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密《陈情表》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李密《陈情表》原文译文赏析,第1张

 《陈情表》

 魏晋: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一作:祖母刘)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慈父见背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

 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悯:怜悯。苏教版作“愍”。

 躬亲:亲自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

 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成人自立

 终鲜兄弟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家门。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满一周年。

 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功”意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应门:照应门户。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孑立:苏教版作“独立”

 吊:安慰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

 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废:废止,停止服侍

 离:离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辞不赴命

 辞:辞谢。

 赴:接受。

 命:任命。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蒙国恩,除臣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即太子冼马(xiǎn),太子的侍从官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猥:自谦之词,犹“鄙”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东宫,这里是借代

 陨首:头落地,指杀身。陨,落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脱慢:怠慢,轻慢。

 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紧迫。

 刘病日笃

 笃:病重,沉重

 日:一天比一天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苟:姑且

 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

 实为狼狈

 实为:总结上文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伏惟:俯状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蒙:受

 矜育:怜惜养育

 且臣少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官署,衙门

 图:希图。

 宦达:官职显达。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南朝《文选》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宠命:恩命

 优渥(wò):优厚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人命危浅

 危浅:活不长,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浅:指不长

 浅:不长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更(gēng)相:交互

 是以:因此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废远:废止远离。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终养:养老至终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悲苦,这里指辛酸苦楚的处境(古今异义)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审察,识别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矜悯:怜恤。

 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死当结草

 结草:指报恩。

 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拜表:拜上表章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赏析

 “多情”的《陈情表》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统治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西晋时期的李密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李密几次出使吴国,吴大帝孙权问蜀汉兵马多少,回答道:“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后来吴大帝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都说愿意做弟弟。李密说:“我愿意做兄长。”被问道为什么,李密说:“做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吴国君臣都认为他说的对。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是前朝遗臣,他不肯出仕一方面因为其祖母时日无多,另一方面也有因身份敏感而避世的考虑。皇帝赐他官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他哪里真的敢接,只是怕拂了皇帝面子才如此陈情。

此为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下附原文与翻译。

原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

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

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

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遭到哥哥从中阻拦。李密废杀瓦岗寨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屡为隋军所败,接受越王杨侗招抚,率军拼杀宇文化及,损失惨重。终为王世充击败,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国公。

扩展资料:

出身贵族

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有一次隋炀帝在仪卫中看见他,回宫后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后来,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

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他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历史评价

杨广:“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

宇文述:“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杨素:“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徐文远:“魏公,君子也,能容贤士。”

王世充:“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 

墓址发现

李密墓于1974年河南省浚县出土,当时卫河清淤,在浚县城关乡罗庄附近卫河河床内被挖出。墓志铭长80厘米,宽60厘米,墓盖书《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铭》,字体结构疏朗,朴实道健。行文39行,满38行,行31字,共1202字。字为正书,书写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适宜,文体为四六骈文。与《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志铭》,相差不大。 

家族成员

曾祖:李弼

祖父:李曜

父亲:李宽

-李密

李密如何成为瓦岗军实际上的决策者的?

瓦岗军的首领叫翟让,曾在县衙门当过管理监狱的小官,只因犯了些小过,就被打入监牢判处死刑。由于他在狱中人缘较好,得到了狱卒的帮助,才死里逃生。回到家乡,他与哥哥、侄儿以及同郡青年勇士徐世勣(后降唐,改名为李勣)、单雄信(后降王世充)等一起上了瓦岗寨,举起了反隋起义的大旗。

李密到了瓦岗军,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辩才,对翟让等起义领袖做了一番深刻的分析。他先数说了隋炀帝的滔天罪恶,然后阐述当前的形势,最后指出目前正是产生刘邦、项羽的时候。一番论述,使翟让等人大开眼界,都称赞李密说得好。

