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的静脉是()

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的静脉是(),第1张

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的静脉是()

A贵要静脉

B锁骨下静脉

C肘正中静脉

D头静脉

E肱静脉

正确答案:D

“翼状肩”“方肩”“猿手”“爪形手”“垂腕”征“勾状症”“马蹄内翻足”分别是胸长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尺神经干损伤、桡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引起的。

1、翼状肩:由于胸长神经损伤引起的。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乳房,损伤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2、方肩:由于腋神经损伤引起的。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或腋杖的压迫,都可造成腋神经损伤而致使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由于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的外形,称为“方肩”。

3、爪形手:由于尺神经干受损时,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变平坦,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抓形手”。手掌及手背内侧缘皮肤感觉丧失。

4、猿手:由于正中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的屈肌和旋前肌全部无力。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5、腕下垂:由于桡神经损伤引起的病人在前臂伸直时,可见腕、手指及大拇指不能主动伸直和外展;或嘱病人两手伸直,手掌合拢,然后令其两腕相贴分开两手,可见一侧手指不能向外离开而沿着对侧手掌向下滑落”的症状。病人握拳时可见腕下垂更为明显。

6、钩状足:由于胫神经损伤引起的。胫神经损伤后主要运动障碍是足内翻力弱,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过度牵拉,致使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感觉障碍区以足底面皮肤明显。

7、马蹄足(或内翻足):由于腓总神经损伤引起的。腓总神经的分布范围包括小腿前、外侧群肌和小腿外侧、足背和跖背的皮肤,在胭窝腓总神经还发出关节分布于膝关节。

腓总神经损伤在绕经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最易受损伤。受损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出现内翻,成“ 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呈“跨阔步态”。感觉障碍主要在小腿外侧面和足背较为明显。

扩展资料:

周围神经损伤:

1、周围神经损伤,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竟障碍、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周围神经是指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它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2、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

①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②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③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④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

⑥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⑦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3、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检查,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参考资料:

-周围神经损伤

-翼状肩胛

-方肩

-猿手畸形

-爪形手

-垂腕

-马蹄足内翻

1臂丛神经根损伤

(1)上臂丛神经根(颈5~7)损伤 腋、肌皮、肩胛上神经及肩胛背神经麻痹,桡、正中神经部分麻痹。肩关节不能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腕关节虽能屈伸但肌力减弱,前臂旋转亦有障碍,手指活动尚属正常,上肢伸面感觉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冈上下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旋后肌等出现瘫痪或部分瘫痪。

(2)下臂丛神经根(颈8胸1)损伤 尺神经麻痹,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受损,正中、桡神经部分麻痹。手的功能丧失或发生严重障碍,肩、肘、腕关节活动尚好,患侧常出现Horner征。手内肌全部萎缩,骨间肌尤其明显,手指不能屈伸或有严重障碍,拇指不能掌侧外展,前臂及手部尺侧皮肤感觉缺失。尺侧腕屈肌、指深浅屈肌、大小鱼际肌群、全部蚓状肌与骨间肌出现瘫痪。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部分瘫痪。

(3)全臂丛损伤 早期整个上肢呈迟缓性麻痹,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但被动运动正常。由于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耸肩运动可存在。上肢感觉除臂内侧因肋间臂神经来自第2间神经尚存在外,其余全部丧失。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温度略低,肢体远端肿胀。Horner征阳性。晚期上肢肌肉显著萎缩,各关节常因关节囊挛缩而致被动活动受限,尤以肩关节与指关节严重。

2臂丛神经干损伤

(1)上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上臂丛神经根损伤相似。

(2)中干损伤 独立损伤极少见,但可见于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术切断颈7神经根或中干时。仅有示、中指指腹麻木,伸肌群肌力减弱等,可在2周后逐渐恢复。

(3)下干损伤 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和下臂丛神经根损伤类同。

3臂丛神经束损伤

(1)外侧束损伤 肌皮、正中神经外侧根与胸前外侧神经麻痹。肘关节不能屈,或虽能屈(肱桡肌代偿)但肱二头肌麻痹;前臂能旋前但旋前圆肌麻痹,腕关节能屈但桡侧腕屈肌麻痹,上肢的其他关节活动尚属正常。前臂桡侧缘感觉缺失。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与胸大肌锁骨部瘫痪,肩关节与手部诸关节的运动尚属正常。

(2)内侧束损伤 尺、正中神经内侧根与胸前内侧神经麻痹。手内部肌与前臂屈指肌全部瘫痪,手指不能屈伸(掌指关节能伸直),拇指不能掌侧外展,不能对掌、对指,手无功能。前臂内侧及手部尺侧感觉消失。手呈扁平手和爪形手畸形。肩、肘关节功能正常。内侧束损伤和颈8胸1神经根损伤表现类似,但后者常有胸大肌(胸肋部)、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麻痹,前者则无此现象。

