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所有的器官和内脏

人体所有的器官和内脏,第1张

人体有很多重要的器官,常说的脑(大脑\小脑\脑干)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心脏是人体供血的动力中心;肝脏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胃肠;脾;肺脏呼吸中心;肾脏;胰腺;膀胱(女性还有子宫)输尿管等,好多好多

运动系统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

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胆

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如果肝胆失于疏泄, 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消化,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 状。

(二)胃

胃是接受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若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接受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在脾的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症状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管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之外的器官,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与脏相类。又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归属于“奇恒之腑”。

1、脑 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 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 又名“胞宫”, 即子宫, 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 这些作用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协调。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会有多脏器参与,而一个脏器又有多方面效能。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一)脏与脏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 血的运行, 有赖于气的推动, 而气的输送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有好发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肺气的输送也需血为载体, 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 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 均可影响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引起血行异常,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 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 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 若脾气虚弱, 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 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

4、心与肾 常体现为“心肾相交”。心属阳,居于上,性属火; 肾属阴, 居于下,性属水。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5、脾与肺 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 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脾气散津, 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主要作用。 若脾气虚弱, 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肝与肺 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 肝气升发, 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 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

7、肾与肺 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密切。 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 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症。 在呼吸上,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8、肝与脾 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肝气正常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顺达。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阻脾的运化,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症; 脾虚化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9、脾与肾 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为“后天之本”,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 而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藏精,肾脏精气有赖水谷精微的滋养。因此,脾肾之间相互资助和促进,在人体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0、肝与肾 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 ,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帮助,肝、肾之间关系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付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 ,在神经系的指挥下,完成随意运动 。

  1肌肉的形态结构

  肌肉按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类。

  每块肌肉按组织结构可分为肌质和肌腱两部分。肌质位于肌肉的中 央,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功能;肌腱位于两端,是附着部分,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每块肌肉通常都跨越关节附着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着在骨面上,另一端附着在皮肤。一般将肌肉较固定的一端称 为起点,较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2肌肉的辅助结构 肌肉的辅助结构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围的结缔组 织所形成的结构,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运动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颈肌: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 。

  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于头面部皮下,多起于颅骨 ,止于面部皮肤。肌肉收缩时可牵动皮肤,产生各种表情。咀嚼肌 为运动下颌骨的肌肉,包括浅层的颞肌和咬肌,深层的翼内肌和翼 外肌。

  (2)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深层的肌肉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一扁平阔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缩时助吸气,舒张时助呼气。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上缘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可分为前外 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包括位于前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外侧的三 层扁阔肌,这三层阔肌由浅而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后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结构精细,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保护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其中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 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起自躯干骨和骨盆,包绕髋关节的四周,止于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为两群。 髋内肌位于骨盆内,主要有髂腰肌、梨状肌和闭孔内肌。 髋外肌位于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大腿肌分为前、内、后三群,分别位于股部的前面、内侧面和后面。

  前群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内群位于大腿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后群包括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为前、外、后三群。 足肌可分为背肌与足底肌

一、 神经系统

(一) 概述

1.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

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

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

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

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 灰质

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

(2) 神经核

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

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 神经节

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

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 纤维束

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

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 脊髓

1. 外形

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

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 内部结构

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

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

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

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三) 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

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

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

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

1. 膈神经

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

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

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

2. 臂丛分支

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

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 上肢的神经分布

(1) 腋神经

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

(2) 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

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

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

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

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

(3) 手肌的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

一二蚓肌它管理。小鱼际肌拇收肌;

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

(4) 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

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

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

4. 胸神经

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

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

二平胸角四,十对水平平脐环;

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

5. 下肢和神经分布

(1) 股神经

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

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

(2)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

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

(3) 腓总神经、胫神经

坐骨神经分两支,腓总神经胫神经;

腓总前群外侧群,后者支配后肌群。

(四) 脑

脑在颅腔分六部,延髓脑桥中间小;

