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第1张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常常能说明一些事理。下面和我一起来看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希望有所帮助!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寻章摘句

 拼音:

 xún zhāng zhāi jù

 解释: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成语故事: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他去魏国办事,见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有学问吗”

 赵咨回答说:“我们吴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闲时,他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寻”是寻找;“摘”是摘录。指读书时只去寻求摘取现成的漂亮词句,不做研究。一般用来形容写作时堆砌、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载”,即装运;“斗”是量粮食的器具;“量”,是计算。这个成语形容数量很多。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2

 成语:

 揠苗助长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说明事理的成语故事3

 成语:

 奄奄一息

 拼音:

 yǎn yǎn yī xī

 解释: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成语故事:

 李密,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人。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职务,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西晋一些地方行政首脑先后推举李密为官,他都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了。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

隋末和东汉末年一样,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当年的“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中,有一支在小小的瓦岗寨崛起的农民军成为了反隋最大的武装,首领李密被各路武装推举为“天下盟主”,一片大好形势下,瓦岗军与王世充大战,一战被溃,瓦岗军土崩瓦解,地盘尽失,最后以李密降唐结束。

瓦岗这支队伍本由一名叫翟让的,在公元611年拉起的,他是东郡的一名法曹,因为犯法面临死罪,索性拉起一支部队落草为寇,成为土匪,后来吸收了徐世绩和单雄信两位有志青年后,瓦岗寨队伍壮大,且少抢官府富户,成为中原地区声势浩大的势力,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民众投奔,公元616年,李密投奔到了瓦岗寨。

李密,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是西魏著名的八大柱国之一,他父亲李宽也是隋朝的上柱国,门第显赫,李密从小志向远大,为人豪爽仗义,但其作风不受隋炀帝喜爱,只得隐居在家,勤奋读书,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密为军师,很快杨玄感兵败,李密被迫流亡3年,终于在616年被人推荐到了瓦岗寨,与首领翟让一聊,两人顿感相见恨晚,于是李密助翟让开疆拓土,并攻陷了荥阳郡,瓦岗军声威大震,在军中也极大提升了李密威望。

翟让没多少雄心壮志,只想安于现状享乐,而李密有夺取天下之心,久而久之,翟让的心思让李密大失所望,于是想着取而代之,在瓦岗军攻克兴洛仓后,李密开仓赈粮,数十万百姓来携,把李密视为再生父母,于是李密跃居翟让之上,俨然瓦岗军精神领袖,当时的隋炀帝派重兵来围剿,翟让也自知不如李密,于是接受众人建议,让出领袖位置,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上尊号“魏公”,翟让为司徒。

当时的李密成了四方群雄中最劲健的人物,部队数十万,驻虎牢关的隋将裴仁基来降,还带来一员猛将秦叔宝,不久又添一员传奇人物,程咬金,隋将元宝藏献出黎阳仓,这是当时河北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于是黄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各地义军纷纷响引,均归附瓦岗军,奉“魏公”旗号,此时的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可内部却爆发了内讧,起因是翟让虽退居二线,过着养尊处优生活,但眼红李密的权势,想夺回权力,于是李密干掉翟让,但没清洗翟让的部众,这也引得翟让的旧部对李密怀恨在心,部队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一发不可收拾收拾,结果,很快就出事了。

李密沦为逃犯,为何来到瓦岗军就能坐上头把交椅呢那是因为瓦岗军的首领翟让过于小人。李密看到瓦岗军的力量越来越大,可只是袭击来往官兵和抢劫运河上运货的船只,没有远大政治目标,便给起义军的将领们分析形势。李密的分析,使农民军的首领打开眼界,他们对李密十分钦佩和信任。接着,李密又去说服瓦岗军周围的小股农民起义军和瓦岗军组成联军,共同作战。这样,瓦岗军越来越壮大,成为一股强大的反隋力量。

翟让原来没有要推翻杨广的意思,经李密的劝说,才恍然大悟,决定推翻杨广,建立自己的政权。翟让的部将王儒信鼓动翟让担任大冢宰官职,统领百官,夺取李密的大权。翟让的哥哥翟宽又对翟让说:“皇帝只能由我们自己做,怎能送给别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该我来做。”李密知道了这件事,暗中有除掉翟让的打算。恰逢王世充摆着阵势打来了,翟让出兵抵御,遭到王世充猛攻,翟让稍有不利,李密和单雄信等人率领精兵强将救援,王世充败逃。

第二天,翟让自己来到李密的营帐,要求饮酒作乐,李密安排菜肴招待他,他所带领的部下一一安排在各处就餐。李密请翟让入席后,拿出一把好弓给翟让鉴赏,翟让刚刚拉满,李密派一名勇士从背后将他斩首,同时杀掉了他的哥哥翟宽以及部将王儒信徐世勣被混乱的士卒砍了一刀,受了重伤,李密立即制止了,才免于死亡,单雄信等人跪地叩头请求饶恕,李密都免于处分并安慰他们。于是亲自到翟让的各个兵营,向他的将士们通报了情况,没有人敢闹事。就命令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李密在历次战斗中表现杰出,瓦岗军的指挥权渐渐落在他手中了,翟让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把首领的地位让给了李密,推举李密为瓦岗军的统帅,以魏公为号,并任行军主帅!

