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理上增肥与增重的意义并不一样。因为“增肥”顾名思义是增加身体组织的脂肪比例,而“增重”除了脂肪的增加之外,应还涵盖肌肉组织的成长。我想您要问的应该是“增重”而非“增肥”吧?!
人体的重量,大致上是来自于骨骼、肌肉、脂肪、水分以及其他内脏器官,有意义的“增重”应著重在肌肉、脂肪的比例增加。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进行身体的改造工程呢?答案仍然是“饮食”与“运动”!
饮食篇
饮食方面,高蛋白质、高热量饮食,是增重的不二法门。浓缩的蛋白质与高热量食物,例如重乳酪蛋糕、小西点、小蛋糕等等,少量多餐、餐后适时补充帮助消化的木瓜酵素或综合酵素,以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蛋白质的选择
选择优良的蛋白质来源,例如鸡蛋、牛奶、肉类、家禽类等,应占每日蛋白质总量的一半以上。植物性蛋白质则以分离萃取的黄豆蛋白粉末,效果会比较好,因为少了阻碍吸收的植物纤维。至于吃肉或喝牛奶那一种方法较好?讲求效率的人,可以尝试喝高蛋白奶粉(例如三多奶蛋白),会比喝一般鲜奶、吃肉的蛋白质摄取量来的高,吸收利用率也比较好。
◎醣类的选择
醣类的摄取也是重要的一环,选择淀粉质较高的食物,例如白土司、馒头、白饭、地瓜、芋头、南瓜等。烹调时可以芶芡、羹汤、浓汤的型式,或在汤或果汁、牛奶中,加一些麦芽糊精(一般所谓的玉米水解淀粉,可直接加入食物中食用),增加热量的摄取。
◎脂肪的选择
油脂部分,可适量使用吸收利用率较佳的中链脂肪酸(MCT),以增加浓缩热量的摄取。纯的中链脂肪酸(MCT)因不含“必须脂肪酸”,需搭配一般油脂使用。建议可选用已混合必须脂肪酸的中链脂肪酸产品(例如:三多高热能),避免必须脂肪酸的缺乏。一般建议中链脂肪酸占总油脂使用量,以不超过60%为原则。
运动篇
欲增重者的运动,以“重量训练”为主要方式,而非减重者所强调的“有氧运动”。因为“有氧运动”是促进能量消耗的,而“重量训练”则是用来增加肌肉比例的。借助哑铃、杠铃与训练器材的使用,配合大肌肉群的完全收缩与放松,可以达到肌肉的建造工程。
那什么叫大肌肉群呢?就是我们所谓的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头及三头肌(手臂)。经由重量训练与饮食补充,可使大肌肉群成长,相对的便会累积一些体重。
目前在美国,已经在尝试对老人加以适当的重量训练,配合增重食品补充,来增加肌肉比例,以改善营养不良、容易疲倦、抑郁、肌肉耗损、免疫力变差、容易生病等症状。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也会减少并发症、愈后不良的机率。
早餐:一定要吃、才有活力!
偏好西式口味的人:
1现榨柳橙汁一杯
2低脂牛奶一杯
3浇满糖浆、果酱、奶油的煎饼一份。
喜欢中式口味的人:
1一碗皮蛋瘦肉粥或小米粥
2一杯豆浆或米浆。
3一颗水煮蛋
早上的点心:帮助身体储藏能量
下列食物任选一份:葡萄干、核果、花生、香蕉。
午餐:快乐的进餐、才能吃胖唷!
偏好西式口味的人:
1苹果一个
2低脂牛奶一杯
3三明治一个
4生菜沙拉一盒
5高纤饼干一份
喜欢中式口味的人:
1奇异果一个
2一杯优酪乳
3一碗饭或一碗面
4水煮青菜一份
5高纤饼干一份
下午的点心:不要让小肚肚饿着了
下列食物任选一份:奶昔一杯,高纤饼干几片、卤味小菜,或茶叶蛋一颗。
晚餐:尽量按时进餐
最好与家人或爱人一起用餐。甜蜜的感觉,会让肉肉更快长出来唷!
1现榨果汁一份
2冰淇淋或优酪乳一份
3生菜沙拉或炒青菜一份
4一碗饭或一碗面
5一份瘦肉或鱼肉
6饭后再吃点菠萝、木瓜、或西红柿。
宵夜:尽量在睡前两个钟头进食
在土司上涂满果酱、花生酱、奶油、大蒜酱。再喝一碗肉汤、牛奶、或豆浆。只要吃个意思就好了,以免吃得太饱,睡不着。吃完宵夜后,要刷牙漱口用牙线,才能睡觉唷!
