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和秦叔宝比起来是厉害

薛仁贵和秦叔宝比起来是厉害,第1张

秦琼(—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薛仁贵(614-683),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字仁贵,大业十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你这个问题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俩个估计面都没见过,因为没法比较。但总体来讲:秦叔宝是个武将,薛仁贵是个统帅型人才。

隋唐好汉秦琼在排名这么靠后,也就是最后一位!主要是因为他只是武功高强是个合格的战将、猛将,而并不是统领一方的统帅,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秦琼在凌烟阁24位功臣中敬陪末席,他的声望和功名都要略逊于尉迟恭,但英勇善战却不相上下。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如京剧《秦琼卖马》、相声《关公战秦琼》都是以他为题材的,这和他在传统小说《说唐》中被描绘成智勇双全、行侠仗义有关,可见舆论宣传确实很重要。他的经历也很曲折离奇,由隋军将领到瓦岗寨义军将领,义军失败后投降王世充,最后辗转投唐。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每逢征战总是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敌闻风丧胆。唐武德二年大破尉迟恭于美良川,功居第一,迫使对手归降,这也是《说唐》中“三鞭换两锏”典故的出处。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兵变,但对政治斗争相对超脱,显然没有尉迟恭、侯君集等人积极,事后因功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封七百户。贞观十二年,由于常年征战积劳成疾,时任徐州都督的秦琼英年早逝,陪葬昭陵,追封胡国公。太宗因秦琼单枪匹马,屡建奇功,在秦琼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达他对秦琼薨亡的深切哀悼和对秦琼超群武功、赫赫战功的高度评价。 尉迟恭和秦琼都属唐初的猛将型人才,既和政治家靠不上边,也算不上统帅级的军事家。他们能仅凭匹夫之勇便取得青史留名的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其武勇适应了唐初统一战争的需要。可见拥有相对专业的特长并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关键。 凌烟阁排名 关于大家最关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义里排名一半多都是虚构人物,不能作为参考。 新旧唐书有列传,大家只知道他凌烟阁排名最后就认为秦琼排名太低云云,其实不然。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叔宝已去世5年了。 叔宝并不是像殷开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将领。归唐时又不是屈突通那样的是一方长官,领导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们看人的观点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职就是例子。还有人认为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2,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个吧。这可以看出秦琼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后,叔宝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叔宝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所谓“仁者无敌,勇者无惧!“史书对叔宝的评价正是“勇”字。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1千400 年后我们还在评说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义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胜败成绩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质。误导了我们对英雄的观点定位。 演义里多数把叔宝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说描写(包括说秦琼是左天篷大帅转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愿意下凡,后来玉帝说,那就黑煞神一出,让左天篷带三分痨病,这样两人就可以杀一个对手;所以小说中也是描写两人对战时秦琼是带病和敬德对杀),叔宝武力略高于敬德。正史不可能记载谁高谁低。可也有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想象空间:叔宝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刘武周的入侵。当时尉迟敬德的确勇猛无敌,演义里说日抢三关,夜夺八寨也不算夸张,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还被他俘虏了。当他得胜带兵经过美良川时,殷开山与秦叔宝在此与他遭遇,两大名将不可能不交手。可史书没说,倒是演义里绘声绘色的写出了“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敬德挥出三鞭,而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可见叔宝还胜了一招。 历史上这场战争成了对唐朝多次失败终于扭转战局很重要的一仗,唐军大获全胜。叔宝等斩首2千余级。叔宝因功劳巨大而被皇帝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奖励,赠上柱国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测二位勇将的实力。 马上秦琼 另外玄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还未可知,《旧唐书》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孙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认为他可能被调到军营,因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为出征突厥的名单。若设想成立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敬德的为什么会因为功高而凌烟阁排名靠前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叔宝真的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李靖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因为他并不会单纯的像演义里那样是为了李世民而投唐,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叔宝的经历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琼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秦琼的历史记载不多,不过透过文字记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志节完整”——来护儿评语,勇猛无畏,胸怀大志,有气节,经历坎坷,傲视天下勇者的豪杰!!!!