大脑发达最重要,延髓桥中脑干称。

1.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三结构,网状结构神经核,

尚有一种更重要,上传下达纤维束。

(1) 脑干神经核

神经核中分两类,脑神经核十八对;

躯体运动有八对,六对躯体感觉核;

其余四对内运核,上下涎核迷动副。

脑干六种非脑核,红核黑质与桥核;

薄楔束核在延髓,蓝斑深处蓝斑核。

2. 脑干连脑神经

中脑三四连,脑桥五到八,

九到十二对,需在延髓查。

3. 小脑

小脑位于颅后窝,可分蚓部两半球;

半球下面扁桃体,紧邻延髓背侧面;

颅压升高成脑疝。内部结构神经核,

一对齿状核。肌肉协调体平衡。

4. 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顶,背后丘脑下丘脑。

(1)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灰质团,y形髓板隔三部;

内外侧核与前核,内核联系其它核;

内脏活动前核管,外核感觉中继站。

(2) 后丘脑

丘脑后下后丘脑,分内外侧膝状体;

功能定位各不同,内听外视有分工。

(3) 下丘脑

丘脑前下下丘脑,垂体漏斗连于它;

视束相连视交叉,脑室侧壁神经核;

副交感前交感后,内脏活动它调节。

5. 大脑

(1) 分叶

大脑左右半球成,三沟表面五叶分;

额枕顶颞与脑岛,重要中枢在各叶。

(2)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旁小叶前与前回,运动中枢四六区;

旁小叶后与后回,感觉中枢一二三;

对侧管理要知道,倒立人影要记清。

听中枢在颞横回,四十一二两区域;

视中枢是十七区,枕叶内面距状沟;

四十四区布洛卡,运动语言中枢区;

大脑内面穹窿回,内脏活动切相关。

(3) 基底核

尾豆屏状基底核,尾豆合称纹状体;

尾状核壳新纹状,旧纹状体苍白球。

(4) 内囊

尾背与豆夹内囊,投射纤维经此穿;

水平切面侧x字,前脚后脚膝部分。

后脚穿经束较多,前部皮质脊髓束;

中部丘脑顶叶束,视听辐射最后通。

膝部皮质脑干束,内囊损伤三偏症。

(五) 脑神经

1. 十二对脑神经序列

嗅、视、动、滑、三、展;面、前、咽、迷、副,舌下全。

2. 各脑神经和纤维成分

纯感觉性一二八,五七九十为混合;

三、四、六与十一、二,纤维成分纯运动;

含副交感那几对,三七九十脑神经。

3. 与视器有关的脑神经

眶腔六对脑神经,二三四五六七有;

均与视器有关连,横向记忆有意义。

4. 面部和神经分布

面部感觉三叉管,下颌神经咀嚼肌;

面神经支管面肌,眼痛牙痛找三叉。

5. 舌的神经分布

舌前三分之二温痛,三叉神经管理。

舌前三分之二味觉,七面神经传递。

舌后三分之一感觉,九舌咽神经包。

舌内舌外肌运动,舌下神经都管。

6. 大唾液腺及泪腺经分布

下颌下腺舌下腺,腮腺三对唾液腺;

产生泪液是泪腺,九管腮腺余七管。

7.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路线长,颈部穿胸达腹腔;

除了降乙盆器官,所有脏器它都管。

8. 副神经

胸锁乳突斜方肌,第十一对来管理。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六)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 感觉传导通路

基本路线记三条,躯干两条头一条。

(1) 躯干四肢感觉路

1)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精细同伴行,脊神经节第一元;

同在后索向上行,内侧薄束外楔束;

薄束楔束有分工,继入延髓同名核;

换元丘系交叉成,内侧丘系脑干升;

延入丘脑外侧核,二级细胞又更换;

形成丘脑顶叶束,内囊后肢必穿行;