不久,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带着两万精兵来攻打瓦岗军。翟让曾经几次败在张须陀手里,不免有些紧张,就想引军避开。李密则认为张须陀有勇无谋,不必害怕,就劝住翟让,安排了一个“智取”的计划。李密把兵力四下埋伏起来,然后请翟让去与张须陀交锋。才一对阵,翟让就依计往后退,张须陀不知是计,挥军拼命追赶,结果落入了李密设计的包围圈,等张须陀发现中计时,已撤不出去了,结果被杀得尸横遍野,全军覆没。张须陀也在混战中被杀了。

这一仗下来,李密更受瓦岗起义军将士的崇拜,从此成了瓦岗军实际上的决策者。

瓦岗军李密惨败,坐拥20万大军的秦琼和徐茂公,为啥就是打不赢?

众所周知,瓦岗军的发展壮大与其首领李密、翟让是分不开的。而其中又以李密为首要人物。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破金堤关,杀张须陀,据兴洛仓,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万余人发展到数十万人。终于在大业十三年二月,由翟让推举,李密称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起一个和隋王朝对抗的政权。

而瓦岗军的失利,可以说也与李密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密出身关陇贵族,家世将门,富有智计。杨玄感叛乱时,他曾加入杨玄感麾下,为其出谋划策。可惜杨玄感刚愎自用,不听李密之计,最后被隋军击杀。

李密逃亡后辗转来到瓦岗军中,在他建议和策划下,瓦岗军围杀张须陀这个死敌,还接连攻城略地,取得隋朝的回洛仓、黎阳仓等几大粮仓,势力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人,成为北方义军的盟主。此时瓦岗军逐渐取得河南、山东一带的土地,实力最为强劲。然而就在此时,李密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强攻洛阳。

李密早年参加杨玄感叛乱时,建议杨玄感不要打坚固的洛阳,直接西进关中,占领长安,而后号令天下。长安是头颅,洛阳是腹心。两者相比,打长安显然是更优选择,占据长安后将直接颠覆隋朝的统治,各地隋军也会跟着土崩瓦解。但遗憾的是此计不售。

此时李密自己也面临一样的处境,洛阳近在咫尺,王世充率精兵据守,到底打还是不打?许多人都建议李密撇下洛阳不打,以主力疾进关中。其中尤以原巩县县令、后来投靠瓦岗军的柴孝和建议最力。但李密认为,现今瓦岗军诸将都是群盗出身,又都是山东人,让他们去打长安,积极性肯定不高。如果把他们留在河南,又恐怕将来割地自守,于是拒绝了柴孝和之议,坚持先打洛阳。

这就铸成了瓦岗军最大的战略失误。李密所虑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人心自然是要照顾的。但是只着眼于此,而弃大局于不顾,明显地反映出,李密已经不是当初一无所有的李密,部下的数十万雄兵、几十州的地盘,他不想白白放弃。

弩马恋栈,李密的性格中的弱点暴露了出来。先打洛阳,对瓦岗军的影响是致命的。

《陈情表》的李密与瓦岗寨的李密是同一人吗?

《陈情表》作者李密与瓦岗寨的李密是两个时代与经历完全不同的人。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西晋初年官员兼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582年-619年),字玄邃, 一字法主,汉族,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破隋军,威震天下。后因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李密又叛唐自立,最终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史籍《隋书·李密传》、《新唐书·李密传》专有记载。 瓦岗军李密坐拥20万大军,还有秦琼等人,可为什么就是打不赢?

瓦岗军李密坐拥20万大军,还有秦琼等人,之所以会惨败,是因为其战略战术上的不足。

首先李密犯的第一个严重战略错误就是攻打洛阳。当时的瓦岗军已经占据山东、河南一带,面临着攻打长安还是洛阳的选择,很多人提议让李密攻打长安,占领长安便可以推翻隋朝,其余的隋军也能各个击破。

但是李密并没有采纳此建议,他考虑到瓦岗军的很多将领都是山东群盗,担心他们无心攻打长安,留守河南也不合适,于是选择了强攻洛阳,酿成大错。因为洛阳是四面都有敌军的地方,强攻耗费了很多的军力和时间,使瓦岗军失去了很多发展强大的机会。

