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腿是什么引起的 下肢不对称的表现

长短腿是什么引起的 下肢不对称的表现,第1张

长短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先天性的,后天性的,姿态不正确导致的,生病导致的,长短腿容易造成脊椎侧弯,所以如果是功能性长短腿一定要进行校正。

长短腿是什么引起的

长短腿形成原因有很多种,如外伤性骨折(车祸或意外),或神经受损导致肌肉张力不协调(如,脑性麻痹、中风),或感染性疾病(小儿麻痹)都会造成“长短腿”,但却有很多是平常忽略的双足压力不均,而造成双腿不等长的“长短腿”。

“长短腿”容易导致骨盆高低进而“脊椎侧弯”却是公认的事实,虽然“脊椎侧弯”还有很多因素造成(原发性、或神经性、脊椎关节退化等),但临床上对“脊椎侧弯”患者作足底压力检测时,会发现很多是双脚掌的结构是高低不均的。如果人类的脚如同房子的地基,地基不平,房子结构一定扭曲(如同堆积木理论)

下肢不对称的表现

1力量不对称

前后不对称(力量比-股四头肌:腘绳肌=4:3,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3:1)

左右不对称(左右两侧相同的肌肉,力量差异不应超过10%)

2柔韧性不对称

主要表现为左右不对称,比如我们做压腿动作的时候,经常可以感到一侧比较紧张,不容易压下去的情况。

3动作不对称

主要表现比较常见,比如一只脚内八,一只脚外八,或一侧内翻,一侧外翻。

两种不同的长短腿

1、结构性长短腿:

1平躺、抬骨盆调整位置

2用笔在内踝下缘划一条线

3测试者靠拢患者双脚比较内踝高低超过05cm为结构性长短腿

2、功能性长短腿:

第一步:双脚并拢站立,比较髂前上棘高低

第二步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比较髂前上棘高低

若结果为双脚分开站立高低相同,双脚并拢站立高低相差05CM以上,即为功能性长短腿。

长短腿有哪些危害

长短腿首先会影响骨盆、腰椎,接着影响胸椎,最后影响整个脊椎。

在步态或任何承重活动中,足、腿、髋及背部的所有肌肉群共同协助才能提供平衡的运动,长短腿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髋及背部在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能力,导致校准功能的损失。通常,首先影响骨盆,接着腰椎,然后影响胸椎,最后到整个脊椎,渐渐地,整个人就变得“不对称”了,进而出现脊椎相关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约有六成难治的颈腰腿痛与长短腿有关,在对患者做足底压力检测时,发现这些患者的双脚掌结构高低不均。”吕锋说,“人的脚如同房子的地基,地基不平,房子结构一定扭曲,双脚不一样高,人自然容易出毛病。”

除了颈腰椎疾病,长短腿还和脊柱侧弯紧密相连。虽然脊柱侧弯有很多因素造成,如原发性脊柱侧弯、神经性脊柱侧弯或脊椎关节退化等,但临床上对脊柱侧弯患者做足底压力检测时,发现很多双脚掌高低不均,也就是说,长短腿也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马蹄外翻足怎么治,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的治疗以矫正畸形为主,应该从一出生就立即开始治疗,因为愈早治疗,效果愈好,如果早期能及时治疗,脚部功能都可以恢复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有所不同

1, 手法矫正

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六个月以外的患儿,六个月以上一岁以下的患儿如果畸形较轻也可以使用治疗愈早愈好,最好是从一出生就开始进行,而且要反复多次进行

矫正的手法应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其他照顾患儿的人,矫正时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损伤,同时注意矫正到适度就可以,不要过度矫正时应将小孩患足向外侧翻,向脚背方弯曲,每天矫正两次,每次可在喂奶前进行这种治疗应持续到满一周岁后,即使治疗不能使畸形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2, 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

