政治格局彻底改变,塞尔柱帝国的势力不仅彻底退出中亚,这个帝国也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50年后,帝国被花剌子模吞并,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而桑贾尓则在此战的十年后被乌古斯人擒获,与天祚帝一样,在敌人的囚牢中度过余生——与其说他像魏武,其实倒更像是前秦的那位苻坚。

此战令西辽威震中亚。战后,耶律大石进入了撒马尔罕,接着西辽又征服了花剌子模,成为了中亚的霸主。

而正是受到西辽的影响,古英语和后世的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中都将中国称为“契丹”。

尾声

但大石却再也没能实现他的梦想。

两年以后,他便怀着无法恢复故土的遗憾溘然长逝,庙号德宗。西辽也在其后不久消失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之下,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微澜。

但菊儿汗(Kur Khan)的名字却随着卡特万一战传向西方,被叙利亚人转述成约哈难(Yuḥanan),被欧洲人翻译成约翰内斯(Johannes),最后传到罗马教廷,转生成为基·督教的英雄,被他们苦苦寻找了三百余年。

7 ①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 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 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②张大力举着石锁,也 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 才将石锁放回原地。③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 到头顶上。 8 “笑嘻嘻”一词在这里表示老板心里早 就知道结果,为下文石锁下边的文字埋下伏笔。与之 关系最紧密的句子是: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 家伙。(或: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 大力当然明白) 9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 写,动词“握”“挺”“举”等生动地写出了他举石锁时从容 轻松的表现,神态描写写出了他的自信和自豪。 10 ①自信: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 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②豪爽: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身强有力 有头脑,善思考,

从这段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懂得如何用力,而且也能体会到他力量之大。能够表现出他的特点

从古至今,关于龙的传说就相当多,从《礼记·礼运第九》中龙就说“四灵之一”,十二生肖又排行第五,1975年,湖北出土了一些秦代竹简,上面就提及了十二生肖,在《礼记》也提出了龙。

由此可见,龙的形象早在先秦之前就已经有了定义,不过专家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崇拜,直到1996年贵州省安顺市发现了“龙化石”,在龙首上还有一对“龙角”,这或许是“龙”的直接证据,除了传说中的龙,锁龙井一直都是津津乐道的话题。

锁龙井也称锁蛟井,与龙的神话故事不同,这里是蛟龙,悬剑桥故事和营川坠龙事件都是蛟,最早的锁龙井传说是禹王锁蛟,这个故事现存三个锁龙井,河南省禹州、山东济南市的舜井、江苏淮阴龟山的无支祁井,还有一个是重庆市巫山县锁龙村的锁龙柱。

在传说当中,龙门山有一条阻挡河流的恶龙,恶龙有一个儿子叫蛟,它喜欢引发洪水,兴风作浪,大禹就通过治水来疏导洪水,这让蛟龙十分不快,就带着水蛇,龟鳖引发洪潮,想要阻止大禹。

大禹虽然能够击败蛟龙,但阻止不了它持续引发洪水,为了能够以绝后患,大禹就用龙门上的葛条绑住了蛟龙,足足用了19条葛条,大禹又让水手用大石锁将蛟龙锁在龙门出口河心的巨石上,日久天长,葛条腐烂,蛟龙入海,但依旧被铁链锁住。

河南省禹州锁龙井只是锁龙当中的一部分,其余地方的锁龙井都有着关于龙的传说,在禹州县志当中还有一个相关记载,明朝时期,有一个新官上任,听说了锁龙井的故事,就赶过去看了看,谁知刚一探头,就听见了井口下面有海啸和大浪拍打的声音。

县官好歹是个读书人,怎么会怕牛鬼蛇神,就让人将铁链拉出来,可这一拉,井里面不断涌水,还泛着猩红的血沫,就像是一口烧开了水,这可把他给吓坏了,几个人也不敢拉了,后来这口井就被封了起来。

1943年,日本人也是听说了这件事,就在吉林龙潭山的一口锁龙井拉动铁链,想要看看到底是真是假,结果拉了很久,都没有到头,井口还传出一阵阵像是牛一样的鸣叫,同时井口还有一股很重的腥味,这可把日本人吓了一大跳。

锁龙井的故事是层出不穷,有人探测过,有人也是听过传闻,在这些传闻当中,都有一个共性,井水翻滚、腥味、井底传出牛鸣声,营口坠龙事件当中也是传出了牛鸣声,至于龙到底存不存在,依旧有待考证。

汉代之前,主要是举重物,徐州博物馆的汉代石像,画有时人搏虎、拔树、背兽、举鼎、抱鹿等等“练力”的图案。宋代,流行举石球、掇石墩来练膂力。到了明清两代,练膂力的方式就比较一致了,练石锁、石担。