◇瘦人如何练壮
据冬林健康城的几位教练介绍,瘦人在进行健美锻炼时,首先要弄清自己属于哪种消瘦。因为消瘦有单纯性消瘦和继发性消瘦之分。单纯性消瘦没有明确的内分泌疾病,继发性消瘦是由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如属继发性消瘦,则请病愈后再进行健美锻炼。若属单纯性消瘦,那么进行健美锻炼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合理安排运动量
运动量的安排是科学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消瘦者应以中等运动量(每分钟心率在130至160次之间)的有氧锻炼为宜,器械重量以中等负荷(最大肌力的50%至80%)为佳。时间安排可每周练3次(隔天1次),每次1至1个半小时。每次练8至10个动作,每个动作做3至4组。做法是快收缩、稍停顿、慢伸展。连续做一组动作时间为60秒左右,组间间歇20至60秒,每种动作间歇1至2分钟。一般情况下,每组应能连续完成8至15次,如果每组次数达不到8次,可适当减轻重量;以最后两次必须用全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对肌肉组织刺激较深,“超量恢复”明显,锻炼效果极佳。
◇注意安全
健美锻炼的器材都有一定的重量,不仅锻炼前后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而且要注意检查器材安装得是否牢固,以防不测。锻炼时要注意重量是否适度,切勿做力不能及的练习。使用杠铃等重器械时,要有人保护。最好是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锻炼,以便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
◇打好基础
消瘦者在初练阶段(2至3个月)最好能进健美培训班学习锻炼,以便正确、系统地掌握动作技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特别要注意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锻炼,逐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有重点和针对性
消瘦者经过2至3个月锻炼后,体力会明显增强,精力也会比以前充沛。这时,应重点锻炼大肌肉群,如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等,运动量要随时调整。另外,同一个部位的肌群可采用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器械进行锻炼,并且要使所练肌群单独收缩。随着肌肉力量的啬和动作协调性的提高,锻炼的效果会越来越显著。一般情况下,练习动作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变换一次。此外,锻炼时精神(意念)要集中于所练部位,切忌谈笑、听音乐等。所练部位肌肉的酸、胀、饱、热感越强,锻炼效果越佳。这样,再坚持半年到一年,体型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少练其它项目
消瘦者进行健美锻炼时,最好少参加其它运动项目的锻炼,特别是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如长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因为这些运动消耗能量较多,不利于肌肉的增长,而且会越练越瘦。此外,平时不要做耗费精力太多的其它活动。
◇合理的膳食
只有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人才能变胖。因此,消瘦者的膳食调配一定要合理、多样,不可偏食。平时除食用富含动物性蛋白质的肉、蛋、禽类外,还要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及赤豆、百合、蔬菜、瓜果等。只要饮食营养全面,利于消化吸收,再加上适当的健美锻炼,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变得丰腴起来。
◇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消瘦者要使体型由瘦变壮、丰腴健美,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的事,凭“一时热”,想“一口吃个胖子”的练法不行,因锻炼方法不对、效果不明显而丧失信心也不行,只有坚定胜利的信心做好吃苦的准备,以高昂的情绪积极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获得最后成功。
参考资料:
一、身瘦不孕:
妇人有瘦怯身躯,久不孕育。一和丈夫做爱既卧床有病,数日不起。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血虚之故乎。或谓血藏于肝,精涵于肾,交感乃泄肾之精,与血虚何与,殊不知肝气不开,则精不能泄,肾精既泄,则肝气亦不能舒。以肾为肝之母,母既泄精不能分润以养其子,则木燥乏水而火且暗动以烁精,则肾愈虚矣。况且瘦人多火而又泄其精,则水益少而火益炽,水虽制火,而肾精空乏,无力以济,便成火在水上之挂,所以倦怠而卧也。此等之妇偏易动火,然此火因贪而于肝木之中,又是虚燥之火,绝非真火也。且不交合则已,一旦交合又偏易走泄,此阴虚火旺,不能受孕。既偶尔受孕,必致逼干男子之精,随种而随消者有之。治法必须大补肾水而平肝木,水旺则血旺,血旺则火消,便成水在火上之卦。方用:养精种玉汤。
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水煎。
三个月更可身健受孕,才可种子,此方用之,不特补血而纯于填精。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惟是贪欲者多,节欲者少,往往不验。服此者果能节欲三月,心精神清,自无不孕之理。否则,不过身体健壮而已,勿咎方之不灵也。
二、胸满不思食不孕:
