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该怎样处理?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该怎样处理?,第1张

脑卒中发生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以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较多见

1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70%,好发于BronnstrumⅠ-Ⅱ期肌张力低下的阶段半脱位本身并不会造成肩关节疼痛,但它极易造成肩关节损伤进而引起疼痛,因此在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关节,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有2/3的肱骨头位于关节盂之外,这虽然有利于肩关节进行各个方向大范围的活动,但却使肩关节的稳定性下降缺失的稳定性可以由肩关节周围强壮的肌肉给予部分补偿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关节盂朝向上前及外侧,这种向上倾斜的关节盂的结构在预防向下脱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肱骨头向下移位时必须先向外侧移动当上肢处于内收位时,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带紧张,被动地阻止了肱骨头的侧向移动,也就防止了向下脱位,被称为“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当上肢负重时,冈上肌加强了关节囊的水平张力;当上肢外展时,该锁定机制不再发挥作用由于上肢外展或前伸时,关节囊上部变得松弛,所以肩关节的稳定性必须由肌肉收缩来保障,维持关节的稳定几乎完全依赖于旋袖肌

造成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肩关节锁定机制的丧失:脑卒中软瘫期,由于肩胛骨上提肌向上旋转的前锯肌及斜方肌等肌张力下降,在上肢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引起肩胛骨下移和向下旋转,关节盂向下倾斜,造成肱骨在体侧相对于改变了位置的肩胛骨而言处于外展位,破坏了正常的关节盂向上倾斜所提供的“肩关节的锁定机制”,使肱骨头向下滑动而产生半脱位

2)肩周围固定肌功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原因这些肌肉瘫痪后在上肢重量的牵拉下可产生肩关节半脱位

3)不恰当的护理:处于弛缓性瘫痪期的患者,在翻身坐起转移等的过程中,未给予肩关节适当的保护,甚至在辅助时牵拉患侧上肢,这也常常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临床表现肩关节半脱位并非于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患者开始坐和站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有些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过久时可出现下坠的不舒服感或疼痛,这种疼痛可以在上肢被支持或被上举时得到缓解或消失查体可见: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明显肌肉萎缩,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移位,呈方肩畸形,关节盂处空虚,肩峰和肱骨头之间可触及明显的凹陷从后面看,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靠近脊柱,肩胛下角内收明显并且比另一侧低肩胛骨的内侧缘被拉离胸壁,成为“翼状”肩胛

(3)检查方法

1)触诊检查:患者取端坐位,躯干保持稳定,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的两侧治疗师用食指触摸肩峰和肱骨头上方之间的凹陷,以横指宽为单位进行判定,记录为半横指一横指一横指半等注意评价时应对双侧肩关节进行比较

2)X线检查:

①检查体位: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体侧

②投照方法:X线管中心高度与锁骨外侧端的上缘一致,中线与肱骨头中线一致,管球向足侧倾斜15°,距离为1m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投照双侧上肢,测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双侧比较

(4)诊断标准

①肩峰下可触及凹陷;②两侧肩关节正位片上病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大于14mm,或病侧与健侧相比,病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大于健侧10mm或以上

(5)治疗

1)治疗目的:

①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以恢复肩关节原有的锁定机制

②刺激肩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及张力

③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度

④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护易受伤的肩关节

2)治疗方法:

①纠正肩胛骨的位置:纠正肩胛骨的位置重点是抑制使肩胛骨下沉后撤和向下旋转的肌肉的肌张力,增加肩胛骨的活动性治疗师可以通过手法向需要的方向活动肩胛骨向偏瘫侧翻身和肘伸展位负重向两侧转移重心等方法来解除肩胛骨的痉挛状态,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之后,要进行肩胛骨主动运动的训练,增强肩胛骨的活动性例如:患者取仰卧位,肩关节90°屈曲,肘关节伸展,做上肢向上去够天花板和向下返回原位的动作,完成肩胛骨的内收外展运动;或患者取坐位,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在身体前面下垂,做双侧的耸肩动作,完成肩胛骨的上提与下制运动

②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所有刺激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如滚筒运动和桌面擦拭运动等均可用于激活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通过患侧上肢负重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治疗师可以利用手法进行关节挤压,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具体方法是: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治疗师用双手环握住患者的上臂,向上进行关节挤压的同时使肩关节外旋,再使肩关节内旋恢复原位,反复数次后肱骨头就可能被拉回到关节盂内

