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清朝末年为什么选择了民主共和而不选择君主立宪呢??要辩论呀最好充分呀!谢谢大家!

中国在清朝末年为什么选择了民主共和而不选择君主立宪呢??要辩论呀最好充分呀!谢谢大家!,第1张

汪精卫可谓一语中的:所谓权力发动之根本,其实就是军队。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古今中外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枪杆子在谁手里,谁就是最高统治者。要想夺取政权,必须抓住枪杆子。

军队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主要成分,也是公共权力的最终来源。民主政府的成立也必须以军队国家化,服从民选***为先决条件。华盛顿打赢独立战争,将兵权交还议会,立志不做皇帝,美国才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无论哪个总统上台,军队都听总统的。玻利瓦尔也想学华盛顿功成不居卸甲归田,怎奈南美民智未开,国情不同,他的退位让贤只引得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倾轧未已,闹到国家分裂为止。

诚如革命党人所言,真立宪必以流血得之。就以宪政母国英伦为例,是诺曼男爵的利剑逼约翰王在《大宪章》上签字,是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打败了国王军,送查理一世上断头台,又是苏格兰驻军司令蒙克发动兵变,拥立查理二世复辟。如果只靠议员们递个请愿书通过个法案就能建立宪政,也就轮不到克伦威尔蒙克们粉墨登场了。光荣革命号称不流血,实际上也是以武力为后盾,不然何以威廉玛丽不愿赤手空拳,非要带一万二千兵士登陆,何以军队总司令一倒戈,詹姆士二世就逃亡国外?革命后议会通过《兵变法》,牢牢掌握了兵权,有了底气,才敢把国王变成统而不治的虚君,让内阁对自己负责,开创了君主立宪制。法国更无需赘述。日本天皇在维新前就是幕府将军的傀儡,因为兵权不在朝廷在幕府。萨长土肥的维新志士推倒幕府,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维新政府,拿天皇和公卿来充门面,实权仍操于维新党之手。所以说明治天皇大权独揽发动了明治维新乃是对历史的无知。江山又不是天皇打的,让他当个签字盖章工具就够了,他凭什么坐江山?后来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名义上大权尽归天皇,实则是为藩阀元老军部假借圣意发号施令提供便利。直到战败后,军部被更强大的美军打垮,在麦帅主导下,颁布了和平宪法,日本才真正民主化。现在日本自卫队实行“文民统治”正是为了避免重蹈军部操控政权的覆辙。普鲁士王国的前身是条顿骑士团,国王和容克军事贵族统治着国家,号称“其他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军队拥有一个国家。”1848年革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推举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皇帝,国王根本不鸟它。因为这个议会无兵无权,接受其拥戴只能受制于人。威廉一世要自己以武力统一德意志,登上皇帝宝座,才坐的舒坦。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立宪也是半吊子,实权仍在皇帝和总参谋部,一直到一战战败帝国覆灭。

而专制君主自己推动的统统是假立宪,因为谁也不肯把最重要的兵权交出来,最后只能是一场闹剧。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革命后被迫立宪,但于召开国家杜马前单方面制定了“基本法”,规定自己仍掌最后决定权,结果危机一过,国家杜马就被一脚踢开。土耳其1876年的立宪也是如此。议会召开不到一年,就闹得乌烟瘴气,被苏丹哈立德一世解散,直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一战后,政权又落到枪杆子最硬的凯末尔手里,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专制君主是不会真心放权的,朝鲜李朝高宗李熙甚至在国家危亡关头还要委托统监伊藤博文查禁立宪派组织,声言:“伊藤是日本的元勋,有权有能,向朕谏言无失君权。我国臣民要设立议会,削弱君权,是何处事?”宁可亡国,绝不立宪。即使君主本人有意立宪,身边的权贵官僚既得利益集团也会竭力反对。君主立宪不但要制约君主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制约政府的权力,将行政权置于立法权监控之下,这是习惯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权贵官僚万难接受的,会影响到他们的根本利益。戊戌变法时,内阁学时阔普通武奏请行宪法而开国会,廷议不以为然,光绪决欲行之。大学士孙家鼐谏曰:“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矣。”戊戌的血腥镇压证明:任何意在效法西方而向“民有权而君无权”目标的政治改革,都是当时权力体制最终所不能容忍的。