妇人有饮食少思,胸膈满闷,终日倦怠思睡,一经房事,呻吟不已。人以为脾胃之气虚也,谁知是肾气不足乎,夫肾宜升腾,不宜消降。升腾于上焦则脾胃易于分运,降陷于下焦则脾胃难于运化。人乏水谷之养,则精神自尔倦怠,脾胃之气可升而不可降也,明甚。然则,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无肾中之水气,则胃之气不能腾,无肾中之火腾而不降也。然则补脾胃之气可不急补肾中水火之气乎。治法必以补肾气为主,但补肾而不兼补脾胃之品,则肾之水火二气,不能提于至阳之上也。方用:并提汤:
熟地、巴戟、白术、党参、黄芪、山萸肉、枸杞、柴胡,水煎服。
三个月而肾气大旺,再服一个月,未有不能受孕者,此方补气之药,多于补精,似乎以补脾胃为主矣。熟知脾胃健而生精自易,是补脾胃之气之与血,正所以补肾之精与水也。又益以补精之味,则阴气自足,阳气易升,自尔升腾于上焦矣。阳气不下临,则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化生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矣。胸满不孕,很多医生都误认为脾胃虚寒,不能克食,用扶脾消导之药,胃气愈虚,何能受孕,妙在立方不峻补肾火,所以不用桂、附等药,但专补肾气,使脾胃之气复不下陷,则带脉气充,胞胎气暖自然受孕。
三、下部寒冷不孕:
妇人有下身冰泠,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今胞胎既寒,何能受孕。虽男子鼓勇力战,其精甚热,直射于子宫之内,而寒冰之气相遇,亦不过茹之于暂,而不能不吐之于久也。夫犹是人也。此妇之胞胎何以寒凉至此,岂非天分之薄乎!非也。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胞胎之寒凉,乃心肾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必须补心肾二火而后可。方用:温胞饮。
白术、巴戟、党参、杜仲、菟丝子、山药、芡实、肉桂、附子、补骨脂等。水煎服。
一月而胞胎热,皮方之妙,补心而既补肾,温肾而既温心。心肾之气旺,则心肾之火自生。则胞胎之寒自散。原因胞胎之寒以至茹而既吐,而今胞胎自热矣,尚有施而不受者乎。若改汤为丸,朝夕吞服,尤能摄精,断不至有伯道无儿之叹也。今年内种子者多喜服热药,不知此方特为胞胎寒者设,若胞胎有热,则不宜服也。
四、胸满少食不孕:
妇人有素性恬淡,饮食少则平和,多则难受,或作呕泄,胸膈胀满,久不受孕。人以为赋禀之薄也,谁知是脾胃虚寒乎,夫脾胃之虚寒,原因心肾之虚寒耳。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既不能消水谷以化精矣。既不能化水谷之精微,自无津液以灌溉于胞胎之中。欲胞胎有温暖之气以养胚胎,必不可得。纵然受胎而带脉无力,亦必堕落。此脾胃虚寒之咎,故无玉麟之毓也。治法可不急温补其脾胃乎!然脾之母原在肾之命门,胃之母原在心之包络。欲温补脾胃,必须补二经之火。盖母旺子必不弱,母热泪盈眶子必不寒,此子病治母之义也。方用:温土毓麟汤。
巴戟、覆盆子、白术、党参、山药、神曲,水煎服。
一月可以种子矣。此方之妙,温脾胃而又兼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药味不多而四经并合。命门心包之火旺,则脾与胃无寒冷之虚,子母相顾,一家和合,自然饮食多而善化,气血旺而能任带脉有力,不虚落胎,安有不玉麟之类育。少食不孕与胸满不思饮食有间,一补肾中之气,一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药味不多,其君、臣、佐、使之妙,宜细参之。
五、少腹急迫不孕:
妇人有少腹之间自觉有急迫之状,急而不舒,不能生育。此从之所不识也,谁知是带脉之拘急乎,夫带脉系于腰脐之间,宜弛而宜急。今带脉之急者,由于腰脐之气不利也。而腰脐之气不利者,由脾胃之气不足也。脾胃气虚,则腰脐之气闭,腰脐之气闭,则带脉拘急,遂致牵动胞胎,胞胎亦暂能茹纳,而力难负载,必不能免小产之虞。况人多不能节欲,安得保其不坠乎,此带脉之急,所以不能生子也。治法宜宽其带脉之急,不能尽宽也,宜利其腰脐之气。而腰脐之气不能尽利也,必须大补其脾胃之气与血,而腰脐可利,带可宽,自不难於孕育矣。方用:宽带汤。
白术、巴戟肉、补骨脂、杜仲、熟地、党参、麦冬、肉苁蓉、白芍、当归、五味子、建莲子。
水煎服。四剂少腹无紧迫之状,服一月既受胎也。此方之妙,脾胃两补,而又利其腰脐之气,自然带脉宽舒,可以载物而胜任矣。或疑方中用五哧、白芍之酸收,不增带脉之急,而反得带脉之宽,殊不可解。岂知带脉之急,由于气血之虚。盖血虚则缩而不伸,气虚则挛而不达。用芍药之酸以平肝木,则肝不克脾。用五味之酸以生肾水,则肾能益带,似相碍而实相济也,何疑之有。凡种子治法,不出带脉、胞胎二经,数言已泄造化秘矣。
六、嫉妒不孕:
妇人有怀胞素恶,不能生育者,人以为天以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夫妇人之有子也,必然心脉流利而滑,脾脉舒徐而和,肾脉旺大而鼓指,始称喜脉。+未有三部脉郁而能生子者也。若三部脉郁,肝气必因之而更郁,肝气郁,则心肾之脉必致郁之急而莫解。盖子母相依,郁必不喜,喜必不郁也。其郁而不能成胎者,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既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其奈之何哉。治法必解四经之郁,以开胞胎之门,则庶几矣。方用:开郁种玉汤。
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等水煎。
一月则郁结之气开,郁开则无非喜气之盈腹,而嫉妒之心亦可以一易,自然两相合好,结胎于顷刻之间矣。此方之妙,解肝气之郁,宣脾气之困,而心肾之气亦因之俱舒服,所以腰脐利而带任通达,不必启胞胎之门,而胞胎自启,不特治嫉妒者也。方似平平无奇,然却能解妒种子,不可忽视。若怀娠而仍然嫉妒,必致血郁堕胎,既幸不堕胎,生子多不能成。方加解妒饮合煎之可保无虞。必须变其性情始效。解妒饮:黍、谷、稷各九十粒,麦(生用)、小黑豆各四十九粒,豆炒熟、高梁五十粒既可。
七、肥胖不孕:
妇人有身体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湿盛之故乎。夫湿从下受,乃言外邪之湿也。而肥胖之湿,实大量多邪,乃脾土之地内病也。然脾土既病不能分化水谷以养四肢,宜其身体瘦弱,何以能肥胖乎。不知湿盛者,多肥胖,肥胖者,多气虚,气虚者,多主痰涎,外似健壮而内实虚损也。内虚则气必衰,气衰则不能行水,而湿停于肠胃之间,不能化精而化痰涎矣。夫脾本湿土,又因痰多愈加其湿,脾不能受热,必津润于胞胎,日积月累,则胞胎竟变为汪洋之水窟矣。且肥胖之妇,内肉必满,庶隔子宫,不能受精,此必然之势滔滔,泛滥可畏。亦遂化精成水矣,又何能成妊娠哉。治法必须以泄水化痰为主。然徒泄水化痰,而不急补脾胃之气,则阳气不旺,湿痰不去,人先病矣。乌望其茹而不吐乎。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柴胡、甘草、当归、白术、升麻、陈皮、茯苓、半夏等,水煎服。
