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疗法的穴位有多少个

手穴疗法的穴位有多少个,第1张

手穴疗法的穴位有多少个 手穴疗法一共20个穴位

手背十五穴:

1、全头痛穴2、前头痛穴3、头顶痛穴 4、偏头痛穴 5、后头痛穴 6、眼痛穴 7、肩痛穴 8、颈项痛穴 9、咽喉痛穴 10、胸痛穴11、脊柱痛穴 12、腰腿痛穴 13、坐骨神经痛穴 14、踝痛穴 15、会阴痛穴

手穴疗法的穴位

手掌五穴:

16、咳喘穴17、胃肠痛穴 18、夜尿穴 19、足跟痛穴 20、感冒点穴

按摩手穴治疗疾病法

中医认为手部经络穴位丰富,既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及其穴位循环与分布,又有十四经的沟通联系,众多经外奇穴的分布,手穴能治疗全身疾病。

 通过按摩手上的穴位,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常见病,是一件方便、经济而又无副作用的事!

 手是一个全息元,刺激相应的穴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 循环系统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突出的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主要与中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液体调节功能猕乱有关,也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嗜烟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主要由于肝肾阴阳失调所致。

 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高血压要首先按压阳溪、合谷、落零五穴及整个血压反应区。手法是用力按压。用一根一束的牙签强刺,会获得更高的疗效。

良好的心脏功能, 是保证血脉通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必须加选手心的心包区,手背的腕骨穴的按摩、刺激才奏效。

 在体检或是定期检查时, 如 果医生说你的血压高, 应立即开始做穴位疗法,用牙签刺激穴位,按摩穴位,很快血压就出现下降。每天坚持治疗, 血压会持续逐渐下降。

按摩的穴位:腕骨 、血压反应区、 零落五、心包区、合谷、阳溪

 低血压

 通常收缩压在100 毫米汞柱以下, 便为低血压, 底血压者往往血管收缩力差,血流不畅。因此,血液不能流到毛细血管的每个角落,以心脏为主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从而出现低血压特有的症状: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手脚冰凉、耳鸣等。

 具体治疗方法:在治疗低血压时,需选择与心脏关系密切的心经、心包经及与心包经关系很密切的三焦经上的穴位。取手腕掌侧的神门、太陵穴,手背的阳池、中渚穴,这四个穴位都是治疗低血压很有效的穴位。

 另外,还可加取手心的心包区和手背的血压反应区,这两个区带也是治疗低血压敏感区。常时间慢按揉、轻捻搓。刺激要领是柔和而轻松。

 按摩的穴位: 血压反应区、 中渚 、 神门、 太陵、 心包区、阳池

二. 消化系统

 便秘

 便秘是食物滞留肠中,其中的水分被过多吸收而引起的。如果排泄不畅,废物滞于肠中并被吸收进入血液,一定会引起各种内脏功能失调。

 具体治疗方法:请伸开您的五指试试,用力撑五指,也许会感到中指和食指间胀痛吧,胀痛部位是第二二间穴,该穴利于通便,伸五指这里出现胀痛,就是反映便秘的症状。按压第二二间穴。能促进通便, 在按压揉搓该穴的同时,加揉食指的大肠穴和手碗的神门穴。

 只要揉到好处, 即使是顽固的便秘,也能很快治愈。

 按摩的穴位: 第二二间 神门 大肠 

腹泻 

 通常腹泻是因为胃肠消化功能不良,吃下的食物在肠内发酵所致,因此,欲止住腹泻,必须很好地提高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具体治疗方法: 下痢穴是特效穴中的特效穴, 用手指用力按压此穴,便意会立即消失。出现严重腹泻时,刺激此穴, 症状也会减轻。

 此外,食指的大肠穴,小指的肾穴,手背的外劳宫穴,手掌的的健理三针区等对治疗腹泻也很有效。

 按摩的穴位: 外劳宫、 下痢点、 大肠、 健理三针区、肾穴

 消化不良  

 胃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是人体的能量之源、精力的基础。即使平时很健康的人。因莫种原因得了胃病,身体很快会变瘦,声音也往往变小,为了应付繁忙的工作和充实地度日,保护好自己的胃,使胃处于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消化不良的区带是手心稍下的健理三针区,因为该区是提高以胃肠为主的各种内脏功能的特效区带,如给予充分的刺激,一定会提高胃肠消化能力和整个内脏的功能,再加刺食指根部附近的三间穴、食指第一关节掌侧的大肠穴和合谷穴,胃的消化功能就会不断提高,温暖这些穴位,香烟灸最好。

 睡前身体松弛时, 用香烟灸 8-10 次。 不知不觉便会忘记胃的位置,同时会感到精力充沛、活力洋溢。

 按摩的穴位: 三间、 健理三针区、合谷、大肠

胃痛和胃溃疡 

 吃了太凉、腐败和不好消化的食物,或过饱,过饮时, 第二天肚子发胀,恶心,同时出现胃痛。胃痛得严重时, 甚至发生休克,这就是胃痉挛。当突发胃痛或胃痉挛时, 为了止痛,最好采用穴位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治胃痛最好的穴位是胃肠穴点,手心稍下方的胃肠穴,它与胃和肠有密切的关系。如按压刺激此穴,可以抑制胃肠功能。具有止痛的效果。,同时按压手背拇指根部稍靠下的落零五穴,也很有效。

 治疗胃溃疡的穴位: 胃肠穴, 手背的胸腹区,食指上的前头穴, 中指的中魁穴,每天用香烟灸这些穴位 7- 14 次,能抑制胃酸分泌。所以胃的情况会渐渐变好。

 按摩的穴位: 胃肠穴、落零五、胸腹区、中魁、前头点。

痔疮

 一般的情况下, 静脉血管中有静脉瓣, 可以防止血液返流。 不知为何,只有肛门静脉没有瓣, 造成血液返流,淤滞。血液长时期淤滞,这一部分便因淤血而鼓起。 甚至破例出血, 所以治疗痔疮的要点,应放在提高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上。以促进血运,防止静脉血液滞流。

