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第1张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 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 师出示。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 认识刻度尺

2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 认识几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 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 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二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整理的《二年级小学生美术、数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二年级小学生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环保意识。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树的不同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树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加深对树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难点:

 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树的和资料,蜡笔和水彩笔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树

 1、游戏导入,揭示课题歌曲《大树妈妈》做为背景音乐

 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边听老师的讲故事边做动作。

 “我是一棵种子,春天到了,风来了雨来了,我长出了小芽露出了小脑袋,一天天过去了,我又长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越长越高,我变成了什么?”(一棵大树)

 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身边的树。——出示课题先请小树们入座

 2、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说说你在哪里看到过树?叫什么名称?

 3、我们的身边为什么要种树?有什么用?(绿化环境要保护树木)

 4、我们校园里有哪些树,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和特点吗?(课件展示校园里的树)

 二、比较树的不同点

 1、认识树的结构

 树的全身都是宝,你知道树由哪几部分组成?(树干、树冠——树枝树叶)

 2、认识树的不同点(课件展示各种树的)

 树的种类很多,姿态也各不相同,你能看出它有哪些不同吗?比比谁能把所有的不同都找出来。

 ①树的外形不同

 ②树的生长特点不同

 ③树叶的形状不同

 ④树干的花纹不同

 分组讨论:这些树的不同点分别有哪些具体的形态呢?请你们根据桌上的表格和进行讨论。

 树叶有哪些不同的形状?你能用图形画出来吗?

 树的外形像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图形概括一下

 请你说说不同树的生长特点?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树干上有哪些不同的花纹,请你画一画

 3、分组交流,教师概括总结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树的不同表现方式

 1、教师演示

 ①画树我们要从树的外形画起(树干——树枝——树叶)

 ②这两棵树哪棵更喜欢,为什么?(树干、树叶上有线条画的花纹漂亮)

 2、欣赏小朋友的画

 我们小朋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美丽的树,看看这里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画的?(课件展示学生作品)

 线描作品比较(可以画同一种树或不同的树,画整棵树或树的一部分)色彩比较(可以单色或彩色的,用水彩笔或蜡笔)构图比较(一直排的、前后重叠的)表现手法(线条可以写实,也可以概括、夸张)。

 四、学生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也来画画你身边的树,想想你画什么树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画,想好的同学请直接拿起彩笔作画。

 五、作业展评

 1、评特色奖、佳作奖

 这么多美丽的画,你选哪一幅为特色之星或佳作之星呢,我们手中的红花代表特色奖,黄花代表佳作奖,把它贴在你最喜欢的图画下面。

 2、说说你投了谁的票,为什么?

 六、拓展

 1、欣赏画家的画

 树是那样的千姿百态,你知道画家们是怎样表现树的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国画水粉油画)

 2、欣赏《白杨树》说说感受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2二年级小学生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和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大与小对比的方法,表现庞大的动物。

 3、通过泥塑恐龙,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激发对泥塑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各种树的不同美感,培养学生用捏塑的手法表现大树。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恐龙的外形特征,用泥塑的形式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恐龙的资料、彩泥或陶泥、恐龙玩具模型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泥塑刀(可自制)、彩泥或陶泥。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各类恐龙,说说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恐龙的外形特征与现存动物,如大象、鳄鱼、鸟类等动物相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类型的恐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3、师生一起探究:怎样用泥塑表现恐龙?

 4、引导学生观察:恐龙外形的基本特征。

 5、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25页泥塑步骤图,教师现场示范。

 6、欣赏同龄人的泥塑恐龙,进一步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

 7、作业建议:用泥塑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恐龙。

 8、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9、展示评价:以“恐龙乐园”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10、拓展延伸:欣赏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恐龙(绘画、拼贴、剪影等)

3二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4二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5二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我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说说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苹果》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1+9=10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10-2=8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中找出相应的)哦,是这一张。(举起小猴左侧面的)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学生举起)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这两张,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三个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条边)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②找一找。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周围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数学书的封面等)

 ③围一围。

 谈话: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吗?先想一想怎样围,再和同桌交流。

 (3)小结。(略)

 [评析: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由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又为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的四个图形。

 谈话: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评析:在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拓展

 1、围图形。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32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