八剂痰涎尽消,再十剂水湿利,子宫涸出,易于受精而成孕矣。其在于昔则如望洋观海,而至于今,则是马到成功也。快哉!此方之妙,妙在提脾气而升于上,作云作雨,则水湿反利于下行,助胃气而消于下,为津为液,则痰涎转易于上化。不必用消化之品以损其肥,而肥自无碍,不必用浚决之味以开其窍,而窍自能通。阳气充足,自能摄精,湿邪散除,自可受孕,何肥胖不孕之足虑。
八、骨蒸夜热不孕:
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炎热,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育者。人以为阴虚火动也,谁知是骨髓内热乎。夫寒阴之地,固不生物,而干旱之田,岂能长养。然而骨髓与胞胎何相关切,而骨髓之热,既能使人不嗣,此前贤未言者也。山一旦创言之,不见为世俗所骇乎。而要知不必骇也,此中实有其理焉。盖胞胎,为五脏外之一脏耳。以其不阴不阳,所以不列于五脏之中。所谓不阴不阳者,以胞胎上系于心包,下系于命门。系心包者通于心,心者,阳也,系命门者通于肾,肾者,阴也。是阴之中有阳,阳之中有阴,所以通于变化,或生男或生女,俱从此出。然必阴阳协和,不偏不枯,始能变化生人,否则否育矣。骨髓过热,则骨中空虚,惟存火烈之气,又何能成胎?治法必须清骨中之热,然骨热由于水亏,必补肾之阴,则骨热除,珠露有滴濡之喜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方用:精胃滋肾汤。
地骨皮、丹皮、沙参、麦冬、元参、五味子、白术、石斛等。
水煎,连服三十剂而骨热解,再服六剂自受孕。此方之妙在于补骨中之精,凉骨中之热,不清胞胎,而胞胎自无大热之患。然阴虚内热之人,原易受孕,今因骨髓过热,所以受精而变燥,以致难于育子。本非胞胎之不能受精,所以稍补其肾,以杀其火之有佘,而益其水之不足,便易种子耳。治骨热之所以不用熟地,方极善,用者万勿加减。凡峻药,病去七分既止,不必拘泥三十剂、六十剂,三元生人不一于类推。
九、腰酸腹胀不孕:
妇人有腰酸背痛,胸满腹胀,倦怠欲卧,百计求嗣不能如愿,人以为腰肾之虚也,谁知是任督之困乎。夫任脉行于前,督脉行于后然皆从带脉之上下而行也。故任脉虚,则带脉坠于前,督脉虚,则带脉坠后。虽胞胎受精,亦必小产。况任督之脉既虚,而疝瘕之症必起。疝瘕碍胞胎而外障,则胞胎缩于疝瘕之内,往往精施而不能受,虽饵以玉燕,亦何益哉?治法必须先去其疝瘕之病,而补其任督之脉,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包囊成形,力足以胜任而无虞矣。外无所障,内有所容,安有不能生育之理。方用:升带汤。
白格、党参、光洁度参、肉桂、荸荠粉、鳖甲、茯苓、半夏、神曲等。
水煎,连服三十剂,而任督之气旺。再服三十剂,而疝瘕之症除。此方利腰脐之气,正升任督之气也。任督之气升而疝瘕自有难容之势,况方中有肉桂以散寒,荸荠以去积,鳖甲之攻坚,茯苓之利湿,有形自化于无形,而满腹皆升腾之气矣,何至受精而再坠乎哉?此方为有疝瘕而设,故用沙参、荸荠、鳖甲以破坚理气。若无疝瘕,去上三味,加杜仲、泽泻甘枸杞,服之,腰酸腹胀背痛自除也。鳖甲破气,不可误服,惟有疝瘕与肝郁者服之既效。
十、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
妇人有经水艰涩,腹胀脚肿不能受孕者,人以为小肠之热也,谁知是膀胱原与胞胎相近,膀胱病而胞胎亦病矣。然水湿之气必走膀胱,而膀胱不能自化,必得肾气相通,而始能化水以出阴气。倘膀胱无肾气之通,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水湿之气必且渗入胞胎之中而成汪洋之势矣。汪洋之田,又何能生物也哉?治法必须壮肾气以分消胞胎之湿,益肾火以达化膀胱之水,使先天之本壮,则膀胱之气化,胞胎之湿除,而汪洋之田,化成雨露之阶矣。水化则膀胱利,火旺则胞胎暖,安有布种而不发生者哉?方用:化水种子汤。
巴戟天、白术、茯苓、车前子、肉桂、党参、兔丝子、芡实等。
水煎服,二剂而膀胱之气化,四剂而艰涩之症除。又十剂而虚胀脚肿之形消。再服六十剂肾气大旺,胞胎温暖,易于受胎矣。经抻膀胱之水,全在补肾中之气,暖胞胎之气,全在壮肾中之火。至于补肾之药,多是濡润之品,不以湿而易助其湿乎?然方中之药,妙于补肾之火,而非补肾之水。尤妙于补火而无燥烈之虞,利水而非荡涤之猛。所以膀胱气化胞胎不湿,而发荣长养无穷与。便涩腹胀足浮肿,皮症极多,不惟不能受孕,抑且暂添杂症,久而不愈,甚至有成劳瘵不治者。此方补水而不助湿,补火而便归元,善极,不可加减一味。若无好肉桂,以破故纸代之,用核桃仁连皮烧黑,去皮用仁用引。若用好肉桂,既可不用核桃仁引之。
号脉简介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号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指法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4、举按寻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5、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的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编辑本段]平脉 1、特点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平脉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1)胃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如《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气。诊察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疾病的进退凶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神 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形态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的为有神。总之,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脉象形态是一致的。
