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原教》译文

王安石的《原教》译文,第1张

  原教

  译文

  古往今来,万物都有性情,有死生。然而,死生性情本是互为因果的。死是因于生,生是因于情,情是因于性。万物之所以不能超越生死,都是由于情的缘故。圣人对此具有透彻的洞察力,于是,彻见生前的因缘,告诉世人今生的由来;指出死后的结果,告诉世人今生应该怎样行事。所以,用圣人所提出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天下,便能摒弃现世的虚伪之情,获得来世的福报。

  生既有前生、来生之说,再加上今生,不也就是三世吗如果说,来生的善果乃是由于今生所修,那么,今生的穷通,无疑是由前生的行事所决定的。所谓「情」,只要是人性里的情念、习性都是「情」的表露。假如人在生前情有善恶,当其死后,该得到什么业报,冥冥中自然会有感应。人们一生的行事,有的浅薄,有的笃厚,其禀赋也有高低的不同。圣人认为,众人根机有区别是正常的,于是将他的学说分为五乘和三藏。除了五乘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学说,不胜枚举。奉行圣人之法,达到最高境界,可以超凡入圣;一般的人,无论是农民、商人、技工、医生,还有其它许多地位低下的职业,圣人之道可以告诉世人如何安心立命。

  不过,五乘虽然只是三藏的一个部分,作用却是最为重要的。所谓五乘,第一叫人乘,第二叫天乘,第三叫声闻乘,第四叫缘觉乘,第五叫菩萨乘。后面三者,是为了引导那些希望超然出世的信徒,使其精神彻底洁净,达到入化的境界,与圣道相沟通,以至于世人无法窥见其境界。前面二者,是由于世人感情太过胶固,欲望不能轻易抛弃,于是按照具体情形加以制约。

  所谓人乘,指的是五戒。第一是不杀,这是说应该爱护生命,不要由于一己之求而轻易残害一物,更不用说食其肉了。第二是不盗,这是说不合乎仁义的便不取为己用,更不用说夺取他人的东西了。第三是不邪*,这是说与自己配偶之外的人不乱来。第四是不妄语,这是说不用语言骗人。第五是不饮酒,这是说不因为喝醉而扰乱修心。

  所谓天乘,含义比五戒广泛,具体表现为十善。第一是不杀,第二是不盗,第三是不邪*,第四是不妄语。这四条,意思与五戒相同。第五是不绮语,即不说无义之话。第六是不两舌,即人前人后讲一样的话。第七是不恶口,即不骂人,也就是不说不该说的话。第八是不嫉,即对一切都不嫉妒。第九是不恚,即心中不存忿恨之念。第十是不痴,即分得清善恶。倘能兼修十善,则可以得到生于诸天的福报。若只修前五善,也可以帮助自己懂得该怎样做人,要是世人都能奉行十善,即使不能生往诸天,至少也可以成为善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天下怎么能不太平呢

  从前宋文帝对其臣子何尚之说:「不久前读到颜延之、宗炳的著作,发扬佛法,颇为明达事理,而且对人多有启发和劝勉。假如整个境域之内,都能被佛法感化,那么,朕垂衣拱手,不用费什么力气,坐着就能让天下太平,那里还用得着辛辛苦苦地做事」

  何尚之趁机进言道:「百家之乡,能有十个人秉持五戒,那么便有十个人淳朴恭谨;千室之邑,能有一百个人兼修十善,那么便有一百个人和睦相处。把这样的风俗和教化推广到全国,千万乃至上亿人中,便会有百万个仁爱之人。奉行一善,便去掉一恶;去掉一恶,便减少一个犯法的人。每家减少一个犯法的人,全国便会减少成千上万个犯法的人。这样的话,便是陛下所说的坐致太平了。」这番话很有道理。

  拿儒家的学说来加以比较,五戒十善与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名称虽不同,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仁义是儒家先王治理其当时社会的方法。从外在表现来看,每个君王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却完全一致。现象为本质所决定,而本质也可以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表现是末,本质是本。君子应该求本而舍末。《论语》中说:「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能隐藏得住呢」《孟子》中说:「如果不揣度地面的高低是否一致,而只比较其顶端,那么,把一寸厚的木块放在高处,也会比尖角高楼还高。」这是说凡事必须先揣量最基本的东西,然后再讨论其他。假如根据治理当世的情形对三世之说加以责备,这何异于走了十步的鞋子去诘问走了百步的鞋子,说什么:「你的印迹为什么这样多呢?」它那里知道,所去的地方有远近之别,所走的步数有多少之分。

  圣人进行教化,对于正确的真理,即使彼此外在差别很大,也应加以推广。就当世而言,应该依照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对社会生活进行治理;就三世而言,则应该端正人的心神,指出生前死后的因缘报业。神农载录药材,名目虽各有不同,功效却都在于治病;后稷标识百谷,种类虽各有不同,却一样都能为人食用。儒释两家的圣人所提出的理论虽有不同,但出发点却一样,都在于为善。

