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究竟为什么能够取胜?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究竟为什么能够取胜?,第1张

在今天河南叶县北25里处的昆水北岸,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昆阳,公元23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决定性战役。

这一年,是王莽称帝的第14个年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这一年,绿林军推举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同为南阳刘姓宗师的刘秀,此时被授为太常偏将军。新生的更始帝出生便危机四伏,内部以刘秀哥哥刘縯为首的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绿林军人多势众,而又有强敌在前而作罢、对外,王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42万扑向昆阳、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消灭新生的更始政权。为什么这场战争会爆发在昆阳,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

因为刘玄在宛城附近称帝,将周围的各路起义军整合在一起,统一称之为汉军,汉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军宛城,打算攻下之后以此作为西进关中的根据地,一路进占昆阳、定陵和郾城一带,以便与宛城形成掎角之势,而对于西面的王莽而言,昆阳是他剿灭更始军的第一站。

42万王莽军,号称百万,在洛阳集结,浩浩荡荡直扑昆阳,行军时旌旗蔽天、辎重盖地、黄尘滚滚,千里不绝。

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只有八九千守军的昆阳城内,不战自乱。汉军的将领们对坚守昆阳持悲观态度,普遍认为还是不要把作死了,敌众我寡,大家不如分分东西,放弃昆阳,各奔东西。当然,在革命意志不坚定的昆阳汉军将领也有主战派,刘秀就是一个。

虽然刘秀是一个去年才造反的新兵蛋子,但这不妨碍他发挥自己作为太常偏将军应该具备的才能,他很镇定地向人心不齐的汉军众将分析敌我形势,认为分散只能是死路一条,逃跑等于自掘坟墓,只有全力一战,也许还有取胜活命的机会。他提出了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一整套方案。而这套方案的集体方针是这样的:坚守昆阳、争取时间、阻滞敌人;集中外部兵力,寻找成熟时机,内外夹击,打败敌人。

或许28岁的刘秀表现得异常镇定,方案表述de条理分明,感染了想要放弃诸将,又或许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大家被说服了。起义军首领王风、王常带领主力承担了最艰巨的守城任务,而刘秀带着12个人,乘着敌人刚到、立足不稳,包围不严,加上夜黑风高、悄悄从城南而楚,向定陵、郾城搬兵求援。

刘秀的这一走可以说是相当及时,再晚那么一点,他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王寻、王邑虽然有42万大军,但问题昆阳只是一个巴掌大的城,有100万人也展开不了啊,大将严尤就向王邑建议:“昆阳城,小二坚,利于守,不利于攻。只要汉军死守,想攻破是不容易的。而刘玄在宛城,宛城没有昆阳这样坚固的阵地,如果我们主力指向宛城,打垮刘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宛城即破,昆阳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严尤高估了王邑的智商。这位大佬仗着人多势众,觉得绕而不打昆阳很丢脸,趾高气扬地吹嘘自己一定要攻破昆阳,血洗全城,踏着敌人的血迹,载歌载舞地朝宛城推进

于是,42万大军全部用来包围昆阳,小小的昆阳被包围了几十层,单单是攻城时的漫天的箭雨已经把守城的主将王风吓尿了,王风作为一个没打过什么大仗,当初意志也不算坚定的造反派,只是被刘秀一番说辞鼓动了一脑子的鸡血,此时面对这种阵仗,他立即选择从心,当即表示要投降!

然而,王邑拒绝了王风的投降!开什么玩笑,我都还没来得及表演,你就要投降,还有没有一点竞技精神!

严尤没有搞清楚王邑的脑回路,于是再次建议,兵法云:围城必阙。包围昆阳应该留下一个缺口,给昆阳守军以逃走的机会,这样我们或可以乘机消灭逃出城的军队,又或让他们逃到宛城去制造恐慌,以便动摇汉军军心,这样一来,既可以不攻而夺昆阳,又有利于下一步进攻宛城,简直就是一箭双雕!