 具体治疗方法: 用香烟灸会阴穴, 由于使肛门括约肌受到锻炼, 提高了肌力,所以能很好地止住出血。 每天早晚灸 15 --30 次,一定要耐心仔细地灸, 才能收效,除会阴穴外,手背上的合谷穴和手掌侧食指第一关节的大肠穴也是治疗痔疮的好穴位。用手指按压这两个穴,也会很快收效的。

 按摩的穴位: 大肠、 会阴点

因烧灼痛症状出现在心口窝,所以称为烧心。多数病人是因为胃酸分泌异常,特别是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胃酸逆流上行到食道,所以才感到食道附近疼痛。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烧心的穴位疗法,是手背中央的胸腹区和中指第二关节背侧的中魁穴。还有手掌下的胃肠点穴,用力按压这几个穴位或揉搓区带每天做 7-10次,如果再配以香烟灸,效果会更好。

 按摩的穴位: 中魁、胸腹区、 胃肠点 、

恶心

吃了腐败不洁的食物和没熟透的水果,或是因机体疲劳、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不可避强止呕,能吐则应尽量吐出,此时,应用提高胃肠功能和促进消化吸收的穴位, 这些穴位都在食指上。

 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穴位是指甲边上的商阳穴和第一关节的大肠穴,手法是深压缓揉,感到疼痛就行了。如若达不到此种程度,多花工夫揉搓大肠穴。

 按摩的穴位 :肝穴 (大肠、商阳、神门)

 三. 呼吸系统

 感冒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甚至引起心脏病等。把感冒不当回事,容易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并发症。

 感冒不仅在寒冷的冬季,而且在全年四季都容易发病。感冒的早期治疗很重要。在易感冒的季节应特别注意预防。

 具体治疗方法: 位于食指的二间穴、手掌的鱼际穴、手腕的太渊穴三个穴位。在感冒初期,用这三个穴位治疗,可很快治愈。把六到十二根牙签扎成一束, 用强刺手法治疗。

 鱼际区也称胸腔呼吸区、只专治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区带。加刺食指的大肠和商阳穴、无名指的肺穴、小指的前谷、手腕的阳池会有效地防治感冒。

 按摩的穴位: 前谷、二间、商阳、阳池、大肠、胸腔-呼吸区、 鱼际、太渊、肺穴

哮喘

 哮喘病, 是一种常见病。 发作严重时, 整个晚上都止不住。病人很是痛苦。

 具体治疗方法: 手掌上有许多治疗哮喘有效的穴位。 哮喘穴,位于食指中指分岔处的手掌上。该穴是治疗哮喘穴位中最为有效的穴位,哮喘发作时, 应首选此穴, 在家里, 用香烟灸很有效。 感到烫时,把香烟从穴位上方移开,隔一会儿, 再灸一次, 共灸 8 --16次, 哮喘发作便会止住。

 如果讨厌香烟, 可把 4-5 根牙签捆成束, 刺激此穴也可。 用尖头压, 每次压三秒种,反复压, 共压 8 --16 次,请注意,刺激不可太强。 另外, 三间穴和肺穴对止喘也有效。 三间在哮喘发作最痛苦时,可用于止喘,其操作手法与哮喘穴相同。刺激胸腔-呼吸区带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对这个区带, 轻轻揉摸,按压或搓, 能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按摩的穴位: 肺穴、 哮喘点、 三间、胸腔-呼吸器区。

 四.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

从保健角度看, 肥胖是诸病之源。 肥胖压迫各种内脏器官,是引起内脏病的导火线,而且也会给腰和膝增加负担,是体力显著下降的根本原因。 超过标准体重的人,必须努力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也应积极防止脂肪增长。

 具体治疗方法:为了合理减少食量,保持已降低的体重,科学的办法是自然抑制食欲。减肥可以刺激手掌的喂-脾-大肠区和手背的胸腹区两个穴位,这样的刺激会抑制胃肠功能, 抑制食欲。饭前半个小时, 用5-6根的牙签束, 强刺激 12 次即可。

 如果用捏的方法, 达到捏痛的程度, 也同样有效, 在穴位治疗的同时,每天要按时按量吃三餐,饭后不吃零食,每天检查体重是预防肥胖的秘诀。

 按摩的穴位: 胃-脾-大肠区、 胸腹区。

更年期综合症

  中老年妇女出现肩酸痛, 头痛,头重,失眠、心烦意乱等症状时, 一定会叹息道:我进入了更年期了吧。对于妇女来说,更年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生理过程,更年期综合症是由于植物神经紊乱和激素平衡失调造成的。症状各式各样,个体差异很大。只能对症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 其要点有二: 一是促进激素分泌,提高生殖器官机能,二是消除心中疑虑。提高生殖功能可刺激小指第一关节掌侧的肾穴;加刺位于肾穴之下的命门穴,手掌小指侧的生殖区,手背的阳池穴;手掌中央的心包区、无名指指甲旁的关冲穴, 对安神宁心,调节植物神经也有效。每天用香烟灸这些穴位和区带8-10次,同时在做家务活的空闲时间里,认真仔细地按压这些穴位和区带,更年期的种种症状一定会减轻。

 按摩的穴位: 阳池、 心包区、肾穴、命门、生殖区

 五.神经系统

 失眠

 思睡而不眠, 夜半常醒, 有这种情况的人有许多人是想尽一切半法睡好, 但总也睡不好。如果越想:睡不好,明日不能专心致志的工作或睡不好会伤身体, 就越不能入睡。 吃安眠药倒也简单,只是有时服药也不能起作用,反而产生副作用。

 具体治疗方法: 穴位疗法是治疗失眠,做到夜夜熟睡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论失眠之原因,紧张为最, 因此,治疗失眠的要点,在于消除紧张。 手掌中央的心包区和手掌区,为治疗因紧张而失眠的非常有效之区,位于中指指甲边缘上的中冲穴同样有效,轻轻地用手指揉以上部位, 在捻揉之中,心神逐渐安定,紧张自然消除。

 按摩的穴位: 手掌区、 中冲、 心包区。中风后遗症

 头疼

 头痛不仅不能专心致志的工作和料理家务, 而且会因心烦意乱而影响人际关系,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头痛的穴位是中指第一关节处的心穴和手腕中央的太陵穴。

