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孔体表定位方法

四边孔体表定位方法,第1张

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方内侧的肌间隙。又称四边间隙、四角间隙。可在体表触摸出。其前上方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后上方为臂三头肌长头;前下方为肱骨颈;后下方为大圆肌。外侧覆盖有三角肌、筋膜和皮肤。通过此孔的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腋神经于此处分出臂外侧皮神经,经三角肌下缘入于皮下。

中文名

四边孔

外文名

quadrilateral foramen

位置

肩胛区肩胛骨外

发现时间

1980年

概述临床解剖

概述

四边孔即由四条边围成的孔,这里讲的四边孔又称“四边间隙”,位于肱骨内侧和肩胛骨外缘之间,上界为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和肱三头肌外侧头,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图册“四边孔的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

[1][2][3][4])

共3张

四边孔的解剖结构

临床解剖

四边孔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嵌压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同时受损,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一) 发病机理

肩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侧,由肌肉和骨关节围成一个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颈及肩肱关节,下界为大圆肌,内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界为肱骨上端。其间隙可容纳一拇指,间隙内有腋神经及血管等。腋神经发自后索,伴随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皮支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区皮肤。桡神经及其支配肱三头肌的肌支均未穿过四边孔。但腋神经穿过四边孔的位置与肱三头肌肌支相距很近,而距桡神经主干较远,故肩四边孔区受损伤时只有腋神经及肱三头肌肌支受损,而桡神经主干则无损伤。由于肩四边孔的解剖特点,当因肩后部落地,腋后方与锐物相撞,肩胛部受重物撞击,或锁骨、肩胛骨、肱骨外科颈等骨折时均可使腋神经和桡神经三头肌肌支同时被挤压在肩肱关节面的后下方而受伤。肩外展位时更易受损。由于四边孔区小静脉甚多,伤后血肿形成瘢痕,进一步造成对神经的压迫。又由于暴力大小及瘢痕压迫程度不一,神经可发生断裂或嵌压等不同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患者伤后有肩部疼痛、肿胀,肩后及上臂后外侧麻木,肩部外展及伸肘困难等。如伴有肩部骨折,则出现骨折诸症状。检查患者时可发现伤肩三角肌及肱三头肌萎缩,其肌力减弱或消失,腋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肌电图检查可显示三角肌或肱三头肌肌电潜伏期延长或失神经支配。

此症常被误诊为腋神经损伤。而忽视了肱三头肌麻痹。因此本征诊断主要依据为:①肩部或腋后区有外伤史;②三角肌、肱三头肌麻痹而不伴有其他肌肉麻痹;③肌电检查三角肌或肱三头肌肌电潜伏期延长或失神经支配。

(三)治疗

本症早期常因误诊而只治疗肩部骨折或其他损伤,忽视了对本症的治疗,因此患者常于晚期因肩部功能障碍而来诊。治疗方法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患者因肩部伤后出现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功能障碍者,早期来诊时,可将肩关节固定于贴胸位,同时予以理疗、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等治疗。观察3~4个月,三角肌及肱三头肌可能恢复功能,否则行手术探查。

2手术治疗 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晚期来诊患者可行手术探查,其操作步骤为:

(1)麻醉和体位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朝上。

(2)切口及神经显露为便于探查腋神经及桡神经的情况,需作肩关节前后两侧切口。

1)后切口显露神经患者肩关节外展90°,以三角肌后缘中点为中心,沿三角肌后缘下段向背侧作一类似“L”形切口。切开皮肤、筋膜,显露三角肌后缘及小圆肌外下缘,将三角肌及小圆肌牵开,在深面可见肱三头肌长头与大圆肌组成的四边孔的内下边,腋神经与旋肱后动脉穿出四边孔,绕肱骨外髁颈至三角肌,在其深面可找到桡神经至肱三头肌的肌支。

2)前切口显露神经 切口从锁骨下缘开始,沿三角肌前缘切开皮肤至腋窝皱折处,再顺上臂内侧延伸4~5cm。辨明头静脉,将该静脉和胸大肌向内侧牵开,三角肌牵向外侧。切断胸大肌止点,显露腋窝部臂丛神经,辨认腋动脉,并将其向内侧牵开。腋神经及桡神经的肱三头肌肌支为臂丛后索发出,在腋动脉之后,位置较深,仔细解剖即可见腋神经及桡神经。

(3)损伤神经的处理 腋神经与桡神经至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均为运动神经,无论对伤后黏连的神经行神经松解术或是对已断裂的神经行神经缝合术,其效果均佳。但此部位神经深在,周围神经血管多,操作较困难,手术要耐心细致。