③维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度: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容易出现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所以维持关节无痛的全范围的活动度十分重要在治疗活动中治疗师要注意,一旦出现疼痛应立即减小活动度或改变支持的方法,矫正肩胛骨的位置并充分支持肩关节通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④保护易受伤的肩关节: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肩关节不仅在被动活动上肢或进行其他治疗性活动时必须避免引起疼痛而且在帮助患者在床上移动或转移到轮椅上时也要保护好肩关节,避免引起疼痛,坐位时应对患侧上肢给予支持,坐在轮椅中时多建议使用轮椅桌对吊带的使用争议较大,不仅吊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而且吊带的使用还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

a加剧患者对患侧上肢的失认,使患侧上肢从全身运动中功能性分离

b加重或强化了患侧上肢的痉挛模式

c阻碍了因身体姿势或平衡受破坏时,患侧上肢所产生反应动作的能力

d在步行中,妨碍了患侧上肢代偿性摆动

e阻碍了正常感觉的输入

f由于制动或压迫,不利于血液与淋巴液循环

2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障碍”

(rex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病率约为125%~320%其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患手浮肿和疼痛,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畸形

(1)病因及发病机制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学说:交感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当受到疼痛脑部病灶情绪变化等因素的刺激时会出现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局部瘀滞性充血水肿

2)肩-手泵功能障碍学说:Moberg认为肩手的血液回流有赖于肩泵和手泵,而肩泵和手泵的动力来自肌肉的收缩活动,瘫痪后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血液回流缺乏动力,因而造成上肢远端的水肿

3)腕关节持续屈曲受压:患者卧床或坐在轮椅里时,可能未注意到腕关节处于过度掌屈位,血管造影证明,过度的屈腕可使血液回流受阻当患者坐在轮椅中时,因为他的体重向患侧倾斜,会进一步压迫腕关节而使静脉回流更加受阻

4)腕关节过度伸展:在治疗中,患者的腕关节可能被无意地超越了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因而损伤关节及周围组织

5)静脉输液:急性期需静脉输液时,不少护士喜欢用患手背静脉输液以解放健手,如果输液时液体渗入到周围组织中,就会发生明显的水肿

6)患手意外损伤:如向患侧跌倒时损伤患手接触过热容器烫伤等均可导致患手水肿

(2)临床表现及分期Ⅰ期:患者的手突然出现肿胀,很快发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水肿以手的背部最为显著,通常向近端止于腕关节,皮肤皱褶消失,触及患手有柔软感及膨胀感;手的颜色发生改变,呈橘红色或紫色,特别是当患臂垂于体侧时更明显;患手皮温较健侧高,有时有潮湿感,指甲变得苍白不透明;患侧肩关节和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前臂旋后和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看不到掌指关节处的骨突起,手指外展严重受限,近端指间关节僵硬膨胀,几乎不能屈曲,也不能完全伸展,远端指间关节伸展,不能或几乎不能屈曲被动运动易引起剧烈疼痛是肩手综合征的一大特点,Ⅰ期一般持续3~6个月,这个阶段如积极治疗常常可以改善症状并控制其发展,未及时治疗的患者中,有些逐渐自愈,有些则很快转入第Ⅱ期

Ⅱ期:肩痛和手的水肿减轻,患手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常可出现类似Dupuytren挛缩样手掌腱膜肥厚,手指的关节活动受限越来越明显,X线透视可见患手骨质疏松样变化,肉眼可看到在背侧腕骨之间及与掌骨连接区域出现坚硬的隆起

Ⅲ期: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的活动性则永久丧失,固定于一种典型的畸形状态,表现为:

①腕关节掌屈并偏向尺侧,背屈受限,腕骨上的隆起更加坚硬和明显

②前臂旋后严重受限

③掌指关节不能屈曲,拇指和食指间部分萎缩并且无弹性

④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固定于轻度屈曲位,即使能做屈曲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⑤手掌变平,大小鱼际肌明显萎缩

(3)诊断目前肩手综合征尚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上田氏认为脑卒中患者如存在肩痛上肢及手指肿胀,无论有无手指疼痛,即可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不过应排除局部外伤感染周围血管病等所引起的浮肿

(4)预防预防肩手综合征的重点在于避免所有引起水肿的原因注意患者上肢和手的正确位置的摆放;当患侧上肢进行肘伸展位的负重训练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腕关节的过度背屈;尽量避免在患手上做静脉输液;避免患侧上肢尤其是手部的外伤

