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肩关节外展的肌肉是三角肌和冈上肌。
肩关节运动时,尤其是作快速运动时,肱骨头在肩胛骨关节盂处产生一个快速的离心力,肩袖诸肌通过收缩,抵抗这一强大的离心力,保持肱骨头贴近关节盂。
肩关节长期或大幅度运动,特别是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如投掷及羽毛球、网球等选手,肩关节不断进行超负荷离心运动,当肩袖诸肌不胜此负荷时可致肌腱部分或全部断裂。长期严重的肩袖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常引起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
扩展资料:
肩关节的七种动作:
一、屈
从肩关节冠状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屈肩关节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短头。前屈的运动范围约70°。
二、伸
从肩关节冠状轴后方跨过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阔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和肱三头肌长头。后伸时,由于受到关节囊前臂及肱骨头与喙突相接触的限制,故运动范围小于屈的范围,约为60°。
三、内收
从贯肱骨头的矢状轴下方跨过的肌肉能使肩关节内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内收时,由于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上方而受到躯干的阻碍,其运动范围很小,约为20°。
四、外展
从矢状轴上方跨过的肌肉,可使肩关节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当肩关节旋外时,肱二头肌长头也参与外展。肩关节外展时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下方,所以运动范围较大,约90°。
五、旋内
沿贯穿于肱骨头中心与肱骨小头中心之间的垂直轴,上臂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凡由内(起点)向外(止点)从垂直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旋内作用。旋内的肌肉有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纤维。旋内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后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前方转动。
六、旋外
从垂直轴后方跨过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冈下肌和小圆肌。旋外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前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后方转动。当上肢垂直时,旋转运动的范围最大,可达120°。
七、环转
三角肌(三个束)、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大圆肌、小圆肌。
-肩关节
生活中肩膀疼的患者经常见到,有的是肩膀前面疼,有的是后面疼或者是外面疼,疼的那是五花八门。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肩周炎。
肩膀疼的原因
其实肩膀疼的原因有很多,不是所有的肩膀疼都是肩周炎。比如左侧的肩膀疼可能是心脏或者是肺部的疾病引起的,右侧的肩膀疼可能是肺部疾病和肝胆疾病引起的。排除了内脏的问题,还有软组织损伤的问题。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都有可能引起肩膀疼。
出现肩膀疼以后可以先请医生看一下,进行相应的检查,排除内脏疾患。然后再检查我们颈肩背部的软组织,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肩膀疼痛所占比例还是非常高的。人们经常提起的肩周炎,其实就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损伤引起的。
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肩膀疼如何检查治疗
1、颈部的多裂肌和回旋肌损伤后,出现无菌性炎症刺激卡压臂丛神经根,引起肩膀疼、胳膊疼及手麻。用指尖在颈椎的棘突旁按压寻找压痛点,找到后横向拨动按摩,每次几分钟每天三次。
2、颈部的斜角肌损伤后会刺激卡压臂丛神经,引起后背肩膀疼痛。用对侧的指尖在颈椎侧面到锁骨上窝的区域,按压寻找压痛点进行横向拨动按摩,每次几分钟每天三次。
3、肩胛骨背面的肌肉损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这几块肌肉是引起肩膀疼的主要原因,一定要重视。请家人帮助用大拇指在肩胛骨背面按压,寻找压痛点进行按摩。
4、肩部的三角肌损伤,就会引起肩膀外侧的疼痛。用手在肩膀外侧寻找压痛点,用筋膜球放在痛点上靠在墙上滚动按摩。
只要排除了内脏的问题,确定是由于头颈背肩部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肩膀疼。最应该重视的是肩胛骨背面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在治疗中首先要处理这个部位。如果疼痛严重可以去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我最怕别人讲肩膀痛,很多时候,由于病人不是专业人士,对于一个部位的描述就可能偏差很大,更喜欢的是直接指出来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简单直观,就像有的人说自己肩膀痛,偏差很大,写一下……
肩膀痛
先按正常结构的肩膀痛说一下,看,就是这个部位疼痛,先看一下有没有局部肌肉的损伤,例如,三角肌,就是在胳膊痛的地方按摩一下,看有没有痛点,有的话可以通过手法按摩来消除,看症状是否消失!
如果除了肌肉疼痛,还有肩关节活动受限,要考虑肩周炎的可能性,或者急性痛的话要考虑肩袖损伤,例如,冈上肌损伤,也会造成肩膀疼痛,和三角肌损伤一样,都要找到痛点,也可进行按摩处理!
