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上的粗隆是什么意思

解剖学上的粗隆是什么意思,第1张

粗就是粗糙,隆就是隆起,粗隆就是粗糙的隆起。

在真正的骨头标本上面能摸到,粗隆上面一般都附着肌肉,例如肱骨上面的三角肌粗隆,股骨上面的臀肌粗隆。

股骨粗隆下是内侧骨皮质为高压,外侧皮质张力大,是一个高机械应力集中的区域,此区域由皮质骨组成,加以骨折时大多属于粉碎骨折,所以骨折愈合慢,易造成骨折不愈合。

股骨粗隆下周围肌肉止点较多,是外展肌(臀肌)和屈髋肌(髂腰肌)和外旋肌附着大、小粗隆,骨折后,

骨折近端产生典型外展、屈曲及外旋畸形,而股骨内侧由于有内收肌附着,远端被强大内收肌牵拉向内侧移位。内固定所受应力集中,易发生内固定断裂及失效。

扩展资料:

粗隆间骨折分型分期:

1.Seinsheimer分型 Seinsheimer根据骨折块的数量,位置及骨折线的形状提出分为五型(图1)。

Ⅰ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

Ⅱ型:骨折移位为两个骨折块。又分为3亚型,ⅡA小粗隆下横行骨折;ⅡB螺旋骨折,小粗隆在远侧骨折块。ⅡC螺旋骨折,小粗隆在远侧骨折块。

Ⅲ型:有3个骨折块,即除粗隆下骨折外,ⅢA,尚有小粗隆骨折,ⅢB在粗隆下骨折中间有一蝶形骨折块。

Ⅳ型:粉碎性骨折,有4个骨折块或更多。

Ⅴ型:粗隆下骨折伴有粗隆间骨折。

2.Russell和 Taylor分型 Russell和Taylor根据小粗隆的连续性和骨折线向后延伸至大粗隆累及梨状窝,这二个影响治疗因素,提出一种分型:

Ⅰ型:骨折线未后延至梨状窝,ⅠA型骨折中,折块和骨折线自小粗隆下延至股骨峡部区域,这一区域可有各种程度的粉碎骨块,包括双侧皮质骨碎块;ⅠB型骨折的多骨折线和碎块包括在小粗隆至狭部区域。

Ⅱ型骨折,骨折线向近端延伸至大粗隆及梨状窝,ⅡA型骨折,自小粗隆经股骨峡部延伸至梨状窝,但小粗隆无严重的粉碎或较大的骨折块;

ⅡB型骨折骨折线延伸至梨状窝,同时股骨内侧皮质有明显粉碎,小粗隆的连续性丧失。

并发症:

1、髋内翻

髋内翻是粗隆下骨折最常见并发症。根本原因是外展肌对股骨折牵拉,另外插入髓针的进针点不正确造成。

预防关键于第1准确插入髓针进针点,由于骨折近端屈曲、外展、外旋,很难准确选择梨状窝入点,和股骨解剖轴上开髓,必须在C型臂观察正侧位两个平面证实。

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困难,一是内收躯干,二是在股骨颈内插入斯氏针内收骨折近端。第2个原因股骨内侧皮质结构不完整,如果是切开复位者,一定要植骨重建股骨内侧完整,间接复位者,

术中注意测量髂前上棘至第1、2足趾间通过髌骨中点的力线,一般认为<10°的髋内翻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髋内翻角度大,可以行粗隆下截骨术。

2、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是内固定失效及断裂,发生内固定断裂及失效有以下三种情况:

(1) 近端锁钉误锁,特别在股骨后外侧骨折,骨折近端向前移位,近端锁钉就会从股骨颈后侧折线间进入股骨头内,应当避免这种锁定。

近端锁钉的正确安置需要在透视观察下锁钉在股骨头的位置,正位近端锁钉应位于股骨头中下1/3,侧位位于中心,我们经验是当股骨头锁定时,如果在正侧位2枚螺丝钉不平行,必定有一枚锁钉误锁,应仔细检查,进行纠正。