 头痛通常是因为脑血管瘀血、二氧化碳积聚引起。 如果脑的血液循环好转,头痛自然会消失。心穴与太陵穴是促进脑血液循环的特效穴。可用牙签和发卡给予强刺激, 用尖刺扎, 扎后感到痛才好。反复治疗几次,头痛消失、头脑轻松。

 头痛部位不一, 治疗穴位也不同。 全头痛时用全头穴, 前头痛时用前头穴;头顶痛用头顶穴; 后头痛时用后穴;偏头痛时用偏头穴;暴饮暴食和宿醉引起的头痛用全头穴,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穴位, 但均需要强刺激,用衣服夹子也可以。

 如果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 一定是重病的先兆,应去医院做详细地检查。

 按摩的穴位:后头穴、心穴、头顶穴、前头穴、全头穴、太陵、偏头穴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头痛、头晕、疲劳、失眠,便秘、腹泻、食欲不振、气短、手足发凉等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植物神经失调,是由于精神、身体的疲劳、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平衡失调所致。

 此病以女性多发,不难为人理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人们活动的白昼(交感神经)与人们睡眠的夜间(副交感神经)平衡发生了紊乱而引起的。这种非常令人头痛的'现代病',穴位疗法常能给予理想的帮助。

 具体治疗方法: 用按压、揉掐或香烟灸下述穴位或区带:手心、心穴、少商、少府、神门、太陵、太渊,手背上的关冲、中诸、虎边、阳池、阳豀共十二个穴位和区带。 坚持认真地按摩,从手指到手腕, 从手掌到艘背, 坚持两到三个月,身体状况一定会好转的。

 按摩的穴位: 少府、手心、神门、太陵、太渊、虎边、少商、心穴、关冲、中诸、阳池、阳溪。

 晕车

 晕车的人, 胃肠功能不好。 中耳的三个半规管平衡作用不良, 再加上怕坐车,才引起晕车的。

 具体治疗方法: 为了防止恶心、呕吐,可以刺激关冲、神门和手心区带。关冲是通耳经络上的穴位。神门在手腕处,与胃肠和三个半规管密切相连。 所以都有抗晕作用。 尤其是关冲穴,预防效果更佳,一定要按压。用手缓慢地长时地按压,是本疗法的要领。

 坐车前, 只要认真地按压揉搓,为防万一, 用胶布把米粒或仁丹贴在神门穴上,给与缓慢的刺激, 持续于全部乘车途中,因此,句不必担心再晕车了。

 按摩的穴位: 神门、 手心、 关冲

 六.运动系统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的初期, 先是小关节痛,随着病情的进展, 便会出现大关节痛。发展至此,关节僵硬,活动不便,手脚不灵,不听使唤,这就成了慢性关节炎, 治愈相当困难。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顽症。

 具体治疗方法: 防治风湿性关节炎, 必须先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整激素平衡,为此,应该用五指指尖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和少泽穴及手指指岔处的四个八邪穴。仔细揉搓指尖和指岔,可促进相关内脏的血液循环,加速关节和末端血液回流。 手背的虎金寸穴, 与这些穴位具有同样的疗效。虎金寸穴可以止关节痛,在家中可以用香烟灸,外出可以按压、揉搓。 只要认真地坚持刺激, 准会生效。

 此外,按压促进血液循环的神门穴和太陵穴, 调整激素平衡的阳池穴,也会有理想的效果。

 按摩的穴位:神门、 少商、太陵、 少泽、中冲、关冲、商阳 少冲、 阳池、 八邪虎金寸。

 落枕

 落枕是因睡觉姿式不良引起颈部肌肉疼痛的常见病。 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时间久了,这部分肌肉和肌腱会硬化,而丧失功能。千万不能只认为是单纯的落枕,而不予以重视,还是及时治疗为好。

 具体治疗方法: 因落枕脖子不能转动时, 可用颈顶穴和落枕穴治疗,颈顶穴在手背中指根部的颈-咽区带内。落枕穴紧靠颈顶穴。颈-咽区带对治疗如落枕一样的颈部酸痛,有奇特的疗效。

 凡是轻度落枕, 只要用指尖用力按压以颈顶穴和落枕穴为主的颈-咽区带, 一定能治好。 重度落枕时,从脖子到肩部一带硬硬的。只要一歪头, 就阵阵作痛,疼痛难忍。 此时。在按压颈顶穴和落枕穴的基础上,再配少泽、肺穴和肝穴治疗。少泽穴在小指指甲缘,肺穴在无名指掌第一关节,肝穴在其下面的关节处。可用发卡、牙签刺或用香烟灸,手法一定要重,才会有效。

 按摩的穴位: 肺穴、 肝穴、 少泽、落枕、颈顶点、颈-咽区。

 肩周炎

肩周炎的特异症状是: 肩不能上抬, 不能旋转。 勉强活动,从肩到腕便疼痛难忍。气温下降明显时, 由于肩凉, 会加剧疼痛。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肩周炎有效的手掌穴位有九个。其中有效的是手背上无名指和小指分岔处的液门穴。液门属三焦经,有控制激素分泌功能的作用,所以刺激该穴可调节内脏平衡。

 还有手掌侧腕部的太渊、太陵、神门穴, 它们分别属于肺经、心包经和心经。刺激这三个穴位,可解除肩周血运障碍。用手按压,或用香烟灸,或用牙签刺, 一般都能治愈肩周炎。

 按摩的穴位: 神门、太陵、太渊、合谷、中冲、液门、腕骨、

七.生殖系统

 阳痿

 具体治疗方法: 治疗阳痿是中医的绝术之一。 治疗阳痿的特效穴位是手腕掌侧的地神穴,刺激地神穴的关键在于恢复男人的自信心。

 阳痿的原因是命门气衰, 刺激小指第二关节掌侧的命门,有益于恢复生殖器功能。在此基础上,再加刺小指第一关节掌侧的肾穴和无名指第二关节掌侧的肝穴, 疗效会更佳。 香烟灸是最好的方法,每天睡前, 灸8-12次。 休息时,可用手按压这些穴位, 大约持续治疗 6-12 天, 可治愈阳痿。在穴位治疗的同时,还可采用自古传下的'金冷法'治疗。既在洗温水澡之后, 再打一盆冷水, 把阳物浸人其中 4-6 分钟。此法能很好地提高勃起力。