再就变得复杂,如果上述问题排除或者处理好还疼,就要考虑颈椎病的可能性,例如,颈椎间盘突出症压迫下颈段神经,或者斜角肌紧张疼痛刺激臂丛神经,再就是冈下肌区域劳损导致腋神经传导异常,都可以造成肩膀痛!
肩部痛
很尴尬的是,特别多的人,把肩部疼痛当成肩膀痛,也就是上图部位疼痛,这个要考虑的问题又不一样,肌肉的话要考虑斜方肌、冈上肌、肩胛提肌等,也要考虑到颈椎病的
可能性,和上面一样,不排除颈椎间盘突出症、胸廓出口综合征。
不过对于这个部位疼痛,还要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颈椎、胸椎小关节紊乱,肌肉附着点在椎体上,很可能由于小关节紊乱造成牵扯痛,漏诊就难以康复,基本上就是这样,我写这么多,估计一般人看到也迷糊,如果总是不好,及时就诊吧!
肩膀疼痛的原因:
1肩周炎。肩周炎是非常常见的表现,它的特点就是关节往前可以,而往后就不行,到一定程度就到不了后面。做向上这个动作往上就能做这么高,到这儿就不行了。导致肩膀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肩周炎。治疗时越到治疗越容易治愈。早期可以做理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同时配合一些锻炼,韧带拉开。严重者可以在机器引导下做精准的介入注射治疗,一般1-2次就好了。
2颈椎病导致的肩膀疼痛。影响到肩膀周围的疼痛,不过颈椎病引起的肩膀周围疼痛只疼,活动范围不受影响。嗯,这种颈椎病导致的疼痛,一般缓解颈椎病的症状,疼痛就会消失了。
3还有一种就是肩袖损伤。这是肩关节的退变或外伤后导致的急慢性病变,表现为无力,疼痛部位局限,可以用手指处痛点,肩的活动范围基本正常。
4胰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肠肿瘤等也可引起肩背部疼痛。这需要对症检查治疗。
5过度的劳累,以及长时间的坐姿不当等等也容易导致肩膀的疼痛现象。这种现象通过一段时间了休息,一般很快就会消失了。
肩膀疼痛的注意事项:
1首先一定要注意肩关节部位的保暖,随时的增减衣服,避免肩膀部位受寒。
2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合理的姿势, 健康 合理的用肩,避免过度劳累。
3平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一些锻炼,肩部的锻炼,比如说拉单杠等等,有利于肩膀部位的放松以及拉伸。
4平时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钙质。
常见的诱发肩膀疼痛的原因主要肩周炎、颈椎病、胆囊炎、肩部结核、心绞痛、肩部肿瘤等。也可能是过度劳累导致,具体原因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肩膀疼说明需要吃鸡翅了
两种要是放射性疼、放射到后背的。可能是心脏病。一个地方疼是肩周炎、但是吃药不缓解因为它是无菌性炎症吃药不行、要自己锻炼。吊、台、轮、摸强。一般医院叫颈肩综合征
李宁筋膜球好。
1、品质方面。李宁筋膜球可以帮助用户舒缓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而keep筋膜球只能做健身使用,功能并不全面。
2、口碑方面。李宁筋膜球收到的用户好评多。而keep筋膜球的销量和好评都比较少,口碑不好。
按 本篇文章介绍了人体头颈部相应骨骼体表标志和肌性标志,以及体表各肌肉的起止点、运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文中所配均为实体照片,尤其适合于从事疼痛科、骨科、针灸推拿、针刀等领域的医务工作者。
上项线: 位于枕外隆凸的两旁,向乳突基部伸展弯曲的横行骨嵴,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附着。
枕外隆凸: 枕鳞中央的骨性隆起,位于头颈交界处,枕部正中线有项韧带附着乳突。
乳突: 乳突为位于耳垂后方的圆丘状骨性隆起,是颞骨乳突部的一部分。
第7颈椎: 位于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因此形态与胸椎接近。第7颈椎棘突比其他颈椎棘突长且粗大,近似水平位的伸向后方,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往往于皮下形成一隆起,故第7颈椎又名隆椎。