(2)髓针动力化不适时,静止锁定,可以防止肢体旋转和短缩,骨折未愈合去除远端锁钉,尤其在骨质疏松者,必然增加近端锁钉应力,结果至近端锁钉断裂,招致骨折不愈合。

所以在骨折未愈合前不主张动力化,可以在骨折愈合后取髓内针前,取出远端锁钉,以达到改善骨痂质量。

(3)髓内针断裂,髓内钉断裂多发生近端锁孔处而且骨折线处,原因是骨折未愈合前,没有定期复查,患者早期完全负重引起,骨折不愈合治疗应该重新内固定及植骨术。

-粗隆下骨折

肱骨(humerus)是上肢最粗壮的骨,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和尺骨形成肘关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肱骨 外文名 :humerus 拼音 :gōnggǔ 别称 :上臂骨 位置 :位于上臂 类型 :长骨 拼音 :Gong Gu 解剖结构,特征与辅助结构,相关疾病与治疗, 解剖结构 肱骨上端由肱骨头、肱骨颈、大结节和小结节组成。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周围的环状浅沟,分隔肱骨头与大、小结节之间的稍细部分,称为肱骨解剖颈。头、颈与肱骨体的结合部是大、小结节(粗隆),为一些肩胛肱骨肌提供附着点和杠杆。大结节位于肱骨外侧,而小结节位于肱骨前方。结节间沟(肱二头肌沟)分隔大、小结节。肱骨外科颈是大、小结节远侧稍细的部分,从两结节下行为大、小结节嵴,侧面与结节间沟相接,外科颈是肱骨的常见骨折部位。 特征与辅助结构 肱骨体有两个显著特征: 1、三角肌粗隆,位于外侧,为三角肌的附着点;斜行的桡神经沟,位于后面,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深动脉先穿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和长头之间,继而穿过肱三头肌的外侧头。 2、肱骨下端宽,有锐利的内侧和外侧髁上嵴形成,然后在远端终于其内侧,尤其明显的是向外侧延伸的上髁,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肱骨的远端,包括上髁、滑车、肱骨小头、鹰嘴窝、冠突窝和桡骨窝构成肱骨髁。此髁有两个关节面:外侧的小头,与桡骨头相关节;内侧的滑车,与尺骨近端(滑车切迹)相关节。滑车上方,前面是冠突窝,完全屈肘时容纳尺骨的冠突,后面是鹰嘴窝,完全伸肘时尺骨的鹰嘴嵌入。小头上方前面有一浅的桡窝,当前臂完全屈曲时,桡骨头的前缘与此窝相接。 相关疾病与治疗 四、相关疾病与治疗 1、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肱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大小结节连线以下至胸大肌止点以上的部位,属关节外骨折。外科颈骨折有明显的两个高发年龄段:(1)青少年时期,多为Satler-harrisⅡ型骺损伤,这与骺板相对薄弱而青少年活动能力明显增强有关;(2)老年患者,与骨质疏松有关。对于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有着各种不同的方法。 2、好发部位:到肱骨近端骨折可出现的4个主要骨折块: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 3、治疗方法;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有:闭合整复夹板外固定术、闭合整复克氏针穿针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 但对肱骨外科颈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治疗模式。以上方法各有利弊。认为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石膏和夹板外固定对于无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确切,费用少,应为首选;闭合复位中空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在治疗新鲜不稳定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好,创伤少,是新鲜不稳定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的首选;钢板内固定对于移位的粉碎性和陈旧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是的方法。尽可能的采用微创技术,结合中西医两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分型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制定出一套微创、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4、注意:肱骨外科颈骨折作为外部创伤中的一种常见的损伤,不仅致残率极高,并且容易引发合并损伤等疾病,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给神经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从而造成机体功能永久性的丧失。针对手术操作过程中需取仰卧 者,如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外伤清创神经肌腱吻合术等,需注意床铺平整,患者在手术台平躺,机体尽量放松,取松软枕头置于膝盖下方,且将棉垫垫高20°,适当屈曲髋部,可为患者腹部肌肉放松提供条件,增加舒适度。

