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晨练的运动项目有哪些

适合晨练的运动项目有哪些,第1张

  适合晨练的运动项目有哪些1

 晨练——长跑:

 跑步是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运动方式,长期跑步对人体的心肺功能都有十分强大的帮助,更好地是因为长跑可以持续的燃脂,这样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很多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十分能锻炼身体的运动。

 晨练——广场舞:

 我第一次接触广场舞是跟着我爸妈,我看到他们很简单的走路,动着胳膊和腿,本以为多么简单的一项运动啊,但是我亲自跟着爸妈跳了一次,虽然动作很简单,但是可以让你出很多汗,锻炼你身体的协调性,对中老年人来说是十分好的一种锻炼项目,当然也是广大女性的最爱。

 晨练——打篮球:

 篮球是一项讲究对抗的运动,当然这是男士们的最爱咯,因为不管年龄大小,只要你热爱打篮球,都会被看做是朋友,兄弟的,只有篮球场下的兄弟,没有篮球场上的敌人,所以这项运动也是十分受人喜欢,进球的刺激,抢断的魅力,突破的速度,盖帽的终结力量,足以让你爱上这项运动。

 晨练——打太极:

 太极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长时间的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对身体的气都可以修炼,但是必须要有专门的老师来教,大家一起跟着学,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这样一种古老的拳法,现在经过创新,更适合中老年来锻炼,要是晨练打太极,更可以打出自己的年轻好心情。

 晨练——打羽毛球:

 对于很多人来说,羽毛球不是一种陌生的运动,但是羽毛球真正会打的有几个呢不过锻炼身体不是专业比赛,早晨要是夫妻俩,兄弟俩,朋友俩打一会羽毛球,出出汗,回家一冲,感觉是不是很美啊,只要坚持锻炼,总有适合你的赛场,谁是球王正在向你招手,你觉得呢

 晨练——打乒乓球:

 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打乒乓球的人在中国也占了大部分的数目,那么看起来不累的运动,要是充满了搏杀,扣球,抽球等难度,也会增添不少的色彩,所以乒乓球也是运动的好项目。

 晨练——瑜伽:

 夏天的早晨会有专门的老师在广场教大家练习瑜伽,伴随着清晨鸟语花香的感觉,瑜伽更能平静你的心态,净化你的灵魂,让你更好的拥有一份好的身体。

适合晨练的运动项目有哪些2

 八式健身法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定步动功法,全套共8个动作,每个动作都尽量把身体牵引到最大限度。

 临床证明,健身球对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椎病等许多慢性疾病有显著疗效,益于手部、臂部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

 站桩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有效的健身运动,其主要作用能使中枢神经休息,加强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人们强身健体和防治多种慢性疾病,都有较好功效。

 晨练八式健身法

 八式健身法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定步动功法,全套共8个动作,每个动作都尽量把身体牵引到最大限度。每次配合5息(即呼和吸各5次)完成,不但对筋骨关节有良好的强健作用,对防治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疾患也都有明显防治效果。具体晨练方法如下:

 双龙出海:两手(掌心向下)向前平伸,上提至肩高,并徐徐深吸气。

 二虎潜藏:反掌(掌心向上),双手向后收回,到腋中线向后展开,头后仰至最大限度,并徐徐呼气。手向后展开时注意不要挺胸,使胸锁关节向后向外展开。做此动作时以有酸痛感为好。

 直冲霄汉:双手前移到胸前,合掌,右大拇指压在左大拇指上,然后渐渐上举至头顶。双肘关节要尽量伸直,手上举时将双足尖踮起至最大限度,徐徐吸气。

 海底明堂:双手合掌,徐徐下降,到枕后再经耳后,分掌直至胸前,然后对指反掌下按,头部向上后仰至最大限度,缓缓弯腰,循序渐进,力求双掌按到地面。徐徐呼气。

 怀中抱月:弯腰渐起,双掌向前,向两侧划圈,反掌(并伴徐徐吸气),然后收手至胸前,双手对指反掌,手心向上,伴缓缓呼气。

 仰举天苍:双手慢慢上举至最大限度,双肘关节尽量伸直,如双掌顶千斤。头上仰,目视掌背,随后双手分掌,缓缓下降至身体两侧(伴徐徐呼气)。

 三盘落地:双手向前平举至肩高,手心向前,然后屈膝下蹲(伴徐徐吸气)。此动作要求双手与躯干、躯干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尽量成直角。

