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吕不韦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死的

《大秦赋》吕不韦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死的,第1张

《大秦赋》中的吕不韦,从一个商人到位极人臣的丞相再到权倾朝野的仲父,一步步走向了功高盖主自以为是的地步,最终饮毒酒自尽,落得悲惨下场,这和他商人的本性是分不开的。

吕不韦不管在哪个阶段,都一直秉承赚得盆满铂金为准则,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实质是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尤其是秦异人死后,少年嬴政继位初期,吕不韦一人独断专行所有国家大小事宜,完全不考虑嬴政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嬴政实际上是臣,吕不韦才是君。

秦异人死之前,立嬴政为太子的同时,封吕不韦为嬴政的仲父,和太后赵姬一起代管朝政直到嬴政成年。此举虽然有利于秦国稳定和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大隐患,成年之前的嬴政几乎没有任何权利,比他的爷爷和父亲还要惨。

正式上任仲父后,吕不韦首先就是把朝中所有重要位置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注意哦,他是直接替换的,根本没有取得嬴政的同意。然后截留所有的奏折不让嬴政接触,所有大小事宜皆由吕不韦一人说了算,开始的时候吕不韦还会和嬴政商量一下,后面直接先斩后奏甚至都不让嬴政知道。

两件事足以说明吕不韦的独断专行。

第一件事:恰逢粮食丰收,一切准备妥当,秦国又到了兵出函谷关扩张土地的时候了,吕不韦随即命令上将军蒙骜、麃公分别率兵攻打赵国、魏国。大军已经出了函谷关,吕不韦才来禀报嬴政,是时候出兵扩土了。

嬴政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但也只能说仲父做得对,都是为了秦国。

第二件事:出兵扩土的同时,吕不韦私自决定废止秦国沿用已久的斩首之功的法令,就是按照斩杀敌国的人头来论功行赏。吕不韦的本意是想多多吸收他国流民和降军广耕农田,大力发展农业,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凯旋归来的麃公就恰好撞在了吕不韦的枪口上,他斩敌三万余人,严重违反了吕不韦颁布的新政,尽管麃公战功赫赫,吕不韦当朝决定罢免麃公一切爵位,收回兵权,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和嬴政商量过。

麃公是目前秦国仅有的三个上将军之一,一共为四位秦王征战过,可以说是秦国的元老级人物,就这样被吕不韦一人当场罢免,嬴政也只是沉默以对,还表示仲父做得对,此时的吕不韦已经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吕不韦不仅独霸朝纲,还招揽天下才人为自己著书立说,他要写一部古今未有的帝王治国之术,他要嬴政亲政以后完全按照自己所著之书来治国理政,他把自己当成帝王中的帝王了。实际上,此时的吕不韦为自己赚得盆满铂金,并无统一天下的意愿,所以,他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李斯曾经劝过他,君始终是君,臣始终是臣,臣可以为王做事,但不可以替王决断。但已经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哪里听得进去,他始终觉得自己目前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吕不韦的才能只适用于秦异人执政时期,并不适合嬴政,因为嬴政是要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只有李斯才能辅佐嬴政,作为荀子最出名的两个弟子之一,李斯拥有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的经天纬地之才,更懂得君臣有别的道理。

所以,吕不韦对嬴政来说是多余的,甚至是个很大威胁,在嬴政逐渐掌握政权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吕不韦,风烛残年的吕不韦终究明白了君臣有别的道理,丞相的职务被罢免,势力全部铲除,最终自己喝毒酒自杀,了却残生。

吕不韦的下场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的时候如何展现自己的能力比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现适当的能力。通俗点讲,就是不能抢活干。

秦王嬴政最痛恨的两个人,莫过于吕不韦与嫪毐了。

最初吕不韦为了摆脱赵姬的纠缠而将嫪毐送进宫中,此时对于嫪毐而言,吕不韦是有着再造之恩。后来随着嫪毐的崛起,两人又成为了政治对手。此时此刻的吕不韦恨不得将嫪毐赶尽杀绝,最终吕不韦如愿地铲除了政治对手嫪毐,史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根据司马迁的这句话,可以断定当时的相国吕不韦是参与了对于嫪毐的平叛,但实际上这句话存在着两个很大的问题。

其一是在《史记》当中,大多数是没有标注标点符号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上的标点符号,基本都是后人自己添加的。在这些后人添加的标点符号当中,大多数是"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只有少数是标注"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一个标点符号之差,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按照第一种划分的话,平叛只有两个人;第二种分法的是就是三个人。

第二个问题便是这个相国是不是就是专指吕不韦,毕竟当时的昌平君也是秦国的相国之一。

所以问题还是回到了关于标点符号的标注上。为了考究两种标注方式的对与错,首先得先明确,在《史记》当中出现"官职"+"姓名"(即姓名前冠注职务或爵级)的情况多吗?如果多则代表第一种标注是对的,如果少或者没有出现,那么则表示第二种方式才是对的。