可惜一心只想获取碾压快感的王邑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

被拒绝的严尤心里有没有怨气不好说,但被拒绝的王风一定的满心怨怼,投降的机会都不给,这就是逼我拼命了!于是守军不足一万人的汉军,在昆阳这个小城上演了奇迹,在兵力超出己方几十倍的莽军猛烈的攻势下,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强攻,昆阳城经过20个日夜的激战,依然坚如磐石、屹立不动。

面对一座小小的城池久攻不下,自然对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极大地挫伤,然而,这个时候,刘秀从定陵、郾城集结了1万多兵力,赶赴昆阳。在六月初一日,刘秀带领精锐步骑一千多人最先到达,在靠近莽军的地方,布下阵势,准备战斗。

王邑知晓刘秀带来了一千多人的援军,完全没有放在眼里,于是只派了几千人前去迎战,结果被刘秀挫败,首战告捷,更加鼓舞了汉军的斗志,而此时,在军心振奋的情况下,汉军迎来了决战的时机。

此时,宛城已经被刘玄拿下,刘秀虽然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用计,为了在决战之前鼓舞士气,刘秀故意将宛城“捷报”“失落”到了莽军中,莽军军心大乱,一个小小的宛城打了几十天都打不下来,如果此时攻克宛城的起义军从宛城出发,与昆阳之军两面夹击,大家还能有活路么?

乱了军心的莽军战斗意志此时已经没有那么顽强了,而刘秀立即选拔了精兵三千,组成突击队,打算直接攻击莽军主帅所在之中军,时间定在了拂晓。

这时候莽军士兵刚刚熬过炎热夏夜,拂晓贪凉大睡,刘秀汉军的攻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把毫无准备的王邑、王寻打了个措手不及,各部自相混乱。

在此种情况下,王邑根本没有办法整合所有军队协调统一指挥作战,所以只能命令各部原地待命,自己亲率一万人迎了上去。本来二十比一的优势一下子弱化为了三比一。双方激战刚开始,斗志昂扬的汉军猛冲猛打,匆忙应战的莽军大乱,王寻在混战中被汉军直接砍杀,而王邑本人也丢掉军队果断跑路了。失去了主帅的这一万莽军一个个都成了无头苍蝇,四散溃逃,各其他各部莽军,由于受到军令所限,不敢擅自出击,即便看到前面军队像潮水一样退下来,也没有人敢去增援。

而把莽军溃败看得清清楚楚的昆阳守军,也在王风、王常的带领下趁机打开城门,朝莽军冲杀了出去。在昆阳原野上,双方展开了一场狂涛怒潮般的激战,而从定陵、郾城来的援军,看到刘秀得手,也在此时发起了总攻。

兵力远远低于莽军的汉军从三个方向展开了全线的进攻,而失去主帅的莽军在汉军的冲杀声中方寸大乱,全线瓦解,本来已经对王莽政权不满的莽军士兵更加是纷纷溃逃,更加不幸的是,而此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大雨倾盆之下河水暴涨,莽军疯狂夺路而逃的士兵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待了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以逃脱。

昆阳之战,从开端到结束,刘秀的定谋,用计,进攻,都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萌新,以三万不到的军队战胜四十二万大军,刘秀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胜王邑,靠的也并不是天降大雨,风雷之势,更不是网上传说的“召唤大陨石术”,主要是凭借其出色的将才与常人难以企及的胆略。

当时的人就觉得刘秀是仙人转世,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所有的困难到刘秀头上,就跟没有一样,所以刘秀被称为“开挂的男人”。

刘秀本来是皇亲国戚,但是到了刘秀这一辈,家道早已中落了,刘秀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和自己的哥哥相依为命过日子。整天在农田里面种地,才得以生活,没有被饿死。

后来王莽篡夺了西汉的天下,自己当上了皇帝。由于王莽实行的政策太过超前,当时的人根本接受不了,所以不管是上层的贵族还是底层的百姓,都不支持王莽,反对王莽的统治。后来,天下很多人都揭竿而起了。

刘秀在和王莽的军队对峙的时候,忽然天降陨石,王莽的军队很快就被陨石砸死了一半以上,军队士气开始下降。刘秀看到这个情况,就立马带着自己的八千人马开始冲锋。乱了阵脚的王莽军队开始后撤,早已经忘记了反击。

号称百万的王莽大军就这么被全部消灭了,在这个过程中,刘秀都基本上没处理,全程都在当一个观众看戏。

生平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

适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随兄刘縯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继位后,命刘秀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封为萧王。

建武十九年,刘秀尊汉宣帝、汉元帝为祖父、父亲,另外为亲生父亲南顿君刘钦立皇考庙。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

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加强尚书台权力,整饬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实施度田,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史称“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在网上有很多独特的称号,例如位面之子、大魔导师等,甚至还有人说刘秀是开挂的一生。之所以会冒出这样的说法,主要还因为刘秀一生都比较的幸运,面对各种困难都能迎刃而解,而且还是一位比较善良的皇帝,后人对刘秀的评价也是很高。这次就准备和大家讲讲刘秀究竟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如果你对这位皇帝的一生比较好奇的话,就不要错过下文啦。