史实资料

王勇(—619年1月20日),字伯当,河南兰考人。隋末瓦岗军将领。初于济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率众起义,曾推荐李密于翟让,使得李密代替翟让成为了瓦岗起义军的首领。617年(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密称魏公,被封为琅琊公,密杀翟让后与徐世绩等分领其余众,后从李密入关(指今潼关以西)降唐,未几以反唐被杀。

历史原型

王伯当,是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

为李密的心腹。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决战,命王伯当守后方基地金墉城。不久,李密兵败,王伯当亦弃金墉城,与李密相会。李密决定降唐,王伯当表示愿意誓死相随。李密降唐后,因不被李渊重用,决定造反。王伯当苦劝不成,于是决定与李密共存亡。李密袭取桃林县后,欲投部将张善相,途中被唐将盛彦师伏击,李密与王伯当俱死,伯当真乃忠义之士也。 人物生平 京剧中的王伯当王伯当是隋唐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是瓦岗寨领袖李密的学生,随李密一起 投奔瓦岗寨。大业十三年二月,王伯当等人在洛口推举李密为魏公。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王世充兵变。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今河南偃师东)决战,命王伯当守后方基地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北)。不久,李密大败,王伯当弃金墉城,北走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与李密相会。李密走投无路,带领王伯当等两万人降唐。降唐后,李密因不被重用,心存不满。十二月,李密认为李渊要除掉自己,于是带领王伯当等人叛唐。公元619年1月19日(一说20日)(唐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李密和王伯当率领几十人袭击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后进入熊耳山欲投部将张善相,但是在熊耳山被唐将盛彦师伏击,李密和王伯当一起被杀。

在历史上,王伯当是李密身边一员忠心耿耿的大将。在《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等小说和其他民间传说里,王伯当以善射出名,外号勇三郎。在不同的小说中,王伯当排的名次并不尽相同。《隋唐演义》中王伯当在瓦岗寨排行第六,“十八杰”第十七位。而在《说唐演义全传》里王伯当则不在“隋唐十八英雄”之列,也有后人把他补到了第十四位。《兴唐传》中,王伯当则“十六杰”里的第十四位。但是无论如何排名,王伯当的箭术在哪

一部作品里都是出类拔萃。在燕山教练场比武中,秦叔宝一箭双雕技压群雄,书中却说这箭法乃是王伯当所传。显然王伯当的箭术更在秦叔宝之上。后来秦叔宝被书中排名第九的好汉魏文通追赶到一条河边,正在秦叔宝马陷河底,马上就要被魏文通砍到的时候。王伯当从河对岸一箭射来,正中魏文通的左手。王伯当喊道:“我要射你右手。”又是一箭射来,果然射中了魏文通右手。王伯当又喊道:“你还不走,我要射你心口。”魏文通大吃一惊,这才放过秦叔宝,仓皇退去。此外王伯当还射杀过虹霓关守将新文礼等人,名震全书,成为《隋唐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射手。 个人评价 李世民心慕当年的瓦岗五虎将——罗成、秦叔宝、单雄信、王伯当、程咬金,手中已有秦叔宝、罗成和程咬金,单雄信由于和李家有杀兄之仇,不共戴天,在李世民看来,劝降王伯当还有些希望。在断密涧围住李密和王伯当,为招降对手,李世民不惜下跪,以显示其爱才之心,而王伯当誓死追随李密,表一将不侍二主之心意,最后和李密一起被唐军射死于断密涧。 对于王伯当的不降,人们众说纷芸。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面评价:王伯当真乃忠义之士也。

负面评价:白衣神箭王伯当对魏王、单雄信对洛阳王的忠,则是英雄误投、错失良主的忠;只有秦琼良鸟择木而栖,英雄择主而依,忠得其所。小说演义中,古代君王打江山,总会有礼贤下士、显示仁爱的举动,《水浒传》中,宋江的下跪,招降了好多曾经的敌手,《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成为历史佳话。能被贵人瞧得上是很有面子的事情,特别是能得到秦王的跪拜,更要让常人感激涕零了。中国人讲究面子,李世民也给足了王伯当面子,但王伯当拒绝了。有人说他愚忠,没有良鸟择木。但在王伯当心里,忠义没有别的解释,无关什么愚忠和良鸟择木之类的文字游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认准的 ,从一而终,所以为了自己心中的忠义,他宁死不降。当外界的环境与自己内心的选择发生冲突时,这王伯当种坚定和对身外事的漠然震撼人心。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历史上的对和错,道德的评价,有时候是很单薄和模糊的,抛开外界的纷争,服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痴,专一,总是会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代才女张爱玲,为自己内心的爱情,不顾时人的反对,选择世人诟病的胡兰成,爱的无怨无悔,虽终遭弃,仍凄凉和精彩。有人也曾用阴暗的心理揣度王伯当的不降:1、如同项羽,沽名钓誉。2、宁为李密手下第一将,不为别人手下一小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2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