甲状软骨: 颈部前面的方形软骨,不成对,左右各一,由前缘相互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愈着处称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
环状软骨: 紧接于甲状软骨下方,不成对,位于喉部最下方,气管最上方,与气管的最上一节相连成环形。
胸锁乳突肌
部位: 位于颈阔肌深面,两侧颈部外侧,分为胸骨部和锁骨部。 起点: 胸骨柄前面、锁骨胸骨端上缘内1/3。 止点: 颞骨乳突及上项线外侧。
运动功能: 单侧收缩,头部向同侧屈,并使头转向对侧,双侧同时收缩,肌肉合力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后伸,肌肉合力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则使头前屈(如:头顶球)。 神经支配: 胸锁乳突肌受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Ⅺ)及一部分颈丛前支的支配(C3和C4)。 练习方式: 头顶垂直负重并转动,如顶沙包头颈转动。
颈阔肌
部位: 颈阔肌位于颈前部皮下,与皮肤密切贴合的一块薄而宽阔的肌肉。 起点: 颈阔肌下缘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筋膜,肌纤维斜向上内方,越过锁骨和下颌骨至面部。 止点: 前部肌纤维止于下颌骨的下颌底和口角,其最前部的肌纤维左右相互交错,后部肌纤维移行于腮腺咬肌筋膜和部分面部肌肉表面。
运动功能: 收缩时牵引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起皱褶。 神经支配: 面神经(Ⅶ)颈支。
前斜角肌
部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和颈外侧三角内。 起点: 第3~6
颈椎横突前结节。 止点: 第1
肋骨内缘斜角肌结节。 运动功能: 上提第1肋,使颈部外展,协助吸气。 神经支配: 颈神经前支(C5~C7)。
中斜角肌
部位: 位于前斜角肌的后方。 起点: 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 第1
肋骨上面。 运动功能: 上提第1肋,使颈部外展,协助吸气。 神经支配: 颈神经前支(C2~C8)。
后斜角肌
部位: 位于中斜角肌的后方。 起点: 第5~7
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 第2
肋骨外侧中部粗隆。 运动功能: 上提第2肋,协助吸气。 神经支配: 颈神经前支(C5~C6)。
斜方肌
部位: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一侧自项胸部正中线向肩峰伸展呈三角形轮廓,底朝向脊柱,尖在肩峰,两侧斜方肌合成斜方形。 起点: 上项线内1/3部、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 止点: 上部纤维止于锁骨外1/3,中部纤维止于肩峰、肩胛冈上缘外侧,下部纤维止于肩胛冈上缘。
运动功能: 当脊柱固定时,上部肌束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及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中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当肩胛骨固定时,一侧上部肌束收缩,使头向同侧收缩,使头后仰和脊柱伸直。此肌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其瘫痪时,可出现塌肩现象。
神经支配: 受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Ⅺ)支配。 练习方式: 提拉负重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和低头双臂伸直外展负重(持哑铃)扩胸。
肩胛提肌
部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深面。 起点: 第1~4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 肩胛骨脊柱缘内侧角。 运动功能: 近固定时,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转向内上方。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侧屈、后伸和下回旋;两侧收缩,使颈伸直。 神经支配: 颈丛的C3~C4,和臂丛的肩胛背神经。
