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
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
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原文: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
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
,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
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
,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
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
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
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
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
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
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
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
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
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
,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
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
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体穴位图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体经脉
回答者:子虞 - 魔法师 四级 3-11 20:2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人体是有经脉穴位的
入静后发现。只要万念归一,或者集中精神,身体不同部位就会有反应,你也可以试试。然后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股东西在身体沿着固定的路线游走,接着两个古人碰在一起讨论起这些事情,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路线在不同的身体里是一样的。最后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不同路线的名称就被创造出来了。
有的在劳动中发现,如无意扣击足三里穴,而胃痛减轻,先由点再划线,由穴位发展线状经脉循行有的在古人生病后,不小心碰了一下,结果病好了,以后,古人把这些地方叫穴位。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最神奇的一部分,现代医学证明经脉的走行正好是人体低电阻带,而低电阻点恰恰是俞穴。
呵呵,一个美国朋友说“现代医学的存在就是为了验证中医的正确性,并朝着中医的方向演化”。
体穴位图和人体经脉图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体穴位图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体经脉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参考资料:
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
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
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原文: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
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
,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
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
,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
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
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
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
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
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
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
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
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
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
,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
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
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体穴位图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体经脉
人体是有经脉穴位的
入静后发现。只要万念归一,或者集中精神,身体不同部位就会有反应,你也可以试试。然后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股东西在身体沿着固定的路线游走,接着两个古人碰在一起讨论起这些事情,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路线在不同的身体里是一样的。最后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不同路线的名称就被创造出来了。
有的在劳动中发现,如无意扣击足三里穴,而胃痛减轻,先由点再划线,由穴位发展线状经脉循行有的在古人生病后,不小心碰了一下,结果病好了,以后,古人把这些地方叫穴位。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最神奇的一部分,现代医学证明经脉的走行正好是人体低电阻带,而低电阻点恰恰是俞穴。
呵呵,一个美国朋友说“现代医学的存在就是为了验证中医的正确性,并朝着中医的方向演化”。
体穴位图和人体经脉图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人体穴位图
http://wwwchina-cancerorg/Knowledge/jingluo/jingl-05htm 人体经脉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参考资料:
手三阴经 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其中两个和心有关的经脉的穴位数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也是古时的至尊数,就是 9 。另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数为:20-9=11。这样的话:手厥阴心包经有:9个穴。手少阴心经有:9个穴。手太阴肺经有:11个穴。
手三阳经 为: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中大肠经有20个穴位;小肠是大肠的弟弟,少一个,就是19个。三焦经既然有一个"三"字,就是23个穴位。这样的话:手太阳小肠经有:19个穴。手阳明大肠经有:20个穴。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
足上的六条经脉
足三阳经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你只要记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说膀胱经 有67个穴位(最多的),胃经 有45个穴位;;本来胆应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阳经,有一个少,故是这三条经里最少的一个,比胃经少一个,为44个穴位。
这样的话:足阳明胃经有:45个穴。足太阳膀胱经有:67个穴。足少阳胆经经有:44个穴。
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你只要记住三组数:37、27、27。即:第一组里,3X7=21;第二组的27不动;第三组里,2X7=14。这样的话:足太阴脾经有:21个穴;足少阴肾经有:27个穴;足厥阴肝经有:14个穴。
