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汉朝虽然没有科举制,但是他们有比较完善的察举制。察举制在运用初期确实给当时的朝廷推送了一批有才之士,所以汉朝的能维持江山如此之久。首先察举制就是由朝中的一些官员或者各地方官员向朝廷推送一批优秀的人才。然后由朝廷对其进行考试,如果有真材实料,那么就可以被朝廷中用。当然察举制的分类其实有很多,比如征召、推举等等,所以人才的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的。
为了防止各大官员随意推举人,所以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它的考试科目都是有范围的,但是总体来说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而且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说这样的方式还是比较公正的,它能选拔出一些真正的人才,而且可以根据他们考试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职位。而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就是孝廉,其实一开始这一科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为官者先为人,所以慢慢孝廉成为了必考项。孝廉这个词从字面就能理解,一是要孝顺父母,毕竟古代将孝道看得很重,所以这无疑是考察人品的重要因素。二是要清正廉洁,毕竟入朝为官,只有做到了清正廉洁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所以一般拥有这两种品格的人都会被推送到朝廷,然后由朝廷给予审核。而在当时绝大多数人才也是通过举孝廉才被选拔出来的。
所以总的来说,察举制还是一个比较有用的选拔制度,它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给更多的百姓出头的机会。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察举制就慢慢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从而被淘汰了。
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就是考察推举,
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到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汉代另外一个选官制度叫举孝廉,由于汉代以孝立国,这点从汉代各个皇帝的谥号可以看出,比如汉文帝谥孝文,汉武帝谥孝武,除了极个别几个外,谥号中都有孝字所谓孝廉,就是道德极好的人一个人被举为孝廉,这个人在这个地方肯定要是公认的道德品质最高尚的人举孝廉是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说官出太学的影响吧,由于汉代教育还未普及化,所以能上得起学的人只限于地方豪族和朝廷大员的族人,由于汉代大部分官员出自太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些家族世代为官的现象,就是晋代史书上所说的门阀
举孝廉这个制度,举的是好人,而好人未必是能人,也就造成了这类出身的官员背起四书五经来眉飞色舞,而到了具体事情上却一筹莫展的现象
总的来说,在汉代做官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唐代开始正式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被废除。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贫富、门第,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进入官场。而汉代选官则有以下不同:
1选拔方式:汉代选官主要是通过举荐和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而非通过考试。官员的选拔主要由皇帝或官员互相推荐而定,这种选拔方式对于贫富门第差异不太公平,因为只有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够得到推荐。
2选拔标准:汉代选官的标准主要是以品德为重,重视官员的品德和才干。而科举制则更注重文化、学问和知识水平,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3选拔范围:汉代选官主要是在皇帝和官僚之间进行,而科举制则更广泛地选拔人才,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地区。
综上所述,科举制和汉代选官在选拔方式、选拔标准和选拔范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科举制的实施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进步;而汉代选官则更加重视官员的品德和才干,但对于社会流动性的促进则相对较少。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