投射感觉中枢去,切记不去最下份。

t4以上 内侧丘系交叉

本体觉 脊神经节 楔束 楔束核

精触觉 薄束 薄束核

t4以下 延 髓

丘 脑

内侧丘系 脑干 外侧核 丘脑顶叶束

中央后回上2/3

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2)痛觉温度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第一元,接受痛温触信息;

突经后根入后角,更换二级神经元;

交叉对侧向上行,脊丘侧束传痛温;

脊丘前束传粗触,途经脑干入丘脑;

换成三级神经元,向上传导如本体。

痛温 脊神经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粗触 脊髓后角 脊丘侧束(温痛)

脊丘前束(粗触)

丘脑 丘脑顶叶束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第一元,接受面牙眼浅觉;

入脑三叉感觉核,换元交叉成丘系;

三叉丘系入丘脑,换元丘脑顶叶束;

内囊后肢入中枢,切记下三分之一。

4)视觉传导通路

光线入眼视网膜,视锥视杆感受器;

信息传给双极元,换节细胞入颅腔;

鼻侧交叉颞不交,合成视束入间脑;

外膝状体再换元,内囊后肢视中枢。

2.运动传导通路

(1) 皮质脊髓束

运动中枢锥细胞,发出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必穿行,脑干之内腹侧经;

延髓交叉再下行,更名皮质脊侧束;

脊髓全长都贯穿,边降边入前角中。

(2) 皮质脑干束

一条皮质脑干束,前回下份细胞起;

下行穿经内囊漆,深入脑干神经核;

两侧纤维管一核,例外核团一个半;

面神经核下半部,尚有舌下神经核。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附1上下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症状:

1)上神经元损伤

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萎缩不明显。

2)下神经元损伤

肌张力降低,一切反射消失,肌肉萎缩明显。

附2神经系各部损伤的临床症状:

1)颈膨大损伤

损伤平面下,感觉全丧失;

上肢周围瘫,下肢中枢瘫。

2)胸髓横贯性损伤

损伤平面下,感觉有障碍;

下肢中枢瘫,上肢不影响。

3)脊髓半横断损伤

损伤平面下,患侧中枢瘫,

本体觉丧失;对侧痛温失。

4)脑干损伤

患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中枢瘫。

5)一侧内囊受累

偏瘫,偏盲,偏感觉消失。

(七)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去内脏,心血管腺它亦管;

可分交感副交感,两者功能有异同。

1.交感神经

脊髓侧角是中枢,椎旁椎前两类节;

分布规律要记清,缠绕动泳管壁走;

单组神经去器官,脊神经走它随行;

管辖范围较为广,几乎全身都到达。

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核在脑干,随着ⅲ、ⅶ、ⅸ、ⅹ行;

骶二三四有中枢,骶部组成盆神经;

器官附近壁内节,到达乙降盆器官。

(八)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与脊髓三层漠,硬膜软膜蛛网膜;

硬膜外隙要知道,硬脊膜与椎管间;

弄清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间;

下隙扩大叫作池,脊髓末端是终池;

脚间窝处脚间池,重要小脑延髓池;

池腔内流脑脊液,营养保护最关键。 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九)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椎动脉,营养中枢离不开。

1. 颈内动脉

颈内分支共有四,入颅发支眼动脉;

大脑前中后交通,参与动脉环组成。

2. 椎动脉

椎动脉入枕大孔,基底动脉它合成;

再发大脑后动脉,分支营养脑脊髓。

3. 大脑的动脉供应

大脑中动脉,营养背外面;

大脑前动脉,额顶内侧面;

大脑后动脉,颞枕内侧面;

外面边缘区,前后都营养。

4. 各重要中枢的动脉供应

大脑中,营养区,体感觉,听中枢,体运动,语运动,去内囊,基底核。

大脑前,旁小叶,体感运,最上份。

大脑后,视中枢。

5. 大脑动脉环

大脑后,后交通,大脑前,前交通,加颈内,形成环,各之曰,威利环。

#高考# 导语 高考频道了解整理到,2019年浙江单独考试招生考试医学护理类大纲,一起了解下吧:

  2019年浙江单独考试招生医学护理类考试大纲

 医学护理类理论知识

 一、考试大纲说明

 (一)考试形式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二)考试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分值分配

 1必考模块:医学基础综合知识,分值90分。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

 2选考模块:相关专业知识,分值60分。考生可根据中职所学专业在三个备选项目中自主选择其中之一。

 (1)项目一护理专业知识:包括走进护理,护理评估,护理技术,内外科护理相关知识。

 (2)项目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包括人体运动学,康复评定,物理治疗相关知识。

 (3)项目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包括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相关知识。

 (四)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五)考试能力要求

 本大纲在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中,提出了三个认知能力层次的要求,即了解、熟悉、掌握。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

 必考模块:医学基础综合知识

 人体形态

 (一)运动系统

 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骨和骨连结:

 (1)掌握骨的构造;熟悉骨的分类;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2)掌握关节的基本构造;熟悉关节的辅助性结构;了解关节的运动。

 (3)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熟悉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主要形态特点。

 (4)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椎骨间的连结概况;熟悉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掌握胸廓的组成;了解胸骨和肋骨的形态,肋骨与胸椎、肋软骨与胸骨之间的连结。

 (5)掌握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排列;了解各骨的形态。

 (6)掌握肩、肘、髋和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熟悉桡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7)掌握骨盆的组成和分部。

 (8)掌握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

 (9)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0)掌握临床常用的骨性标志。

 3肌学

 (1)了解骨骼肌的作用、形态和分布,了解肌的辅助结构;了解躯干肌的分部和各部肌的名称。

 (2)熟悉头肌的分部、主要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

 (3)掌握胸锁乳突肌位置与作用。

 (4)掌握膈的裂孔及其所通过的结构、膈的作用;熟悉膈的位置、形态。

 (5)掌握腹前外侧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层次、形态;熟悉腹直肌鞘的构成。

 (6)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通过的内容物,了解其临床意义。

 (7)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上肢肌的分部;了解前臂肌的分群及作用。

 (8)掌握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下肢肌的分部和分群。

 (二)内脏学

 1掌握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消化系统

 (1)消化管

 ①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②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舌的形态和舌的名称及功能、颏舌肌的作用。

 ③熟悉牙的形态和构造、牙式及牙周组织。

 ④掌握腮腺、下颌下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⑤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以及腭扁桃体的位置。

 ⑥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⑦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⑧掌握小肠的分部;熟悉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熟悉空、回肠的区别。

 ⑨掌握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外形特征、盲肠与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了解回盲瓣的形态、位置及作用。

 ⑩熟悉结肠分部和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的位置、弯曲和肛管黏膜的结构特点。

 (2)消化腺

 ①了解消化腺的组成,掌握肝的位置和形态,熟悉肝上、下界的体表投影。

 ②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熟悉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③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和胆汁的排出途径。

 ④熟悉胰的位置、分部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3呼吸系统: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①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②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了解固有鼻腔黏膜的分部。

 ③熟悉喉的位置和喉软骨的名称、数量,掌握喉腔的形态和分部。

 ④熟悉气管的位置,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2)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掌握肺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肺段的概念。

 (3)掌握胸膜、胸膜腔、肋膈隐窝和纵隔的概念;熟悉壁胸膜的分部,壁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纵隔的分部和内容。

 4泌尿系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冠状(额状)切面的结构,熟悉肾的被膜。

 (2)掌握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熟悉输尿管的行程。

 (3)熟悉膀胱的位置、形态和毗邻;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黏膜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5生殖系统: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

 (1)男性生殖器

 ①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组成;精索的概念、位置和内容;男性尿道的弯曲、狭窄和分部。

 ②熟悉:睾丸、附睾的位置和形态;输精管的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及开口部位;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阴茎的构造。