 按摩的穴位: 地神、命门(肝穴、肾穴)

 八. 五官

 鼻窦炎

 鼻窦炎是因鼻子深部的副鼻窦粘膜病变所致。 病态副鼻窦产生大量分泌物, 超过正常限度,便蓄积于副鼻窦之中, 引起鼻塞。如果再严重,大量分泌物便会溢出,余下的仍蓄于副鼻窦中, 所以病人呼吸不畅,非常苦恼。

 具体治疗方法:最有效的治疗部位是大鱼际的胃-脾大肠区和拇指与食指背侧的合谷穴。用十支一束牙签尖头用力刺激这个区带和合谷穴,早晚共计 8 - 12 次, 反复刺激, 鼻子一定出气通肠,不适感一定消失。

 按摩的穴位: 鼻痛点、胃-脾-大肠区、合谷。

 牙痛

 许多的人都有过牙痛, 休息天或夜间, 龋齿突然痛起来, 也有吃止痛药或用冰冷敷。龋齿炎症只波及到牙表面釉质,并无疼痛。若侵及釉质下, 遇冷则痛, 牙科医生又不容易医,所以因此而牙痛的人增多了。

 具体治疗方法: 牙髓炎时, 用手掌侧小指第一关节肾穴治疗, 很是有效。 夜间急性痛,可把 5-6 根牙签捆车束。用牙签尖部刺肾穴,直到刺红,疼痛会有所减轻。 牙痛除龋齿外, 还有牙龈痛,手背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合谷穴是特效穴:还有手掌上的齿痛穴也很有效。这个穴位在中指和无名指根部,感情线之上。

 治疗手法如同肾穴一样。

 按摩的穴位: 肾穴、 合谷、肝穴、齿痛点。

 粉刺

 粉刺是青春的象征, 青春期是人生第二个成长期,此时激素分泌旺盛,位于皮下的皮脂腺功能活跃, 皮肤多呈油性, 容易长粉刺。

 具体治疗方法: 每天多洗几次脸, 在反复刺激合谷穴,便可防止发生粉刺。合谷是治疗面部疾病的特效穴。每日坚持刺激合谷穴,直到相当严重的面部粉刺消退,方法是香烟灸, 早晚灸7-15次,刺激胃肠等消化器官,可促进排泄体内混浊之物,有益于便秘引起的粉刺消除。

 其中食指根部的第二二间穴, 是最理想的穴位。若每日用香烟灸第二二间和合谷穴,每次5-10次。既能消除面部粉刺疙瘩,也可治疗便秘。此外, 按摩神门, 太陵和胃-脾-大肠区带,对治疗也有作用。

 按摩的穴位:神门、太陵、第二二间、合谷、胃-脾-大肠区

 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并非先天性的。 而是由于用眼过度, 出现一时的视力降低。 假性近视只要早治,完全能恢复原来的视力。只要是假性近视,就是年龄大一些, 也能完全治愈。至少可以防止视力继续降低。

 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假性近视的有效穴位:无名指第二关节的肝穴、手掌中央的劳宫穴、拇指与食指间的合谷穴、手背小指侧的腕骨穴、还有食指与小指第一关节的二明穴。同是二明穴,食指与内眼角相连,小指与眼外角相连。

 请认真揉这些穴位, 一日一次, 每次揉 3-6分钟。

 按摩的穴位: 腕骨、二明、劳宫、肝穴、合谷、二明

 老花眼

 上岁数的人, 都会感到腿脚不灵活, 老眼昏花, 眼花就是老花眼。一般都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衰老现象,其实每天勤勤恳恳地做点事,恰到好处的按压穴位, 能推迟老花眼出现的时间,已发生老花眼,还可防止继续发展,穴位疗法对于相当高龄者也有效。

 具体治疗方法: 养老穴对于延迟老花眼的发生和停止其发展最有效,养老穴位于手腕背部,小指侧。该穴除此作用外,对眼睛疲劳和充血也有治疗作用。 对于养老穴应大书特书的一点在于无论年龄多高,它都有治疗效果。真可以说是养老之穴,是供给老人营养的穴位。

 对眼疾有疗效的穴位中能与养老穴相提并论的还有小指根部手掌侧的老眼穴。该穴对四十多岁的人的老花眼治疗效果特别好。用手指认真按压养老穴、老眼穴、肝穴即可。如果早晚用香烟灸 8-9 次, 效果更大。 外出时可用头发卡子U型的底部或牙签的圆头按压,这样坚持下去, 保持您眼睛明亮不花。

 按摩的穴位: 养老穴、老眼点、肝穴

 耳鸣

 采用手穴点穴治疗简单易行见效快。

 现介绍如下:该穴位在小指掌指关节里侧赤白肉际处。用右(左)手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对准穴位,逐渐用力捏3~5分钟后,改用点穴:拇指不脱离穴位,一松一压为一次,36次为一遍,稍停一下再点,共点5~7遍。结束前再用力捏几分钟即可。我每天进行两次,连续进行了近十天,耳鸣就基本消失了。

 医生点评:在手掌里侧,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该经循行路线与耳相通,针刺后溪穴对治疗耳鸣、耳聋有较好的疗效,以指代针点压,持之以恒也可起到治疗作用。在操作中,以食指置于后溪穴对侧,该位置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的液门、中渚穴,两穴都是治疗耳鸣、耳聋的验穴,点、按、握手法前后相应,简单易行。

 假性近视

 患假性近视的人多为用眼不卫生者,特别是中、小学生比较突出。其视力在一两个月甚至几周内迅速下降,如果在早期及时治疗,注意保养,不需戴眼镜视力即能恢复。

 手疗法是通过按摩或针刺手部特定穴位,经感觉神经传导至内脏和大脑等器官,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独特疗法。因双手一年四季暴露在外,取穴、按摩或针刺不受季节条件限制,具有方便、灵活的优势。针刺手部穴位治疗假性近视,较为疼痛,有的人不易接受;而采用手穴按摩,基本无痛苦,刺激却能传导到眼部和肝脏,具有标本兼治、见效快的特点,且人人能做,方便适宜。

