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子牙遇文王:
周西伯出去打猎,在渭水北岸遇见了太公,和他交谈国事,当周王问到“周民族就兴盛发达的打算,姜子牙对答如流,周西伯大为高兴,说道:“记得先前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常向我说:‘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你可真是这样的人啊”如是周西伯用车子把他载回京,回去后拜他做了国师。
2、萧何月下追韩信:
有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另请高明。”
元世祖主意已定,毫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三顾茅庐: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5、杨青松:
四川渠县人杨青松,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来到大巴山区的白腊坪煤矿,先在井下当了5年矿工,1980年被选拔到矿子弟中学教书。他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勤奋好学,又分别考入中央电大中文专科和西南师大中文本科,以顽强毅力学成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此期间,他既当教师,又当学生;既当父亲,又当娘(因夫妻两地分居,一人带养孩子),就在如此艰难情况下,他居然经历“1000来个白天与黑夜的生命与意志的熬煎”,潜心研究,于1992年底写成了一部30万字的创新专著―《教学艺术论》。
此书经四川教育出版社反复论证,被认为是一部“整体性创新佳作”。但由于这种学术著作专业性强,销量少,所以出版社要求他包销1000册或交6000元人民币,才能出书。对于当时月薪仅100多元的穷教师来说,这真像是一个天文数字呵!
万般无奈中,他心中猛然亮起一丝希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海峡情”特等奖获得者台胞杨义富先生,是一个既爱重人才而又急公好义者,可否向他求助?辗转求得杨先生在台湾的通讯地址后,他冒昧而忐忑不安地发出一封求助信,并附上一份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艺术论》的征订单。
万没想到,他很快就收到杨义富先生自台湾寄来的亲笔信和征订1000册书的6000元书款!信中除热烈祝贺外,还盛赞杨青松是难得的千里马
祁黄羊 推荐人才的例子很有代表性,留下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千古佳话。
以下是他推荐人才的故事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冒死举荐人才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一、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所以她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度残疾儿。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
可她凭着自已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挑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进入大学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并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二、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
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匡衡成了一个有学的人。
3、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4、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1947年3月加入中国***。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5、周银海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乡干部,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我却英勇被捕。敌人逼他供出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明白!”。
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明白!”
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必须会打败反动派!”
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1、徐悲鸿慧眼识抱石
1933年的夏天,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率领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他在南昌的临时住所,接待了来访的青年傅抱石。年青的傅抱石在小学当代课教师,生活清苦。徐悲鸿仔细地看了他带来作品一图章的拓片和画。发现傅抱石是个人才,很有前途。第二天冒雨来到傅家,对傅抱石说:“ 您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
为了傅抱石的留学经费,徐悲鸿新自去找当时国民党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以他的声名和自己的一张画,从熊式辉那里争得了一笔经费,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
傅抱石后来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事实证明徐悲鸿没有看错人。