这种治疗用于一到三岁的患儿小孩在全身麻醉的状况下,将脚掰至正常位置,然后用管状的石膏固定一到二岁的小孩,每两星期更换一次石膏,二~三岁的小孩,每个月更换一次石膏

以上两种方法,治疗不会引发新的损伤,而且对于轻型足外翻,只要能严格按要求治疗,大多可以完全矫正

3, 手术治疗

通过手法矫正,石膏固定矫正治疗失败的患儿,或错失矫正治疗机会的患儿,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三到十五岁的患儿,可用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十五岁以后的患儿,手法矫正,软组织松解手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严重足外翻下垂没有做过治疗的小孩,可以通过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手术后一直用石膏固定至脚部跟距,距舟,跟骰三个关节融合为止

腰疼痛的原因可多了,比如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体滑脱,或是月经期间(当然这要看你是男是女),所以这么只接问为什么腰会疼,不好回答。 现在得的比较多的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称为腰椎间盘突(膨)出症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的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这些人们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相对较弱,而且他们的腰椎长时间承受着静压,"办公座族"人群的腰椎极易发生病变。再就是长时间从事重度体力劳动或长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工作的人们,腰椎也极易发生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女性多发生于孕产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腰痛异常剧烈,活动有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人群中常见,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立工作者多发,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别。 中青年人群中除了少数由外伤引起外,绝大多数是因为人们缺少保健意识,不注意休息,由肌体劳损而引发的。特别是一些驾驶员和文案工作者由于坐姿不正确或久坐,经常出现颈肩不适、腰痛、腿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导致腰椎病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临床表现 ( 1 )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 2 )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 1-3 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多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 3 )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腰 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 5 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腰 5 骶 1 椎间盘突出可累及 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 4 )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后的突出部位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 4、5 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 5 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腰5骶1 椎间盘突出后,骶 1 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 5 )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 6 )脊柱姿势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 后约有 90% 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侧弯能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前外侧时,脊柱则凸向患侧;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时,脊柱则凸向健侧。侧弯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补偿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 1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问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 ( 2 )作用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例如装卸工作人员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策状态。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行性病变的程度。 ( 3 )诱发因素: ①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③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腹压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⑤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口服药物在治疗各种骨关节疾病(包含腰椎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主要发挥止痛、消炎、加速愈合、舒筋活络的作用,有些药物还可以增加骨密度,对关节组织的各个部分起到保养作用。因而,该类药物对有软组织损伤、血脉不畅、炎症反应的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效果明显的、有实质性的治疗作用,对骨质疏松、关节老化有实质性的治疗作用 但是对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增生等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治疗,因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增生等疾病,是因腰椎关节及其附件出现异位,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导致软组织发炎、疼痛、关节运动受限、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因而,以消炎、阵痛、活络为主要功能的口服药物起不到实质性的治疗作用,只能临时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突出的椎间盘无法复位、增生的骨赘无法消除,解决的唯一渠道是物理复位(手术、牵引、正骨、骨赘融解术等)。腰康保即可起到该整骨作用,快速让异位的腰椎间盘、腰椎小关节复位、解除神经、血管压迫,因而部分患者当天即可减轻。由于其家用可持续牵引,让回纳的髓核得以巩固,不会出现医院短时牵引,髓核复位后,因站立又被患者自身压力压出,反反复复,反而难以康复的现象。 当然一些具有改善骨质、舒筋活络、营养关节类的药物或营养品,以及适度的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骨骼品质、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因而可以减少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功能紊乱、骨质增生的可能;但是你一旦患上如上疾病,解除的办法还是物理复位(手术、牵引、正骨、骨赘融解术等)。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 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物理治疗师,英文名是Physiotherapist,简称PT,是使用运动、手法和理疗等物理方法,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临床工作者;物理治疗师最大限度地促进、维持和重建病人的任何运动和功能。