 ③了解:输精管结扎术常选用的部位;精子的排出途径。

 (2)女性生殖器

 ①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组成;卵巢的形态、位置;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②了解:输卵管结扎术的常用部位;阴道穹后部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6腹膜

 (1)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2)熟悉:腹膜与器官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大网膜的位置与功能;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三)脉管系统

 1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2心血管系统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及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概念;

 (2)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及心各腔的形态结构;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熟悉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了解心壁的构造,心的体表投影。

 (3)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4)了解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的行程;熟悉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意义。

 (5)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主动脉弓的分支。

 (6)熟悉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了解颈动脉小球、颈动脉窦的位置和作用。

 (7)熟悉上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和行程,上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颈内、颈外和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程。

 (8)熟悉腹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支、分布。

 (9)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10)掌握子宫动脉的起始及其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了解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1)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12)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了解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和注入部位。

 (13)掌握肝门静脉的合成、主要属支和收集范围,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主要吻合和临床意义。

 3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掌握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2)熟悉淋巴干的名称及收集范围;熟悉脾的位置和形态。

 (四)感觉器

 1了解感受器结构的种类和功能。

 2视器

 (1)了解视器的组成。

 (2)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特点;掌握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

 (3)熟悉房水的循环途径;熟悉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熟悉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了解结膜的形态结构。

 3前庭蜗器

 (1)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了解外耳道的走向,内耳的组成,声波传导途径。

 (2)掌握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3)熟悉中耳的组成,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鼓膜的位置、分部。

 (五)内分泌系统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各内分泌腺的形态。掌握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胸腺的位置。

 (六)神经系统

 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分部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中枢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①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位置。

 ②掌握脑的分部和位置;掌握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的位置、组成、功能和临床意义;熟悉下丘脑的组成;了解脑干内纤维束的联系概况及重要纤维束的名称、功能。

 ③了解各脑室的位置和联通。

 (2)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①熟悉脑、脊髓被膜的层次及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位置;了解硬脑膜窦的概念。

 ②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③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3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

 ①熟悉:脊神经的组成分支、纤维成分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膈神经的分布。

 ②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股神经、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布。

 ③了解: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胸神经前支的分布及其节段性。

 (2)脑神经

 掌握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熟悉其成分、行程和分布;熟悉内脏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部位;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①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②掌握浅感觉、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各级神经元及纤维束的名称和位置、交叉部位、皮质投射区)。

 ③掌握锥体束的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④熟悉皮质脊髓侧束的行程、皮质核束的的行程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概况。

        头部骨骼: 人物头部骨骼分为脑颅和面颅两个部分。脑颅骨是四周包住脑子的骨骼,包括前面的额头,头顶的顶骨,后面的枕骨,耳旁两侧的颞骨,嘴以上的上颌骨,嘴以下的下颌骨。这些骨骼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对称的,它们的分界线有骨缝所区分。

       头部骨点: 人物头骨的形状决定头部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其中一些突起和凹陷,对外形也有影响,是决定写生的依据。头部表面的一些转折和突起,都是由骨骼形成的,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之为骨点。头骨外形的转折点有顶点,两侧的顶结节点,颧弓点、两眶外缘点、颧结节点等。我们刻画人物头部的时候要对这些骨点有所表现和强调,使其肉中含骨,骨肉相连。否则,头部表现就会显得没有力度和生机。

头部的所有肌肉要整体塑造

我们在塑造头部的整个形体时,除了对骨骼结构和骨点全面理解外,更需要搞清楚肌肉的结构、作用、外形和运动中的变化等。头部的肌肉和骨骼二者对我们生动地表现人物头部是同等重要的。

头部的肌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情肌。另一类为咀嚼肌。表情肌大部分扁薄,分布在眼、鼻、口周围,收缩时产生脸部表情。表情肌包括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三角肌、下唇方肌、笑肌等。咀嚼肌分布在头部的两侧,这部分肌肉厚大、对外形有影响。它的作用是拉下颌骨,起闭嘴,咀嚼的作用。从侧面外形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两大块肌肉,一块是位于颞窝的颞肌,另一块是起于颧弓以下,止于下颌骨后端骨点(下颌骨)的很厚肌肉。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应该把人物头部的所有肌肉结合成整体来进行塑造,也就是局部要服从整体,整体中包含着局部,同时,还要把肌肉和骨骼有肌地结合起来进行表型。