1、刘秀其人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正儿八经的皇族血统,拜汉武帝推恩令所赐,到刘秀父亲刘钦时,只是个济阳县令了。刘秀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刘秀出生那一年嘉禾一茎九穗,嘉禾就是茁壮的稻子,一个茎上长出九个稻穗,大吉之兆。禾与乃合成秀字,代表谷物继续抽穗生长。所以刘钦给儿子取名刘秀,字文叔。

不幸的是,刘秀九岁时,父亲去世,刘秀和哥哥刘演无依无靠,只好回到祖籍南阳郡,投靠叔父刘良,从皇族沦落为庄稼汉。遭遇如此变故,刘秀仍坚韧不屈,劳作之余,发愤图强,博览群书,政治,军事,诗书等方面涉猎极广,可以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后来有机会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学习《尚书》。在长安游学期间,见到执金吾出行,车骑随从豪迈壮观;想起路过新野时,阴家女儿阴丽华的倾城之貌,立下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理想,更加努力!

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刘秀养成稳重,坚强,果敢的性格,练就高尚脱俗的气节,成为封建帝王中学识最高的一位,完成从庄稼汉到开国帝王的完美蜕变!

不管是以后的军旅生涯,还是称帝后的执政历程,刘秀的文学功底都展现无遗,更是留下了披荆斩棘、差强人意、置之度外、得陇望蜀、推心置腹等数十个成语。

2、军事能力出众

刘秀的军事才能,在历代封建帝王绝对出类拔萃,至今保持着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战役的最大悬殊记录,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凭借区区1万兵力,大胜王莽倾巢出动的40万新朝大军!

公元23年,王莽命王邑为大司空,搜集全国40万新军人马,准备一举消灭绿林军。王邑率军从洛阳出发,往南扫荡,首先到达昆阳,就是今天的河南平顶山附近,当时刘秀就在昆阳城内,全城守军不足1万人。

这绿林军的成分很复杂,很多都是被尊称为绿林好汉的山贼强盗,见到这阵势,就准备开溜跑路,刘秀站出来稳定军心:坚守昆阳,等到宛城的我军主力赶来救援,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守,敌军一天之内就能杀到宛城,咱们绿林军就全军覆没了,跑到哪都没救的,胜败在此一举!

稳定住昆阳局势,刘秀又带13个人,杀出重围,到周边地区招募到几千人马。接着刘秀身先士卒,带领一千多敢死队,直接渡河冲击围困的王邑中军大营。王邑万万没想到刘秀敢这么反攻,仓促应战,中军一万多人被杀的打败,四散奔逃。昆阳城内守军见此情形,也冲出来里应外和,王邑的守军一片大乱,自相践踏!

这段关键战役,历史上传得神乎其神,说天上陨石散落在新军阵地,王邑大惊,以为是刘秀神力召唤陨石相助,吓得带领残军逃回洛阳,刘秀位面之子的称号不胫而走。

昆阳之战,彻底打垮了王莽的意志,新朝很快覆灭。刘秀的军事才能也得到完美展现:稳定军心、坚守昆阳;牵制对手,需求救兵;调集精锐,积极反攻!每一步都为最终的神奇大胜奠定基础!

3、以柔道治天下

光武帝刘秀用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尊贤、尚功、不避亲仇。

深谙儒学教义的刘秀,非常注重礼贤下士,招募人才。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和刘秀是布衣之交,刘秀十分欣赏的邓禹的谋略。邓禹更是倾囊相助,在他的划策下,很快就汇聚了大批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

光武帝刘秀是少有的,能和开国功臣们和睦相处的帝王。据记载,刘秀册封的功臣多达百人,其中有邓晨、刘隆等同室宗亲;有岑彭、赵憙等曾经的竞争对手;还有类似朱鲔一样的的仇人强敌。

对功劳的推崇,是光武帝刘秀笼络人才的一大法宝。在出使河北,剿灭河北实力雄厚的王朗后,刘秀当着众人的面,把手下曾经私通王朗的信件全部烧掉,并说令反侧子自安,反侧自安的成语就来源于此。刘秀看重的是众臣以后的功劳,之前的既往不咎。

不避亲仇,在光武帝刘秀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在打败另一股起义军赤眉军后,对赤眉军推举的汉室宗亲刘盆子,仍然以礼相待,把与自己为敌的赤眉军纳为己用,建立功勋后依旧封侯,真正的笼络人心,彻底改变了绿林、赤眉起义军的无组织散乱状态。