全身肌肉记忆口诀如下: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两边斜,颈部稳固全凭它。

下连胸锁两个头,上至乳突项线外。

2、斜角肌

乳后并行斜角肌,三条肌肉成斜线。

上至颈椎横突缘,下至一二肋骨面。

3、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在颈侧,连于棘突项韧带。

上至颈五上项线,下至锁骨三分外。

4、中斜方肌

中斜方肌居肩上,连于棘突韧带旁。

内至六颈三胸椎,外至肩峰肩胛冈。

5、下斜方肌

下斜方肌面最广,四至十二胸棘上。

外至肩嵴内侧端,肩胛提肌连上方。

6、胸大肌

胸大肌在锁骨下,锁胸肋骨三部加。

内至六肋软骨面,外至肱二肌沟外。

7、胸小肌

大肌下面小肌藏,上臂运动多损伤。

内至二五肋软骨,外至肩胛喙突上。

8、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甚重要,肩背负重常受伤。

上至四个颈横突,下至肩胛角上方。

9、菱形肌

大小菱形紧相连,同附肩胛内缘边。

大菱胸四棘韧带,小菱六七颈棘间。

10、背阔肌

大而有力背阔肌,稳固下背与上臂。

下连六胸和腰椎,上支合束大圆肌。

11、大圆肌

小圆大圆胛背落,辅助冈下和背阔。

内至肩胛骨下角,外与背阔成肌束。

12、三角肌

三角肌覆肱骨头,力量巨大臂上走。

内至锁外肩峰缘,外至肱骨中上段。

13、冈上冈下肌

冈上肌和冈下肌,同为上臂作贡献。

内至冈上冈下窝,外至肱骨大结节。

14、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分长短,盂上粗隆连长头。

短头连接喙突嘴,下至桡骨粗隆走。

15、肱肌

肱肌上臂居屈侧,功能屈肘须明白。

上至肱骨前表面,下至尺骨冠状突。

16、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肱骨后,盂下结节连长头。

外后表面短头接,远下尺骨至鹰嘴。

17、喙肱肌

前臂外侧喙肱肌,三重关系须牢记。

近连肩胛喙突头,远至肱骨内中间。

18、肱桡肌

前臂重要肱桡肌,杠杆作用有力气。

近至肱骨外上嵴,远至桡骨茎突底。

19、桡侧腕伸肌

桡侧长短腕伸肌,腕部稳定与伸展。

近至肱骨外上髁,远至二三掌骨底。

20、尺侧腕伸肌

两头尺侧腕伸肌,一连肱骨外髁面。

第二连接尺骨头,远至第五掌骨底。

21、指伸肌

小指肌和指伸肌,连接四个指骨腱。

近至肱骨外上髁,远伸指骨背侧面。

22、掌长肌

前臂屈曲掌长肌,唯一浮于腕带面。

近至肱骨内上髁,远至腕带掌筋膜。

23、桡侧腕屈肌

前臂桡侧腕屈肌,屈曲腕部并外展。

近至肱骨内上髁,远至二三掌骨底。

24、尺侧腕屈肌

尺侧腕屈两个头,下至掌骨和豌豆。

肱骨头接内上髁,尺骨头连鹰嘴后。

25、竖脊肌

竖脊背部起肌群,三组肌肉护平衡。

髂肋肌居最外侧,长肌棘肌居内宫。

26、多裂肌

多裂脊柱两边排,犹似支柱甚强大。

下至骶骨和韧带,上至所有椎脊突。

27、腰方肌

腰方肌在筋膜下,协调腰肌作用大。

下至髂嵴腰横突,上至腰椎十二肋。

28、腰大肌

重要肌肉腰大肌,下连小转与髂肌。

上至十二胸椎体,五个腰椎皆相连。

29、臀大肌

强健有力臀大肌,覆盖臀中和小肌。

上至骶骨骶尾后,下入筋膜股骨边。

30、臀中肌臀小肌

中肌小肌上下连,面上覆盖臀大肌。

上至髂后两线间,下至大转子侧面。

31、梨状肌

梨状肌在髂骨后,直下跨越小腿前。

内至髂骨大切迹,外至大转子上缘。

32、股四头肌

内外中直四头肌,分附大腿股骨前。

下越膝盖至胫骨,上面长短各不齐。

33、缝匠肌

膝上斜走缝匠肌,常会影响梨状肌。

下至胫骨内侧缘,上到髂前上棘边。

34、半腱肌半膜肌

半腱肌和半膜肌,内旋屈膝有意义。

下至胫骨内侧后,上至坐骨结节底。

35、股二头肌

股二头肌分长短,下方连至腓骨头。

长头连至坐骨结,短头粗线外侧缘。

36、阔筋膜张肌

阔筋膜肌股外侧,屈收内旋动髋骨。

上方连至髂前棘,下面嵌入髂胫束。

37、胫骨前肌

胫骨外侧有前肌,稳定髋部并外旋。

上至筋外骨间膜,下至内楔距骨底。

38、腓骨长肌

腓骨外侧腓长肌,直下小腿外侧面。

上至腓外胫外髁,下至内楔跖骨底。

39、腓肠肌

腓肠肌在小腿后,敏感肌肉分两头。

上连股骨内外髁,下入跟腱跟骨后。

40、比目鱼肌

腓肠之下比目鱼,足跟疼痛激发点。

上有多头连胫腓,下与腓肠入跟腱。

扩展资料:

人体肌肉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颈肌。

-肌肉组织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1三角肌      

前束起点:锁骨外1/3前面  近固点:肩屈、肩内旋、肩水平内收、辅助肩外展

中束起点:肩峰外侧缘 近固点:肩外展

后束起点:肩胛冈下缘 近固点:肩伸、肩外旋、肩水平外展、辅助肩外展、肩外展到一定角度时有内收功能。    共同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腋神经  颈神经C5 C6

2 冈下肌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脊  近固点:肩关节外旋、内收、后伸  

远固点:水平外展

3 小圆肌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2/3  止点: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  