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习练武术时,人们常常运用石锁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有用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成各种各样的花色动作。小石锁以花色动作为主,男女老幼皆可练习,花色石锁表演时,石锁在满身上下飞舞,刚柔结合。20公斤以上的大石锁则以练力量为主。

石锁可一人单练,也可双人对抛练习。竞技时两人、三人不等。一个人要拿两个石锁练,称之为“双石头“。竞技时不只用双手抡,还时常把石锁扔在空中,然后接住。有正面扔、背后扔、掏裆扔、片腿扔。二个以上竞技时还要互扔。石锁表演讲究高、飘、正、稳、活。石锁表演,一是石锁本身的翻转运动;二是表演者的身形、步伐及腾挪、躲闪、抛接的技巧;三是多人表演时的默契配合。

1、、膂:脊梁骨人体肾脏外面那层发白、发青的薄膜叫“膂”。那层膜越厚、越青,人的腰力也就越大,民间泛指腰力。

2、古人练腰力的方法:抖长杆、扫地、犁地、转石磨,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货,可以练腰力

古代还有一种跟现代哑铃形式差不多的石锁。举石锁练臂力也练腰力。

然后就是扎马步,马者,马步,双腿也。就是将腰力与双腿之力结合起来。没有威力的踢击,尽管动作很快,但往往被击中对手时的反作用力所顶倒。而掌握了将腰腿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腰部传至大腿,再由大腿传至攻击部位,节节贯通如流水般,此时踢力直透对方,即使踢中数百斤重的人或物体,攻击者都不会自倒,因为腰力与支撑腿维持、调整好自身重心,故稳如盘。所以对练腰力很有作用。

传说龙门山原先是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叫做“蛟”。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掀起平地三重浪。    

恶龙挡河的时间,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伤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人们一见发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至今韩城人把遍地洪水还叫“平地起蛟”。  

禹王凿龙门那当儿,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恶龙临断气时,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要它毁坏黄河河岸,叫洪水再次泛滥成灾,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伺机兴风作浪。  

六月到了,黄河又发大水。只见那黄浪滚滚触龙门,奔流到海不复回。突然间,河水掀起几丈高的滔滔巨浪,浪头却不再前进。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岸横冲直闯,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地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父老兄弟,叫苦连天  

同百姓患难与共的大禹和难民们一块儿站在黄河岸边。他望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脸上罩满愁云。于是,他就向身边的一位白须老石匠打问黄河崩崖的缘由。老石匠说: “保险又是恶蛟作怪。”大禹问他如何制服恶蛟。

老石匠抬头一看,认出他面前站着的人就是万民爱戴的大禹,便说: “禹能治水,必能锁蛟”大禹一所,即向老石匠深深一拜,说:“若要锁住蛟,还需当地佬。”老石匠也拜倒在禹王面前,说:“锁蛟急如火,我愿献石锁。”言罢,二人相扶同起,共同商讨锁蛟大事。

这时,虽然有了大石锁,但用什么缠缚蛟身呢要知道,那时人还不会种麻合绳呀!正在作难时,难民中有人说: “龙门山上长的葛条,可以绑蛟。”这话当真,后人还常用葛条抬大老瓮哩!  

大禹辞别众人,到龙门山请当地人割来葛条,又命水手把木排放入黄河洪水中。他第一个跳上木排,带上十几名水性好的壮士,乘风破浪,直奔向恶蛟掀起的几丈高的浪峰上。这恶蛟一见大禹带人破浪而来,气得象蛇吞了蛤蟆一样,肚子圆鼓鼓的。

它使尽全力,一摔尾巴,只见滔滔恶浪向大禹所乘木排冲打而来。恶蛟张嘴伸舌,正要伤害大禹,大禹却利用靠近恶蛟的机会,抛出九十九条葛条,冷不防把个恶蛟缠绑得死死的。恶蛟还想挣扎,那知葛条湿水,越勒越紧。

这阵儿,黄河的巨浪便“哗”的一声退了下去。河岸不崩了, 良田村庄保住了。禹王和水手们把这作恶多端的孽蛟用大石锁锁在龙门出口河心的巨石上。大禹上岸后,要拜谢献石锁的白须老石匠,可到底再没找见这位老人,他想:这大概是山神显灵,便朝龙门山三拜九叩。    

天长日久,葛条腐烂,恶蛟便被锁着流入大海。后来,听人说蛟长成了庞然大物,但仍被锁在海底,这就是古小说中听说的“海底蛟龙”。 

扩展资料

1、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

2、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

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3、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4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