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如果一直不治疗会导致颈部疼痛、颈椎发生侧弯、颜面部的畸形等。痉挛性斜颈又称之为特发性的斜颈,属于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斜颈的病人主要表现就是“歪脖子”,患者的脖子向一侧偏斜旋转或者前倾后仰。它属于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
产生痉挛性斜颈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颈部肌肉的不自主的收缩,而导致头部的一个不自主运动,和一些特殊姿势的异常。同时这部分病人可能会伴有颈部的疼痛,这个病通常累及我们颈部的肌肉,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等。这个病目前来说病因不是很明确,常常是发生在成年时,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
痉挛性斜颈是不能自愈的,所以一旦产生了这种疾病,我们要积极的到正规大医院进行治疗。根据他的严重程度,我们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发病初期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调节椎体外形的药物比如氟哌啶醇,凯莱通等),如果患者症状比较轻,是可以治疗好的。但是如果病人经过三个月到半年治疗,结果都不是特别明显的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现在目前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是神经调控,DBS手术治疗,对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效果是十分有效的。神经调控的方法是往患者脑袋里某个特定的区域,植入一个电极,也就等于外来的电来干扰他的生物电活动,使患者脑细胞分泌的相应的物质增加,使它的兴奋性增强。这种调控是属于外在干预的一种治疗办法,电极向外连接的有一个脉冲发生器,我们可以将它放在锁骨的下面,埋在皮肤里面。
不会。
小孩刚出生的脊椎数量是32-33,成人脊柱由26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刚出生时5块)、尾椎1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注:脊柱不等于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块脊椎组成的)。
脊柱长度,男性平均为70—75cm,女性平均为66—70cm。
前面观
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
下,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后面观
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侧面观
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概述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
上传医疗用图,方便大家查找相关部位
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结构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
很多,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在30~40岁发病。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多发群体
30~40岁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
颈部
常见病因
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
常见症状
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
病因
大多数痉挛性斜颈病人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痉挛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底核、丘脑、前庭神经等部位的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
痉挛性斜颈有多种临床症状,基本的症状可以分为四型:旋转型、侧挛型、后仰型、前屈型。有的病人临床症状是多种类型的混合表现。病人常常伴有颈部、肩部疼痛,部分病人有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症状。一般而言症状在运动或情绪激动、焦虑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检查
一般需要行头颈部磁共振MRI、CT检查,排除其它疾病。肌电图有助于判明痉挛的肌肉。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发现颈部有痉挛的肌肉群、肌电图检查可以诊断本病。
需要与先天性肌性斜颈、寰枢椎半脱位相鉴别。
1先天性肌性斜颈
该病是胎儿在出生过程中甚至在出生前胸锁乳突肌受伤、出血,随后受伤的胸锁乳突肌渐渐出现瘢痕挛缩,导致头颈部偏斜。一般在婴儿开始坐立前就能发现症状。与痉挛性斜颈不难鉴别。
2寰枢椎半脱位
根据病史、体检及肌电图检查,与痉挛性斜颈不难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
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根治。常用的药物有美多巴、巴氯芬、安定类、氟哌啶醇等。
2肉毒素注射治疗
有效,但是药效持续时间约为3-4个月,病人需要反复注射才能获得长期的缓减。
3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多种,有效率亦不同,有相应的风险。
小孩子要买双肩包才好。
因为学生书包很沉的
单肩斜挎会让孩子受重力偏斜
时间久了,
对孩子发育不好。
双肩包受重力均匀
孩子不会太累
更不会倾斜