(3)后束损伤 肩胛下神经支配的肩胛下肌、大圆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小圆肌;桡神经支配的上臂和前臂伸肌群瘫痪。肩关节不能外展,上臂不能旋内,肘与腕关节不能背伸,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和桡侧外展,肩外侧、前臂背面和手背桡侧半的感觉障碍或丧失。

涂护肤品时认真按摩双手,可加速指甲生长,使手指变细,皮肤细嫩。按摩的方法是用一手的手指按摩另一手,先从手背开始,轻轻画螺旋形直到手指,活动每一个手指,特别是关节处,画螺旋形按摩直到指尖,再按摩指缝,上下按摩10次以上;用一手的拇指按摩另一手的手掌,从手掌到肘部画螺旋形按摩。 如果手指肥胖粗短不够修长,可以在烫热的水中按摩手指,以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 此外,也可以一会儿握紧拳头,一会儿用力张开,或一、二、三、四……地屈指做手指体操。 同时必须少吃盐分,多吃生蔬菜、水果等藉以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有时间,就做手指体操,一定能使手指变瘦修长些 常生活中手臂是活动最多的部位,但其运动的方向大多 为向前或向侧,由于较少有向后的运动,因而手臂内侧容易造、肌肉松弛、脂肪沉积缺少弹性,尤其是25岁以上的女性, 更能体会到双臂缺少弹力的尴尬。要想拥有富有弹性、体现健康的双臂还须面面俱到,赶快奉献十招,只要每天坚持运动, 即使只学一招也会有令你倍添自信的好效果。 方法一:经常做做手指按摩(做之前记得涂护手霜) 按摩手指的具体做法: ①两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突然猛力拉开,给指部肌肉以必要的刺激,做10余次;②刺激手掌的正中点。即用一手拇指从另一手中指指根至手腕横纹正中引一条线,刺激其正中点,做若干次; ③拇指和食指以尽可能大的角度将另一支手手指牵拉开,并同时从指根关节向指尖做按摩动作,然后再回到指根关节上,每个手指都按摩到,做三次。 方法二:涂护肤品时认真按摩双手,可加速指甲生长,使手指变细,皮肤细嫩。按摩的方法是用一手的手指按摩另一手,先从手背开始,轻轻画螺旋形直到手指,活动每一个手指,特别是关节处,画螺旋形按摩直到指尖,再按摩指缝,上下按摩10次以上;用一手的拇指按摩另一手的手掌,从手掌到肘部画螺旋形按摩。 如果手指肥胖粗短不够修长,可以在烫热的水中按摩手指,以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 此外,也可以一会儿握紧拳头,一会儿用力张开,或一、二、三、四地屈指做手指体操。 1模仿弹钢琴动作。 这项运动就是把双手平放在台面上,柔和地向下压,然后每次举起一个手指,尽量举高。这项运动也可以说,您不妨是假装正在练习弹钢琴一样,它的功能是伸展手掌和手指,这样能使你的手轻快敏捷。 、举手 这种简单的动作可以使您的手恢复白嫩,并减少青筋显露,只要展开五指,高举双手过头,每次数分钟就可以。 3、握拳神展。 这是解除紧张的良好动作,并可以使手部柔软,先紧握拳头,然后展开,尽量伸展五指,每天用力地做三至五分钟。 4、放松手部。 这也是避免紧张,使手部无僵硬感的好方法。先把双手放与肘弯平的高度,然后放松手腕,让手有气无力地垂下来。反复进行这种放松手部的动作。 5、手指的捏拉动作 用大拇指与食指,将另一只手的每根手指从指尖部位往外拉,停留于指甲根部附近,用力下压1-2秒钟,每根手指各重复5-6次。如果能在热水中稍微浸泡后再做效果会更好。 