 手疗法治疗假性近视的有效穴位有三:

 1、最有效的穴位,是掌面无名指第一、二节指骨间关节处的肝穴。

 2、掌面手心附近、心包区内的劳宫穴。

 3、手背侧小指走向下行的腕骨穴。

 当过度用眼而导致视力下降时,轻缓地揉压以上各穴,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连续揉压108下,最后一下按压10秒左右。在实践中,遇到“眼睛感觉特别舒服”的时候,要稍加精心揉压、细细体会。只要坚持不懈,渐渐就会使视力得到恢复。

(一)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2.云门

  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故名天府。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4.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侠”,古医籍中与“挟”字通用。肺色白,两臂下垂,此穴适值肺脏的两旁,故名侠白。备考:《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泽

  穴位:肘窝横纹中。取穴:仰掌微屈肘,于约纹上,沿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胸胁胀潢、肘臂痛、小儿惊风。针灸:针3~5分。

  穴名浅解:按骨度折量寸法,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折量为一尺。尺泽穴恰值肘横纹之赤白肉际,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为江海,小则为湖泽,况肺经合穴,在五行属水,故以尺泽命名。本穴为合属水,又以“泽”名,故针刺用补法则益阴,用泻法则息热。备考:《通玄指要赋》:“尺泽去肘疼筋紧。”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侧,去腕7寸。取穴:伸臂仰掌,从太渊穴直上7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热病汗不出。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孔最,为肺经的郄穴,“郄”者隙也。“孔”指孔窍,“最”当甚字解,两字联用,义为大孔窍;同时也含蓄着本穴有开瘀通窍的作用:故名。本穴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选用。备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内侧。取穴:大指内侧去爪甲角约一分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咽肿、鼻衄、昏迷。针灸:针1分。

  穴名浅解:手太阴肺经属金,在音为商,在时为秋。《秦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和“少”来分别五音的阳和阴。肺经属太阴,故以少商名之。本穴为肺经的井穴,属木,救急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商(商、伤也),其气肃杀,故为通瘀解热的要穴。《百证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二)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40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喉痹、齿痛、鼻流清涕或衄血、肩以下本经流注部位疼痛,邢气盛则经脉所过处热肿,虚则憎寒怕冷。

  1.商阳

  穴位:手食指端的内侧。取穴:食指挠侧去爪甲角约1分许,当赤白肉际。

  主治:齿痛、喉痹、昏迷、手指麻木。针灸:针1分,针尖略向上方。

  穴名浅解:大肠经与肺经均属金,其音为商,于时为秋,具有清肃之气。但由肺经少商穴交传而来,是从阴经转入阳经,故名为商阳。本穴为大肠经的井穴,属金,主治“心下满”。备考:《百证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2.二间

  穴位: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取穴:屈指,当食指本节前横纹头陷中,赤白肉际。

  主治:鼻衄、齿痛、喉痹。针灸:针2~3分,灸3壮。

  穴名浅解:“间”,当隔字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二节后(第二间隔),故名二间。本穴为大肠经的荥穴,属水,为本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宜用泻法。备考:《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3.三间

  穴位: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取穴:握拳,于本节后掌骨内缘陷中取。

  主治:喉痹、下齿痛、手指痛。针灸:针3~7分,灸3~5壮。五指尽痛,可针入1寸5分,名为透掌针。

  穴名浅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三节后,故名为三间。本穴是大肠经的俞穴,属木。凡木旺火盛,灼烁金经的疾患,均用泻法。本穴一名小谷,二间穴一名间谷,均可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取穴:拇、食两指伸张,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口眼 斜、鼻衄、齿痛、喉痛、多汗。针灸:针3~5分,灸3壮。孕妇忌用。

  穴名浅解:穴在拇、食指两歧骨间凹陷中,因以两山间的谷地喻之,名为合谷。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际,名为虎口(非合谷穴处),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为经气聚集最深之点,《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此外,两合谷穴与两太冲穴,名为四关,为开泻热闭、气郁、血瘀的名穴。备考:《百证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阳溪

  穴位:腕关节拇指侧两筋间。取穴:手掌侧置,拇指翘起,当第一掌骨后,伸拇长、短肌、肌腱之间,深陷处取之。

  主治:头痛、齿痛、手腕痛。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与“溪”字通,义指山间的水沟。凡经气循行到筋骨凹陷处,在腧穴多以溪、池、渊、海、泉、谷名之。本穴位于合谷后的凹陷中,又隶属于手阳明经,故名为阳溪。本穴为大肠经的经穴,属火,火盛者宜泻之。常为合谷穴的辅助穴。备考:《百证赋》:“肩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6.偏历

头颈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阳溪穴后3寸。取穴:肺经列缺穴上1寸5分,略偏外侧取之。

  主治:目赤、鼻衄、肩臂痛。针灸:针3~4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偏”在此处其义为斜向,“历”义为经过。此穴为大肠经的络穴,经气循行到此处分出一支,斜向肺经流动,故名偏历。备考:《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之水蛊。”

  7.温溜

  穴位:阳溪穴后5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用力握紧),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如蛇头形之下端取之。

  主治:头痛、面肿、肠鸣腹痛、肩臂痛。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温”义为暖煦,“溜”义为缓流。

  本穴为大肠经的郄穴,经气流动到此穴处,温煦深聚,故称温溜。凡寒湿凝滞之证,本穴有温通散寒祛湿的作用。用力握拳,本穴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头处,故一名为蛇头。备考:《百证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8.下廉

胸腹部经络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4寸。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在曲池与温溜穴成直线处取之。

  主治:头风、眩晕、肘臂痛等。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廉”当“隅”字,也当“棱”字解。穴在曲池下4寸。当屈肘握拳,肌内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下端,因名下廉。备考:《甲乙经》:主溺劳、眼痛。

  9.上廉

  穴位:曲池穴下3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头风、半身不遂、肠鸣腹痛等。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曲池下3寸。屈肘握拳,肌肉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上端,故名为上廉。备考:上下廉两穴,均可作手三里的辅助穴。