急性腰部扭伤是指因各种突然刺激所造成的腰部软血组织损伤,又称“扭腰、闪腰”等。临床上极易见到,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进行按摩手法治疗处理,易转变成为顽固的慢性腰肌劳损。笔者将对本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手法等内容进行介绍:\x0d\\x0d\一、一般临床资料\x0d\\x0d\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60%以上的重力,从事着复杂的运动,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无骨形结构的保护,故在持重和各种运动中,极易受到损伤。\x0d\\x0d\二、临床表现\x0d\\x0d\伤情较重者随即可见腰部剧痛、坐卧、翻身困难,甚至不能起床,咳嗽,打喷嚏,深呼吸均感疼痛加重,另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时,腰部疼痛并不十分剧烈仍能工作数小时或数日后才觉痛感逐渐加重,类似患者极易转为慢性腰肌劳损。\x0d\\x0d\三、临床检查与诊断\x0d\\x0d\在检查时可见下列体征:\x0d\\x0d\1.压痛点。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压痛点,一般痛点位于损伤部位。\x0d\\x0d\2.肌痉孪。主要位于骶脊肌、臀大肌。俯卧时肌肉稍感松软,用手指按压时产生肌痉孪。\x0d\\x0d\3.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因疼痛可引起肌肉保护性痉孪,这时,不对称的肌痉孪可引起脊柱向患侧倾斜,属于暂时性生理改变。一般情况下,多见于单侧发病。\x0d\\x0d\4.X线拍片检查常无异提示。根据以上检查可将本病诊断为急性腰部扭伤。\x0d\\x0d\四、临床治疗与手法\x0d\\x0d\1.治疗原则:舒经通络、治血散於、解痉镇痛。\x0d\\x0d\2.施术部位:病变局部(腰部)及其压痛点。\x0d\\x0d\3.主要手法:推、按、揉、拨、振动等。\x0d\\x0d\4.取穴:扭伤、人中、肾俞、压痛点、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可加用关元、气海、足三里、曲池、肩井、合谷等配穴。\x0d\\x0d\5.操作顺序:俯卧位,侧卧位,正坐位。\x0d\\x0d\6.操作时间:每次2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以免造成新的损伤。\x0d\\x0d\治疗手法刺激量:推按要轻,拨揉稍重,振动要缓,穴位刺激由轻到重。\x0d\\x0d\五、临床手法介绍\x0d\\x0d\在临床上,笔者对本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与总结。认为急性腰部扭伤症发病急,见效快,只要治疗及时不易复发,但要嘱咐患者注意保护腰部锻炼。\x0d\\x0d\因急性腰肌扭伤的病因多来自于外力,在治疗手法上不宜极强的刺激,其原因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剧痛,如在此时采用强烈推拿刺激,会使局部肌肉组织韧带的紧张度增大。患者因剧痛而失去配合。\x0d\\x0d\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不同反应来进行分类治疗。\x0d\\x0d\1.对较重者治疗手法:\x0d\\x0d\(1)患者仰卧位,采用点穴按摩通气法,先按揉人中穴,以安神调整血压减轻患者思想压力。点按关元、气海从通利中焦气血,减轻腰部剧痛。按压足三里,以调整病后饮食,改善消化,顺肠通便。最后按压扭伤穴(穴位位于阳池与曲池的连线上四分之一处),如患者是左侧腰痛,则取穴右侧。按时可询问有何反应,并令其做轻微挺腹运动,完后便即感轻松。\x0d\\x0d\(2)患者俯卧位。采用推揉分拨理筋法:令患者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旁,用于掌或拇指推揉压痛部位,令其深呼吸,以解筋消於,缓解疼痛。手法由上而下,反复数遍。此时触摸可触感到腰肌松软。取穴:大肠俞、肾俞、压痛点等,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缓冲肌痉孪。\x0d\\x0d\(3)俯卧位。采用压腰部痛点法以解筋镇痛,理气。在患者压痛点上,双掌重叠,反复振颤,随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压(呼气时压正,吸气时抬起)。\x0d\\x0d\(4)俯卧位。采用对抗牵引按摩法,以舒筋止痛加强活动度,请助手帮助固定两腋下,术者双手分别握其下肢术部向健侧偏斜,缓缓拨伸,牵引,持续一至两分钟后,也就是最大限度时猛牵一下,然后按摩腰部,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以防止软组织粘连,迅速恢复腰肌弹性。\x0d\\x0d\(5)侧卧位。采用捏拿腰肌蹬腿法,以放松肌肉,增强运动。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捏拿腰部肌肉。此时,令患者蹬腿,如上述手法,作用明显,患者即可迅速进入运动配合状态。\x0d\\x0d\(6)正坐位。采用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提拿肩颈,后点穴曲池。此时患者自觉轻松。\x0d\\x0d\2.对于发病疼痛不明显后则加重者,则可采用下列手法操作。\x0d\\x0d\(1)俯卧位,采用推揉分拨理筋法,令患者放松,用双掌或拇指从压痛点周围推揉至压痛处后加用滚法在骶脊肌顺肌纤维方向来回往返数遍,配合腰部后伸活动运动。腰部后伸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由轻而重,以促进局部气血畅通,缓解疼痛。\x0d\\x0d\(2)俯卧位。采用捏拿腰部运动法,以解於镇痛。术者立于其旁,用掌根或多指相应用力,对抗,捏拿患者腰两侧,并令其晃动骶跨部,询问腰部有无痛感,如有痛感,则停止,转为晃动双肩部,以通理气血,促进运动恢复。\x0d\\x0d\(3)俯卧位,采用拍打振动理气法,以解筋镇痛。术者令患者用力,并咳嗽。在此时,用双掌空拳拍打压痛点数次,患者即可感到松驰。后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x0d\\x0d\(4)仰卧位。采用屈膝屈髋动腰法,以加大活动度,迅速恢复运动。术者立于其旁,助患者均匀呼吸,用一手托住患者双腿,另一手固定患侧肩部,做屈膝屈髋,上下回旋活动,点阳陵泉、足三里穴。\x0d\\x0d\(5)正坐位。采用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相应用力,提拿肩颈理气法,以宽胸理气消除紧张。术者立于其后,双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