(5)治疗在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刚刚出现水肿疼痛和活动范围受限时就采取积极的治疗,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即使在数月之后,如果仍有炎症反应疼痛和水肿,治疗也可能是有效的一旦发生了挛缩固定,各种方法几乎都没有任何效果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地消除水肿,减轻疼痛和僵硬

1)体位摆放:保持良好的卧和坐姿,卧位时可将患侧上肢适当抬高,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在身前的桌子上,当患者坐在轮椅里时,建议使用轮椅桌,避免患侧上肢和手悬垂在身体外侧甚至轮椅外侧

2)避免腕关节屈曲:为了改善静脉回流,可佩戴小型腕上翘夹板支持腕关节,使腕关节24小时保持背屈位夹板一直佩戴到水肿和疼痛消失手的颜色正常为止

3)主动运动:在治疗中应尽量要求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因为肌肉收缩可以起到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水肿可以刺激患侧手臂随意运动的活动都可以应用,但在疼痛和水肿消除之前,应避免进行肘伸展位的负重训练

4)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和手指的被动运动对防治肩手综合征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活动应非常轻柔的进行,避免引起疼痛,实际上,任何会引起疼痛的活动和体位都应避免所有活动均可在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的状态下进行

5)向心性加压缠绕手指(图4-4-57)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且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图4-4-57向心性加压缠绕手指

治疗师用一根直径1mm~2mm的长线绳从手指远端向近端缠绕首先缠绕拇指,然后再缠绕其他手指,最后缠绕手掌直到腕关节以上缠绕时先将绳子的一端对折做成一个小环,然后从远端快速有力不留间隙地向近端缠绕至指根,缠完后,立即从指端绳环处拉开缠绕的线绳

6)冰疗治疗师将患者的手浸入加入冰块的冰水中,冰与水的理想比例为水占三分之一,冰占三分之二,这样的温度即便于手的浸入,而且冰的不断融化使水温保持冰冷

分3次泡手,两次浸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治疗师应与患者的手一同浸入,便于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

7)皮质激素类口服治疗

8)交感神经阻滞

整体来说这本书比较难,刚开始看前面基本看不懂。到后面讲到肌肉疼痛机质才有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感觉

筋膜里会有条紧绷带,那么很多的激痛点都是在这里产生的。何谓激痛点?就是能够导致传引痛的点,比如说这个点太紧或者被刺激到以后就会引起身体其他地方的疼痛。我们的激痛点分潜伏激痛点和活化激痛点,潜伏激痛点就是你不去动它就不会有传引痛,而当潜伏激痛点被激活后就会出现传引痛,这时就是活化激痛点了。

那么激痛点活化后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1活动范围受限

2无力

3其他非疼痛状态(如忧郁、睡眠障碍等)

4疼痛(肯定会有的啦)

激痛点怎么检查?

首先我们要做一般的检查,如患者的活动性和姿势,神经肌肉的功能(主动和被动检查嘛),还有常规的触诊

然后我们才正式进入激痛点的检查,我们就在患者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触诊,可触摸到压痛结节和紧绷肌带。而这种触诊和其他的触诊又不一样,有以下几种:

1平滑式触诊紧绷肌带和及其激痛点

2钳捏式触诊

3深触诊

如何确定它是紧绷肌带或激痛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紧绷肌带,所谓紧绷肌带,就是肌肉内要触诊到紧绷的一段肌肉带。这个容易触诊到

而引传痛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特征,但并不是激痛点独有的现象

局部抽搐反应也是激痛点的特征

那么再说一下肌肉终板区的中心激痛点和肌肉附着区内的附着激痛点。

原发性中心激痛点伴随终板区(或称运动区)内功能障碍的终板而出现

附着激痛点是肌肉附着点处的肌肉张力封续增加的结果

肩峰下滑囊又称三角肌下滑囊,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于肩峰、喙肩韧带和三角肌深面筋膜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肩关节外展并内旋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的下方,不能被触摸到。肩峰下滑囊有许多突起,以伸入到肩峰下部分的最明显。另外,此囊附着于冈上肌的囊底较小,而游离缘较大,对肩部的运动很是有利。因此,肩峰下滑囊对肩关节的运动十分重要,被称为第二肩关节。

肩峰下滑囊炎,可因直接或间接外伤引起,但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和退行性变,尤以滑囊底部的冈上肌腱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最为常见。肩峰下滑囊由于损伤或长期受挤压、摩擦等机械性刺激,使滑囊壁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增生、肥厚、粘连等无菌炎症反应。