(3)根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2、平脉的生理性变化。
(1)四季气候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因为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3)性别 妇女脉象一般较男子稍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
(5)体格 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6)情志 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7)劳逸 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8)饮食 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
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病脉。 [编辑本段]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编辑本段]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 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 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 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 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 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 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 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 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 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 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 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 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 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 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 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 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 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 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
女人不孕不育症的十大症状:
一、身瘦不孕:
妇人有瘦怯身躯,久不孕育。一和丈夫做爱既卧床有病,数日不起。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血虚之故乎。或谓血藏于肝,精涵于肾,交感乃泄肾之精,与血虚何与,殊不知肝气不开,则精不能泄,肾精既泄,则肝气亦不能舒。以肾为肝之母,母既泄精不能分润以养其子,则木燥乏水而火且暗动以烁精,则肾愈虚矣。况且瘦人多火而又泄其精,则水益少而火益炽,水虽制火,而肾精空乏,无力以济,便成火在水上之挂,所以倦怠而卧也。此等之妇偏易动火,然此火因贪而于肝木之中,又是虚燥之火,绝非真火也。且不交合则已,一旦交合又偏易走泄,此阴虚火旺,不能受孕。既偶尔受孕,必致逼干男子之精,随种而随消者有之。治法必须大补肾水而平肝木,水旺则血旺,血旺则火消,便成水在火上之卦。方用:养精种玉汤。
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水煎。
三个月更可身健受孕,才可种子,此方用之,不特补血而纯于填精。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惟是贪欲者多,节欲者少,往往不验。服此者果能节欲三月,心精神清,自无不孕之理。否则,不过身体健壮而已,勿咎方之不灵也。
二、胸满不思食不孕:
妇人有饮食少思,胸膈满闷,终日倦怠思睡,一经房事,呻吟不已。人以为脾胃之气虚也,谁知是肾气不足乎,夫肾宜升腾,不宜消降。升腾于上焦则脾胃易于分运,降陷于下焦则脾胃难于运化。人乏水谷之养,则精神自尔倦怠,脾胃之气可升而不可降也,明甚。然则,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无肾中之水气,则胃之气不能腾,无肾中之火腾而不降也。然则补脾胃之气可不急补肾中水火之气乎。治法必以补肾气为主,但补肾而不兼补脾胃之品,则肾之水火二气,不能提于至阳之上也。方用:并提汤:
熟地、巴戟、白术、党参、黄芪、山萸肉、枸杞、柴胡,水煎服。
三个月而肾气大旺,再服一个月,未有不能受孕者,此方补气之药,多于补精,似乎以补脾胃为主矣。熟知脾胃健而生精自易,是补脾胃之气之与血,正所以补肾之精与水也。又益以补精之味,则阴气自足,阳气易升,自尔升腾于上焦矣。阳气不下临,则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化生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矣。胸满不孕,很多医生都误认为脾胃虚寒,不能克食,用扶脾消导之药,胃气愈虚,何能受孕,妙在立方不峻补肾火,所以不用桂、附等药,但专补肾气,使脾胃之气复不下陷,则带脉气充,胞胎气暖自然受孕。