  10.手三里

背腰部腧穴示意图

  穴位:曲池穴下2寸。取穴:同上穴。

  主治:齿痛、手臂麻木不仁、吐泻等。针灸:针5~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太素·五节刺》:“天容无过一里而止。”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看来“里”字在此不是用以计算里程之“里”,而应以杨上善注积为依据。手三里穴的定位,医籍多谓在曲池穴下2寸,今以“三里”命名,似有未合。若于肘穴向下量之,恰为3寸,从而可以试想,对此穴命名时,其量穴的起点,是有差异的。一说:“里”与“”通,手三里与足三里与体内上、中、下三焦有关,故以“三里”标志之。备考:手足阳明经的三里穴,古代针灸家常在临床时上下配合应用,如《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百证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手三里”。

  11.曲池

  穴位:肘部外辅骨内,肘窝横纹头。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月经不通、瘰疬、瘾疹等。针灸:针8~15寸,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肘骨曲角内缘横纹端,为大肠经的合穴。经气循行到此,聚集深入,以水喻气,故名为曲池。此穴属土,为本经的母穴,凡本经虚证宜补之。备考:《玉龙赋》:“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12.肘(应作肘)

上肢部经络腧穴

  穴位:曲池穴斜外上一寸。取穴:屈肘横肱,于大骨外缘取之。

  主治:肘臂痛、挛急、麻木不仁。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与“”,一般以为两字通用,究其实两字读音相同而字义相异。“”当深空解,“”其义为髋。《甲乙经》原作“肘”,按穴名的竟义,应以《甲乙经》为是。备考:肩、肘两穴,其窍颇深,易受寒邪侵犯,但也是治疗肩肘痛痹的要穴。

  13.五里

  穴位:曲池穴上3寸。取穴:屈肘横肱,从曲池与肩穴直线处取。

  主治:肘臂疼痛、瘰疬。针灸:灸7~15壮。

  穴名浅解:一里为一寸,穴在天府下5寸(《素问·气穴论》:“天府下五寸”),故名为五里。一说:“里”通“”,五里穴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古人常列为禁针,如《灵枢·玉版第六十》:“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脏之气尽矣。”备考:《百证赋》:“五里臂,生疬疮而能治。”应以灸治为主。

  14.臂

下肢部经络腧穴1

  穴位:曲池穴上7寸。取穴:屈肘横肱,于曲池穴与肩髃穴线上肉端取之。

  主治:项强、瘰疬、臂痛。针灸:针3~5分,灸7壮。

  穴名浅解:腕至肘称臂,肘上肩下称肱。肱与臂俗统称为臂。臑,《礼记·少仪》:“太牢以牛丸肩,臂臑折九个。”注:“臂臑谓肩脚也。”一说:肩峰下之肉嫩软,称臑。穴置肩下肉端,故以臂臑称之。此穴为手足太阳、阳维的会穴,凡由太阳经传来的阴寒之邪,导致肩臂疼痛者,针之良效。备考:《百证赋》:“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15.肩髃

  穴位:肩端两骨间陷中。取穴:举臂时肩部出现前后两个凹陷,于前一凹陷中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瘾疹、肩臂痛。针灸:针6分至1寸5分,灸7~77壮。

  穴名浅解:《医学入门》:“髃,音禺,肩头骨也。”穴在肩上髃骨凹陷处,故名为肩髃。此穴为手阳明、阳的会穴。备考:《玉龙赋》:“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

  16.巨骨

  穴位:肩上后侧叉骨间。取穴:肩端上行,两叉骨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瘿气、瘰疬、肩臂不得屈伸。针灸:针4~7分,灸7~15壮。

  穴名浅解:锁骨,古称巨骨。穴在锁骨肩端与肩胛岗两大骨接头的凹陷处,以骨名代用为穴名。此穴为手阳明、脉的会穴。备考:《甲乙经》:血瘀肩中痛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17.天鼎

  穴位:扶突穴下1寸。取穴:结喉旁开1寸5分为人迎穴,人迎穴后1寸5分为扶突穴,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

下肢部经络腧穴2

  主治:喉痹、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鼎为古人的食器,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与人之头颈形状相似。该穴适在颈部(头颈在人体属于天部),言鼎以象形,故以天鼎名之。备考:《百证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18.扶突

  穴位:天鼎穴上1寸。取穴:胃经人迎穴后1寸5分取之。

  主治:喉中痰鸣、暴。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礼记》投壶注:“铺四指曰扶”,扶即现今的四横指,约当同身寸的3寸。该穴在结喉突起旁3寸,故名扶突。备考:《甲乙经》: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19.禾髎

  穴位:水沟旁5分。取穴:在鼻孔下,挟水沟旁取之。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口噤、鼻疮。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髎”,应改用,义为深空。禾,在秦汉以前皆指而粱言。人的鼻孔可以嗅谷气,口咽能够食五谷,该穴适当鼻孔下、口唇上,故以禾髎名之。备考:《灵光赋》:“两鼻衄针禾髎。”20迎香

  穴位:鼻翼旁开5分。取穴:鼻翼沟根外端,鼻唇沟陷中取之。

  主治:鼻衄、不闻香臭、多涕、口眼斜。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迎接两字为常用语,香,指气味。此穴属大肠经,与肺经为表里。穴在鼻翼之旁,鼻司嗅,为肺窍,故以迎香名之。此穴为手,足阳明两经的会穴,凡鼻不闻香臭之症,用之良效。备考:《玉龙赋》:“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席弘赋》:“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腹胀、腹中雷鸣、水肿。胃热则多食善饥,小便黄;胃寒则食少而胀。邪盛热高则发狂,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鼻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胸膺及下肢经脉循行疼痛。

  1.承泣

  穴位:目下7分。取穴:正视时瞳孔直下,当下眼睑下方靠骨边取之。

  主治:目痛多泪、雀目、目动。针灸:针4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无声垂泪渭之泣。该穴适当泪滴承受之处,故名为承泣,俗称泪窝,与任脉承浆穴的命名意义相同。此穴为足阳明、阳屩、任脉之会。备考:《甲乙经》:目不明泪出,远视。

  2.四白

  穴位:目下一寸。取穴:适当承泣穴下3分,于颧骨孔处取之。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针灸:针2~3分,针尖向颧骨孔处,不宜深刺和灸。