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状。疼痛为逐渐加重,夜间痛较著,运动时疼痛加重,尤其在外展和外旋时(挤压滑囊)。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深处,涉及三角肌的止点等部位,亦可向肩胛部、颈部和手等处放射。

治疗

首先查明原发病因,施以针对性的处理。急性期的治疗包括休息、给以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针灸和将患肢置于外展外旋位,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有较好效果。慢性期除了上述疗法外,要强调不增加疼痛的康复治疗,主要恢复肩关节在三个轴上的运动功能。对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滑囊切除术、冈上肌腱钙化灶刮除术、肩峰和喙肩韧带切除等成形手术等。

1止痛

治疗原则主要是止痛,防止滑囊粘连和恢复肩关节功能。急性期悬吊前臂制动,也可用支架保持肩关节于外展90°位。局部热敷、理疗、按摩等。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加普鲁卡因作滑囊内注射。慢性滑囊炎,在理疗和药物治疗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恢复关节功能。

2手术

顽固性疼痛的三角肌下滑囊炎,非手术疗法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滑囊;但陈旧性腱袖完全撕裂时,修补手术很难奏效。在滑囊增厚严重影响肩关节外展时,可切除肩峰。

3针灸治疗

(1)刺灸

选穴:肩髃、臑俞、肩前、肩贞、肩髎、肩井、合谷、阿是穴。

刺灸方法选用泻法,或加灸,或温针灸等。

(2)穴位注射

在肩外侧局部压痛点作注射治疗,药选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等。

(3)拔罐法

在患部痛点(阿是穴)点刺出血,加拔火罐,每次留罐10~15分钟。

4推拿治疗

取穴以阿是穴为主,其他基本同针灸处方。

操作手法:滚、按、揉、提拿、弹拨、擦和摇法等。

急性期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肩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于按揉法,手法宜柔和缓慢,同时配合患肩部周围轻快的提拿法治疗,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然后在三角肌及其周围施于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慢性期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肩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于滚法治疗,手法宜轻柔,同时配合上臂的内收、外展和旋转活动。其次在患肩施以拿、按、揉法治疗,手法宜深沉而缓和。再在上臂外展30°状态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以弹拨法治疗,手法宜轻柔。最后患肩及上肢的摇、搓、抖手法治疗。可加用中药热敷。

腰大肌试验

后腹壁肌肉有腰大肌、腰方肌及髂窝内的髂肌,在盆腔侧壁还有闭孔内肌。这些肌肉及其表面腹膜受炎症等刺激时,也可出现肌紧张和疼痛症状。因其部位较深,无法直接触诊,可用间接的肌肉牵张试验(腰大肌试验)检查该部位有无炎症发生。

1方法一  患者侧卧位,下面一腿伸直,上面一腿(检查侧)屈髋屈膝。一手压住骨盆的髂嵴处,以固定躯干不至后倒,另一手握住其小腿向后拉,使髋关节尽量后伸。如该侧下腹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2方法二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如检查右侧,则嘱患者抬起右下肢,同时检查者用手稍向下压以相对抗,如髂腰肌有炎症刺激现象,就会引起右下腹疼痛,即为试验阳性。左侧相同。临床意义

按“方法一”做,若试验呈阳性,提示髂窝脓肿、淋巴结炎。右腹痛者说明患者患阑尾炎,阑尾位置较深,在盲肠后近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及腹膜后位。按“方法二”做,若试验呈阳性,提示髂腰肌有炎症刺激。

闭孔内肌试验:

闭孔内肌肌腱向后穿经坐骨小孔,然后转而行向外侧止于转子窝。闭孔内肌试验是腹部检查的一项指标,主要用于判断阑尾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诊断方法。进行检查时,患者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将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并伴右股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检查过程

闭孔内肌试验是通过触诊的方法进行的,其过程如下。  1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腹肌放松,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  2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手法要轻柔。  3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一般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原则是由下而上、先左后右,从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变区域。  4触诊时注意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给予安慰和解释。

临床意义

1异常结果  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患有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因内脏转位盲肠和阑尾位于右下腹时,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也应考虑到急性阑尾炎的可能。关于初发疼痛的部位和转移过程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但要注意约1/3的患者开始就是右下腹痛,特别是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因此无转移性右下腹痛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阑尾炎的存在,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其他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早期可无发热,当阑尾化脓坏死或穿孔后即有明显的发热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  2需要检查的人群  老年女性、消瘦,以往可能有类似发作史、多次妊娠分娩史、习惯性便秘等病史的患者应进行本检查,本检查也是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常规体检项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58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