事实上,在《史记》当中,"官职"+"姓名"的现象,在该书中是非常普遍的存在。例如,李全华先生标点本《史记》说:"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蛟将军击赵"、"大良造白起攻魏"、"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这些记载无不显示《史记》当中"官职"+"姓名"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这也恰恰证明了"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当中的相国指的是昌平君而非吕不韦。

随便一提的是,很多人会质疑昌平君相国的身份。在大多数史料记载当中,关于嬴政当政早期,相国都貌似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便是吕不韦。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不认可昌平君的身份。要想知道昌平君是不是相国的话,首先都了解秦国的相国制度。

在战国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各国的相国有且只有一个,秦国也不例外。但是这种情况在秦武王时期发生了改变,据《史记》记载:"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同页还有"严君疾为相"、

"楼缓为丞相"的记载。甚至是嬴政当上了秦始皇之后,也是设立了两个丞相,史载"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乃至于到了秦二世胡亥时代,也仍然是"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由此可见从秦武王时期开始,秦国就开始执行起了"左右丞相"的制度。

当然比起大名鼎鼎的相国吕不韦,这位相国昌平君则显得默默无闻。

这主要是跟司马迁的写作习惯有关,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特点是:所记载的都是根据需要出现的人物,或者是当时非常著名或有影响的人物。有些人物虽然贵为丞相,但当时没有多少作为,或者没有必要提及,也就只是提个名,有的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

这位昌平君在历史上并没有很大的贡献,其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参与对嫪毐的平叛,也正是如此很多人并不知道昌平君相国的身份。自然而然,当"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句话出现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位相国是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是阳翟(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大商人。在经商的来往中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家中积蓄了千金的财富。

不韦用政,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骨肉,布惠於民,广交宾客,招贤纳士,收李斯为舍人,收郑国以修水利,用蒙骜为将军,出兵攻打韩、赵、魏,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收魏二十城,置东郡,迁卫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作为附庸。拓地数千里,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有喜宾客和著书立说之风。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齐招天下贤士,给以厚禄,至食客三千。是时荀子等人已著书布天下,不韦便使宾客人人各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号曰《吕氏春秋》,亦曰《吕览》。《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它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集先秦各派之学说,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集中表达了吕不韦的政见,为秦统一天下打下思想基础。相传书成后,悬于国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可见此书之谨严。《吕氏春秋》更为有价值的是保留了先秦农书的重要部分。该书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专讲农业的。它不仅论述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方面的政令,还讲了很多农业技术问题。提倡力耕疾作,精耕细作;重视农村,适令播种;加强农田管理,间苗、锄草、灭虫;实行台田,排水洗土,治理盐碱以及重视农具改革等。当时牛耕、铁耜虽未普及,但是已被使用,先进的生产耕具,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农》等四篇论文,应视为我国现存的最古的农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秦国的不断崛起,让山东诸侯为之恐惧,于是在纵横家的奔波下,他们选择了合纵抗秦,而秦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又运用连横的外交手段化解合纵攻秦的威胁。

战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五次合纵攻秦事件(后续我们会详细分析这五次攻秦战争,这里先说一个大概和结果)。

前三次的发起人分别是是公孙衍、孟尝君以及苏秦,合纵攻秦的结果除了第一次外,其余两次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第四次、第五次的发起人是信陵君和庞煖,第四次是合纵攻秦的大胜,第五次是对秦国威胁最大的一次,但都没伤到秦国根基,此外,这两次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组织抵抗六国的实际操刀者是秦国的丞相吕不韦。

说起吕不韦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奇货可居,那么吕不韦只是投机取巧的大商人?不,他还是很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千金谋国的吕不韦对秦国有何贡献?历史上5次合纵攻秦他扛住了2次,我们本篇就来讨论一下身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吕不韦。

吕不韦灭东周。

吕不韦奇货可居帮秦庄襄王坐上了秦王的宝座,但是这个秦王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他在位的三年中,吕不韦是丞相,但秦国的这三年里,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都是吕不韦,而不是秦王,换句话说,秦庄襄王继位时已经托付了整个秦国给吕不韦。

秦国是一个按功受爵的诸侯国,吕不韦通过扶持秦庄襄王,而坐上了的丞相之位,让很多秦人不服气,那怎么能让让秦人信服呢,只能用功勋说话。

说来也巧,正在吕不韦很惆怅的时候,机会却来了,这个机会是东周公给他的,因为仅有弹丸之地的东周竟然响应了楚国想要伐秦的号召。

结果,诸侯国都没出兵,东周公却闹了一个笑话,吕不韦正愁着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乎,在这场闹剧下,吕不韦就把东周给灭了,这次战争,吕不韦可以说赢得丝毫没压力,但是接下来的两次没那么容易了。

吕不韦抵抗信陵君的合纵攻秦。

公元前247年,秦国加紧进攻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援魏国,振臂一呼拉,扯起了山东诸侯合纵抗秦的大旗,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信陵君把秦将蒙骜打的节节败退。