李密犯的第二个战略错误就是和宇文化及交战。瓦岗军攻打洛阳陷入持久战,宇文化及则要经过洛阳回长安。当时的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已经和隋军和起义军树敌,就算让他轻松过关经过洛阳直达长安,也会有其他军兵力量和宇文化及相斗,瓦岗军完全可以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李密又犯了一次错,他选择与宇文化及交战,虽然击溃了宇文化及,但也使得瓦岗军损失惨重,再与洛阳的王世充交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经过这两次的重大战略失误,瓦岗军已没有了当年的英勇,内部军心不稳,外部腹背受敌,到邙山之战时,王世充的精兵大败瓦岗军。至此,瓦岗军土崩瓦解,当年风光无限的军队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李密拥有瓦岗众英雄,却没有一统江山呢?

隋唐时期,乱世枭雄群起纷争。有很多盖世英雄发起农民起义,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宇文化及,李渊都是几大领导头目了。瓦岗寨的文臣武将都是能力超强,比如徐懋雄,单雄信,秦琼,王伯当等人。可惜,李密亚恒邙山大战中失败,为什么瓦岗军这么人才济济没有一统天下?这要说到瓦岗寨这个传奇的地方,瓦岗寨是隋末最有实力的起义军,大首领为崔让,手下有单雄善,徐世勣等。后来李密逃到瓦岗,慢慢得到崔让的信任。最后,崔让和李密为了抢夺权利,李密和王伯当设计杀了崔让,成了瓦岗寨最高统帅。

邙山大战:公元618年,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屯兵邙山,准备进一步攻取洛阳。可是,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杀死杨广,率领10万大军北上与瓦岗军对峙半年之后,由于粮草不足,被李密火烧军营,战败。李密巧舌谎骗宇文化及一起合作对付王世充,乘其不备,将宇文化及打得屁滚尿流,大败而去。这时得胜的李密可谓骄傲的不可一世,猖狂残暴,辱骂将士,私吞战利品。致使将士们怨声载道,单雄信等人都想离开李密。徐世勣等人劝告李密要礼贤下士,李密不听,反而疏远他们。

李密在邙山直接面对王世充军队,想夺胜以定中原。王世充军备强大,高枕无忧。裴仁基劝李密不可正面对敌王世充,先偷袭东都。单雄信吹捧李密应该用王者之君直接亲自率军对抗王世充,非常威武凌厉。计划是王伯当守大本营,程知节带兵后援,单雄信带精锐部队驻扎城北,包围王世充部队。谁知王世充带五百精兵朝单雄信偷袭,李密大喜,命程知节追赶和单雄信前后夹击王世充。程知节等部队到了半路,王世充调头直接击杀援军,单雄信坐而不管,其他的王世充部队不知从何冒出,合攻程知节,程知节大败,谈了回来,损失惨重。

第二天,所谓战局以定,王世充部队直接到达邝山把李密部队打得不成样子。城北的单雄信还是充耳不闻,不率领援军帮助李密,还好王伯当忠心耿耿,救出了李密,一起李渊,而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1单雄信是崔让的旧部,在李密麾下实属隐忍。2不礼贤下士,辱骂将士,对将士视如草莽,让手下将领心寒,觉得他不能成大事,都想离开他。3单雄信和李渊杀兄之仇,早就想要和王世充勾结对付李渊。

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密虽有雄才大略,可惜躲不过色劫,以致失道寡助,最终自取灭亡。隋朝末,可以说的瓦岗兄弟者夺天下,但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李唐天下受命于天,即使李密雄才大略,依然躲不过色劫,这就是天数。四十三友贾柳楼结盟夺金堤,三斧子定瓦岗,混世魔王登基只是为李唐夺天下打下最好的基础。十八路反王聚义杀杨广只是为李唐扫平障碍。锤震四平山,李元霸一举成名,各路反王在鼎盛时期被李元霸打的心灰意冷,四散逃亡,从十八路盟军到乌合之众,反王已成不了气候。