6 手指关节的按摩动作 用大拇指与食指从指根的部位朝指尖方向拉,至指甲末梢时再一口气“啪”的放开。各手指重复5-6次。此动作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脂肪达到容易分解状态。若手指拉拨不易,可涂抹些按摩霜滋润。 7烫洋山芋式: 将手握成拳头,在迅速张开,有如拿着极烫的东西想立刻扔掉。 张开手时,手掌尽量展开,手指尽量伸直。8快速摆动式:手臂置于前身,让双手剧烈抖动整整一分钟后,立即举高至头上,数到十再放下。9捏挤式:用一只手紧握一个小皮球十秒后再放松,再换另一只手紧握,如此重复做三、四次。10手部按摩首先,倒一些护手霜在手掌,然后以左手拇指按摩右手,跟着以右手按摩左手。 利用看电视或打电话的短短数分钟时间,从手腕一直按摩到手指。起初是手掌心,再做手臂那面,然后以左手拇指按摩右手,跟着右手按摩左手。11利用看电视或打电话的短短数分钟时间,从手腕一直按摩到手指。起初是手掌心,再做手臂那面,经常不断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双手保持美观、富有弹性。12.双手交叉向前推,至两臂完全伸直,手心向前,保持静 止2-3秒。双手旋转收回。目的是锻炼内臂,使之结实。(10 -20次) 13.双手交叉放于脑后,双臂用力向上伸直、手心向上,保持2-3秒,放松收回。对改善内臂的松弛十分有效。(5-10次). 14 使双臂紧张,一只手放于另一侧肩部垂直下压,被压肩 用力向上耸起。(左右各3-4次,共进行5次) 15.双臂向前伸展,手心向下,手臂肌肉绷紧,同时外旋双 臂至手心朝上,并渐向两侧打开。这组动作有助于锻炼上臂, 使之匀称。(15-20次) 16.双臂自然弯曲、手掌用力伸开,再慢慢握成拳状。动作 一定要缓慢、用力,有利于锻炼小臂。(8-10次) 这组动作(1-5)属静态练习,有助于收紧松弛的肌肉, 减少手臂内侧脂肪堆积下沉,恢复弹性。对于双臂过于纤细, 想增强肌肉感的女性来说,下面的动态练习将帮你"强化"双臂,毕竟"骨感美"的年代早已过去,健康有活力的美才更加体现女性的魅力。此组动作可借助一些轻重量级的器械,如小 哑铃(2.5磅-5磅),没有器械时,1瓶矿泉水、1本字典也可 任你信手拈来。重量的选择要应人而异,量力而行。如果想练 出比较明显的肌肉就要选择重量略大的器械,练习时次数要相 对减少,而要想拥有流畅紧绷的线条,则要选择轻重量器械, 并增加练习次数。17.双手共握一重物,垂直上举,以肘为轴向后叠臂,直至 后侧肌肉充分伸展,再用力把臂伸直,目的是锻炼手臂后侧松 弛的肌肉,令其结实有质感。(8-12次) 18.肩侧推举。双手各握重物,肩侧曲臂,手心向前,用力 向上推举,至两重物相碰,再原路收回。此动作集中锻炼臂部 三角肌,以明显改善肩部外观,使双臂挺拔,改变溜肩、窄肩 等不良形体。(10次) 19.双手各握重物,手心向后,双臂微曲,由体前成弧线向 两侧拉开至肘部略高于肩部,返回。(8-10次) 20.双手各握重物,上臂稍贴紧躯干,以肘为轴,两臂交替 向上做弯举动作,至肌肉完全收紧,停2秒后向下伸直。(8- 12次) 21.双手正握或反握重物,双臂自然弯曲,腕部交替屈伸。 (8-10次)动态练习必然要用到一些重物,然而重量越大,动作不规 范的可能性就越大,手臂也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建议用意念和 感觉促使肌肉紧绷,而不是单纯依靠重量刺激肌肉。同时所有 动作都应慢速完成。为防止扭伤,提高身体的灵活性,锻炼前 后都要做伸展运动,避免肌肉紧张结块,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 ,