历史上关于单雄信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史料中间接地了解他的为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瓦岗寨英雄。

关于单雄信的民间记录,单雄信为人仗义疏财,讲义气,深得人心。结交了秦琼、徐茂公等许多兄弟。但是后来因为他的兄长被李密擒获,因此他不肯投降唐朝,最后被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民间文学中,单雄信是九省绿林总瓢把子,绰号“赤发灵官”,也有的称其为“义薄云天小关羽”,为人仗义疏财,很讲究兄弟义气,多次帮助秦琼等人,很得人心。但他因兄长被李渊误杀,至死不肯投降唐朝,最后被杀,所以是个悲剧人物。但历史上的单雄信呢,其实反差还是很大的。在史料中,单雄信没有单独的传记,他的人生轨迹,穿插在别人的传记当中,综合多种史料,我们还是可以大致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单雄信!

首先是单雄信的籍贯问题。在小说中,单雄信家住山西潞州八里二贤庄,但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单雄信是山东或是河南人!“(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也就是说翟让亡命瓦岗举兵的时候,他的同乡单雄信,也率领一帮少年入伙。

根据史料记载,翟让是东郡人,当时的东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河南的一部分、山东的一部分,因此单雄信也可能是河南人,也可能是山东人,但绝非山西人。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单雄信武艺高强,善用马槊,是位猛将。后来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单雄信被封为左武候大将军,地位很高。

随着瓦岗军势力的日益壮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李密在一次宴会上杀死翟让,作为翟让的心腹大将,单雄信竟然“顿首求哀”,以求保命,李密“释而慰谕之”。其实当时李密的房彦藻看出单雄信的致命弱点,“以雄信轻于去就,劝密除之”,但李密爱惜单雄信的才能,不忍心杀死。

既然单雄信可以由翟让投靠李密,那么他就会背叛李密,导向别人。不久后,李密与王世充在邙山决战,手握着重兵的单雄信作壁上观,导致李密大败,瓦岗军土崩瓦解。而单雄信呢,率领重兵,不战而降,投靠王世充,被封为大将军之职。

王世充兵败单雄信做了李世民的俘虏,因为单雄信在战场上冒犯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没有让他活着的意思。当时秦叔宝都在李世民手下效力,历史上却不见二人去替单雄信求情,足见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小说里瓦岗结义那么铁。

事实上秦叔宝和单雄信在历史上的应该也仅仅是在瓦岗寨的时候共侍一主的关系,单雄信是早年和翟让一起聚众瓦岗起义的第一批人可以说的上是瓦岗寨的建立者之一。而秦叔宝以前是隋朝的将领,曾跟随过隋朝名将张须陀征讨过瓦岗寨,所以有一段时间秦叔宝和单雄信甚至还是敌对关系。后来张须陀兵败秦叔宝投奔了隋朝大将裴仁基,之后裴仁基投奔瓦岗军后秦叔宝才正式加入了瓦岗寨成了义军的一份子,而这时候是大业十三年(617年)。不过到了第二年的时候瓦岗军就在隋朝官军和王世充的义军联合打击下走向了覆亡,这时候秦叔宝和单雄信又都成为了王世充的部将。

秦叔宝在王世充帐下效力觉得王世充为人狭隘不能成就大事于是就在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投奔了李世明正式成为了大唐的将军。从时间上看来单雄信和秦叔宝真正相处的时间很短应该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两人曾一度属于不同的阵营可以推测出两人的关系应该没有小说里说的是那种生死之交,因此当单雄信遇难的时候秦叔宝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去救他了。

此时秦琼、程咬金一帮人也在王世充麾下,不过他们与单雄信不同,他们是受伤被俘,不得已才屈居王世充手下,他们认为王世充不能成大事,于是几个人战场上单骑投唐。后来王世充被打败,秦琼、程咬金、徐楙功成为唐朝功臣,而单雄信成为阶下囚。