胸骨舌骨肌
部位: 位于颈前正中线两侧。 起点: 胸锁关节囊后面、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的后面。 止点: 舌骨体内侧部。 运动功能: 下降舌骨。 神经支配: 颈襻(C1~C3)。
肩胛舌骨肌(上腹肌)
部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分为上下二腹。 起点: 下腹起自肩胛骨上缘和肩胛横韧带。移行成中间腱斜向内上方转为上腹。 止点: 舌骨体外侧部下缘。 运动功能: 下降舌骨。神经支配:颈襻(C1~C3)。
说起肩胛骨疼有几种类型,一般都是由于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的位置不同,发病部位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肩胛骨上角疼痛
肩胛骨上角疼痛是由于肩胛提肌损伤造成的,长期低头玩手机或者伏案工作,就会导致肩胛提肌持续拉长出现损伤。还有胸小肌的长期紧张,把肩胛骨牵拉前移,也会引起肩胛提肌的被动紧张形成损伤。
治疗肩胛提肌的问题首先要处理胸小肌,胸小肌松解后肩胛骨回到正常位置,肩胛提肌也会放松,达到以松治痛的目的。如果单纯处理肩胛提肌,只会暂时延长了肌肉,只有短期效果。
用指尖在胸小肌的位置寻找压痛点,找到后横向拨动按摩。每个痛点都要仔细按摩,每天两次。然后在肩胛骨上角的位置找到痛点,用指尖横向拨动按摩,每次两分钟每天两次。
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
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是由于菱形肌或者是斜角肌损伤引起的。
长期圆肩驼背姿态,使肩胛骨前移,过度牵拉菱形肌造成损伤。这种情况元凶还是胸小肌,首先要处理胸小肌。处理方法同上。用筋膜球放在肩胛骨内侧缘与胸椎中间的区域,靠在墙上滚动寻找菱形肌的压痛点,找到后滚动按摩。每个痛点按摩两分钟每天两次。
斜角肌损伤后会刺激卡压肩胛背神经,引起的疼痛和菱形肌损伤一样,也是肩胛骨内侧缘疼痛。用指尖在同侧颈前侧面寻找压痛点,找到后横向拨动按摩。
肩胛骨里面的疼痛
肩胛骨里面的疼痛是由于上后锯肌损伤引起的,运动后用力呼吸就会导致上后锯肌出现损伤。损伤后会引起肩胛骨里面的疼痛,用力呼吸时疼痛加重。
因上后锯肌外侧头附着于肩胛骨里面的肋骨上,所以按摩时要使肩胛骨前移,才能按摩到它。趴在床边患侧在外,患侧手臂下垂,让家人在肩胛骨内侧缘按压寻找压痛点,找到后横向拨动按摩。每个痛点按摩两分钟,每天两次。
谈一下肩胛骨疼痛,这个范围还是很大,原因也非常多,如果长期伴有这种疼痛,始终得不到缓解,应该去医院及时的就诊,找一下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案处理,很多疼痛拖得越久,病情就会越复杂!
肩胛骨与胸椎之间疼痛
先看菱形肌区域疼痛,这是肩胛骨痛最多见的问题,可以是菱形肌劳损导致的,也可以是胸椎小关节紊乱,还可以是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导致的肩胛背神经卡压造成的,处理方式也各不同。
对于菱形肌劳损,可以考虑采取手法按摩的方式消除疼痛,胸椎小关节紊乱可以在放松肌肉之后进行正骨,颈椎病和胸廓出口综合征则要判定激痛点在哪,造成神经卡压的原因也较多,诊断是一个重要前提。
冈下肌区域疼痛
这个部位附着于肩胛骨上,很多人描述肩胛骨疼痛,其实都是这个部位劳损,多发于理发师、老师、实验室人员,主要是擎着胳膊工作的人,由于长期处于这种体位,冈下肌区域肌群劳损所致。
这种问题的处理没有菱形肌牵扯的问题那么多,一般通过手法按摩或者按摩球滚压,这种疼痛可以很快消失,以疼痛感觉可以接受的力度进行,每天一次,症状会随着疼痛的减轻好转,直到消失。
结语
基本上,俗语说的肩胛骨疼痛多是这两种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因素,例如肩胛提肌劳损,可能跨科室较多,我写的东西都是我经常遇到,处理方式也是源于经验,其他的只能交给别的科室医生给你分析和处理,希望有帮助!
肩胛骨疼痛,我们首先要知道是哪里疼,这就需要说明一下肩胛骨的解剖知识了。肩胛骨属于人体的骨骼的不规则骨,为三角形,贴于后胸壁,介于2到7肋骨之间。一般分为三缘、三角和两个面,背面的横嵴成为肩胛冈,肩胛冈隔分背面,为两个窝分别是冈上窝和冈下窝。这些位置一般都是肌肉的起止点和肌肉覆盖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殊位置来了解肩胛骨周围的肌肉,以及确定疼痛大概所在的位置。
