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张

1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属于选拔任用官员的一项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汉代孝廉是选拔、任用官员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制度。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师古曰:“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3举孝廉是汉武帝推崇儒家之后实施的制度,制度实施初期,确实起到了弘扬儒家思想,移风易俗的作用,很多文学家因此脱颖而出。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了化元元,移风俗的社会教育作用。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吏治也较清明。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4举孝廉容易被地方豪强滥用和把持,所以在东汉时期,作用很坏。察举容易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中期之后,考核松弛,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察孝廉父别居的大笑话,这和吏治腐败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当时的士子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进入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的美名。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被推举为孝廉。他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为了使他们出名,同他们商议后,便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两个弟弟所得家产既少又差。但两个弟弟一点都不与兄长争执,宗族和乡里的人都称赞两个弟弟的谦让而责备兄长的贪鄙,结果两个弟弟被推举为孝廉。事后,许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们说明真相,并说:“我现在的产业比分家时增加了三倍,现将所有的财产全部分与两个弟弟”。于是许武的名声大振,后被调至中央任长乐少府。

5由于举孝廉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后世一直在改进官员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为九品中正制,唐代以后盛行科举制。

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楼上的没看清题。

东汉。

讲的是东汉的察举征辟制度。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这实际上是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利是被士族所垄断的,也说明这种靠乡民和县里来选举官员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学性。

后来这种制度被科举制所代替了,所以科举制还是有着很强的功能的,今天我们还是在沿用科举制。

1、意为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2、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官负责把一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他。这样的人以后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可以到地方去做官。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所以你喜好当官,那就顺着你的喜好去引导你。怎样才能当官呢?必须有孝廉的品质才能当官。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制度,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爵”就是爵位,领导的位置。没有德行的人就不授予他领导的位置,这叫“爵非德不授”。“禄”是我们所拿的俸禄,工资、奖金,这些都叫“禄”。

“禄非功不与”,如果你没有功劳,就不给你过多的俸禄,也就是说你的工资、奖金都是以你对国家或者对单位、企业的功劳来确定的。这两条标准确立之后,没有德行的人,或者德行浅薄的人,就不敢以自己微小的德行去接受那一个大的位置,也不敢因为自己有微小的功劳就接受很厚的俸禄。

谁负责“举孝廉”呢?当然是地方官员负责。但地方官员,他也很可能把自己喜欢的人、贿赂他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举荐出来,使之成为国家培养的后继人才。那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制度来加以引导,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

如果你推荐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功劳、有贡献的,那你作为推荐人会受到最高的赏赐。反之,如果你推荐的人做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一追问是你推荐的,你也要跟着受连带的处罚。如果你手底下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你或者没有识人之明,或者嫉贤妒能不予举荐,一旦被国家发现,也要处以最高的惩罚。

所以,这些礼法制度是顺着人的欲望来设立的。为什么呢?人喜欢当官啊,人都喜欢官位越大越好,拿的工资、奖金越多越好,这是顺着人的欲望。

但是“制之以义”,符合道义、符合伦理道德的,就给以奖赏、提拔或重用;不符合的,那对不起,就不能够提拔,甚至还会受到惩罚。这些制度一设立起来,就引导人们愿意去做有德行的事,愿意成长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1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