关于单雄信为何不肯降服于李世民。追根究底要从两人的父辈说起。单雄信的父亲单禹,曾是北周镇守东昌(今山东聊城)的将军。公元581年,当时尚在隋任将的李渊,奉命攻打北周,并且围住了东昌。双方血战数日,李渊率部攻破城墙,单禹也是兵败被擒。只是后者性情忠烈、宁死不屈,最后被李渊处死。此后,单氏举族出逃,逃至潞州后,便购置庄园田地,隐居了下来。这里就成了后来为后人熟知的二贤庄。然而,单李两家的恩怨却并非到此为止。在单雄信之上,有一位兄长,名叫单雄忠。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李渊受封太原太守。

他在上任途中遭遇截杀,最后受人所救,并且在最后奋起反追,杀退来袭之人。在人困马乏后,便选择休息片刻。就在此时,恰巧单雄忠策马而来。李渊误以为敌人再次来犯,便举箭射杀了前者。此外,李渊还曾经奉命讨伐过瓦岗寨。还俘虏那里的家眷亲属。虽然他这次围剿,有被人算计陷害的原因。但最终还是被单雄信算在了前者头上。因此,新仇旧恨相加,且不论李唐方面作何感想,就单雄信这份倔强刚烈的性子,要他降服与李世民,是断然不可能的。这便是单雄信为何不肯降服于李世民的原因。

王世充投降,单雄信被杀后,李世民率领自己的队伍就回长安了,这时候李渊认为河北、河南的局势已经被掌控,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将河北义军的首领窦建德处死了。

窦建德被杀后,李渊下了一条命令,就是要河北窦建德的手下范愿、董康买、高雅贤等人进京,这时候这些人犹豫了,他们不相信唐朝会用他们。

这些旧部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说到,王世充在洛阳投降,手下的骁将公卿、单雄信皆被夷灭,我们如果到长安,也会落得个如此下场;他们还说夏王擒住淮安王的时候,能够保证淮安王的性命,还把他送回了家,而唐家得到夏王,立即就将其杀害,我们若不报仇,实为天下人耻笑。

从以上的争论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些人起兵无非是为了保命和报仇,他们深知如果到了长安,他们依旧是降将,会和单雄信一样被杀害,另外,故主窦建德讲义气,现在被唐军杀害,一定要报仇雪恨。

后来这些人推举刘黑闼为首领,开始举兵造反,他们先后攻克多座城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河北地区重新收了回来,唐朝军队损失惨重,不但士兵损伤不小,关键是连连败退,丢失很多领土。

消息传到京城后,李渊派李世民出征义军,唐军和义军在洺水展开大战,李世民大败刘黑闼,义军损失数万,刘黑闼率兵逃往突厥。唐朝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将罗士信战死。

三个月后,刘黑闼再次起兵攻打中原,接连攻下数座城池,这一次李渊没有派秦王前往镇压,而是派遣自己的堂侄李道玄担任主将出征。

虽然李道玄非常勇猛,但是他和自己的副将史万宝不和,两人作战达不成一致,最后唐军大败,李道玄死在战场上,史万宝从乱军中逃了出来,之后的刘黑闼势如破竹,十天左右就将河北地区全部占领了。

之后李渊派李建成和李元吉出征刘黑闼,在和刘黑闼交战数次后,唐军将刘黑闼的义军击败,刘黑闼最后被自己的手下擒获,献给了李建成,至此这场大乱最终平息,为此唐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实,这一动乱是可以不发生的,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唐军既然将降兵抓住了,就不应该将其杀死,正是因为单雄信被杀,窦建德被处死,才有了唐初这一长达两年的祸患。

提起秦琼秦叔宝,想必无人不知晓他的大名。无论是在演义小说中的天下第十六条好汉,还是在正史中有勇有谋的唐代名将,他一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秦琼卖马的感人故事深入人心,他被百姓所深深地崇拜着,与尉迟恭一起被尊为左、右门神。因为百姓的呼声,秦琼成为了拥有最高知名度的隋唐大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战功无数的名将秦琼,只能排最后?