具体到清末民初,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大大削弱了清廷的中央集权,地方督抚握有相对独立的兵权财权。甲午、庚子的战败又极大打击了清廷的威信,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更驱使大批知识分子疏离朝廷而倾向革命。清末新政虽使垂死的清王朝焕发出一线生机,但人类历史最吊诡之处在于,在压迫最深时不会出现成功的反抗,反而在压迫有所减缓时出现成功的反抗。压迫者的心肠开始变软而压迫制度的惯性仍在起作用,被压迫者有了新的期望却屡屡受到挫折,压迫者开始收敛其爪牙而被压迫者却伸展开了腰肢。这时,成功的反抗最有可能。 托克维尔指出,其实,革命并不是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发生的,往往是在一个制度开始自我修正的时候,就是铁幕被打开的时候发生的。因为这往往是一个政权或制度最脆弱的时候。清政府预备立宪,收地方权力于中央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杀不了袁世凯让摄政王载沣意识到地方督抚坐大之势的严重。他任用载涛、载洵、铁良一帮满洲亲贵出掌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禁卫军等,意图重新夺回兵权,而这些人又大多没有执掌兵柄的能力,更干不过袁世凯的北洋军。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毫无威信,号令不行,就在于他没有一兵一卒,又缺粮少饷,只是个各方势力均势下推出的空头政府。政权最后落到手握北洋精兵的袁老三手中,乃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正因为当时军队是袁世凯和地方军阀的私属而非国家军队,宋教仁等的宪政梦想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袁大头称帝,张勋复辟,天下人皆知军权在手的他们不会真心搞君主立宪。袁、张最后也是被部属同袍的背叛打倒的。其后的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因兵权在段祺瑞吴佩孚之手,也只好老老实实做个“虚位元首”。孙中山在南方的“护法军政府”,如莫荣新所说亦是个“空头之政府”,他痛定思痛,才决心自建党军,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盖光耍嘴皮子永远当不了权也。汪精卫斗不过蒋介石,王明斗不过毛泽东,皆因未掌握枪杆子也。

有人说清末君宪未成是因为满清乃外族政权,汉人民族主义萌发后无法认同。假设近代是汉族王朝如宋明,说不定能立宪。宋穿明穿架空小说里,也常安个君主立宪的光明尾巴。这只是愤青YY,不可当真。对比世界诸君主立宪国的历史,中国无论哪朝哪代都不具备人家的条件,而不是像明粉YY 那样,明朝的政治制度超前发展,在往前一步就是君主立宪。

明朝的政治体制离君主立宪不止十万八千里,在此恕不赘述。指望明朝皇帝、权贵、官僚能大公无私地让权于议会,实现真正的君主立宪,无疑是痴人说梦,世界宪政史上尚无此先例。即使明朝要搞君主立宪,根据中外历史的经验,除非像1932年的泰国那样发生军事政变,但那建立的是军人政府,也是个半吊子立宪,跌跌撞撞七八十年,至今民选政府还要看军队的脸色。而宋明王朝偏偏又是重文抑武的,军人想发动兵变难上加难,如苗刘之变、左良玉之乱都发生于国家危亡之时,而且无一成功,适足以造成内乱耳。赵构之所以强于朱由崧也在于他能驾驭岳飞韩世忠等武将,整个南宋王朝仍听他的,故能割据东南半壁,与金国对峙一百余年。明朝盛世兵权一直由皇帝本人牢牢把持,也就没人能架空皇帝。杨廷和要调兵镇压山西一次小规模民变,还要向嘉靖皇帝再三请示。张居正交结武将戚继光,也成为他日后的一大罪证。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之所以不能动摇皇权,也因军权不在彼手,顶多能指挥一下太监组成的“净军”。如上所述,连德日泰的二元君主立宪,也是以君主和军队紧密结合,军部控制政府为前提的,实质不过是军政府的一种形式,而这是宋明制度下绝难允许的。况且中国历史上也从无长期“虚君”的传统。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做皇帝是政权还未稳固,不能授人以柄。等到外敌尽灭,时机成熟,自有人来张罗加九锡、劝进、禅让一大摊子事。不能指望曹丕司马炎们不做皇帝,去整“君主立宪”,多尔衮的下场就是明证。倘若南明反清成功光复河山,坐江山的也必定不是永历小儿而是李定国郑成功或别的什么人,没有人傻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江山让给别人坐,而暂时坐别人打的江山的都是傀儡。前有项羽放逐义帝,后有朱元璋淹死韩林儿。信老李老郑会将天下原物奉还朱明后裔,还不如信关东军会听任溥仪真正君临满洲国。就算李定国郑成功自个儿一心忠于大明,不愿篡逆,“功臣的功臣”为了自家富贵,也会逼他们黄袍加身。孙可望、吴三桂之败,就在于称帝过早,大敌当前,天下远未平定就急匆匆坐上龙椅过一把皇帝瘾,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也。其实南明诸帝均系反清势力打出的旗号,并不能自主。所以鲁监国有心与隆武议和,退居皇太弟,却被手下强行阻止。隆武一意北伐,却处处受制于郑芝龙,终被清军擒杀。永历被李成栋、孙可望们挟持的惨状,更不待言。

现存的君主立宪国家,君主多半被赋予宗教领袖色彩,才能担当象征性国家元首。英王是国教会首脑,日天皇是神道最高祭司,泰国、柬埔寨、不丹国王有佛祖加持,中东王权更靠真主护佑。中国没有一种全民信仰的宗教,连儒教的真实影响力都有限,缺少宗教色彩的中国“天子”,在民智日开的近现代社会能镇得住谁?