上角:肩胛提肌、小菱形肌
下角:有一部分人由背阔肌覆盖
上缘:冈上肌位于冈上窝,斜方肌覆盖
内侧缘:大菱形肌、前锯肌
外侧缘:大圆肌、小圆肌
前面:肩胛下肌
后面:斜方肌、三角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
肩袖肌群是稳定肩关节的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当肩袖肌群失衡不能稳定肩关节时,肩胛骨周围肌群有可能出现损伤造成疼痛,当然肩胛骨周围疼痛,肩袖肌群也不能正常发挥稳定肩关节的作用,还可能加剧肩关节产生其他问题。
如果可以判断是这些点疼痛,我们可以找到相应周围的肌肉,进行一些方式去放松缓解疼痛,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下面介绍几种缓解肩胛骨疼痛的方法及肩袖肌群的训练方法。
1泡沫轴放松上背部
起始姿势:坐在瑜伽垫上,腿屈膝脚踩住地面。将泡沫轴放于臀部上方,双手交叉放于枕后,上半身缓慢躺下,让背部躺于泡沫轴上,头枕在手上避免颈部发力。
训练要点:核心发力,将臀部抬离地面,把身体重量压在泡沫轴上,前后移动放松上背部,颈部放松枕在手上。
时间次数:1-2min
2肩关节的灵活性训练
起始姿势:侧躺于瑜伽垫上,下面的手臂屈曲,头枕于手臂上,上面的手臂伸直垂直于身体,上面腿屈曲向前,下面的腿伸直固定骨盆。
训练要点:手臂保持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缓慢的做环绕,手尽量贴于地面,眼睛跟着手一起运动。
时间次数:8-10次/组 2-3组
3肩袖肌群的训练
起始姿势:身体贴墙站立,双脚打开与髋同宽,腹部收紧,一侧手内收放于对侧腹股沟的位置,手臂伸直,可负重哑铃或弹力带。
训练要点:手臂保持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沿着这条斜线做水平对折,避免出现手臂的内旋或外旋。
时间次数:8-10次/组 2-3组
肩胛骨疼痛有多种原因,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肩周炎全称为肩周围炎,一般因气血不足,体受风寒血疑气滞而发。又名漏肩风五十肩。年龄不到五十不称肩周炎。年轻人此类症,称肩岗肌肌腱炎综合症。
主要症状,肩胛周围肌肉僵硬粘连,上肢抬举,外展后伸均受限,有时发生剧烈疼痛,夜重昼轻,十分痛苦。轻者可自愈,重者应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可作针灸,理疗,按摩及注射和药物治疗。
中医采取热熨法:透骨草三十克红花十五克桂枝十五克伸筋草三十克片姜黄十五克续断三十克青盐三十克。上药除青盐外,共粉粗末和盐混匀,装布袋两包,加热轮换熨患处,一天一次,每次一小时。外伤及皮炎者禁用。
骨结核及肺结核和肺癌患者,均可引起肩胛疼痛,这些情况与肩周炎有一些区别,此类病证除肩胛疼痛外,伴有发热,咳嗽。但其疼痛夜昼无明显变化。把这类病当作肩周炎治疗的,治疗三天无疗效者,就妻考虚让患者作进一步检查。这不是危言耸听,已有先例,一肺癌患者肩胛疼痛,自己以为是肩周炎。医生也当肩周炎治疗,一周不见疗效,到大医院捡查已到晚期,希望此例能引起广大医生的注意。
受凉:天气热了,很多家庭都开了空调,空调温度开的过低就可能导致肩胛骨受凉,进而出现酸痛的现象。
软组织拉伤:肩胛骨附近肌肉拉伤可导致肩胛骨酸痛,这种情况下要咨询医生用药治疗。
过度劳累:很多人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反映过来时就会有腰酸背痛的现象,这是身体不堪重负在跟你抗议,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自己过劳。长时间一个姿势:电脑族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使自己疲惫,并且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不仅会肩胛骨酸痛,更可能导致颈椎病。