头维穴: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翳风穴: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上关穴: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大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四白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神庭穴:治疗头痛、鼻病
承浆穴: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阳白穴: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治疗眼部诸疾患
上星穴: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华盖穴:治疗咳喘、胸满
禾髎穴: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梁门穴: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膻中穴: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瞳子髎穴: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关元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云门穴: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期门穴: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横骨穴: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外陵穴: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治疗腹痛
气舍穴: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气冲穴: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治疗腹胀痛、尿闭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疗哮喘
秉风穴: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肩井穴: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关元俞穴: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曲池穴: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治疗喘息
中魁穴:治疗手指不伸
支沟穴: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治疗齿痛、肘臂痛
京门穴: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治疗腰痛、痔疮
肩中俞穴: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手三里穴: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少泽穴: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内关穴: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劳宫穴: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阳谷穴: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治疗头痛
鱼际穴: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治疗心脏病
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膝阳关穴: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足三里穴:治疗脚气、麻痹
血海穴: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漏谷穴: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治疗腰背痛
筑宾穴:治疗腿痛
承山穴: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浮郄穴: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治疗一切筋痛
金门穴: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治疗脚痛
仆参穴:治疗足跟骨痛
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1、美容穴——天容
2、腰椎盘突出穴——筋缩
3、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
4、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
5、咳喘穴——中府
6、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
7、补气穴——经渠、气海
8、夜间 咳嗽穴——鱼际
9、明目穴——中渚
10、感冒、白内障穴——肩髃
11、白发穴——浮白
12、乳腺炎穴——天池
13、晕车穴——关冲
14、胆囊炎穴——日月、肝俞
15、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
16、疲劳穴——液门
17、腰酸穴——风市
18、高血 脂穴——环跳
19、慢性肝炎穴——三阴交
20、化痰穴——丰隆
21、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22、 抽筋、扭筋穴— —阳陵泉
23、鼻出血穴——内庭
24、荨麻疹穴——太冲、风池
25、口腔溃疡穴——间行
26、痛经穴——蠡沟、带脉
27、腰背痛穴——委中
28、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
29、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
30、肌肉萎缩穴——大都
31、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
32、痛风穴——复溜、筑宾
33、老花眼穴——光明
34、性功能穴——会阴、地神
35、冠心病穴——云门
36、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
37、落枕、偏头痛穴——外关
38、肾结石穴——筑宾
39、甲亢穴——天柱
40、电脑病穴——天窗
41、精神病穴——涌泉
42、中风穴——百会
43、口眼歪穴——颊车
44、水肿穴——承浆
45、静脉曲张穴——太渊
46、老人痴呆穴——老人穴
47、耳炎穴——前谷
48、黄褐斑穴——天容
49、半身不遂穴-----风市、足三里
50、心肌梗塞穴——极泉、膻中
51、中暑穴——十宣、人中
在金庸的武功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如:人体的骨骼、穴位、经络等。在旧派武侠当中,有不少穴位都是胡诌出来的,一些老中医看了,都纷纷批评!而在金书中,你可以完全放心,没有一个穴位会是假的,在《人体穴位图》中,都能查找的到!这说明金庸的医学知识很丰厚!我们常人难以达到他那种境界,但最起码我们应该为了写好武侠,去看一些《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等参考资料……。
另附人体108穴位:
人体穴位总汇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联机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在线,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联机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两手垂直搭在在腿,中指的位置就是穴位,可以用来减肥的,每隔三分钟按一次长按。用中指按摩 按摩腹部不仅能消除脂肪,还可以强身健体,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多种疾病都有辅助治疗的效果,所以自然有一套比较独特的手法。在按摩的同时加入“按摩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手法1:拇指叠按法
将两个拇指上下重叠,在腹部及相关穴位按压,按压的轻重应以手指感觉到脉搏跳动,且被按摩的部位不感觉疼痛为最合适。
手法2:波浪推压法
两手手指并拢,自然伸直,一只手掌放在另一只手掌背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在下的那只手掌和手指平贴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然后在上的手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动,好像水中的浪花,故而得名。
腰部穴位按摩
腹部按摩并不是简单的揉肚子,选准基本穴位实施按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你可以更自信地露出小蛮腰。