五官位置与头部的整体比例

通过对人物头部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概括出头的比例:从正面看,头顶至下颌的二分之一出是眼睛的位置。从发际线到下颌底部分为三等分,第一等分自发际至眉线,第二等分自眉线至鼻底线,第三等分自鼻底线至下颌底部,这三部分的距离相等,称为“三庭”。

自鼻底至下颌底的上方三分之一的是口缝的位置。耳朵的长度等于眉线至鼻底线的长度。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即两内眼角的距离为一眼长,外眼角至耳边的一眼长,这样加起来一共约等于五只眼睛的长度,我们将其称为“五眼”。内眼角和鼻翼外侧缘在一条垂直线上。两外眼角与鼻尖的连线,结构成等腰三角形。口的宽度相当于两眼内虹膜内缘之间的宽度。从侧面看,耳朵的位置在头宽的二分之一偏后处,外眼角至耳屏等于眼角到口角的距离。鬓发前缘约在外眼角至耳朵的二分之一处,鼻尖到耳朵的距离等于眉弓到下巴的距离,口角跟下颌角基本上的同一条水平线上。

我们知道了人物头部的这些比例关系后,在写生的过程中,就会自觉以此为衡量的标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说,‘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之上“。

借助立方体研究头部透视关系

我们在进行人物头像写生的时候,可以将人物头部的形体概括为一个立方体,这是根据头骨和外形的结构来确立的。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于人物头部的空间认识和立体表现,借助立方体来研究头部的透视关系也比较方便。

人物头部在正面和正侧面平视时是一个平行透视的立方体,透视变化不大;仰视时均为一个平行仰视的立方体,头颅和头发看见少,可见下颌底,耳部下降;俯视时是一个平行俯视透视的立方体,脑颅和头发看见少,看不见下颌底,耳部位置上升。四分之三侧面的头部是成角透视。在平视、仰视、俯视三种头部透视形里,它们的特点均为:面部两侧不对称,发际、眉、眼、鼻底、口缝横线向远方集中消失于视平线上的余点的位置。四分之三侧面头部三种角度的特征变化与正面和侧面相同。

头部形体的性别,年龄差别

真人对象不同,其头部的形体特征就有所不同。男性头骨体积较大,额面倾斜,眉弓与鼻骨较明显,下颌骨及额骨较方,肌肉起伏大,外形方正,女性头骨体积较小,额面倾斜小,额结节较男性突出,肌肉起伏小,外形较圆润。老年人因牙齿脱落,脸部缩短,颏部较突出。小孩由于下颌骨尚未发育完全,颏骨内收,脑颅部较面颅部大。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物对象的脸型区别。我国传统画论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之说,中国古代肖像画法常用“田、甲、申、国、用、目、风、由”等字形表示各种脸型的区分,称为“八格”。知道了“八格”之说,我们在头像写生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观察、鉴别和记忆,以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抓住人物头部的外部特征。

美术高考小技巧:构图要点

人物头像写生的构图很重要,其实它的形式变化并不复杂。一般来说,需要注意一下几点原则:

1、头像的大小在画面中要适中,不可过大或过小;

2、头像位置在画面中一般处于中间且稍偏上,不要过于靠上,更不要靠下或过偏;

3、画正面形象时,一般把人物放在画面正中;画半侧或侧面形象时,则在形象的视前方较多的空白,背面方向空间较少;

4、黑白灰色调的安排(包括背景投影等等)在构图上要和谐而有变化,有对比和呼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美感;

5、素描头像的肩一下的形象一般应适当的虚画,不要一直画到画面底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86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