 顺手牵羊:反手缓缓站起,双手自然下垂。徐徐呼气。

 此八式健身法每天晨练1~2次,每次15~20分钟。

 晨练健身练球法

 健身球练法虽简单,强体效果却非常突出。它通过手指的活动,疏通经络,调合气血,强健五脏,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以及手心劳宫穴的刺激,起到调节大脑中枢神经,具有促进食欲、降低血压、健脑、改善睡眠、增强体力作用,长期坚持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临床证明,健身球对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椎病等许多慢性疾病有显著疗效,益于手部、臂部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因为双手掌和十指与机体内外器官紧密相连,身体各器官在手上都有反射点(或叫投影区),十指拔转球就要造成球面对手掌多个部位按摩刺激,十指的活动牵涉手上的几大经络和十指相关的一些器官。所以,健身球表面看来是局部运动,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健身运动。选用健身球时,主要根据手掌大小,一般初练者,以中、小号为宜,待技术熟练后,可加大型号或增加球的数量。

 单球旋转和抛接:单手拿一个健身球,在手中进行转动,做向左或向右方向的转动。也可做上、下转动。

 单手拿球做向上轻抛动作,使球离开手掌后再接住,增加空间和时间的感觉。单手旋转和抛接是初练时的基础动作,两手可以各拿一个球同时进行练习。

 双球旋转:单手平托两个球,用手指拨动球向左或向右方向转动。也可以上、下进行转动。双手可以各拿两个球进行练习,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球旋转:单手平托三个球,只能做向左或向右方向的转动。两手交替进行练习。

 四球旋转:单手平托三个球,为了增加重量,上面再放一个球,做向左或向右方向的转动,两手交替进行练习。

 双手滚球:单手托三个球或四个球成一串,两手要有适当距离和高度,由一手向另一手滚落。

 单手双球抛接:单手托两个球,向上抛起一个,当球下落时再抛起另一个球,把先抛的球接在手,手中只留一个球,另一个球在手上方空中反复抛接,重复进行练习。

 晨练站桩功法

 站桩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有效的健身运动,其主要作用能使中枢神经休息,加强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人们强身健体和防治多种慢性疾病,都有较好功效。

 松静自然

 松代表放松,练功时不仅全身肌肉要放松,精神也要放松。静要做到宁静,练功时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一心一意,使整个精神活动进入安静状态。自然即练功时切勿勉强,求其自然,尤其是呼吸。

 姿势

 站桩功体式有多种,根据上肢和下肢的姿势,体式高低,可分为基本式(双重式、单重式)、休息式(插兜式、贴腰式)、高位式(下按式、提包式、环抱式、前撑式)、中位式和低位式等。重点介绍晨练基本式中的双重式。

 双重基本式是站桩功最基本的形式,除身体严重虚弱者外,其他人均可进行锻炼。练本式时体式的高度比人体直立时降低一拳左右。

 要求

 练功时,心神宁静,自然呼吸,身心放松;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稍向内扣;两脚平均着力,如树生根,避免将体重全落在脚跟上,腰脊竖直,舒放挺拔;两髋内收,松肩虚腋;两臂微曲,自然下垂稍外展;头颈正直平视,颈项放松,呼吸自然。如果按照此姿势晨练,练功者便会产生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意如苍松之屹立。

 注意事项

 要仔细领会动作和要领,循序渐进锻炼。初练者宜先练双重基本式,不要把几种不同功夫混杂在一起,以免产生混乱。要掌握好运动量。一般来说,运动量大小与站桩时间、体式的高低及身体支撑量(即练功者本身重量)有关。站桩时间短,体式高,支撑量小,其运动量相对小,反之则大。作为晨练健身运动,每日晨练1~2次,每次练20~30分钟即可,练功时间的长短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千万不要勉强。练功前要排除大小便,松衣宽带;不要在过饱、空腹的情况下练功。练功后,要缓缓做好收功动作。双膝慢慢变直,原地踏步1~3分钟,或用双手拍打腰骶部15~20次。初练功者,站桩3~5分钟后,双膝关节渐觉发热或震动,如果一时难以忍受,可站起休息片刻,然后再继续蹲下。年老体弱者不要硬撑,以防得不偿失。

适合晨练的运动项目有哪些3

 1、有利肺和肠的功能,强健腹和臀部肌肉

 准备:起立,脚掌并拢,挺起肩膀。

 双手伸向背后,大姆指紧握(左手在上面),食指下伸,重心在脚底板上,膝盖力弯曲,腹部的肌肉紧绷,缓慢前倾,越低越好,们要感觉不错可以。双手上伸,让手指指向天花板,回到准备状态,变换手的位置再做。

 2、“加热”肌肉,积累体力

 准备:站立,脚尖略分开,脚后跟并拢。如果体力较好,双脚也可以齐肩宽。

 踮脚,注意身体平稳,双手从两侧举起,手掌互对,臀部紧绷,稍抬起下巴。回到准备状态再做。 一日之计在于晨,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上班族而言,早晨都是一天里最精华的时间部分,其实对于想要运动的女性同胞而言也不例外。晨起锻炼身体不仅能帮助你提高整个身体的精神状态,还有效的帮助你调整思绪、提高工作效率。其实不仅晨练好,晚练也很不错哦。还等什么呢,赶紧跟着一起来做做吧。