锁骨是有两个弯曲的长骨,位置表浅,桥架于胸骨与肩峰之间,是肩胛带同上肢与躯干间的骨性联系。锁骨呈「~」形,内侧段前凸,且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外侧段后突,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锁骨骨折较常见,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

常规治疗

幼儿无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有移位骨折,虽可设法使其复位,但实际上没有很好的方法维持复位,最终锁骨总要残留一定的畸形。外形虽不雅观,但一般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婴幼儿由于骨塑形能力强,因此一定的畸形在发育中可自行矫正。无必要为取得解剖复位而反复整复,不宜随意采用手术治疗。有移位骨折可按以下方法治疗。

1、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侧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复位或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提按手法矫正。

2、固定方法

在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对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即「旷字绷带固定,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亦可用双圈固定法。一般需固定4周,粉碎性骨折可延长固定至6周。大多数病例均可达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对锁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十分慎重。如需手术,应注意减少手术的创伤和骨膜的剥离范围。可采用克氏针、钢板或螺丝钉固定。术后以三角巾保护4~6周。

4、药物治疗

初期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内服活血止痛汤(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5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地鳖虫3克,三七3克,赤芍9克,陈皮 5克,积雪草6克,紫荆籐9克)或肢伤一方(当归12克,红花6克,黄柏10克,桃仁10克,防风10克,赤芍12克,通草10克,生地黄12克,乳香5 克,甘草6克)加减。外敷接骨止痛膏或双柏散。

中期宜接骨续筋,内服可选用新伤续断汤(当归尾1~2克,泽兰叶6克,元胡6克,乳香3克,丹参6克,土鳖虫6克,没药3克,苏木3克,自然铜1~2克,骨碎补3克,续断10克,桑枝12克,桃仁6克)、续骨活血汤、肢伤二方,外敷接骨续筋药膏。

中年以上患者,易因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并发肩关节周围炎,故后期宜着重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可内服六味地黄丸或肢伤三方,外贴坚骨壮筋膏。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迅速,如无兼症,后期不必用药。

适宜技术

钳持端提回旋手法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内固定(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治疗方法

(1)器械选择:根据患者体形及X线片所示锁骨形态选择适宜的锁骨端提钳及克氏针。

(2)患者取坐位:采用仰卧位时,患肩应接近手术床的边缘并垫高约30度,肩胛冈上缘悬空,以利于克氏针从肩后侧穿出。

(3)采用肩部手术常规消毒。

(4)复位与固定(以端坐位治疗右锁骨骨折为例)。

1钳夹远折端:用锁骨端提钳于远折端前后缘距近折端约一厘米左右由上向下刺入皮肤,进而沿远折端前后缘向深部滑动,直至钳齿尖深度达远折段上下径l/2~2/3时,扣紧钳齿,使钳齿夹持住远折段。

2回旋骨折端:术者用左膝部向上轻顶患者右肘部(或令一助手托起),左手提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后轻轻牵拉,紧接着向上提拉,同时右手拇指捏住近折端向下前方按压,使远折端绕过近折端的阻挡达到近折端的前上方。

3逆行穿针: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至阻力明显增大时,改用骨钻带动克氏针钻入,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侧3厘米以内、肩胛冈上缘穿出皮肤。用骨钻自肩胛骨上缘夹持并带动克氏针向后退,直至针尾平外折端断面。

4骨折端复位与固定:持端提钳提起远折段向后下绕过近折端,当远折端达近折端后下方时,左手持端提钳带动外折段向上提拉的同时向外牵拉,同时矫正侧向移位与重叠移位,复位准确后,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

5复位与固定成功后,手法检查骨折端的稳定性,将针尾折弯剪短、锉平埋于肩胛骨上缘皮下。手法理顺骨折端周围旋转移位的骨片,顺皮纹方向捏挤针孔使其自然闭合,消毒,无菌包扎。检查桡动脉搏动,颈腕带悬吊前臂。结束手术。

1、关键技术环节

1锁骨端提钳夹持锁骨远折段时,钳夹点应尽量位于喙锁韧带粗隆内侧,以利于回旋提起远折段;提起远折段时应将远折端自近折端后下方回旋上提,并用另一手拇、食指向下前方按压近折端以利于远折段避开近折段的阻挡回旋提起至皮下。

2克氏针刺入远折端时,应用克氏针在骨端滑顶的方法,当针尖触及髓腔的周壁均有阻力感时,手下有明显涩滞感,方可进针,进针方向应尽量调整克氏针沿肩锁关节方向自内向外穿出,以针尖自肩锁关节后内方3厘米以内、肩胛冈上缘穿出皮肤为宜,以利进一步将克氏针进入近折段髓腔。

3复位时,按骨折断端类型及移位方向复位,同时要注意持锁骨端提钳向外牵拉锁骨远折端以矫正其重叠移位。

4复位的判断方法是:手下触摸锁骨骨脊连续,无成角畸形时,即证明复位良好,方可将克氏针顺行击入或钻入近折段髓腔。

2、特色

本技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痛苦小,骨折复位好,愈合快,并发症少,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生活能完全自理不影响做一般的工作。

3、注意事项

(1)内固定克氏的选择,应据X线片所显示锁骨髓腔粗细而选择直径2~2.5毫米克氏针,过粗则进针困难,过细则抗应力差,易发生成角及旋转移位。

(2)操作中锁骨端提钳应夹持锁骨远折段前后缘上下径的l/2~2/3为宜,过深易伤及锁骨下血管、神经,过浅则夹持不牢固。克氏针刺入皮肤时,应严格控制其深度,防止发生意外。