4、深得人心

光武帝刘秀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更体现出高超的处世技巧。征服河北时,曾经政治联姻,娶了真定侯国的郭圣通,在温良贤淑的阴丽华支持下,立郭圣通为皇后,这个桥段就是热播剧《赘婿》里宁毅取得兵权的原型。后因各种原因废除郭皇后,但仍厚待郭圣通及其家人,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利影响。

刘秀称帝后,对待子女,更是身体力行,从教育入手。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地方上兴办学校,推崇高风亮节。处理政务,以身作则,太子觉得辛苦,劝说刘秀多休息,刘秀说:我自了此,不为疲也!乐此不疲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尊重知识,推崇教育的才学超过秦皇嬴政;善待功臣,尊贤尚功的心胸超过汉祖刘邦;心系百姓、和平共处的爱心超过汉武刘彻;爱护兄弟、提携子侄的亲情超过唐宗世民;这就是伟人眼中的能人皇帝,更是百姓心中的圣明君主!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O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帝王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刘秀之前还有一个叫刘玄的人曾当过三年帝王,虽然刘玄在刘秀之前做的帝王,但是因为刘玄在位时间非常短而且口碑也不好并没有得到历史的承认,所以刘玄没能当上东汉的开国帝王。

刘秀和刘玄两人是堂兄弟,两人都是西汉皇室后裔,都有推翻王莽建立东汉王朝的资格,王莽篡权后,刘玄加入了起义军,被各方势力拥立为更始帝,带领军队消灭了王莽政权,占得了先机。

可是刘玄为人平庸又无能,而且还残暴阴险。夺取政权后,刘玄认为大功告成了,大肆分封王侯,不再上朝,对内成天喝酒作乐,对外残害忠良,不听劝告,不思进取,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不久就丧失了百姓的拥护,也引起了拥立他的各方势力的不满,政权也就随之不稳定了。

对比刘玄,刘秀为人比较谨慎,很有远见,作战勇敢,有情有义,对部下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勤政爱民,具备了做一个好帝王的优良品质。在刘玄的江山还未坐稳之时,审时度势、联合各方势力,取了代之。

刘玄比刘秀先当上了帝王,他能当上帝王更多的是被军队裹挟,一步步的推着走,他顶多有点小聪明,但是他不具备当一个开国帝王的基本素质,德不配位,于是被更适合当帝王的刘秀取代了。

综合来说,在同样是皇室后裔的条件下刘玄没有刘秀有才能,没有刘秀有优良的品德,没有自己的军队,是各种势力的傀儡,当他不符合地方势力的需要时就立即被新的代理人刘秀取代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天下群雄并起。刘縯刘秀兄弟俩在舂陵起兵,由于当时实力较小,刘秀刘縯兄弟和绿林军合并,共同对抗王莽。后来,绿林军的将领担心刘秀刘縯兄弟权势太大,于是扶持军中的一个小将叫刘玄的人,后来还扶持刘玄关称帝,史称“更始帝”。

刘秀

  昆阳大战之后,更始帝对刘縯刘秀兄弟更为忌惮,在朱鲔和李轶的劝说之下,更始帝刘玄设计杀死刘縯。刘秀得知兄长被杀,心中悲痛,却深知刘玄也想杀死他以绝后患。因此刘秀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以打消刘玄的疑虑。最终,刘秀不仅没有获罪,反而得以封侯,只是被软禁在宛城。朱鲔和李轶多次劝说刘玄杀死刘秀,但刘玄并未采纳。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终于派刘秀行大司马北渡黄河,宣抚河北。刘秀离开宛城,对他而言,这是虎脱牢笼的机会。

刘秀

  可是,对于刘秀来讲,这是一次机会,那么对刘玄来讲,他为什么要给刘秀这个机会?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放虎归山吗?其实在刘玄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朱鲔和李轶两人都曾经激烈的反对让刘秀去河北,但刘玄并没有听取朱鲔和李轶的意见。刘玄做出这个决定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地,那么刘玄为什么会让刘秀去河北呢?