国际上的物理治疗师与中国人常见的理疗师有非常大的区别,属于医学领域的物理治疗师经常在医院或诊所工作:他们首先根据症状、体征、评估量表和检测仪器的证据,确定与医生的临床诊断不同的物理诊断,然后结合病人或家属的意愿开出物理治疗处方,最后在病人积极参与下共同治疗损伤,缓解症状,恢复运动和移动功能,重建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和社会。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物理治疗师 外文名 :Physiotherapists,physical therapist 所属领域 :医疗卫生 简单含义 :使用物理方法治疗疾病的专业人员 职业简称 :PT 职业简介,历史,教育,人才培育,课程设定,就业,工作地点,物理诊断,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手法,理疗,治疗病种,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神经系统疾患,心肺系统疾患,其它特殊疾患,解决具体的问题,与医生的区别,与病人的关系,声明, 职业简介 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简称PT,是使用运动疗法或称功能锻炼、手法和理疗等物理方法,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临床工作者。 简单而言,他们利用这三种方法促进的病人康复,见右侧图集。 物理治疗师在帮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物理治疗师最大限度地促进、维持和重建病人的任何运动和功能。 不管人们的运动和功能是遭受衰老、损伤、疾病、紊乱,还是社会或环境的威胁,物理治疗师都能够帮助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们。 国际物理治疗联盟强调,合格且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承担病人或顾客的综合评估,满足顾客团体的评估需要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评估证据,做出临床的物理诊断 制定一个诊断结果、预后和计画 提供与专业相关的会诊,在需要的时候把病人转诊给其他医疗专业人士 完成物理治疗师的干预或治疗计画 确定干预或治疗的结果 提出病人自我管理的建议。(WCPT,2013) 历史 物理治疗是从古代就存在,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华佗五禽戏,这是一种比较朴素的运动疗法。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也传承了许多运动疗法、手法和理疗,如八段锦,太极拳,推拿,针灸,热敷等等。 公元460年,古希腊西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医生盖伦被西方认为是最早使用物理治疗的医生,他们提倡使用西式 、手法和水疗来治疗病人。希波克拉底如此推荐运动疗法:“步行是人类最好的医学”。 教育 人才培育 根据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定大全,康复治疗学专业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这个专业虽然被认为与物理治疗专业有关,但不是严格意义的物理治疗专业,因为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内学习并从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假肢矫形师等工作。 截止2010年,中国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专科院校67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到2013年为止,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昆明医学院把康复治疗学专业细分为物理治疗(PT)方向,并通过了国际物理治疗联盟课程认证。 2005-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三届物理治疗硕士(Master of Physiotherapist,MPT),为中国大陆更广泛的物理治疗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2014,在香港马会的巨额赞助下,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携手合作,招收并培养两届物理治疗硕士(Master of Physiotherapist,MPT)学生,颁发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硕士学位(国际物理治疗联盟认证课程),其目的是提高中国物理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使中国物理治疗总体接近国际水平。 课程设定 物理治疗硕士 基础课程: 功能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练习与运动科学、研究方法学、残疾心理学、临床神经科学 专业课程: 物理治疗从业原理及基础、骨骼肌肉系统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I(四肢)、骨骼肌肉系统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II(脊柱)、理疗物理治疗-临床科学与实践、运动发育学、心肺系统物理治疗-从促进健康到急救护理、儿童神经与发育障碍-物理治疗管理、成人神经障碍-物理治疗管理、基层健康及社区护理、研究计画 临床实习: 国际标准超过1000个小时 物理治疗学士 由于中国大部分高校培养康复治疗学学士而不是物理治疗学士,所以本科课程专业设定总体相似,目前还没有设定统一标准;国际标准请看《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物理治疗师专业准人教育指南》。 就业 目前,由于中国大陆还没有像医生的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所以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和假肢矫形师等)必须参加全国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考试从低到高,分为士、师、中三个等级。 一个对物理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情发生了,2014年3月7日,“中国物理治疗师资质认证考核专家委员会”和“物理治疗师资质认证督导专家委员会”成立,这两个委员会被认为是中国物理治疗师执业资格认证的奠基石。 物理治疗学毕业生很容易在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就业,为什么物理治疗师现在这么容易就业?请看右图 工作地点 物理治疗师的工作地点非常广泛,机动性强,但主要是在:公立/私立医院的康复科或理疗科、康复专科医院、私人诊所、疗养院或养老院、运动队、运动或养生俱乐部、运动医学中心或体育医院、高等院校、康复研究所等等。 物理诊断 收集临床资料:病人病历、护理记录、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和用药情况等相关材料; 望诊:仔细观察皮肤、体表骨性标志、肌肉形态和运动的表现等,并写下正常或异常的记录; 问诊:细问疾病历史、已接受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病人主要关心的问题等; 听诊:听肺部和心脏体表区域,检查心肺的异常表现等等; 触诊:体表温度、肌肉质量、关节的活动性等等;