  穴名浅解:“四”,指上下左右;“白”,当明字解。该穴能消散目翳,疗目赤痛痒,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视物,皆光明白洁,故名为四白。备考:《铜人》:治眼生白翳、目动不息。

  3.巨髎

  穴位:鼻孔旁8分。取穴:从四白穴直下,于鼻翼根旁开直瞳子取之。

  主治:口眼斜、鼻衄齿痛、眼睑动。针灸:针3~4分,灸3壮。

  穴名浅解:“髎”应改作窌,义为深空。巨者大也。该穴适在颜面颧骨突起的斜下方,故名为巨窌。备考:《百证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窌宜征。”

  4.地仓

  穴位:口角旁4分。取穴:平口角旁开4分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流涎。针灸:针3~7分(针尖斜向颊车穴),灸3~7壮。

  穴名浅解:“仓”,《说文》:“谷藏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该穴适在口角旁,因名为地仓。此穴为手、足阳阴、阳屩之会。备考:《玉龙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百征赋》:“颊车地仓穴,正喎于片时。”

  5.大迎

  穴位:曲颊前1寸3分。取穴:鼓起两腮,在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是穴(取时避开动脉)。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迎”,有合的含义,逆而就之,也谓之迎。《灵枢·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臂阳明,指的是手阳明经,而大迎穴属于足阳明经。足阳明经在此穴处,迎手阳明经会而合之,故称为大迎。备考:《百证赋》:“目兮,颧窌大迎。”

  6.颊车

  穴位:耳下曲颊端陷中。取穴:以指按曲颊稍前上方陷中取之。如将牙齿用力咬紧,则按处立即弹起,压之深部有痠感。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口噤。针灸:针4分(斜尖斜向地仓穴),灸~7壮。

  穴名浅解:下牙床骨负载着牙齿,咬切咀嚼食物,其所以能张能合,一松一紧的动作,有赖下颌关节可以上下左右滑动,该部位古人称之为车。由于该部位为两颊肌肉包拢,故以颊车名之。备考:《玉龙赋》:“颊车地仓疗口。

  7.下关

  穴位:当颧弓之下凹陷中。取穴:闭口取之,大开口则穴闭住。

  主治:耳鸣耳痛、牙痛、口眼喎斜。针灸:针3分(直刺),不宜灸。

  穴名浅解:穴在颧骨弓下,《甲乙经》谓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为腭骨运动、牙齿开阖的机关,故称为下关。此穴是足阳阴经与少阳经之会。备考:《铜人》:疗聤耳,耳有脓汁出,牙车脱臼。

  8.头维

  穴位:额角发际内。取穴:从督脉神庭穴旁开4寸5分取之。

  主治:头痛、目痛。针灸:针3分(向上方沿皮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阴阳类论》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二阳,指阳明。此穴位于头部,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故名为头维。一说:《广雅·释言》谓“维,隅也。”隅,可当“角”字解。此穴在头部左右隅角,故以为名。本穴为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备考:《玉龙赋》:“攒竹头雄,治目疼头痛。”

  9.人迎

  穴位:结喉旁。取穴:结喉旁1寸5分,有颈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取之。

  主治:咽肿、咳嗽、瘿气、瘰疬。针灸:针3分,不可深刺。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本穴位于结喉旁,为咽喉要地,是人赖以生存、迎送吞吐天气、地气(五谷之气)的部位,故名为人迎,又名天五会。此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备考:《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此后耳门及三里。

  10.水突

  穴位:人迎穴下,气舍穴上。取穴:从人迎与气舍两穴之间取之。

  主治:咽喉痛、咳逆气喘不能平卧。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水,指水谷:突,在此有突出冲动的含义。人当进饮食、水谷下咽时,此穴的部位向上冲动,故名为水突,又名水门(水谷之门)。对于水饮上呛,用之有效。备考:《甲乙经》谓:咳逆上气,咽喉痈肿,水突主之。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舌根强痛、呕吐、噫气、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内侧浮肿。

  1.隐白

  穴位:足大趾内侧端。取穴: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之。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针灸:针1~2分,灸2~3壮。

  (六)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左右共38穴,主要病候:耳聋、目疾、颔肿、咽喉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1少泽

  穴位:手小指端的外侧部。取穴:从小指外侧端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主治:头痛、目翳、催乳、鼻衄、中风昏迷。针灸:针1分,灸3壮。

  

  2.前谷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前。取穴:握拳,于本节前骨边赤白肉际陷中取之。

  主治:耳鸣、头项痛、乳痛。

  

  3.后溪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取穴:握拳,于小指尺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头项强、目赤、耳聋、寒热。针灸:针5~8分,灸3~7壮。

 

肩部紧张和僵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你可能会感到意外的是,按摩肩部紧张的穴位可以迅速缓解肩痛。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穴位,并告诉你如何正确按摩以获得最佳效果。

我们来看看「风池」穴位。这个穴位位于颈背部正中央,两侧颈椎的凹陷处。用温柔的手指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持续约1分钟,可以缓解颈部和肩部的紧张感。可以配合自然呼吸,放松身体和心情。

除了「风池」穴位,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天突」。它位于胸骨正中央上方,两个锁骨之间的凹陷处。按压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肩部僵硬和疼痛。同样地,用温柔的力度按摩1分钟左右,并配合深呼吸来放松身体。

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外关」。它位于手臂内侧上臂二头肌腱与三头肌腱之间的凹陷处。轻柔地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肩部的紧张感和疼痛。每次按摩1分钟左右,并注意保持舒适的姿势。

「肩井」穴位也是缓解肩痛的好选择。它位于肩胛骨下方,两个背椎骨之间的凹陷处。用指腹轻轻按压这个穴位,每次约1分钟,可以帮助放松肩部肌肉,减轻肩部的不适感。

还有一些其他的穴位可以缓解肩痛,如「天突」穴位、「大椎」穴位、「青灵」穴位等。如果你在按摩过程中遇到特别疼痛或不适的感觉,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过程中要保持温柔和稳定的力度,并避免使用过大的力量。配合深呼吸和放松身体,可以增强按摩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良好的姿势和坐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造成肩部紧张和僵硬。

