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四笔是怎样介绍锯末刑具的?

容斋四笔是怎样介绍锯末刑具的?,第1张

刑具这种罚人的工具,法内刑具已是名目繁多,法外刑具更是无奇不有。锯末、蜡汁、鹅卵石、钓钩也可作为刑具刑人。据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四笔》卷四“闽俗诡秘杀人”载:南宋初年,福建某些地区民情凶悍,或者倚仗豪富,或者自恃勇力,常常处心积虑害死人命,而且将人害死还使人看不出来痕迹。例如,有的用酒调和锯末逼迫人饮下肚,锯末不能消化,粘连在肠胃间又不能排泄,这人不久就会死去。有的是把熔化的蜡汁灌入人的耳孔里,既烫坏耳膜又损伤脑髓,能使人变得又聋又傻,即使不死也成为废人。有的用湿草垫裹住人的身体,另外用布包住鹅卵石向他身上猛击,这样可以把五脏六腑打烂而致死,但体表却看不出伤痕。有的是将人的肩部按摩,使皮肤松弛,然后把钢针刺入他的肩胛骨的缝隙里,不能取出来,这人骨髓受伤,不久便会死掉。有的把钓钩藏在泥鳅肚子里,逼人吞下,泥鳅在胃里被消化,钓钩却勾在胃壁或肠壁上,造成穿孔而送命。

以上各种手法把人整死后,官府验尸都无法检查出来。洪迈在记述了这些骇人听闻的杀人伎俩之后,告诫那些前往闽地做官的人,在处理命案的时候不可不细访明察。但是,当残酷和邪恶的风气已经形成的时候,官府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这正如一个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野蛮现象,不能指望封建社会自身来清除,它只能随着封建反动统治者的最终灭亡而灭亡。

  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铫子:"见曰之光"透光镜 年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它的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这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

  镶嵌十字纹方钺 年代: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吴王夫差鉴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龙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龙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齐侯匜 年代: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兽面纹龙流盉 年代: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此盉口部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鸟兽龙纹壶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牺尊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是用来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往孔穴里注水后,因此是一只用以温酒的温酒器。其形制独特,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吴王夫差盉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盉为调酒器。此盉以一条弧形的龙作为提梁,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 整器的装饰精美华丽,表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这件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师遽方彝 年代: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 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盖器,各铸铭文六十六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皇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辕璋等,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四羊首瓿 年代: 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 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

  青铜方罍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

南通博物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件不等。

至1989年底,馆藏品有40115件,其中自然标本6126件,一级文物55件。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如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骨角器,以及汉代的煎盐工具盘铁、1973年南通市出土的晚唐(公元827~907年)青瓷皮囊式壶(越州窑仿北方游牧民族革囊水壶形制烧造)。“陈若虚记”瓷乳,是明万历间(1573~1620年) 南通名医陈实功(号若虚) 特制研药用具。书画、刺绣等艺术品中,有扬州八家的李方膺(南通人)的画和近代刺绣家沈寿的绣品。革命文物中有抗日战争时期反清乡斗争的文献、手稿、武器和烈士遗物。博物苑陈列面积450平方米,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标本3个基本陈列。 历史部分有金、玉石、陶瓷、拓本、 土木、车器、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等展品;美术部分有书画、雕刻、漆塑、织绣、缂丝、编物、文具等类,其中露香园的《昼锦堂记》字绣长屏12幅、沈寿绣《耶稣》像为美术精品;教育部分有科举、私塾、学校3类,有科举时代的考卷、夹带、窗课,有学校教学用的教具、模型。

历史文物陈列的展品,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清末,其中有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如战国的于、汉代的铜鼓、宋代龙泉窑青瓷炉、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张謇的手迹、文献及其创办大生纱厂、盐垦以及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实物和历史;历史文物陈列的最后部分是辛亥革命烈士、曾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的白雅雨(南通人,李大钊的老师)的事迹; 展品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博物苑藏有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高177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62×41厘米。此瓶呈葫芦式,口部以下鼓起、短颈,束腰肩圆腹,上小下大,两侧各附有一绶带耳,圈足为略呈长方的椭圆形,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瓶口部绘有一圈变形的如意纹与花叶纹,器腹部两面的主题纹样为双龙捧“寿”,两条蟠螭龙紧紧围绕着一团寿及一只倒挂着的蝙蝠,龙首位于瓶的下腹部,龙尾上摆至肩部,气势恢弘,寓意着“福寿双全”;瓶体上的辅助纹饰则为卷草纹,耳上绘两朵花纹,圈足外壁则以回纹作装饰。这是一件乾隆早期的青花宫廷陈设器,釉面光润亮泽,青花发色淡雅秀丽略有晕散,风格依然有雍正时期呈色不稳定、晕散出廓的特征。 张謇用鸡血石章:1983年5月13日,南通博物苑在市文物商店购得一枚鸡血石印章。该印章完整无缺,印面是边长为11厘米的正方形,通高31厘米。印章体型小巧,精工雕琢,通体密布血斑点,血色图案极为美丽。印文内容为“臣謇”两字,采用朱文与白文相间的表现手法,使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别具一番韵味。边款为“经耜制”,经耜为刻制者姓名。从印文内容可以知道,此方印章的持有者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张謇先生。 狼山支云壶:此壶由中国著名民间发明家、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发展和文化艺术大使季汉生创意设计,壶体正面的“狼山胜景图”由著名国画大师陈大章创作,壶体背面的“碧落名珠耀江海,百波滟潋涤潮头”书法由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张玉奎书写,壶身字画均由中国刻绘艺术协会主席张大林镌刻,壶底“季汉生”印章由南通书协主席丘石篆刻。“狼山支云壶”是季汉生继创作“中华龙壶”、“九二共识壶”之后的又一力作,现已收藏在在中国首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此壶壶体为圆台状,寓意南通历史文化名城及江海儿女的润圆泽通;壶高14厘米,表示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容量为1069毫升,与南通自然景观狼山的海拔高度1069米相对应;壶钮为玉器古塔雕塑,象征“山海拥金莲,乾坤落天柱”的狼山支云塔;壶嘴与壶把,作为壶体的延伸,象征环绕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老城区的“翡翠项链”濠河。 自然部分有动、植物活体、标本、化石和矿物。动物类有国外的标本,如南洋群岛的时乐鸟,印度的鳄鱼,俄罗斯的斑鼠,美洲的袋鼠、蜂鸟,朝鲜的笔贝,新加坡的石蚕等标本;植物类中有羊齿植物化石、各种果木和药用植物;矿物类有1910年清末官商合办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结束后捐赠的各省矿石标本。

自然标本陈列品中,有须鲸亚化石和现代鲸骨骼以及启东陨石、本地珍稀鸟类和昆虫标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8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