然而,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封赏凌烟阁功臣时,秦琼却将皇帝列在了最后一位,对于自古以来无比重视排名的华夏人来说,这其中的意味非同寻常,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要想明白其中的缘故,需要了解到底什么是“二十四功臣”。

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设立的意义所在,为了表达李世民的怀念与追思。对那些跟随着他征战天下,开创盛世的忠义之臣。这不是简单的是战功对比,因为对于国家来说,虽然跨马定乾坤的武将很重要,但是提笔安天下的文臣与武将一样,亦是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成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战功无数的名将秦琼,只能排最后?

在李世民建立凌烟阁时,大唐已无大型的战事,因为和平的到来,此时的唐朝已经趋向了文重武轻,文前武后的局面。

没有内忧外患,武将出场建功的机会减少,百姓对他们的印象也渐渐变淡。

而文臣却是一直在朝堂上散发着光彩,日忧其民,夜忧其君,兢兢业业,只为大唐之治,受到天下万民的注目。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战功无数的名将秦琼,只能排最后?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将那些文臣排在了二十四功臣的前头,是否也是有理可据呢?无非是为了顺应百姓们的观念罢了。

生活在盛世中的百姓平日里所见的朝堂官员,不是杀敌建功的战将,而是保一方安宁的文官县令。

同时,各项有利于民生的改革也是由朝内文官提出,传到底下百姓耳朵里,自然是对他们升起了感激之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战功无数的名将秦琼,只能排最后?

若是将一群陌生的武将摆在前头,莫说老百姓们会不会心生不满,就是老百姓们认不认识,都是个问题。

毕竟,人是健忘的。

唯有让类似于长孙无忌,魏征等人一般的人物率先出现在百姓眼前。这份功臣名单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而那些兢兢业业的文官们也会因此深受激励,一举两得。

因此如秦琼一般的武将被挤到后头,也是情理之中。

但还是有疑惑不解之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何战功无数的名将秦琼,只能排最后?

排在文官之后尚且情有可原,可为什么偏偏排在最后一位,难道其余的武将真的就有那么多的战功贡献,个个都压了秦琼一头?若是如此轻易地下定论,也未免太过草率。

实际上,战功成绩是排名影响的因素这不假,但是功臣名单毕竟是此时此刻发布的,近来建过功勋的武将名字优先跃入李世民的眼帘,难道不是情之所动?

再者,秦琼参加李唐集团的时间与众将相比实在是太晚了,没有充当过独立统帅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战绩,虽然后面还有比他更晚的尉迟恭,怎奈他有无人可以比拟的政治资本——逼迫李渊承认李世民的政治合法性……

唐朝的二十八员大将应该是长孙无忌(齐国公),李孝恭(河间王),杜如晦(莱国公),魏征(郑国公),房玄龄(梁国公),高士廉(申国公),尉迟敬德(鄂国公),李靖(卫国公),萧瑀(宋国公),段志玄(褒国公),刘弘基(夔国公),屈突通(蒋国公),殷开山(勋国公),柴绍(谯国公),长孙顺德(薛国公),张亮(勋国公),侯君集(陈国公),张公瑾(郯国公),程咬金(鲁国公),虞世南(永兴公),刘政会(邢国公),唐俭(莒国公),李绩(英国公),秦叔宝(胡国公),罗成(越国公),薛仁贵(平阳郡公),薛丁山(两辽王),樊梨花(威宁侯)。

1长孙无忌: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2李孝恭: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3杜如晦: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4魏征: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5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6高士廉: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

7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8李靖: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9萧瑀: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10段志玄: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

11刘弘基: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唐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

12屈突通: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复姓屈突,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

13殷开山: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4柴绍:谯国襄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5长孙顺德:邳国襄公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16张亮: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7侯君集: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