2、唐太宗重用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得一宝鸟,甚为欢喜。正玩耍间,闻侍者报魏大人求见,忙把鸟藏在袖间,宣魏进殿。魏征一进来就滔滔不绝,唐太宗担心把鸟闷坏了,心神不定,结果被魏察觉。魏便故意拖延时间,等到魏走后,唐太宗把鸟拿出来一看,鸟己亡。唐太宗气得不行,可是对魏又没有办法。
唐太宗还曾曾去看望重病中的大臣房玄龄,问询医生,知尚缺一味药引“龙须”,马上用匕首割下自己的胡须交予医生。
扩展资料
唐太宗轶事典故:
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曹操最为狡黠,也最善用人,天下人才2/3投归了曹操。\x0d\\x0d\求才:计出百端\x0d\\x0d\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举行封赏宴会,起用荆州士人。当时避乱荆州的文学家王粲被任用为丞相掾。王粲说出了曹操用人之道:“明公您平定冀州,一下车就忙着整顿军队,收录豪杰,委以重任,依靠他们雄霸天下。现在打下荆州,您又起用这里的贤才,让他们担任官职,使天下人民归心,愿意做你的臣民。文才武才都愿替您尽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才做到的事啊!”\x0d\\x0d\曹操千方百计网罗人才,主要的招数有五个方面。\x0d\\x0d\征辟。征,是征召地方名人;辟,是择优选拔中下级官吏。征辟是两汉选拔杰出人才的正常途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破格起用人才。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田畴、邴原、毛_、蒋济等,皆征辟署职。曹操破格用人,发挥到了极致。公元210年,曹操下《求贤令》,向全国公开召用人才,明确提出,天下未定,急用人才,不必要求廉洁之士,即便是有盗嫂受金过失的人才,都可任用,并鼓励臣僚举荐人才。\x0d\\x0d\投效。天下纷乱,有才能的人都想找一个好主子。主动投靠曹操的人有很多天下奇才。曹操倚重的五大谋士荀_、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投效,最有典型意义。荀_、郭嘉两大奇才都是从袁绍鼎盛的营垒投到当时名微众寡的曹操营垒。郭嘉初见曹操,就倾心悦服,逢人就说:“真吾主也。”由此可见曹操的魅力。\x0d\\x0d\推荐。荀_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荀攸、郭嘉、钟由、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郎、荀悦、杜畿、杜袭、辛毗、赵俨等,或为卿相,或为地方大吏,有数十人。\x0d\\x0d\纳降。曹操征服一个集团,都大量录用对方的人才。陈琳,袁绍记室;张_,袁绍大将;辛毗、王修、管统,袁谭部属,这些人失败后投降曹操,曹操量其才用,一视同仁,委以重任,得到丰厚回报。张辽,吕布部将;徐晃,杨奉部将;庞德,马超部将,他们投降曹操后,效尽死力,成为名将。\x0d\\x0d\强征。曹操初辟司马懿,司马懿不就征,使者往返多次。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三请不来,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害怕了,接受曹操的委任。曹操征阮_,阮_逃入山中,曹操派人放火烧山,终于得到了阮_。\x0d\\x0d\上述五种手法,以征辟、投效、推荐三者为主要形式。曹操聚集人才,用为掾属,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粗略统计,在《三国志》及裴注中留下记载的就有90余人。\x0d\\x0d\用才:恩威并施\x0d\\x0d\人才难聚,而聚了人才如何用人更为艰难。因为庸主驾驭不了人才,而忌才之主容不下人才。曹操是怎样驾驭人才的呢?突出的特点也有五个方面。\x0d\\x0d\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凡人才,首要的是有用武之地,要给他安排合适的岗位。凡人才,都有个性,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曹操懂得人才的心理,他能知人善任,不求全责备,明确地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一原则就是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并能兼容并包。陈群持正,郭嘉不治行检,曹操对两人都喜欢。\x0d\\x0d\诱以官禄,赏罚分明。公元207年,曹操平定河北,大封功臣20余人为列侯,同时又下分租令与诸将掾属及死事之孤。公元208年,曹操下荆州,封侯15人。曹操部属,功勋卓著的,不断增加封邑。曹操认为,只赏不罚,不是完善的国法。公元203年,下《败军令》,明确规定诸将出征,打了败仗要治罪。史称曹操赏罚严明:该得重赏的,不吝惜千金;无功想要恩惠,丝毫没有。\x0d\\x0d\笼以权术,辟为掾属。曹操录用人才,不直接委官任职,先要做曹操的部属。曹操的智囊团90多人,出宰州郡,入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属。既为掾属,则有主仆之分,他们不知有国家,但知有曹操。掾属无定员,可以无限扩大。曹操的掾属有四个系统。第一,丞相开府治事,有长史、司直、主薄、东西曹掾等各种行政掾属。第二,曹操征伐四方,建立了庞大的军事曹掾,名称很多,有军师、军师祭酒、军谋祭酒、军祭酒、军谋略、参军事等。第三,文学掾、记室,相当于秘书处。第四,曹丕为五官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太子,所以有五官中郎将掾属、太子掾属。此外,曹操领冀州牧,又有州牧系统掾属。曹操后期把许多掾属转给太子。例如司马懿,曹操辟为丞相文学掾,转主簿,又令与太子游处为舍人,以便“渐臣使之”。\x0d\\x0d\容人之过,度释前嫌。曹操具有雄略之主的气质,能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魏种在吕布偷袭兖州时,背叛曹操,投了袁绍。后来曹操活捉了魏种,曹操惜其才而仍然信用,委任为河内太守。陈琳为袁绍草檄文,辱骂曹操,辱及三代,陈琳被俘谢罪,曹操宥而不问。张绣在与曹操敌对战争中不仅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而且还伤了曹操。