秦军一直败退到了函谷关,这让吕不韦很是恼火,但毕竟联军锋芒毕露,吕不韦便让秦军依据天险屏障坚守函谷关不出,信陵君率领的联军最终止步于此地。

说来也巧,这一年正是秦庄襄王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看着勇猛的信陵君,吕不韦和秦王一合计,还是采用离间计吧,于是一条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消息,就从咸阳出发了。

吕不韦此次的离间,代价虽小,但效果却很明显,因为成功地结束了信陵君的政治生涯,被魏王夺了上将军印的信陵君,整日与酒色为伴,四年后抑郁而终。

吕不韦化解庞煖的合围咸阳。

魏无忌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秦庄襄王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此后秦国的十余年,开启了”仲父“吕不韦执掌秦国的新模式。

离间了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之后,吕不韦觉得东出已经没有阻碍了,于是命令蒙骜,加紧对山东六国城池的占领,据不完全统计,蒙骜前前后后占领的城池比白起还要多,大概有90多座。

公元前241年,韩、赵、魏看着强秦嚣张地攻城略地,深感惶恐,于是在赵国庞煖的组织下,五国合纵伐秦的队伍又被拉了起来,庞煖此人非常不简单,因为他想到了一条前人都没想到的攻秦计划。

那就是绕过函谷关,直接进攻秦国的咸阳,说起来也是,既然函谷关不容易打,换条路不就行了,这次绕路的结果就是庞煖率领的联军直接到了咸阳的大门口与吕不韦率领的秦军相遇了。

吕不韦分析联军弱点,决定从楚国开始各个击破,但是楚国的春申君一听说秦国要来先打楚国,立即带着楚国士兵灰溜溜地跑了,你没看错,是镇跑了,并且还是偷偷摸摸地迅速跑了,吕不韦和庞煖对此竟都不知道,可见这个春申君多么可笑,也就是因为楚国的临阵逃跑,让联军陷入了被动,随即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争吕不韦带出了以后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两位大将王翦、李信。

飞鱼说:

吕不韦只是投机取巧的大商人?不,他还是很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千金谋国的吕不韦对秦国有何贡献?历史上5次合纵攻秦他扛住了2次,可以说秦国在权臣吕不韦的管理下,不仅没有呈现出倒退,还在继续一如既往地强大着。

相比较白起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吕不韦则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什么是义兵呢,说白了就是不以杀敌人为目的,而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蒙骜攻的城虽多,但杀的人却不多的原因所在。

吕不韦当政的十余年,秦国也没有在战争中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一定程度上,吕不韦对战争中该怎么实行”人道主义“很有贡献(《吕氏春秋》记载: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吕不韦还有组织门客编纂了一部宏伟巨著《吕氏春秋》,这本书不仅汲取了各个学派的有点,而且也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但是秦始皇嬴政对此书十分排斥,这也就导致了无法看透这本书中所记载的精华部分。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极为短命,其实也是因为商鞅那一套为战争服务的变法,无法全盘应用于统一后的秦朝,需要变通才能长治久安,而《吕氏春秋》则提出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思想能极大的缓和治理国家中出现的矛盾,让百姓获得休养生息,也更有利于统治,只是嬴政没采用罢了。

吕不韦替秦国拿下了魏国的东郡。吕不韦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便想要出兵赵国。虽说赵国离秦国最近的地方便是赵国的太原郡,但是每次当秦国打下太原郡后,赵国总能打回去。所以,这次吕不韦便想要亲自拿下太原郡。

吕不韦派自己的爱将蒙骜进军太原郡,而王龁军则是向北上党进军。王龁军因为当时进军北上党的时候,赵国并没有多少兵马,所以比较顺利。但是蒙骜进军太原郡的时候,吕不韦曾料到不会太顺利,甚至还有可能会功亏一篑,但是吕不韦为了让蒙骜立功,也就没办法了。

不过,吕不韦的担心有点多余,当时的蒙骜只用了三个月便将太原郡收入囊中,威震天下。因为这个功劳,从而导致吕不韦更加有底气,而蒙骜也是秦国的主将。而吕不韦当初行商时,对于天下间的山川地势很熟悉,因此吕不韦制定出的战略,和他当时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等到信陵君去世后,吕不韦更是松了一口气,随即便让蒙骜出战魏国的东郡。

在此期间,秦国还和燕国结盟,而燕国当时最希望看到的便是秦国出战三晋,因此当看到秦国出兵后,燕国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甚至将燕国的太子送到秦国做质子。而秦国大将蒙骜在这次的战役中,顺利的拿下了魏国的东郡。

不过,当时的燕赵之战中,燕国惨败。当时的燕军并没有如秦国之愿牵制住赵国,等到一年之后,赵国的庞煖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时,蒙骜在这次的战役中败给了庞煖。不过,当时吕不韦因为拿下了东郡,所以当时的名声并不亚于当年的商鞅和魏冉等人。

而当时吕不韦之所以会得到东郡这块地方,也是因为当时的东郡面积很大,如果想要管理好的话,需要庞大的军费支持,而吕不韦作为商人,同时还是富甲天下的商人,自然有能力管理好这片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3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