总之,不是皇帝没权,政府有权就叫君主立宪。君主立宪的真意在于“主权在民”,人民选举出的议会掌握军权、财权、立法权、人事权等国家的核心权力,将政府置于议会、法院监督制约之下,令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运行。舍此,则只会是尼古拉二世、哈立德一世骗人的假立宪,或日德泰的“军主立宪”。枪杆子属于人民,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民主禅让制度是我国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相传尧老了就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禹后来却把位置传给儿子,从此禅让制被破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禅让制被破坏,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奴隶社会开始,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学生还要知道: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东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项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B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C项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D项是奴隶社会的灭亡,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私天下代替了公天下,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进步,是中国有阶级社会的开始。

3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这个人是禹,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什么朝代

夏朝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

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

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 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尽管在现在看来是十分野蛮和 荒谬的,但在当时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首先,由 于奴隶可以提供剩余劳动,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掉,而 是用于从事生产,这就减少了对劳动力的破坏,有利于生 产发展。

其次,由于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大批的劳动力集中 在奴隶制国家或奴隶主个人手中,就可能组织较大规模 的生产,进行大量的简单劳动协作。这种简单劳动协作, 是建立在使用金属工具的基础上的,因而大大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

第三,奴隶制给农业和手工业在更大规模上的 分工提供了可能。 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 就已在农业生产上使用青铜工具。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 禾、麦、黍、稷等记载谷物种类的文字。

当时的农业和畜牧 业已很发达。各种手工业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兴盛 起来。

殷墟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鼎”制作精美,重达875 千克,表明当时的青铜手工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技术水 平。其他手工业,包括酿酒、纺织、采矿、造船等均有很大 发展。

第四,奴隶制促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在当 时,这种分离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发 展。 在奴隶社会,发明了文字,产生了历法、几何学、三角 学、物理学、医学、水利、冶金、纺织、制陶等技术,哲学、法 律、艺术都发展到较高水平。

总之,奴隶制在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奴隶制创造了比原始社 会更高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对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发展,起到了历史推动作用。

奴隶制虽然把社会生产力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它对 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很大局限性。这是因为: (1)奴隶对非人的生活和强制劳动非常憎恨,没有劳动积 极性,经常以怠工,破坏生产工具,虐待牲畜等方式进行 反抗;奴隶主则只让他们使用最粗笨,最不易破坏的工具 劳动,这就阻碍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的发展。

(2)奴 隶主的残酷剥削和虐待使大量的奴隶过早夭亡或残废, 大批奴隶逃亡,这就破坏了劳动者这一社会的基本生产 力。(3)奴隶制造成了鄙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和社会风气, 破产的小生产者宁愿靠施舍过活,也不愿为奴隶主劳动。

奴隶制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又必然 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奴隶制占有制的生产关 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必然表现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 级斗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奴隶制 最终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奴隶制 slavery 产生于能产生剩余产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当时认为合法的拥有和控制制度。 在典型的奴隶社会中,法律确认奴隶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

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早期的奴隶主要来源于异族战俘。

习俗上禁止本部落成员奴役其他成员。后来本部落以外的人可以充当奴隶的制度建立后,有时本部落成员中也有被充作奴隶的,但常作为一种惩罚,如无力还债的负债者和判刑服罪者。

英国社会学家霍布豪斯认为,在文化演进的初级阶段,如在低级狩猎部落里,是没有奴隶制的。只有技术发展到一个劳动者能生产出超过他本人所需的剩余财富时才能有效地使用奴隶,所以奴隶制的出现常限于一个相当发达的农业社会里。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B

试题分析: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成立,被推举为主席的是张澜,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中国***通力合作的参政党,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选举和推举区别为:候选人范围不同、方式不同、参与不同。

一、候选人范围不同

1、选举:选举的候选人范围有限定,选举者是一批人,而非一个人。

2、推举:推举的候选人范围没有限定,可以是一批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二、方式方式不同

1、选举:选举的方式为通过客观的考试而被选中。

2、推举:推举的方式为通过他人的推选。

三、参与不同

1、选举:选举是选择自己被选或自荐,自身参与其中。

2、推举:选择者是选择他人,自身不参与。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70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3)代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名称春秋时间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历史特征奴隶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社会特点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孙中山

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故常以中山为名。孙中山先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共和制度,后段祺瑞又继续破坏共和,为了挽救共和,孙中山先后进行了大量努力,如发动二次革命、组建中华革命党、发动护法运动等,但均未能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5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