当时盛极一时的瓦岗军会解散,造成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爆发了李密与翟让夺权之争,瓦岗军最初是由翟让组建而成的,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后,吸收了大量隋朝文臣武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瓦岗军强盛时期有三十万众,李密为何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

随人瓦钢军强盛的时候有30万,但是李密自始至终,都没有敢称帝,是因为他不想做出头鸟。

瓦岗军强盛时期有三十万众,李密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

我认为李密的实力根本不足以称帝,李密也没有想过要成为皇帝。瓦岗军看起来虽然强大,但并不是当时的霸主势力。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瓦岗军的内部并不稳定。

虽然瓦岗军对外宣称自己有三十万军队,但是这三十万军队根本不会齐心协力。因此,这三十万军队根本发挥不出三十万军队的实力。因为当时瓦岗军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李密,在瓦岗军内部还有一个叫翟让的势力。正是因为翟让的死才让李密成为了瓦岗军的一把手,但是即便是这样,原本属于翟让的势力还是有人对李密不服气的。因此,瓦岗军内部其实并不是一股绳。

2、李密其实也想被朝廷招安。

大家都知道,李密在收到隋朝招安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了。并且还为隋朝去讨伐宇文化及,在这次战斗中瓦岗军受损严重。由此可见,李密是真心想投靠朝廷的,不然也不会为隋朝出这么大的力气。

3、因为帮助隋朝攻打宇文化及,瓦岗军也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在当时,隋朝的局势动乱不堪,天下并不是只有瓦岗军一家强大的势力。宇文化及正是一家强大的势力,这两股势力的对垒,让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内耗。不仅仅是宇文化及一方元气大伤,瓦岗军也失去了争霸的机会。不得不说隋朝的皇帝下了一步好棋,为自己清除两个强大的隐患。

瓦岗军(3)决策者(1)

大业十三年2月,强大的瓦岗军正式建立统一的政权。屡建战功的李密担任了魏公兼行军元帅,翟让任司徒。建立政权后的瓦岗军,吸引了南北许多小股起义军,他们纷纷前来归附,李密成了中原起义军的领袖

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杀富济贫,纵横千里,与腐败的朝廷对抗,使隋朝皇帝害怕,老百姓欢迎,其中名将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等一些脍灸人口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占据中原的瓦岗军,极有可能夺取全国的胜利。但是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一起流血事件,动摇了瓦岗军的基础

大业十三年11月,瓦岗军与王世充带领的隋兵交战,取得胜利,李密设宴为主将们庆功,将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绩等人请至帅营。几位将领刚刚坐下,卫士们站在身后,李密就让自己的卫士下去喝酒,只留下一名叫蔡建德的随从,左长史房彦藻建议翟让的卫士也到外面去喝酒,翟让同意了

营帐内,酒喝到高潮之处,李密让翟让鉴赏一下新买的弓。翟让站起身,接过弓,两臂用力将弓拉圆,就在此时,蔡建德突然挥刀向翟让砍去,翟让惨叫一声,倒地而亡。李密埋伏在帐后的杀手一拥而出,将翟弘、王儒信等人杀死,对单雄信、徐世绩等将领予以保留

翟让等高级将领被杀以后,从表面看,李密的统治地位更牢固了,实际却相反,一些将士心灰意冷,同他离心离德了

隋朝皇帝杨广被杀死以后,朝廷大权落在禁军统领宇文化及手中,他将皇室宗亲不管老弱妇孺,统统追杀,又借肖皇后名义立杨浩为皇帝,他自己任仆射,下令江者的朝廷官员、兵士全部出动,奔赴长安

宇文化及一行5万人马,走到滑台,所带粮食快没了,正在着急之时,得到消息,滑台附近的黎阳有个粮仓,但被瓦岗军占据,宇文化及当即决定,带领3万人马去打黎阳

他来到黎阳,才知粮食不在黎阳而在黎阳附近的仓城,他立即率大军直赴仓城。黎阳守军由瓦岗军大将徐世绩统领,他原本属于翟让麾下,李密杀翟让时,没有杀他。此时听到宇文化及要来夺粮,徐世绩考虑兵马不多,便放弃黎阳,全力保卫仓城,又派人去向主帅李密报告,李密派秦琼、程咬金为先头部队,自己随后,共有两万兵马,来仓城救援