三、下部寒冷不孕:
妇人有下身冰泠,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今胞胎既寒,何能受孕。虽男子鼓勇力战,其精甚热,直射于子宫之内,而寒冰之气相遇,亦不过茹之于暂,而不能不吐之于久也。夫犹是人也。此妇之胞胎何以寒凉至此,岂非天分之薄乎!非也。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胞胎之寒凉,乃心肾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必须补心肾二火而后可。方用:温胞饮。
白术、巴戟、党参、杜仲、菟丝子、山药、芡实、肉桂、附子、补骨脂等。水煎服。
一月而胞胎热,皮方之妙,补心而既补肾,温肾而既温心。心肾之气旺,则心肾之火自生。则胞胎之寒自散。原因胞胎之寒以至茹而既吐,而今胞胎自热矣,尚有施而不受者乎。若改汤为丸,朝夕吞服,尤能摄精,断不至有伯道无儿之叹也。今年内种子者多喜服热药,不知此方特为胞胎寒者设,若胞胎有热,则不宜服也。
四、胸满少食不孕:
妇人有素性恬淡,饮食少则平和,多则难受,或作呕泄,胸膈胀满,久不受孕。人以为赋禀之薄也,谁知是脾胃虚寒乎,夫脾胃之虚寒,原因心肾之虚寒耳。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既不能消水谷以化精矣。既不能化水谷之精微,自无津液以灌溉于胞胎之中。欲胞胎有温暖之气以养胚胎,必不可得。纵然受胎而带脉无力,亦必堕落。此脾胃虚寒之咎,故无玉麟之毓也。治法可不急温补其脾胃乎!然脾之母原在肾之命门,胃之母原在心之包络。欲温补脾胃,必须补二经之火。盖母旺子必不弱,母热泪盈眶子必不寒,此子病治母之义也。方用:温土毓麟汤。
巴戟、覆盆子、白术、党参、山药、神曲,水煎服。
一月可以种子矣。此方之妙,温脾胃而又兼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药味不多而四经并合。命门心包之火旺,则脾与胃无寒冷之虚,子母相顾,一家和合,自然饮食多而善化,气血旺而能任带脉有力,不虚落胎,安有不玉麟之类育。少食不孕与胸满不思饮食有间,一补肾中之气,一补命门与心包络之火,药味不多,其君、臣、佐、使之妙,宜细参之。
五、少腹急迫不孕:
妇人有少腹之间自觉有急迫之状,急而不舒,不能生育。此从之所不识也,谁知是带脉之拘急乎,夫带脉系于腰脐之间,宜弛而宜急。今带脉之急者,由于腰脐之气不利也。而腰脐之气不利者,由脾胃之气不足也。脾胃气虚,则腰脐之气闭,腰脐之气闭,则带脉拘急,遂致牵动胞胎,胞胎亦暂能茹纳,而力难负载,必不能免小产之虞。况人多不能节欲,安得保其不坠乎,此带脉之急,所以不能生子也。治法宜宽其带脉之急,不能尽宽也,宜利其腰脐之气。而腰脐之气不能尽利也,必须大补其脾胃之气与血,而腰脐可利,带可宽,自不难於孕育矣。方用:宽带汤。
白术、巴戟肉、补骨脂、杜仲、熟地、党参、麦冬、肉苁蓉、白芍、当归、五味子、建莲子。
水煎服。四剂少腹无紧迫之状,服一月既受胎也。此方之妙,脾胃两补,而又利其腰脐之气,自然带脉宽舒,可以载物而胜任矣。或疑方中用五哧、白芍之酸收,不增带脉之急,而反得带脉之宽,殊不可解。岂知带脉之急,由于气血之虚。盖血虚则缩而不伸,气虚则挛而不达。用芍药之酸以平肝木,则肝不克脾。用五味之酸以生肾水,则肾能益带,似相碍而实相济也,何疑之有。凡种子治法,不出带脉、胞胎二经,数言已泄造化秘矣。
六、嫉妒不孕:
妇人有怀胞素恶,不能生育者,人以为天以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夫妇人之有子也,必然心脉流利而滑,脾脉舒徐而和,肾脉旺大而鼓指,始称喜脉。+未有三部脉郁而能生子者也。若三部脉郁,肝气必因之而更郁,肝气郁,则心肾之脉必致郁之急而莫解。盖子母相依,郁必不喜,喜必不郁也。其郁而不能成胎者,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既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其奈之何哉。治法必解四经之郁,以开胞胎之门,则庶几矣。方用:开郁种玉汤。
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等水煎。
一月则郁结之气开,郁开则无非喜气之盈腹,而嫉妒之心亦可以一易,自然两相合好,结胎于顷刻之间矣。此方之妙,解肝气之郁,宣脾气之困,而心肾之气亦因之俱舒服,所以腰脐利而带任通达,不必启胞胎之门,而胞胎自启,不特治嫉妒者也。方似平平无奇,然却能解妒种子,不可忽视。若怀娠而仍然嫉妒,必致血郁堕胎,既幸不堕胎,生子多不能成。方加解妒饮合煎之可保无虞。必须变其性情始效。解妒饮:黍、谷、稷各九十粒,麦(生用)、小黑豆各四十九粒,豆炒熟、高梁五十粒既可。
七、肥胖不孕:
妇人有身体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故,谁知是湿盛之故乎。夫湿从下受,乃言外邪之湿也。而肥胖之湿,实大量多邪,乃脾土之地内病也。然脾土既病不能分化水谷以养四肢,宜其身体瘦弱,何以能肥胖乎。不知湿盛者,多肥胖,肥胖者,多气虚,气虚者,多主痰涎,外似健壮而内实虚损也。内虚则气必衰,气衰则不能行水,而湿停于肠胃之间,不能化精而化痰涎矣。夫脾本湿土,又因痰多愈加其湿,脾不能受热,必津润于胞胎,日积月累,则胞胎竟变为汪洋之水窟矣。且肥胖之妇,内肉必满,庶隔子宫,不能受精,此必然之势滔滔,泛滥可畏。亦遂化精成水矣,又何能成妊娠哉。治法必须以泄水化痰为主。然徒泄水化痰,而不急补脾胃之气,则阳气不旺,湿痰不去,人先病矣。乌望其茹而不吐乎。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柴胡、甘草、当归、白术、升麻、陈皮、茯苓、半夏等,水煎服。
八剂痰涎尽消,再十剂水湿利,子宫涸出,易于受精而成孕矣。其在于昔则如望洋观海,而至于今,则是马到成功也。快哉!此方之妙,妙在提脾气而升于上,作云作雨,则水湿反利于下行,助胃气而消于下,为津为液,则痰涎转易于上化。不必用消化之品以损其肥,而肥自无碍,不必用浚决之味以开其窍,而窍自能通。阳气充足,自能摄精,湿邪散除,自可受孕,何肥胖不孕之足虑。
八、骨蒸夜热不孕:
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炎热,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育者。人以为阴虚火动也,谁知是骨髓内热乎。夫寒阴之地,固不生物,而干旱之田,岂能长养。然而骨髓与胞胎何相关切,而骨髓之热,既能使人不嗣,此前贤未言者也。山一旦创言之,不见为世俗所骇乎。而要知不必骇也,此中实有其理焉。盖胞胎,为五脏外之一脏耳。以其不阴不阳,所以不列于五脏之中。所谓不阴不阳者,以胞胎上系于心包,下系于命门。系心包者通于心,心者,阳也,系命门者通于肾,肾者,阴也。是阴之中有阳,阳之中有阴,所以通于变化,或生男或生女,俱从此出。然必阴阳协和,不偏不枯,始能变化生人,否则否育矣。骨髓过热,则骨中空虚,惟存火烈之气,又何能成胎?治法必须清骨中之热,然骨热由于水亏,必补肾之阴,则骨热除,珠露有滴濡之喜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方用:精胃滋肾汤。
地骨皮、丹皮、沙参、麦冬、元参、五味子、白术、石斛等。
水煎,连服三十剂而骨热解,再服六剂自受孕。此方之妙在于补骨中之精,凉骨中之热,不清胞胎,而胞胎自无大热之患。然阴虚内热之人,原易受孕,今因骨髓过热,所以受精而变燥,以致难于育子。本非胞胎之不能受精,所以稍补其肾,以杀其火之有佘,而益其水之不足,便易种子耳。治骨热之所以不用熟地,方极善,用者万勿加减。凡峻药,病去七分既止,不必拘泥三十剂、六十剂,三元生人不一于类推。
九、腰酸腹胀不孕:
妇人有腰酸背痛,胸满腹胀,倦怠欲卧,百计求嗣不能如愿,人以为腰肾之虚也,谁知是任督之困乎。夫任脉行于前,督脉行于后然皆从带脉之上下而行也。故任脉虚,则带脉坠于前,督脉虚,则带脉坠后。虽胞胎受精,亦必小产。况任督之脉既虚,而疝瘕之症必起。疝瘕碍胞胎而外障,则胞胎缩于疝瘕之内,往往精施而不能受,虽饵以玉燕,亦何益哉?治法必须先去其疝瘕之病,而补其任督之脉,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包囊成形,力足以胜任而无虞矣。外无所障,内有所容,安有不能生育之理。方用:升带汤。
白格、党参、光洁度参、肉桂、荸荠粉、鳖甲、茯苓、半夏、神曲等。
水煎,连服三十剂,而任督之气旺。再服三十剂,而疝瘕之症除。此方利腰脐之气,正升任督之气也。任督之气升而疝瘕自有难容之势,况方中有肉桂以散寒,荸荠以去积,鳖甲之攻坚,茯苓之利湿,有形自化于无形,而满腹皆升腾之气矣,何至受精而再坠乎哉?此方为有疝瘕而设,故用沙参、荸荠、鳖甲以破坚理气。若无疝瘕,去上三味,加杜仲、泽泻甘枸杞,服之,腰酸腹胀背痛自除也。鳖甲破气,不可误服,惟有疝瘕与肝郁者服之既效。
十、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
妇人有经水艰涩,腹胀脚肿不能受孕者,人以为小肠之热也,谁知是膀胱原与胞胎相近,膀胱病而胞胎亦病矣。然水湿之气必走膀胱,而膀胱不能自化,必得肾气相通,而始能化水以出阴气。倘膀胱无肾气之通,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水湿之气必且渗入胞胎之中而成汪洋之势矣。汪洋之田,又何能生物也哉?治法必须壮肾气以分消胞胎之湿,益肾火以达化膀胱之水,使先天之本壮,则膀胱之气化,胞胎之湿除,而汪洋之田,化成雨露之阶矣。水化则膀胱利,火旺则胞胎暖,安有布种而不发生者哉?方用:化水种子汤。
巴戟天、白术、茯苓、车前子、肉桂、党参、兔丝子、芡实等。
水煎服,二剂而膀胱之气化,四剂而艰涩之症除。又十剂而虚胀脚肿之形消。再服六十剂肾气大旺,胞胎温暖,易于受胎矣。经抻膀胱之水,全在补肾中之气,暖胞胎之气,全在壮肾中之火。至于补肾之药,多是濡润之品,不以湿而易助其湿乎?然方中之药,妙于补肾之火,而非补肾之水。尤妙于补火而无燥烈之虞,利水而非荡涤之猛。所以膀胱气化胞胎不湿,而发荣长养无穷与。便涩腹胀足浮肿,皮症极多,不惟不能受孕,抑且暂添杂症,久而不愈,甚至有成劳瘵不治者。此方补水而不助湿,补火而便归元,善极,不可加减一味。若无好肉桂,以破故纸代之,用核桃仁连皮烧黑,去皮用仁用引。若用好肉桂,既可不用核桃仁引之。
《灸法秘传》,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
中 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歪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百会穴、尺泽穴、风市穴、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环跳穴、风池穴。
尸 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大敦穴、内庭穴、行间。
偏 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百会穴、合谷、手三里、腕骨、肩髃、曲池、环跳。
眩 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神庭、肝俞。
痿 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足三里、三阴交。
痹 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脾俞、肾俞、腰俞。
劳 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大椎、胆俞、肺俞、上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膏肓。
咳 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身柱、期门。
喘 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天突、中脘、灵台。
血 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汗 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膈俞。
肺 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艾灸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 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惊 悸
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健 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阳 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阴 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臌 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肿 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症 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痃 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疝 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伏 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奔 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脚 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腹 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噎 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反 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霍 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头 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心 腹 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背 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胁 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临泣。
腰 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目 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
咽 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齿 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鼻 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脑 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脱 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遗 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浊 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淋 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溺 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遗 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便 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会阳。
脱 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痔 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泄 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痢 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伤 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
热 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疟 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黄 疸
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癫 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痫 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癞 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疹 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痰 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饮 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调 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血 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带 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种 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胎 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产 后
产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惊 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腕骨。
疳 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疬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