  原典

  万物有性情,古今有死生。然而死生性情,未始不相因而有之。死固因于生,生固因于情,情固因于性。使万物而浮沉于生死者,情为其累也。有圣人①者大观,乃推其因于生之前,示其所以来也;指其成于死之后,教其所以修也。故以其道导天下,排情伪于方今,资必成乎将来。

  夫生也,既有前后,而以今相与,不亦为三世乎?以将来之善成,由今之所以修,则方今穷通,由其已往之所习,断可见矣。情也者,发于性皆情也。苟情习有善恶,方其化也,则冥然与其类相感而成。其所成情习,有薄者焉,有笃者焉,机器有大者焉,有小者焉。圣人宜之,故陈其法为五乘者。为三藏②者。别乎五乘。又歧出,其繁然殆不可胜数。上极成其圣道,下极世俗之为农者、商者、技者、医者,百工之鄙事,皆示其所以然。

  然于五乘者,皆统之于三藏。举其大者,则五乘首之,其一曰人乘,次二曰天乘。次三曰声闻乘③,次四曰缘觉乘④,次五曰菩萨乘⑤。后之三乘云者,盖导其徒超然之出世者也,使其大洁情污,直趣乎真际,神而通之,世不可得而窥之。前之二乘云者,以世情胶甚,而其欲不可辄去,就其情而制之。

  曰人乘者,五戒之谓也。一曰不杀,谓当爱生,不可以己辄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二曰不盗,谓不义不取,不止不攘他物也。三曰不邪*,谓不乱非其匹偶也。四曰不妄语,谓不以言欺人。五曰不饮洒,谓不以醉乱其修心。

  曰天乘者,广于五戒,谓之十善也。一曰不杀,二曰不盗,三曰不邪*,四曰不妄语,是四者,其义与五戒同也。五曰不绮语。谓不为饰非言。六曰不两舌,谓语人不背面。七曰不恶口,谓不骂,亦曰不道不义。八曰不嫉,谓无所妒忌。九曰不恚,谓不以忿恨宿于心。十曰不痴,谓不昧善恶。然谓兼修其十者,报之所以生天也。修前五者,资之所以为人也。脱天下皆以此各修,假令非生天,而人人足成善人。人皆善而世不治,未之有也。

  昔宋文帝谓其臣何尚之曰:「适见颜延之、宗炳著论,发明佛法,甚为明理,并是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

  尚之因进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即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忆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利息于家,万利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⑥斯言得之矣。

  以儒校之,则与其所谓五常仁义者,异号而一体耳。夫仁义者,先王一世之治迹也。以迹议之,而未始不异也。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也。迹出于理,而理祖乎迹。迹,末也。理,本也。君子求本而措末可也。《语》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⑦《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⑧谓事必揣量其本。而齐等其末而后语之。苟以其一世之迹,而责其三世之谓,何异乎以十步之履,而诘其百步之履,曰:而何其迹之纷纷也,曷不为我之鲜乎?是岂知其所适之远近,所步之多少也!

  然圣人为教,而恢张异宜。言乎一世也,则当顺其人情,为治其形生之间;言乎三世也,则当正其人神,指缘业乎死生之外。神农⑨志百药虽异,而同于疗病也;后稷⑩标百谷虽殊,而同于膳人也;圣人为教不同,而同于为善也。

  注释

  ①圣人:这里指释迦牟尼佛。佛教原有此说法,如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卷五十四〈受请•圣僧>云:「设斋奉请,并有征瑞,圣人通感,不可备载。」编案,漠代武帝以后,儒家亦特指孔子为圣人。《辅教编》中的「圣人」往往儒、释并用,随文不同,读者需根据文意加以分辨。

  ②三藏:佛教全部典籍经、律、论的合称。经是释迦本人所说的教义;律是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其解释;论是为阐明经、律而作的各种理论的解释和研究。

  ③声闻乘:悟四谛(苦、集、灭、道)之真理而得道者,称声闻乘。

  ④缘觉乘:悟十二因缘而得道者为缘觉乘,或称辟支佛乘。

  ⑤菩萨乘: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而悟道得佛果称菩萨乘。

  ⑥宋文帝与何尚之的对话,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载僧佑《弘明集》卷十一,文字略有不同。

  ⑦语见《论语•为政》。

  ⑧语见《孟子•告子下》。

  ⑨神农:传说中古帝名,相传曾教民造耒、耜以兴农业,尝百草为医药以治民疾病。

  ⑩后稷:周的始祖,善农耕,得到人民的普遍师法。后被任命为舜的农官。舜曾说过「后稷播时百谷」的话。见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版,第一一二页。

#励志名言# 导语 励志名言频道,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解释: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释: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6、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7、学而不化,非学也。解释: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8、小不忍,则乱大谋。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解释: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1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解释: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释: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解释: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解释: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1、朽木不可雕也。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2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2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27、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解释: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解释: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29、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解释: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4、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3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7、朝闻道,夕死可矣。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解释: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39、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4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1、名不正,则言不顺。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4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解释: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4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释: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解释: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4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4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5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释: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52、见得思义。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5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5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55、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5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9、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6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解释: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6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解释: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63、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6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6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6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解释: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6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解释: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7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解释: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7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84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