宇文化及来到仓城下,指挥禁军攻城,禁军个个武艺超众,作战勇敢,很快冲上城头。但瓦岗军毫无惧色,拼力抵抗,将扑上城头的禁军打下城去

就在宇文化及指挥攻城之际,远处杀来一支人马,在宇文化及大军的背后开战,为首的两员大将,一个是手执长槊的秦叔宝,一个是手舞双斧的程咬金。宇文化及见状,急忙迎上去与二将厮杀,大战数十回合,渐渐力不能支,幸亏禁军人多,才没有吃大亏。此时天色已晚,双方只好休战

第二天,宇文化及继续指挥禁军攻城,几乎同时,瓦岗军又在背后杀来,宇文化及无奈,再回过头来迎战秦叔宝和程咬金。李密大军这时也赶到澌水河边。李密和宇文化及都不愿恋战,怕被夹击。宇文化及怕李密大军和仓城之中徐民绩大军夹击;李密怕宇文化及和洛阳城内隋军的夹击

洛阳城由越王杨侗和王世充留守,王世充与李密多次交锋,胜少负多。他听到杨广被杀的消息,便立越王杨侗为皇帝,改元皇泰,王世充为郑国公

洛阳城中官员也人心惶惶,害怕李密与宇文化及联合起来攻打洛阳,一位叫盖宗的出了个主意:招降李密,让李密继续与宇文化及斗,等到一方败退、一方疲惫时,再乘虚而入,定可取胜。官员们都赞成这个计策,所谓的皇帝杨侗派盖琮带着他的诏书去招降李密

李密见到诏书非常高兴,认为这样就解除了后顾之忧,马上表示同意。于是,他专心对付宇文化及了,他知道宇文化及缺粮,便假装与他讲和,并说送他3500车粮食

宇文化及对李密的建议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讲和退兵。想到马上就有了粮食,便让将士们吃顿饱饭,将剩余的粮食一扫而光。但是,预定交粮的时间过了,粮食不见送来,派使者催问,使者一去不返,宇文化及这才知道上当,不由大怒,命令全军与李密决斗

战斗在童山下展开,从清晨打到下午,双方伤亡惨重,李密被一箭射中,倒在马上,大将秦叔宝挥舞一支长槊,像无数长蛇,击败李密身边的禁军,将昏迷的李密到自己马上,杀出重围

战斗结束以后,真正是两败俱伤,宇文化及只剩五分之一人马,逃往魏郡。李密则率领疲惫不堪的瓦岗军,去归顺洛阳皇泰帝杨侗。走到半路,得到洛阳发生宫廷政变的消息:王世充杀死几位重臣,软禁了杨侗,自己主持朝政。李密这才有所醒悟,不能去洛阳,返回金镛城,准备休息整顿之后再说。但是,王世充不给李密喘息的机会,按照盖琮的计策趁瓦岗军刚进行完一场恶战需要补充与休整之际,发兵讨伐

李密召集军事会议,研究抗敌之策。老将裴仁基说:王世充率大军离开洛阳,洛城必然空虚,我军可兵分两路,一路守在他进军的重要通路;一路绕道去攻洛阳。当王世充回军救助洛阳时,我军刚撤兵;王世充再来进攻时,我军又去攻打洛阳如此三番两次,王世充两头奔命,这时我军全面出击,便可获胜

这是一条非常英明的计策,然而,多数将领却不同意,认为王世充如在城内不出,难以攻下,如今倾城而出,正是歼灭的好机会。单雄信积极要求出战,投降瓦岗军的禁军陈智略、樊文超也要求当先锋。在这种情形之下,李密决定亲率大军,与隋军正面决战