肩部牵涉痛:因内脏疾病,引起肩部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症状出现比较缓慢,钝痛,或不适感,并不完全符合神经走向,区域模糊,痛感模糊。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应该是肩胛骨部位肌肉韧带慢性劳损造成的,大多与长期久坐或不良的坐姿有关。对于你的情况,要适当参加 体育 锻炼,改正不良的坐姿,可以采用中医烤电,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配合服用舒筋活血片,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如果肩胛骨的酸和手指头的麻木都结合到一起的话,考虑首先是不是颈椎的问题导致的。其次还要排除心脏的问题,同时有没有?低钙导致。这些都需要到医院去做一下详细的检查,首先可以到心内科看一下,排除心脏的因素,到脊柱外科看一下,如果没有问题继续到内科排除,风湿和类风湿的原因。
希望上述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广大朋友补充
肩胛骨部位出现疼痛、肿胀不适的现象。可能是近期有进行过大量的运动,考虑是运动导致的肌肉损伤,同时也不能排除有风湿性关节性的疾病。可以先使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对患处进行治疗,然后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看痛了多长时间了,一般是受凉的原因,如果是整背疼,也可胸椎也有问题
不排除运动导致的肌肉损伤
按照中医理论的说法是经络受阻不通,即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去找针炙医师进纩针炙或按摩推拿就可解除,当然是在不是外伤的情况下有效。
筋膜弹性并不非凭空得来,不同的训练方式会使每个人的筋膜有不一样的性质与走向。有变化性的训练,相较于单调重复的训练动作,更能够让筋膜变得强壮,这个变化性可以是动作角度的变化、节奏的转换,甚至是负荷的改变。简而言之,避免让训练模式「一成不变」,这样才能够 活化到身上不同的筋膜。
训练筋膜的四大原则与注意事项此外,单独训练某条肌肉,或者是单关节的训练,对筋膜的 也比较少,例如:健身器械(肩推或者膝伸直等固定式器材)对筋膜的 就比自由重量(哑铃或者壶玲)少很多。原因是健身器械的设计是针对单一肌肉,训练时会将其他关节固定在稳定的状态之下,只单独活动某一个关节,让某一个特定的肌肉收缩。 虽然这样可以增加特定肌肉的力量,或者让特定肌肉肥大,但是,器械训练的缺点就是周围其他的肌群或者筋膜,完全被固定住了。所以,在器械训练时,周围的肌肉筋膜都不需要收缩和做功,因此,周围的肌肉筋膜当然也就不会有成长茁壮的机会。为此,筋膜的训练尽量还是选择用自由重量,避免使用固定式健身器材,这样才能够多角度、多样强度变化,达到 筋膜的目的。
改变仰卧起坐的起身角度,就能锻炼到更多筋膜举例说明这个原理:仰卧起坐只能 到躯干中央某部份筋膜(部分的浅前线和深前线),但如果能够增加动作的角度变化,例如,仰卧起坐加上旋转身体,那么就可以多训练到躯干的螺旋线;又如果仰卧起坐加转体,再加上对侧的脚往前延伸,意即身体往右转就伸出左脚,那么就会多 到下肢部分的筋膜,例如浅前线、深前线与螺旋线;而上述的动作如果再加上双手握小哑铃,在转体伸脚的同时将双手延伸出去,那么这个复杂的动作,就同时还会训练到手臂线的筋膜。 其实,仰卧起坐已经比坐在健身器械上做卷腹,更能 到更多身体稳定肌群了,但是如果可以将动作一层一层叠加上去,增加动作的角度变化、负重、难度与复杂度,每增加一种挑战度,就可以 到更多的筋膜,不仅能扩大筋膜线被训练的范围,也能够提高筋膜被 的强度。换言之,训练的强度越高,使用到的范围越广,筋膜训练的效果就会越好。 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是一直骑脚踏车,一直重复这个单调且相同的动作,即使你骑得再远再快,除了心肺系统之外,其实大部分只训练到大腿的肌肉,增加了大腿肌群的力量,但却没有办法有效训练到筋膜,筋膜的弹性也就无法增加;其原因就是骑车这个动作所用到的筋膜范围太小且太局限。事实上,骑脚踏的动作非常单调且重复,几乎不需要用到筋膜的弹性或者力量,除非是骑车上坡,或者站起来骑车等较复杂有变化的动作,否则筋膜是完全无法被强化的。
<span style="font-1 全身性的动作比局部性的动作好
在设计筋膜训练动作时,全身性的动作比局部性的动作好,也就是尽量是以「活动到越多的身体部位越好」,为什么呢?举例来说,跳跃比深蹲的动作涵盖更多的范围,因为跳跃除了需要先蹲下之外,还要用力跳起,那么用力跳起的这个阶段就会用到小腿后侧肌肉,这个部位是单纯深蹲动作不会去用到的位置。此外,大腿前侧与臀部肌肉的力量,在跳跃动作中也比深蹲动作中用到更多。 此外,深蹲并没有落地缓冲这个部分,跳跃才有,而落地缓冲这个部分,会挑战到更多下肢肌肉离心收缩的力量以及筋膜延展的弹性,所以,跳跃对于筋膜的 大于深蹲,训练效果也会比较显著。因此,原地垂直跳、左右跳或跳箱等这类型的动作,对筋膜的训练效果,就会比深蹲、分腿蹲或侧蹲还要好。 同理,如果将动作涉及的范围再扩大来看,波比跳的训练效果又比单纯地跳跃更好,因为波比跳是垂直跳与伏地挺身的结合,比跳跃多了躯干稳定度与上肢力量的挑战,能够 到更多的深前线,并且多了手臂线的参与。 由上述介绍可知,设计筋膜训练动作的时候,全身性的训练比局部训练的效果好,除了训练的范围会比较广泛之外,训练的强度也会因此提升,更能够改善全身筋膜的协调性,所以,应该要尽可能的利用全身性的动作来做筋膜训练。