后来张绣投降,曹操不计前嫌。曹操与张绣,还结为儿女亲家,曹操娶张绣之女为儿媳。张绣立功封侯。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缴获了许多部属、公卿以及地方大吏通敌的信件,曹操当众烧毁。曹操说:“袁绍强盛时,连我都有些害怕,何况众人呢!”显得十分豁达自信。曹操待人接物,平等谈话,没有架子,有一种亲民的情结。也许曹操是作秀,确也给人好印象。\x0d\\x0d\严密掌控,威以刑杀。凡雄略之主,均有刚毅深刻的一面,更何况曹操的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以他有残贼之行,更有奸险诈伪的特点,使人害怕,毛骨悚然。孔融以言论罪被族灭,崔琰以腹诽罪被赐死,毛_因牢骚而下狱。曹操对掾属,动不动就加以刑杖,何夔经常在身上带有毒药,誓死不受辱,才幸免于刑仗。荀_是曹操的首席谋士,立有大功,又是儿女亲家,曹操之女阳安公主是荀_长子荀恽的妻子。荀_对曹操晋爵魏公表示不满,立即遭到逼杀,毫不手软。曹操在搜查袁绍记室,发现阳安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通信,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的结果。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信之前,早已录了黑名单。崔琰之死,毛_之叹,都有人告密,说明曹操组织特务网,暗中监视臣僚。监视臣僚,敢于杀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震慑百僚,使之不敢轻易背叛,另一面又遏制了人才的充分发挥,更使一些人才流向了刘备、孙权。\x0d\\x0d\曹操与袁绍最初起兵讨董卓时,曹操曾感慨:“我要任用天下一切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率他们,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取得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用人,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他的缺失助成了东汉末人才三分,曹操未能笼尽天下英才,因此未能完成统一的重任,不能不使人遗憾。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年不可考。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家与李家是世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架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童年时代的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执掌史官的职务,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局纷乱,曾经中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才重新开始了司马家族的‘史官’世业。而司马谈终生致力于史学,这种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10岁是,就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古代是要读懂这些,需要会写9000多个字。而后来,我记得在一段文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能概括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做的努力,而且很能表现出他的所思所想:我十岁开始学古文书传,十三岁,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十四岁,又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十八岁,他们说已再没什么可以教授给我。他们说我能取得比他们更伟大的成就,总有一天,等我到了他们的年纪,他们也会因为我而被世人赞颂——其实,我心里是个高傲的人,我没有谦虚跟已经这么了不起的师傅们说我做不到,我很高兴、我很相信,我可以沉默一辈子,甚至可以几百年都不为人知,但我就是知道总有那么一天,我所做的事我所取得的成就我这个人会成为一种标志,就像你,皇帝陛下,你将成为大汉朝的标志一样,我也会闪闪发光都留在我的世界里。“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写出我的书、我的才华、我的思想——”他转而看他,眼睛特别冷静,一点也不飘忽,他的神志足够清醒。“在这些地方,我是强过你的。你,永远够不到我的高度。”其实司马迁在历史这个他的领域里是一个极为自爱、高傲的人,写出史记简直是他这一生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宫刑之后。2《报任安书》,可以说是最能表现司马迁这个人的一篇文,类似于自传了。最让我心疼的一句话: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附翻译:少卿足下: 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象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象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没有实行的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人虽然总有一死,但在我心里,价值是不一样的。再说,戴罪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 每日,我腹中肠子痛如刀绞,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却不知从何寻起;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再次向您致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