(3)手法理顺粉碎性骨折片时,切勿用力按压,以免损伤锁骨下重要组织。

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肌3部分。全身各骨借关节连接构成骨骼。运动系统不仅构成人体的骨骼支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各种运动,而且还对身体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如颅骨支持、保护脑,胸廓支持保护心、肺、脾、肝等器官。四肢的骨骼则以运动为主。

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通过关节产生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运动的枢纽在关节,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故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中的被动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骨骼肌是运动系统中的主动部分。

第一节 骨学

一、总 论

骨bone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硬而有韧性,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的能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和生长,长期不用导致骨质酥松。骨在成人为206块,按其在人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1),其中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颅骨29块。骨的重量,在成人约占体重的l/5,而新生儿则占1/7。每块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的器官,既坚硬而又有弹性。

(一)骨的形态

骨有不同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长骨long bone 呈管状,分布于四肢。长骨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端又名骺,较膨大,并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结一起,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质bone 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分布于长骨干、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表层。骨松质呈蜂窝状,分布于长骨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内部。

2.骨膜periosteum 为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成骨细胞,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3.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骨髓腔及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为大量脂肪组织,呈**,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六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但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保持造血功能。

(三)骨的理化特性

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蛋白)和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有弹性又很坚硬。

(一)中轴骨骼

1躯干骨

包括24块游离锥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一块胸骨和12对肋。

椎骨由椎体、椎弓和从椎弓发出的突起构成。

各部颈椎的主要特征

第7颈椎特长且末端不分叉,活体易触摸,是临床计数椎骨的标志。

肋由肋骨和软肋骨构成,共12对。第1~7对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不与胸骨直接连接,称假肋。

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

2颅

由23块形状、大小不同的骨块组成。分为上部的脑颅和下部的的面颅。

幼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骶骨尖向前下,与尾骨相连。

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为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骨前面略凹而平滑,有4对骶前孔;后面凸隆粗糙,有4对骶后孔。

⑤尾骨coccyx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尖向下,下端游离。

2.胸骨sternum 是位于胸前部正中的一块扁骨,由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上部较宽称为胸骨柄。胸骨中部呈长方形称为胸骨体,其侧缘连接第2~7肋软骨。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触及,它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的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为剑突,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才完全骨化。

3.肋ribs 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后两端。肋骨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体有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

(二)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侧共计64块。

1.上肢带骨 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clavicle:呈“~”,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中、外1/3交界处较脆弱,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为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三缘、三角和两面。

上缘的外侧角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为喙突,体表可触及。内侧缘薄而长,外侧缘稍肥厚。

上角和下角分别为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可作体表标志。外侧角最肥厚,有梨形关节面称为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前面为一大的浅窝,朝向肋骨称为肩胛下窝;后面被一横行的肩胛冈分成上方的冈上窝和下方的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伸展的突起称为肩峰。

2.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属长骨。

(1)肱骨humerus: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为半球形的称为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行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延伸的似嵴,称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之间的纵形浅沟称为结节间沟,其中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为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肱骨体的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状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干的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肱骨下端前后扁平而略向前卷曲,外侧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形如滑车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小头的外侧和滑车的内侧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方有一浅沟称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

(2)桡骨radius: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细小,有稍膨大的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变细的部分称为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粗隆称为桡骨粗隆。下端粗大,内侧面有关节面称为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外侧份向下突出称为桡骨茎突;下端的下面为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3)尺骨ulna:位于前臂内侧,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较为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关节面称为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切迹的后上方和前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冠突外侧面有关节面称为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称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行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为尺骨茎突。

(4)手骨:分为腕骨、掌骨及指骨。

①腕骨carpal bones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排成两列,每列各有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②掌骨metacarpal bones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l~5掌骨。

③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共14块,拇指有2节指骨,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三)下肢骨

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

1下肢带骨 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

(1)髂骨ilium位于髋骨的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

(2)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

(3)耻骨pubis为髋骨的前下部,分为一体和两支。

2自由下肢骨 可分为近侧部的股骨,中间部的胫骨、腓骨和髌骨以及远侧部的足骨三部分

(1)股骨femur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和最结实的长骨。其长度约占身高的1/4,分为体和两端。股骨上端包括头、颈及大、小转子。

(2)髌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髌骨面相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摸到。

(3)胫骨tibia位于小腿的内侧,为呈三角棱柱状的粗大长骨,分为体和两端。

(4)腓骨fibula细长,居小腿外侧,分为体和两端,无承重功能。

(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共26块。

①跗骨tarsal bones每侧7块,属于短骨,与手的腕骨相当,但跗骨承重并传递弹跳力,故粗大而理解紧密。

②跖骨metatarsal bones共5块,与掌骨相当,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命名为第1~5跖骨。

③趾骨phalanges of toes共14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26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