18张公瑾: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9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0虞世南: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1刘政会: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牛屯镇)人。隋末唐初大臣。

22唐俭: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23李绩: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24秦叔宝: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5罗成:罗成,是隋唐系列小说中人物,排第七条好汉,罗艺之子,与秦琼是表兄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有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与秦琼、程咬金等于贾家楼结义,居末位。先后助瓦岗军攻破长蛇阵、铜旗阵,反王大会时夺得状元魁。

26薛仁贵: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27薛丁山: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金花。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西突厥),后因其子薛刚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惊死高宗被武则天下令处死。

28樊梨花: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扩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参考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纵观中国历史,举凡朝代更迭、天下大乱之际,往往是英雄辈出、群雄争霸的时代。

隋末大乱之际,一支名为瓦岗军的农民武装横行天下,3年间瓦岗军威震四方,“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饮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篙华 自飞”,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程咬金便是瓦岗军中的大将,乃至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大人物都纵横其中。

而正是这样一支风光一时的起义军,在公元618年突然溃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瓦岗军突然失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瓦岗军首领李密,以及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魏征等人,都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人物。

瓦岗军转战四方,称雄河南,摧毁了隋朝官军主力,成为天下义军推戴的盟主。然而也正是这样一支风光一时的起义军,在势力达到顶峰后,突然之间风流云散、无迹可寻。是什么原因导致瓦岗军突然失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1

李密的战略失误

众所周知,瓦岗军的发展壮大与其首领李密、翟让是分不开的。而其中又以李密为首要人物。

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破金堤关,杀张须陀,据兴洛仓,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万余人发展到数十万人。终于在大业十三年二月,由翟让推举,李密称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起一个和隋王朝对抗的政权。

而瓦岗军的失利,可以说也与李密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密出身关陇贵族,家世将门,富有智计。杨玄感叛乱时,他曾加入杨玄感麾下,为其出谋划策。可惜杨玄感刚愎自用,不听李密之计,最后被隋军击杀。

李密逃亡后辗转来到瓦岗军中,在他建议和策划下,瓦岗军围杀张须陀这个死敌,还接连攻城略地,取得隋朝的回洛仓、黎阳仓等几大粮仓,势力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人,成为北方义军的盟主。

此时瓦岗军逐渐取得河南、山东一带的土地,实力最为强劲。然而就在此时,李密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强攻洛阳。

李密早年参加杨玄感叛乱时,建议杨玄感不要打坚固的洛阳,直接西进关中,占领长安,而后号令天下。

长安是头颅,洛阳是腹心。两者相比,打长安显然是更优选择,占据长安后将直接颠覆隋朝的统治,各地隋军也会跟着土崩瓦解。但遗憾的是此计不售。

此时李密自己也面临一样的处境,洛阳近在咫尺,王世充率精兵据守,到底打还是不打?

许多人都建议李密撇下洛阳不打,以主力疾进关中。其中尤以原巩县县令、后来投靠瓦岗军的柴孝和建议最力。但李密认为,现今瓦岗军诸将都是群盗出身,又都是山东人,让他们去打长安,积极性肯定不高。如果把他们留在河南,又恐怕将来割地自守,于是拒绝了柴孝和之议,坚持先打洛阳。

这就铸成了瓦岗军最大的战略失误。

李密所虑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人心自然是要照顾的。但是只着眼于此,而弃大局于不顾,明显地反映出,李密已经不是当初一无所有的李密,部下的数十万雄兵、几十州的地盘,他不想白白放弃。

弩马恋栈,李密的性格中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先打洛阳,对瓦岗军的影响是致命的。

其一,洛阳位于四战之地,瓦岗军占据的河南亦是四面受敌之地。瓦岗军虽然兵力雄强,但四面受敌,终归不利。北有窦建德,南有杜伏威,东有徐圆朗、孟海公等,河东还有李渊,瓦岗军的实力根本同时应对群雄,当务之急是摆脱这一不利局面。李密自我感觉良好,这无疑是个大错招。

