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隋朝开创的制度是

属于隋朝开创的制度是,第1张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均形成于隋朝。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2科举制度:

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利从地方收回到中央;开始突破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择人才。

由于隋朝建立的时候中国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分裂和动乱,汉晋时期的门阀与贵族变得势微,要么就彻底颓废了,无法再承担起国家的重任,统治者为了国家统治必须要人才,所以就产生了科举,以解决人才荒的问题。

  不是,是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当然是利大于弊。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寒门子弟不用通过官员的推荐,自己就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进而进入朝廷当官为百姓服务。而且通过科举成功进入朝廷的才子,都是听命于皇上的,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皇权。

科举制也对社会风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古代社会还是平民较多的,平民想要出人头地那么只能通过科举制。自然而然很多人开始学习,有“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化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科举制将才子都聚到了一起,当时也没有什么传播信息的手段,诗词歌赋的流传度反而很广。一些学子作诗来感谢皇帝建立科举制,将皇帝美名流传百世,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百姓的热爱。

但物极必反,很多人为了追求升官发财就不再脚踏实地的读书,为了应付科举而学习成了常态。且死板的八股文禁锢了学子们的思想,不再创新也不再有热情。

科举制让中央在人才的选拔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且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家都在一心一意学习,也就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教育和选官都有了章程,一切都在天子的掌控之中,不存在世家贵族举荐自己人做官,政治清明,对帝王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一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清朝才被废除。

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与宋朝制度有很大不同。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以河南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1289年元世祖下诏等级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举制度,此次等级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直到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元朝前后共举行过16次,选举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进士约 1100余人。然而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汉族的考试偏难,并且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这也让蒙古与色目子弟失去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虽然这是聊胜于无的科举,但在形式上已经恢复,汉族士大夫莫不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灭亡之际,舍身殉国的就有很多是科举出身者,可见科举复办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事业取得大成功,升迁的速度像兔子一样快。

古代升迁方法:

如果是外地入侵,一般还是以边疆现有守将为将,不进行调配,只是在朝中选一员有资历的将领担任主将。

如果是内乱,本地兵马无力剿灭,报呈兵部,由兵部指派内地驻军将领领军。

如果战争规模比较大,由朝会商议定夺,一般就是一场高官派系势力的博弈。只有战功赫赫的将领或者皇子、以及高级别的文官转入军旅才有资格申请。

扩展资料:

不同社会的职位升迁有不同的方式。在封建社会,官吏的职位升迁往往取决于君主、贵族的主观好恶、血亲关系,并通过恩赐制的方式加以实施。

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官员职位升迁取决于是否对竞选有功或当权者的个人好恶,并通过政党分赃制、推举制实施。

秦以前:选官主要按爵位选官

西汉:实行察举制,就是令郡县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意思就是品级,就是按品级、门第选官,世家大族即使无才也能做官,贫贱之人有才也没用

隋唐:隋文帝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至唐时得到完善

宋元: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限制,进一步扼杀了先进思想的发展

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由于社会的发展,封建的加深化,原先的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和推举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需要更多的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士族的酒囊饭袋了并且,天子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士族几代为官,其宗族自然枝繁叶茂,对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科举制的出现是必然的

科举制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教育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了平民百姓一个机会但科举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主,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也使读书学习更加的功利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