1)神经松解术 术中作后切口显露神经,常见四边孔组织增厚、变韧。切除神经周围瘢痕,松解腋神经与桡神经至肱三头肌长头分支的黏连。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神经外膜,进行神经束间分离。如神经的近端还有硬感,深入切口操作有困难,应再作前切口行神经松解术。

2)神经缝合术 在后切口探查神经。如腋神经断裂,将远近断端找出,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缺损;如在后切口内未能找到腋神经的近端,则应在肩部前切口内将其找到。在手术显微镜下将移植神经的一端与腋神经近端缝合,再通过原血管神经通道将移植神经转位到后切口内,在显微镜下将移植神经的另一端与腋神经远端缝合。如肱三头肌长头的神经肌支断裂缺损,则无需进行神经移植,因为尚有其他神经肌支支配。伤口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按层缝合肩部前后切口,各切口内置橡皮条引流。

(4)术后处理 患侧上肢贴胸壁用绷带固定,术后24~48h拔除引流条。术后3~6周去除固定,进行理疗。手术后可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治疗。[1]

纠错

参考资料

[1]  王成琪王成琪显微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崔慧先,李瑞锡 局部解剖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Upper Limb.Basicmedical Key  [引用日期2022-11-07]

一个人在长沙打工,找个能聊天的男生

世纪佳缘广告

长沙离异二婚群,12月7日进群,不在乎条件年龄!

世纪佳缘广告

大家还在搜

四边孔解剖

四边孔是什么

四边孔综合症

三边孔和四边孔

深孔

指示标志

盲孔

孔子论语大全

正常人的肋弓角度,多大合适?

02:56

宝哥说康复

29万

双拳高举肋下空!被人双手抓住时,这招太管用了

00:27

精武讲堂

6748

右手运弓的注意点

02:58

汉韵二胡

5996

背厚一寸人显壮,每天手臂向后转5分钟,背薄肩平人挺正

01:06

TeFuir健身

5315

龟背蛇腰不可交换,如果你看人,你不需要刀

和平饭店啊哈哈哈

25

传统弓常识:明式小稍弓与射法

冷兵器研究所

45万

四边孔_相关术语

斜角肌间隙临床可将麻药注入间隙

查看词条

腹股沟管连接腹部大腿重要部位

查看词条

血管腔隙内侧的为血管腔隙

查看词条

体重较重的人怎样练习勾脚掌划圈才不伤膝盖#星知计划#

02:24

3D太极

14万

史上最恐怖肌肉!单手举起130公斤巨汉,子弹射不进、刀扎不穿!

09:15

宇哥侃故事

2万

勾脚掌划圈向上用力,活络髋骨的效果最佳#星知计划#

01:46

3D太极

14万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15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

“翼状肩”“方肩”“猿手”“爪形手”“垂腕”征“勾状症”“马蹄内翻足”分别是胸长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干损伤、桡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引起的。

1、翼状肩:由于胸长神经损伤引起的。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乳房,损伤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2、方肩:由于腋神经损伤引起的。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或腋杖的压迫,都可造成腋神经损伤而致使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由于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的外形,称为“方肩”。

3、爪形手:由于尺神经干受损时,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变平坦,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抓形手”。手掌及手背内侧缘皮肤感觉丧失。

4、猿手:由于正中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的屈肌和旋前肌全部无力。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5、腕下垂:由于桡神经损伤引起的病人在前臂伸直时,可见腕、手指及大拇指不能主动伸直和外展;或嘱病人两手伸直,手掌合拢,然后令其两腕相贴分开两手,可见一侧手指不能向外离开而沿着对侧手掌向下滑落”的症状。病人握拳时可见腕下垂更为明显。

6、钩状足:由于胫神经损伤引起的。胫神经损伤后主要运动障碍是足内翻力弱,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过度牵拉,致使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感觉障碍区以足底面皮肤明显。

7、马蹄足(或内翻足):由于腓总神经损伤引起的。腓总神经的分布范围包括小腿前、外侧群肌和小腿外侧、足背和跖背的皮肤,在胭窝腓总神经还发出关节分布于膝关节。

腓总神经损伤在绕经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最易受损伤。受损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出现内翻,成“ 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呈“跨阔步态”。感觉障碍主要在小腿外侧面和足背较为明显。

扩展资料:

周围神经损伤:

1、周围神经损伤,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竟障碍、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周围神经是指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它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2、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

①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②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③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④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

⑥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⑦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3、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检查,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参考资料:

-周围神经损伤

-翼状肩胛

-方肩

-猿手畸形

-爪形手

-垂腕

-马蹄足内翻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癫痫。②皮质下白质 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 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④脑干 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⑤脊髓 半切损害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59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