其二,洛阳严重限制了瓦岗军的机动性。瓦岗军并没有成熟的政权基础,仍然处在流动作战的状态。李密坚持以精兵强攻洛阳,一旦交战便无法迅速脱离战事。何况洛阳城建设得极为坚固,内外两重城垣十分高大,强攻很难奏效。瓦岗军舍长就短,旷日持久地进行攻城作战,无疑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时机。

2

瓦岗军与宇文化及交战糟糕后果

正当瓦岗军在洛阳陷入与王世充的苦战时,李密又遇到了一个关系命运的战略选择。

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率骁果军北上返回长安,由于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两虎相遇,斗还是不斗?

李密的选择是打宇文化及。

这一决定令人难以理解。

宇文化及背负着弑君的恶名,而且又擅立秦王杨浩为帝,不论于隋朝官方还是于起义军,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儿,放他入关,自然会有人收拾他。最现实的是,洛阳的王世充就不大可能与宇文化及和平相处。

瓦岗军完全可以让开道路,放宇文化及入长安,引诱其他力量与其相攻相杀,瓦岗军蹑其后,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处理好宇文化及问题,反倒可以抵消进攻洛阳的战略失误。

但遗憾的是李密又一次作出了错误选择。他自恃兵力强盛,率部在河南北部与宇文化及恶战一场,将隋朝最后一支主力骁果军打得溃不成军。宇文化及向北逃窜,李密无力追击,便又收兵回到洛阳,继续进攻王世充。

只是此时的瓦岗军已不复昔日之勇。骁果军是隋军精锐中的精锐,瓦岗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劲兵良马在战斗中极大消耗,从力量对比上看,对王世充已没有太大的优势了。

就在这两大战略失误之后,李密和瓦岗军迎来了末日。

3

邙山之战

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阳一带已前后交战百余次,双方各有损伤,李密的重要谋士柴孝和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溺死于洛河,王世充的部将杨威、王辩、霍举、刘长恭、梁德等也死于对瓦岗军的战斗中。

在宇文化及事件之后,胜利的天平已悄悄倒向王世充。

李密虽知实力受损,却没有认真考虑怎么作出改变。瓦岗军没有建立像样的政权,没有固定的府库,也没有补给系统,所有粮秣均来自于隋朝粮仓。吃到后来,储粮浩大的回洛仓也逐渐告罄,李密只好压缩开支,减少对将士的赏赐。瓦岗军将士久战疲劳,又得不到奖赏,军心日渐离阻。

在此形势下,王世充率其精锐主力五千人来决战。李密强行迎战,结果

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率五千兵来决战。在战前李密采纳了多数将领的正面迎敌主张,却殊不知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在数次大战后伤及元气,已不复当年之勇。结果与王世充一战既败;而在己部造成受重创后,李密又因初胜宇文化及,骄傲轻敌,不设壁垒,致使王世充部派一支200余人的奇兵突袭成功,瓦岗军又败。

李密打算回到洛口仓城休养生息,就在即将入仓城的前夕,李密的右长史邴元真信心动摇,把瓦岗军的动向告知了王世充。

李密虽已侦知邴元真的情况,却假装不知,将计就计,企图等王世充军过洛河时半渡而击之。然而瓦岗军屡败之余,已无复当初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的气象。李密派去侦察王世充进军的候骑,竟然粗心大意没有侦察到情况。王世充大众已然涉洛,李密才仓皇出军迎敌。结果力不能支,败走虎牢关。

正是李密一次次的骄傲轻敌,不断给王世充以喘息、补充的机会,使得原本各有胜算的情况下瓦岗军战败。经此一役,瓦岗军已再无翻身之可能。邙山之战失败后,李密不久便投降唐朝,之后又被杀。

邙山之战虽然是瓦岗军失败的终点站,却也是在之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李密的战略失误、部队上下失和、常年征战部队元气亏损等等等等,都致使在中原大地上风头一时无两的瓦岗军,在短短一年之内迅速失败,走向了灭亡。