  1刘秀确实是最佳人选。更始政权攻下长安之后却得不到河北各割据势力的承认,急需派人是招安河北各势力。而派去的这个人要具备几个特点:1)必须是汉室宗亲;2)必须能力超强;3)必须有一定的威望。当时在长安的汉室宗亲还真不少,但最合适的还是刘秀。

刘秀

  2刘玄对刘秀确实有愧疚之心。当时刘玄听从朱鲔和李轶的意见,杀死刘縯,但刘秀不仅不生气,反而放下身段,对刘玄很恭敬,还向刘玄谢罪,这就让刘玄很愧疚了。虽然刘秀只是在演戏,但这戏演得也逼真。

  3刘玄并不甘心做绿林军的傀儡,不愿意听从绿林军将领的意见。刘玄在绿林军中只是个小官,绿林军各将领担心刘縯势力太大,才故意扶持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玄为更始将军,后来称帝。刘玄却不愿意完全听从绿林军的人的摆布,刘玄虽然杀死刘縯,但同样提拔了很多非绿林军的人,包括刘赐、曹竟等。最早向刘玄建议让刘秀去河北的是时任大司徒的刘赐,后来冯异建议刘秀交好时任丞相的曹竟,让曹竟支持刘秀去河北。本来刘玄就不想听从朱鲔和李轶的意见,再加上刘赐和曹竟两人的支持,刘玄才会放心疑虑,下定决心,让刘秀前往河北。

刘玄

  4虽然是放虎归山,但刘玄并不担心刘秀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刘玄是派刘秀去宣抚河北,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给刘秀一兵一卒,言而之意就是让刘秀用嘴遁说服各割据势力投靠更始政权。可想而知,此事肯定是困难重重。但对于刘秀而言,这是他唯一能离开宛城的机会,他也只能带着冯异、邓禹、姚期等几个人就去了。所以,刘玄并不会认为刘秀真的能够平定河北。在他看来,刘秀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就行了。朱鲔和李轶一开始激烈反对,后来也不再反对了,其原因估计也是如此,不相信刘秀能凭嘴遁平定河北。

刘秀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侍卫最后成为皇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一直具有鸿鹄之志。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刘秀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走到地位的顶点成为了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角色,但也有许多朝代,每个在每一代将会改变,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个王朝的核心是政治人物的皇帝,他们持有一个国家政权,也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甚至有人认为一个朝代的兴衰与主有很大的关系,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君主,其实他年轻的时候只是想当个保镖,却成了开国皇帝。

他就是汉代光武帝刘秀。他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新末,刘秀开始统治他的家乡,后来政权公开解体,最终被击败成为皇帝,称为东汉。当上皇帝后,他经历了很多战役,因为他想要完成统一大业,他也结束了关东等地的割据政权,也结束了军阀混战和割据局面。

他进行政治改革,整顿官场风气,优待工程,解放经济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等,国家开始繁荣起来。

其实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第九的太阳,和父亲的一代法官这么小的官员,不值得一提,在九岁的时候,他和他的哥哥和姐姐是一个孤儿,无助,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平民,甚至也曾是一个玩笑,但他没有杀死士气,总是想为我的国家服务,做一个忠诚的大臣。

这样的人虽无大志,却在东汉统一战争中取得了成功。在中国皇帝中,他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君王”和“定鼎帝王”称号的人。

首先,王莽扩招给了刘秀机会。

王莽篡政大肆的改革,将太学的名额扩了好几倍,而且还用公费让地方推举出人才到长安的太学学习。刘秀虽然是皇族后裔中属于远支旁庶一脉,但是毕竟是皇室的人,他去长安学习《 尚书》。这让刘秀见识到了天下的全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他以后的举兵打下了基础。

其次,王莽当了帝王以后,大肆的改革,但是没有考虑不到社会的承受能力,政策不切实际。并且触动了世家豪族的利益,又不能是的市井百姓所接受;再加上水灾,旱灾等天灾的连续肆虐,是的全国哀鸿遍野,百姓苦不堪言。最后使得有数十股农民起义的队伍反对王莽政权。到最后世家豪族也纷纷站出来倒莽,顿时天下大乱。这时候刘秀其兄广结天下豪杰,倾尽家产四处交友欲乘乱起兵成大事;刘秀为人谨慎,确认天下确实乱了,才同其兄起兵反莽。

其三,刘秀征战无数,任用能人,能察纳雅言,虚心听劝谏。麾下有“云台二十八将”,军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而且把王莽政权推翻后,剩余的农民起义军还没有消失,还把新政权的汉帝杀了,在当时有能力的皇室势力也就还剩刘秀了,在把赤眉军灭了自然的就当上了帝王。

第四,刘秀当上帝王以后,并没有像刘邦学习滥杀功臣,而是分封各地,减轻赋税,拒绝了进攻匈奴的建议,而是一心把重心放在了民生的恢复上来。他还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所以刘秀才能当上东汉帝王,开创“光武中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13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