 3、改善骨盆的血液循环,促进肠胃功能,发展背,肩和小腿部的肌肉

 准备:站立,脚掌并拢,脚和背要直,双手举过头顶,手掌朝内。腹部的肌肉紧绷,只要不感到腿腱抻伤,就尽量缓慢前倾,双手从后面抱住大腿,可能的话,抱住小腿肚子。左手握在右手上,额头贴向膝盖(或大腿)。回到准备状态,变换手的位置再做。

 4、巩固心血管系统、脊椎、背肌和臀肌

 准备:坐地,双脚交叉,左脚在右脚上面,背要直,双手也交叉,同样左手在右手上面,膝面抬起,刚好被手背搂住。

 腹部的肌肉紧绷,缓慢前倾,直到头碰到地面,同时膝盖也随之平放下来。回到准备状态,变换手和脚的位置再做。

 5、对肝脏和胆囊的功能产生良好影响,还放松颈部的肌肉

 准备:四肢着地。重心放在弯曲的右脚上,左脚向后伸直。

 双手放在膝盖两侧撑地,背弯曲,缓慢把头转向右肩向后看,盯着抻松的背肌。回到准备状态,换方向再做。

 6、强健腹肌和背肌

 准备:面对墙而坐,膝盖弯曲,脚掌着地,双手胳膊肘弯曲,从后面撑地。

 抬起膝盖贴胸部,伸直双手,双脚伸直上抬,脚掌绷直,眼睛盯着脚趾,让身体尽量贴近大腿。下巴贴近膝盖。回到准备状态再做。

 7、面部护理的晨操

 假如你不想使自己的面部皮肤松弛,又不想借助于整容手术和药物,你不妨每天做一套面部晨操。穿一件宽松的遮不住颈部的衣服,用护肤品轻轻涂抹面部干燥的皮肤,坐在椅子上,靠紧椅背,并开始用鼻子吸气,再用嘴呼气。

 方法: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将呼出的气吹向鼻子两翼。呼气应该这样:通过右嘴角呼气,左嘴角紧闭;接着通过左嘴角呼气,这时右嘴角紧闭。缓慢且深深地吸气,使呼吸延迟3~4秒。鼓起面颊后,用力使吸入的空气从紧闭的嘴唇喷出。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截止到2022年5月,茴笙的全部小说有:《每天上班都在穿越》、《梁**今天又作了吗》、《十八味的甜》、《唯一的星光》、《神婚颠倒》、《等你的星光》、《皇上与我共战袍》、《夺宠》、《重生废后翻身记》、《凰诀》、《我在未来回望你》。

1、《十八味的甜》

国民弟弟肖让和同班同学的大合影曝光后,整个微博都在刷:“请问和肖让当同学是一种什么感受?”五班众人刷到这条微博,对沈意说:“同学算什么,应该邀请你去回答一下,和肖让当同桌是什么感受?”

沈意低头做题不敢回答,作为话题当事人,肖让却在课桌下悄悄抓住她的手,低笑道:“或者回答一下,做肖让的私人辅导是什么感受。”

2、《梁**今天又作了吗》

听说苏跃的女朋友不远千里来剧组和他谈分手,同组的男演员很替他担心。“你老婆是不是看到网上八卦误会了,需要我帮你作证你三贞九烈、守身如玉,绝对没有在剧组乱搞吗?”对此,苏跃表示淡定。“想多了,一年365天,她353天都在跟我闹分手,每个月休息一天。我经验丰富。”

3、《神婚颠倒》

作为一个资深迷妹,简唯每天都在微信群,和小伙伴们分享男神美照,十八式跪舔。大家约定:“苟富贵,一起睡!”然而,当简唯潜入男神剧组,成为男神身边的工作人员后,却一天比一天安静。终于有一天,微信群里出现男神的语音:“你们每天,都在讨论这种东西吗?”

4、《每天上班都在穿越》

失业三个月后,时年终于收到一份特殊的offer。上要听汉武帝真情告白,下要听武则天吐槽男宠。单挑八块腹肌大明锦衣卫,祸害满清九子夺嫡众阿哥。这工作月薪十万、年终分红、分房分车,还包北京户口。时年:人生无憾,就是还差个男朋友。队友:咦,你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个男朋友吗!

5、《凰诀》

她是出自簪缨世家高贵敏慧的天之骄女,端然高居明堂,回眸望去,尽是数不尽旖旎风流;他是长自九重金阙心思深沉的庶出皇子,甘愿身陷鬼蜮,杀伐决断,皆因看不穿人世衰荣。曾经的青梅绕床弄竹马,曾经的少年夫妻恩义重,曾经的挥刀断情此生休。

当往事逐渐远去,温情变作狠情,痴心变成无心,当所有希望都被欲望的火光焚化成烬,她能否于一片死地寻到生机,改写既定的结局?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97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