南北朝时期,北齐将领秦叔宝之父秦彝被部下出卖,所守城墙被杨林轻而易举攻破。靠山王杨林再三劝降之下,秦彝还是不愿意卖国求荣,杨林不得已在刑场杀了秦彝,后将其厚葬。但是父亲被杀一幕在小叔宝的梦境里一直挥之不去。小叔宝在家眷秦安的保护途中,多亏了程咬金母子的搭救,终于逃脱了追捕。后来因为不满军官在大街上肆意任为,打斗中,小咬金为救小叔宝失手杀了军官。从此,程咬金母子与秦叔宝母子分离,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青年时候,秦叔宝在山东历城当了一名捕快。人称小孟尝。

隋唐末年,隋文帝次子杨广欲谋篡位,把朝内重臣视为眼中钉。李渊为了避难,准备携全家离京返乡。途中,李渊遭到杨广收买的杀手宇文成都的袭击,危难中正巧碰到押送囚徒的秦叔宝。秦叔宝击退宇文成都,救出李渊后,得知杀手是杨广派出的,又怕多事,不辞而别。为了报答秦叔宝的救命之恩,李渊为秦叔宝立庙以示纪念。(数年后,秦叔宝正是知道了李渊是这样知恩图报,才毅然追随。)

秦叔宝把犯人送到潞州后,因欠下房钱,又患重病,被迫卖出自己的金刚锏时,遇到了绿林好汉单雄信。他一直敬重秦叔宝的为人和武艺,便厚赠银两。秦琼在回家的途中因被错认为是饷马,打斗中,失手打死捕快获罪(其实是那捕快是自己一不小心撞到同僚的刀口上),被当地官府发配燕山,之后他又因为罗成父亲的关系,去山东节度使唐璧处当旗牌官。

秦叔宝到达山东不久,杨广谋害了隋文帝篡位,当他强迫大臣伍建章伪造遗诏布告天下大时,建章不从被杀,引起建章的儿子南阳太守伍之召起兵反隋。杨广命韩德虎攻破南阳后大赦天下登基。被判重刑的程咬金遇救出狱后,单雄信见他是位英雄,便拉他一起做打劫的无本生意,劫得靠山王杨林的几十万两饷银,便当众烧毁捕批牌票。不料单雄信和程咬金又在黄土岗被捕,于是徐茂公等好汉便人返山东,救出二人,聚义瓦岗寨,拥戴程咬金为“混世魔王”,粉碎了隋军的多次征讨。

当了皇帝的杨广要去扬州巡游,下令开凿运河。贪官污吏们趁机搜刮民脂,残害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此时,一直犹豫不决的李渊在属下的计谋下,不得不起兵太原,攻取长安,自立为唐王。

瓦岗军的程咬金觉得当皇帝没趣,把王位给了谋士李密。李密便自立为西魏王,统兵扫隋,得到天下响应。游幸到扬州的隋炀帝终于被自己最信任的宇文化及杀死。李密趁机拿下扬州。但他不思进取,开始腐化堕落不说,还猜忌部下,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亲密战友。而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的李世民却思贤如渴,广纳人才。

他十分赞赏已成为他妻子的长孙姑娘的观点:统一天下的大战,也是争夺人才的大战,谁能拥

有一批杰出的人才,信任和依靠这批人才,就能得到天下。于是那些叛离李密的谋士大将们纷纷投到李世民的门下,众叛亲离的李密终于被中国籍的伊朗人王世充击败。

在李世民的统帅下,徐茂公、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罗成等率兵扫平了十八路反王。在这场统一战争中李世民还得到少林寺的十八棍僧的相助,击毙了王世充,演绎了场颇为神奇的故事。

然而才高功大的李世民一直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所嫉恨,他们谋害李世民的阴谋暴露后,忍无可忍的李世民终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翦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后,李世民也被群臣拥戴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3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