2 长筋膜线的动作比短筋膜线的动作好同样是训练某条特定的筋膜线,如果可以一次训练到「整条」筋膜线,会比分段训练或者只训练某一段的效果好。举例来说,做弯曲手肘举起哑铃的训练,这个动作只练到前手臂线里的二头肌与附近的筋膜,但如果是拿球拍做挥拍动作,那么整条前手臂线的肌肉与筋膜都会被训练到;如果挥拍前再加上拉拍动作,那么对筋膜 的强度就更大了;再者,如果挥拍可以顺带旋转身体,那么除了整条前手臂线外,还能多训练到螺旋线。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拿弹力带绑住脚踝,做膝盖反复弯曲、伸直的训练,那么就只能够训练到股四头肌与附近的筋膜,但如果将动作改成踢球的动作,那么整只脚必须先往后摆动,再向前伸直踢出,这个动作就能够 到几乎整条浅前线筋膜。 又或者说,健身房中的躯干旋转器械训练,必须双脚固定跪在机器上,然后转动上半身,但是这个动作只训练到上半身的螺旋线;但如果将动作改成转身抛接药球,那么不只是上半身的螺旋线,甚至从骨盆到下半身部分的螺旋线筋膜也都会被训练到。 因此,如果训练的目标是筋膜,那么就应该将动作做一些修改,尽量以筋膜的走向去设计,且尽量涵盖同一条筋膜线越大的范围越好。
3 发力次序要从中心到四肢
预备动作是远端肢体做反方向的延伸,也就是前面讲的「预先的反向动作」,但是,这个预先的动作并非静态的往反方向伸展就可以了,而是动态的往反方向预先延伸,整个过程都是持续在动,没有静止或停下来的时间。此外,动作的起始必须从身体的近端开始发力,也就是先从身体的核心肌肉群启动,再依序由内而外,从中心到外围,从躯干到四肢有顺序地启动肌肉。 听起来似乎有些复杂,但其实很简单。在皮拉提斯的训练中,常常会使用到类似的概念:一切的动作都从稳定核心开始,核心肌群先收缩稳定住躯干之后,再收缩躯干旁边的肌群,接着才会收缩四肢的肌肉。举例来说,要完成一个网球右手单手反拍的动作时,必须先将右手臂往身体左侧摆动,让手臂做一个反方向的动态延伸;接着,当要向右、向后挥出且打开手臂之前,胸椎旁的肌肉应该收缩好,然后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再收缩,将肩胛骨稳定住之后,棘下肌、小圆肌和后三角肌接着再收缩,此时手臂才会出现向后挥开击球的单手反拍动作。如果在打到球之前,肌肉收缩的次序可以照着这个规则,那么在击球的瞬间,筋膜的力量就更能够发挥出来。 发力次序正确,除了能将筋膜的力量完整发挥出来之外,也能降低受伤的发生机率,为什么呢?以单手壶铃摆荡的动作来说明,当我们要挥动壶铃的时候,如果倒过来从远端到近端依序发力,也就是手臂肌肉比肩膀周围肌肉先启动,那么壶铃开始摆动时,肩关节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肱骨头就很容易被往前推挤出来,造成肩部的伤害。由此可见,由近而远的发力顺序除了能增加动作的稳定度之外,也能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因此进行筋膜训练时,不论是基于优化力量的发挥或稳定关节、减少伤害,都应该要遵循这个由近而远,由内而外依序收缩的的规则。
4 动作逐渐复杂,避免单调重复训练筋膜比训练肌肉要花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筋膜彻头彻尾的汰旧换新需要六个月至两年的时间,这个时间远比肌肉成长的时间长多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筋膜汰换的时间长短呢?如果知道这个速率的决定因素,或许就能提高筋膜训练的成效了? 原则上,筋膜训练成效的速率决定因素就是训练的「复杂度」与「难度」,因为,如果每次筋膜训练的动作都很简单重复,那么,筋膜被 的程度就会很小,训练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筋膜汰换的速度就会很慢;反之,若训练的复杂度与难度能够逐渐提高,训练的效果就会比较好,那么筋膜汰换的速度也就会比较快;因此,训练的复杂度与难度大小影响了筋膜的汰换速度,到底是只需要六个月或是漫长的两年之久? 