这天,隋军赶来,王世充派几百骑兵先去攻打先头部队单雄信。李密让裴行俨、程咬金去支援单雄信。二人走到途中,遇到隋军,一箭射中裴行俨,掉在马下。隋军冲过来,程咬金抡起两把大斧,杀开隋军,把裴行俨救到马上便往回撤。就在此时,一名隋将追来,猛刺一槊。程咬金不慌不忙,躲过长槊,左手顺势抓住槊杆,一用力,居然将槊杆折断,右手大斧一掠,隋将惨叫一声掉到马下。其余隋军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再追,程咬金平安地救回裴行俨

以前李密多次战胜王世充,所以这次相遇,仍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认真思考战略战术,认为正面决战便可获胜;而王世充做了充分准备,又设伏兵用巧计,首先在战略上胜出一筹

第二天,王世充带着一位面貌酷似李密的兵士,向瓦岗军进攻,李密指挥大军与隋军展开激烈交战,你来我往,杀声震天,正在这时,隋军大喊:李密被抓住啦!瓦岗军循声一看,果然有一人被绑在马上,很像李密,便信以为真,顿时慌乱起来。就在这时,隋军号炮大响,伏兵出击,进攻瓦岗军的后阵,并放火烧了李密大营。李密指挥不灵,只好率军退到路口,当初积极请战的陈智略等却投降了

洛口守将是瓦岗军邴元真,他对李密杀翟让一向很不满,此时见李密兵败来到洛口,便悄悄派人与王世充联络,里应外和

王世充大军渡过洛水,直逼洛口李密。单雄信见李密有难也不去救,因为他也对李密杀翟让心怀愤恨。此时此刻,李密才意识到,当初杀翟让是不应该的

瓦岗军两年多时间,发展到数十万人,威震四方,使隋朝统治者恐惧。然而北邙山一仗,竟然彻底瓦解。李密还想重整旗鼓,但所剩将士心灰意冷,他只好带领两万人马去投奔李渊。从此,做为独立的瓦岗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李密带领剩余的二万瓦岗军,投奔李渊,受到热烈欢迎,李渊封他为刑国公,开口则以兄弟相称,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他。但是,却不给兵权,仅让他作光禄卿,属于从三品的官,李密心中不满,因为以前李渊与他通信,都称李密为盟主,那时李渊才3万人马,而李密在瓦岗寨已有十几万兵马。今非昔比,李密心中很不是滋味儿。不由得对昔日副将王伯当说:唉!想不到我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王伯当也为李密感到不平

在唐朝时最出名的敢于直谏皇帝的魏征,当时随同李密一起来长安投奔李渊,他心怀坦荡,处处为公。刚到长安就向李渊上书,应该招抚仍守在黎阳的瓦岗军大将徐世绩。李渊觉得魏征的建议很对,便封他为秘书丞,带着诏书去招降徐世绩。徐世绩也有投靠李渊的意思,得知魏征的来意,就与长史郭孝恪商议。郭孝恪问徐世绩是怎么想的,徐世绩说:黎阳的民众和土地,当初均为魏公李密所辖,我不愿直接将其献给李渊皇帝而讨功受赏。还是将这里的土地人口、兵马等登记造册,送给魏公,让他自己去献吧!郭孝恪很赞成这种做法,带着图册来长安,交给李密

李密与郭孝恪带着图册,来见李渊,讲明徐世绩的态度,李渊十分佩服徐世绩这种义举,封他为国公,任其为黎阳总管,并赐李姓,即与皇帝同姓。此后,徐世绩就变成李世绩了。郭孝恪也得到好处,被任命为京州刺史