穴位按摩方法及时间:每天早晚仰卧在床上,先以手法2由上腹部向小腹推压3~4回,再先后以手法1和手法2依次按摩以下6个穴位,每个穴位各按摩2分钟左右。
穴位一: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大约4寸处。
穴位二:水分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大约1寸处。(按摩水分穴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避免水肿,并且可以帮助肠胃蠕动、锻炼腹肌,避免小腹突出)
穴位三:气海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下大约15寸处。
穴位四:关元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下大约3寸处。(按摩气海、关元穴能有效地抑制食欲,有利于腹部脂肪均匀分布而按摩天枢穴则可以帮助消化、排气、促进肠胃蠕动、废物排泄,当然更有利于消除小腹赘肉。)
穴位五:水道穴肚脐以下大约3寸,关元穴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
穴位六:天枢穴肚脐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以左天枢为重点。
神奇“落枕穴”缓解落枕痛苦
日常生活中,很多坐班的市民,常常一觉醒来就觉得脖子异常疼痛,这有可能就是落枕了,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自我按摩治疗法。
神奇的落枕穴
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
方法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注意按摩前可涂少许颈肩松按摩膏于颈部即达到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的效果。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功效约5-10分钟,疼痛则可明显缓解。这个方法既能治疗落枕,又能预防颈椎病。另外也能缓解手臂痛和胃痛。
注意应注意鉴别落枕与早期颈椎病,后者最好到医院治疗。
刺灸法效果更好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柱灸5~10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 落枕又称失枕,睡起后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好发于青壮年,冬春两季多发。轻者数天可以自愈,重者可迁延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和学习。
病因病理
睡眠时姿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或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均可使局部肌肉处于长时间紧张状态,持续牵拉而发生静力性损伤。
颈项背部受风寒侵袭,严冬受寒,盛夏贪凉,风寒外邪侵袭使颈背部某些肌肉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功能障碍。
常规治疗
理筋手法
手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往往经治疗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如配合药物等治疗,则疗效更佳。
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缓慢转动头颈,在颈项部找到痛点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鱼际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稳施压,使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疼痛减轻,再找出新痛点用同法操作,如此反复,至活动基本正常,痛点消失为止。
2伸筋疗法:运动医学研究说明,拉紧痉挛的肌肉使之伸展,并维持两分钟以上,可使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或消失。利用这一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痉挛、收缩的颈肌得到充分伸展,成功地解除颈肌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恢复颈部肌群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目的。
(1)胸锁乳突肌伸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以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同侧下颌,并缓慢使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双手位置不动,两分钟后放松。双侧分别进行,重复操作3~5次。
(2)斜角肌伸筋法:体位同上,述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另一手扶同侧颞部,双手反向用力,使患者颈部侧屈向对侧,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为保持颈部侧屈位两分钟,随后放松,先健侧后患侧,重复3~5次。
(3)斜方肌、提肩胛肌伸筋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双手肘部按住患者双肩以固定肩部,双手手指重叠扶在患者颈枕部,逐渐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颈部前屈,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颈部前屈两分钟,随后放松,重复3~5次。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配合应用。每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药物治疗
1瘀滞型:宜活血舒筋,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舒筋活血汤(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加减。
2风寒型:宜疏风祛寒,宣痹通络,常用颈肩松按摩膏、葛根汤(葛根15克,麻黄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个)或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甘草6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加减。
针灸治疗
1处方:大椎、后溪、悬钟、落枕穴及阿是穴针灸并用,泻法。
2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前、后、左、右活动颈项部;由风寒所致者局部加灸。
拔罐治疗
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轻者直接拔罐;疼痛较重者可先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可行走罐法。
牵引治疗
用枕颌带牵引,以坐位牵引为主,牵引重量为2~5千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物理治疗
可选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仪器进行局部理疗,温筋通络,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病症。
适宜技术
米醋热敷治疗落枕
1治疗方法
取米醋300~500毫升,准备一块棉纱布浸入米醋中,然后将浸湿的棉纱布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上面用一个70℃~80℃的热水袋热敷,保持局部温热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以局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热敷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活动颈部,一般治疗1~2次,疼痛即可缓解。如果家中没有棉纱布,也可用纯棉毛巾代替。
2特色
米醋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局部热敷后可有效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
预防调护
治疗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放松颈部肌肉,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颈部的功能活动,可作头颈的前屈、俯仰、左右旋转动作,以舒筋活络。
睡眠时枕头要合适,不能过高、过低、过硬,避免颈部受寒受凉,尽量不要在床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枕头要置于颈项部,避免颈部受风受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