按摩肩部的穴位可以迅速缓解肩痛和紧张感。通过正确的按摩手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保持肩部的舒适和健康。希望这些穴位图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这是古代中医为此病的命名,意思是人到了50岁,多会得此病。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开始由壮年朝向老年迈进,此时,肾脏虚弱,阳气不足,从而筋骨失养,于是多会发生经络不通的问题。俗话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显然,肩周炎的起因还是气血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到了现代,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从而经络过早堵塞,自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几乎成了必然。

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一大早就来看肩周炎,说:“我平时虽然肩部累、疼,但能坚持着上班、生活,可从昨天开始,手臂根本就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头发都没办自己梳。”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让她迅速地减轻疼痛,那我只有多穴连用,为病人充分调理气血了。于是,我用针灸来给她针足三里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针的时候以补为主,很快病人就感觉到了,说:“真的好多了,感觉不是刺痛的感受,能稍微动一下。”这就对了,针灸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不过不建议个人随便使用。病人针完之后问:“是不是明天还要来?这样要针多久啊?我请假挺麻烦的。”我反问她:“刚才针的4个穴位你都记住了吗?”她表示记住了。我说:“回去之后每天对这4个穴位进行按摩,如果能艾灸则更好,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就行。如果你觉得没效果,就再来回诊。如果好了,就没必要来了。”那之后,病人再也没有来过,我坚信她已经完全摆脱肩周炎的痛苦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很有必要认识这4个穴位的功能。足三里穴自不必说,民间都对它的功效交口称赞,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说足三里穴具有大补功效的意思。肩周炎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不足、经络不畅。能有这样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穴位,当然对肩周炎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平时可多按足三里。穴位很好找,正坐,屈膝,从外膝眼向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地方,朝胫骨旁边横1指就是了。多按,多艾灸,就可以有效地调解机体气血、疏风化湿。

而条口穴呢,它又名“肩凝穴”,可见与肩周炎的亲密关系了。穴位在足三里向下,过当犊鼻8寸,与胫骨之间横隔1指宽的地方就是。按这个穴位时,可将食指弯曲,用指关节按住穴位,然后伸曲脚部,采取一上一下的方法就行。这时,会感觉腿部有痛胀感,甚至是麻麻的,这就说明气血已经被堵塞得严重,只有极力地按通了,气血才会重新通畅起来。遇到严重的酸麻时,可用艾灸的方法,灸10分钟左右即可。

解溪穴就在脚背的踝关节横纹中间,那里有个下陷的凹点。简单的取穴方法一般可采用正坐的方式,将脚平放,然后用拇指顶住脚背踝关节的下陷点,那里便是解溪穴了。按摩方法以按揉甚至是掐的方法为主,不过指甲一定要剪好,以免伤了皮肤。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其舒筋活络的功效极强,能有效地为身体输送气血。

最后一个穴位是陷谷穴,它也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上,可在第2趾与第3趾结合的前方下陷点寻找。它不但能输送胃经气血,而且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阳气,这样能使人经络通畅、身体温热,有效地促进身体经络的循环。

这4个穴位联合治疗肩周炎可称为一服“大药”,虽然用的时间有些长,但是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特别严重的肩周炎患者,能迅速地缓解肩部疼痛带来的生活不便。平时哪怕肩部能忍受,不妨也多按一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免受疾病折磨,岂不是利己之事吗?

我们的手部有很多的穴位,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作用。下面我来告诉大家有哪些作用吧。

鱼际穴:这个穴位位于我们手掌上大拇指和手腕的连接之处,如图1所示。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治疗咽喉疼痛等病症。

劳宫穴:将你一只手的5个手指头握拳,中指所在的位置就是劳宫穴。在你中暑的时候或者劳累的时候,按压这个穴位,可以消除疲劳。

合谷穴:这个穴位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分肉比较多的地方,经常按压这个地方可以缓解头疼,出鼻血等症状。

阳谷穴:这个穴位在手的小拇指和手腕的连接之处,如果你是高血压的人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降低血压。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穴位图

http://wwwwsnetcn/Article/wszx/wscs/200601/1610html

手臂上有一条经络线—小肠经。小肠经上一共有38个穴位。最容易淤堵的穴位是后溪穴、天宗穴、肩贞穴,这三个穴位疏通了,颈椎病、肩周炎和落枕带来的颈部不适感也可以轻而易举搞定。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穴位:后溪穴

后溪穴与督脉相通,经常刺激可升阳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颈椎病严重患者,按揉此穴1-3分钟可明显减轻颈椎不适感与痛感。

此穴位置比较好找。我们紧握双拳,可以看到此穴位于第五手掌与手指关节后,紧握双拳的同时,用另一只食指点揉即可达到按摩的效果。

第二个穴位是:天宗穴

肩颈不适的人,该穴位处会有强烈的痛感。有时候,中医推拿按摩师推拿按摩的时候,患者常常难以忍受。此时一定要坚持做推拿按摩,坚持舒筋活络多日,气血通畅后再按摩时痛感会消失,肩颈不适感也会随之缓解。

天宗穴位于人体后背部,所以一般需要按摩者辅助按摩。被按摩的患者可以平趴在床上,上身放松,术者可用手掌根部按揉肩胛骨下窝中央。

此外,由于现代人多喜食用寒凉食品,因此小肠经容易积寒湿,继而引发肠胃问题。此种情况患者,可在天宗穴处拔罐。拔罐颜色黑紫者可进行多次拔罐,直至颜色消退为止。

第三个穴位是:肩贞穴

肩贞穴是治疗肩部疼痛及降血压的重要穴位

肩贞穴是小肠经的常见堵塞点,随时探查可以知晓经络的畅通情况。此处持续不通,逐渐影响局部的气血布散,久而久之则引发颈肩痛,因此肩贞穴是治疗肩部疼痛的首选穴位,而且根据日本已故针灸大师泽田健的经验,此穴有降血压的作用,泽田大师常以肩贞穴为主穴治疗高血压。

探查肩贞穴也需由他人帮助,用对侧的手操作,即左手置于右肩、右手置于左肩,其余四指置于肩关节上,用拇指点按腋后皱襞上1寸处就是肩贞穴,多数人此处有结节,此时忍住疼痛坚持按揉5分钟,3-5日后结节就会消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4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