然而,唯独那亲自献出图册的李密,没有得到封赏,他越想越觉得受了侮辱,于心不甘,决定离开长安

这天,李密去见李渊,说:臣虚蒙恩宠,安坐京都,无法报效朝廷,心中不忍,今闻山东臣旧时部下大多对王世充不服,臣愿去山东收抚他们,共同征讨王世充

李渊也不多想就同意了,还答应贾闰甫和王伯当做李密的副将。李密率领李渊给的一万人马,离开长安东去。这一万人马,是两个月前李密投李渊时所带的两万人马的一半。其中有一位李密的亲信部下叫张宝德,最了解李密的为人,他认为李密此去山东,肯定有个野心,非重新开辟地盘与李渊做对不可。张宝德怕跟着李密弄不好要掉脑袋,于是离开长安不久,又偷着跑回来,向李渊密报。李渊大惊,忙下令招回李密

李密离开长安,犹如困龙挣脱了羁绊,确实不想再回长安,在李渊手下称臣。可是,刚走到稠桑,御史从后面快马追来,传达皇帝旨意,让李密自己回京,说有要事商量,兵马交给王伯当,继续东行

李密的确精明,一猜就知有人在李渊身边说了他的坏话。当即与王伯当、贾闰甫商量对策

李密说:此事突然生变,肯定有人跟皇上说了我的坏话,如若回去凶多吉少

王伯当说:皇上没召回大军,可能是有要事同您商议

李密说:我了解李渊的为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好像对我挺亲热,却只让我作个光禄卿,没有一点实权。此次中途变卦,是怕我不甘臣服,要加害与我。这里是桃林县境内,我们干脆攻破桃林,夺取粮食,然后去黎阳,在山东地区重整旗鼓

贾闰甫却不同意李密的意见,认为一旦举事,区区一万兵马,不堪一击。李密对贾闰甫很恼火,竟然声称再有二心便杀之。贾闰甫流着泪说:眼下是强者为雄,败者为寇。明公处于流亡之中,谁还肯驯服?况且自从翟让被害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明公忘恩负义,恐怕再无人将兵权拱手相送了今直言相告,望明公三思

杀翟让的事,是李密的一块心病。今贾闰甫旧事重提,使其恼羞成怒,拔刀要砍贾闰甫,被王伯当拉住。贾闰甫愤愤出了营帐,独自骑马奔熊州去了

王伯当也不赞成起事,但李密已鬼迷心窍,听不进反面意见,王伯当无奈,只好说:我王伯当既与你以义相交,则生死不变,将来同归于尽不足惜,只是没有价值呀!李密带人攻进桃林县城,杀死县令,消息传到熊州,唐右翊卫将军史万宝和行军总管盛彦师商量对付李密的办法,他怕李密来攻打熊州。盛彦师仿佛胸有成竹地说:您尽管放心,李密志在占据山东,攻熊州没有用,给我5000兵马,就可取下他的头来!史万宝半信半疑,询问盛彦师有什么妙计,盛彦师一笑了之,认为现在还不能说破

盛彦师率5000人进入熊州城南熊耳山,在一处峡谷两侧埋伏下来。一位部下不解用意,问道:李密声称要去黎阳投徐世绩,我们不在通往黎阳的大路上阻截他,反而钻进深山老林里,有什么用呢?盛彦师答道:李密要去黎阳不假,但走大路去黎阳需经洛阳,洛阳守将王世充与李密是老对手,岂能让他过去?而襄城守将张善相是李密的老部下,李密肯定先去襄城,而后绕道去黎阳。去襄城必然要走熊耳山,所以我们在这里埋伏,正好以逸待劳,居高临下,战而胜之

果然不出盛彦师所料,第二天,李密、王伯当率领一万人马到了熊耳山。进入埋伏圈后,盛彦师一声令下,谷上乱箭齐发,杀声震彻山谷,李密的兵士猝不及防,慌做一团,纷纷中箭倒下,没中箭的只顾逃命,失去了战斗力

李密万没想到这里会有伏兵,想组织反抗,身中数箭,落马而亡,年仅三十七岁。可怜王伯当,也中箭身亡,陪着他同赴黄泉,正如王伯当所说:死得毫无意义

在黎阳的李世绩,虽然归顺李渊,但念在旧情份上,将李密和王伯当安葬在黎阳山上,而且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殡葬仪式,亲自为李密戴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1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