换句话说,筋膜对训练方式也会有适应性的问题。一旦筋膜适应当前的训练动作,那么训练的效益就会大幅度地降低,因此,训练应该要逐渐地去「增加动作的复杂性」和「减少动作的重复性」,这样对筋膜的训练效果会比较好。举个例子来说明,越野跑对筋膜的 ,就会比在操场上绕圈慢跑要高出很多,因为越野跑的场地不规则,有上下斜坡,有树木土堆等障碍,还有需要跨过的溪水等,全身的筋膜必须要因应这些地形,迅速地做出反应,所以越野跑的动作复杂度就比在操场跑步要高出许多;此外,武术套路也会比单纯的蹲还要复杂,因为武术套路需要将许多蹲、跳、回旋踢等动作连贯起来,一气呵成流畅的演出,因此,就会比单纯的蹲,例如弓箭步蹲或者深蹲等,对于筋膜训练的效果高出很多;又或者拳击动作中,除了练习出拳外,若再加入闪躲对方攻击的动作,也会提高动作的复杂性,并且增加筋膜训练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决定筋膜训练的效果,训练的复杂度与难度非常重要。话虽如此,仍然有其他影响筋膜汰换速度的因素,例如睡眠或营养状态等,所以想要得到最快速的筋膜训练成果,必须要面面俱到才行。
<span style="font- 1 避免动作太过僵硬干涩训练时,动作应该要轻柔有弹性,不可以太过干涩与僵硬。以跳绳为例,如果用脚跟落地,这样的动作看起来就十分的僵硬,而且对脚跟会产生很大的震荡与冲击,如此并没有办法训练出筋膜的弹性,只是徒增伤害而已。但是,如果可以用前脚掌轻柔的落地,像猫咪从高处跳下一样没有制造出任何声响,那就能够练出筋膜的弹性。
2 避免突然转换方向无预警且唐突地变换动作方向,对于筋膜弹性的训练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尤其是不流畅或者太僵硬的动作,例如,向前冲刺突然急停,转换成向右冲刺,又或者现前的直拳,突然转弯变成勾拳等。因此,筋膜训练应该避免突然的转换方向,应该要追求动作的顺畅跟圆滑,让动作是一气呵成地做完。如果非要变换动作的方向,也必须要非常流畅才可以。
3 避免依赖大肌肉收缩训练筋膜的时候,应该要尽可能地利用筋膜回弹的特性完成动作,而不是依赖大肌肉群的收缩去产生力量。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大肌肉群的力量,并且要尽量去控制动作的品质,让动作轻松且流畅地完成:轻松就是不依赖大肌肉收缩,流畅就是增加筋膜的贡献度。如果能够减少对大肌肉群的依赖,才能让筋膜在动作训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书籍资讯 ◎图文摘自采实文化出版,凃俐雯 著作《筋膜线身体地图》一书。长庚大学中医系毕业,中医、西医双主修,并取得复健专科医师执照,专长是运动医学、复健医学和针灸。热爱各种运动,在大学时期因为运动伤害导致肩关节脱臼之后,下定决心走向运动医学的领域。致力于推广各种运动治疗和运动恢复的概念,深信运动伤害最终须以运动训练来治疗和预防。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了解,很多运动伤害其实能够不药而愈,而正确的运动训练才是关键。 ■ 人体全身8条筋膜线,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1)浅背线 负责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将身体像「帆船的桅」一样垂直地拉起来。 (2)浅前线位于身体前侧,与浅背线互相平衡,一起提供人体直立姿态的支撑力。 (3)侧线 位于人体的左、右两侧,负责维持身体左右平衡,避免倾斜。 (4)螺旋线 以「双重螺旋」的方式缠绕身体,让人体做出「躯干旋转」的动作。 (5)前手臂线 将手臂前侧与躯干连接起来,负责手指、手肘、肩膀所有「弯曲」与「内收」动作。 (6)背手臂线 将手臂背侧与躯干连接起来,负责手指、手肘、肩膀所有「伸直」与「外展」动作。 (7)功能线多是浅层肌肉,与静态的的直立姿态维持无关,与动态的动作平衡关系较密切。 (8)深前线 支撑身体的中轴骨架,与深层核心肌群的稳定度关系密切。 一般健康的人,8条筋膜线各司其职,身体运作顺畅。然而,大多数人因为生活习惯不良、姿势不佳、意外或运动伤害,或者老化等各种原因,都有可能使得某些筋膜线出现紧绷沾黏等各种损伤。一旦发生这种情形,不仅身体运作的顺畅度、灵活度必定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出 现各种令人苦恼的「痛症」。 •更多采实文化出版《筋膜线身体地图》资讯 请点此
责任编辑/滢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