关节活动度检查:各个关节的不同活动方向和范围; 肌肉力量检查:检查肌群的力量; 肌张力评定:检测肌张力过强、过低或障碍; 神经功能检查:叩诊、感觉检查、肌力检查; 还有平衡功能,心肺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等。 timed up and go test 这些检查可以作为单一,也可以使用针对性的评估表或评估量表(如图) 最后根据这些客观检查,得出类似以下的物理诊断: 左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过高,改良Ashworth 3级;或 右肩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受限,ROM 90度;或 用胸式呼吸,且呼吸急促,每分钟25次呼气等等。 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 利用经过设计的运动对疾病进行治疗,是现代物理治疗师最推崇和热爱的治疗方法 手法 治疗师使用双手治疗疾病,著名的手法有澳大利亚麦特兰德的关节松动、美式整脊(严谨一点说,中国传统医学的推拿也属于手法的范畴)等等。 理疗 利用光、热、冷、电、磁和压力等物理因子 人体(严格来说,中国的针刺和艾灸也是理疗),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治疗病种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颈椎病、下背痛、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妈妈手”、上下肢麻木或感觉异常、运动损伤、骨折后关节僵硬或功能受限、颈源性头痛、斜颈、括约肌松弛性尿失禁、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等 神经系统疾患 脊髓损伤、脑外伤、脑栓塞或脑出血(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脑瘫性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神经损伤后感觉和运动障碍、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等。 心肺系统疾患 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哮喘、肺癌等等。 其它特殊疾患 盆腔炎、乳腺癌术后、糖尿病、高血脂等等。 解决具体的问题 实际上,物理治疗师诊治慢性且稳定的疾病,或以下具体的问题: 慢性疼痛、肌肉力量减弱、肌肉紧张和痉挛、各类慢性病运动疗法、 肌肉张力升高或降低(被动活动关节时感觉到对抗的阻力增加) 关节的活动度下降或僵硬、关节不稳定、关节位置异常、姿势异常或身体不对称 平衡功能低(易摔倒)、协调能力差(无法精确地运动)、步行功能障碍(步态异常) 心脏功能下降、肺部功能下降(呼吸急促、肺活量下降、不能排痰等)、儿童的运动发育迟缓 大脑损伤或神经损伤后的运动控制能力下降(不能控制四肢、躯干和表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 四肢水肿、皮肤感觉异常、皮肤压疮、韧带或肌腱或骨折或肌肉或神经损伤后修复缓慢 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运动养生 这类内容非常多,常见的有针对老年人的运动处方,针对怀孕前、中和后的物理治疗处方,运动损伤的预防,正确的动态或静态姿势教育,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运动处方,举办疼痛或运动健康讲座等等。 总而言之,物理治疗的工作范围非常广阔,见右图 物理治疗范围广阔 与医生的区别 物理治疗师是康复医学的主体,主要通过主客观评估做出物理诊断,再根据物理诊断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作出治疗计画,利用运动、手法和理疗的方法治疗疾病。 医生是临床医学的主体,主要通过症状、体征和查体做出临床诊断,再根据临床诊断写下治疗处方,利用药物、手术、输液或其它方法治疗疾病。详见右图 理疗师与医生的区别 与病人的关系 病人和物理治疗师是合作关系,物理治疗学强调病人的积极主动参与,如果病人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物理治疗处方是建立在病人和物理治疗师的商量下确定并执行的,如果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治疗处方需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可才能执行。 声明 由于作者能力有限,错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同行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以上内容均由作者参照行业常识与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主要目的是公益科普,如有重复,纯属巧合。 如需转载全文或部分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同意。 著作权所有,侵权必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72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