近固点:肩关节外旋、内收、后伸。   

脑神经 C5 C6  颈神经C5-C6

4 大圆肌    起点:肩胛骨下角和外侧缘下1/3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近固点:肩关节内旋、内收、后伸。  肩胛下神经  颈神经C5-C7

5 肩胛下肌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近固点:肩关节内旋、内收、后伸。  肩胛下神经  颈神经C5-C6

6 冈上肌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近固点:肩关节外展    肩胛上神经 颈神经C5,C6

7 菱形肌  

大菱形肌 起点:第7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上方

小菱形肌 起点:2-5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近固点:肩胛骨后缩   远固点:下回旋  (PS:一侧紧张会限制胸椎回旋度)

训练动作:直臂划船,ITWY等  肩胛背神经  颈神经C4-C5

8前锯肌 起点:1-9肋骨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共同功能近固点:肩胛骨前引上回旋   远固点:上提肋骨助吸气

胸长神经   颈神经C5-C8

1 肩髃如何针刺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侧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点之中点;举上臂现凹陷处。

简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上向内下与肩关节表面成90°。

进针深度:用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的皮肤呈50°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的皮肤呈50°夹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内下及后内下进行透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会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甚至到手指。

2 肩髃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4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三角肌:针刺处为三角肌中部上份。该肌由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4三角肌下囊:为三角深面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滑液囊,常与肩峰下囊相通。此滑液囊肿胀时,可产生“肩周炎”症状。

5冈上肌腱:此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端。冈上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3 针刺肩髃的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又是手阳明与跷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风活络,散邪解热,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止痛止痒之功,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挛急,头不能回顾,风热瘾疹,瘿气,瘰疬诸症。

4 肩髃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通络止痛,治疗风寒湿痹阻之关节疼痛,气血瘀滞之半身不遂。

2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上肢麻木,上肢不遂,疼痛等。

3配天宗,肩髎,曲池,条口透承山,针刺泻法,舒筋利节,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痛,上举不利,肘臂疼痛等。

4配曲池,支沟,肘尖,三间,章门,针刺泻法,清热散风,软件散结,治疗风热瘰疬。

5配阳溪,大椎,曲池,三阴交,针刺泻法,疏散风热,和营止痒,治疗风热瘾疹,风疹等。

肱骨的骨性特征

肱骨位于上臂,又叫上臂骨。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肩关节;下端与尺、桡骨的上端构成肘关节。是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二端。

肱骨上端由肱骨头、肱骨颈、大结节和小结节组成。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周围的环状浅沟,分隔肱骨头与大、小结节之间的稍细部分,称为肱骨解剖颈。头、颈与肱骨体的结合部是大、小结节(粗隆),为一些肩胛肱骨肌提供附着点和杠杆。大结节位于肱骨外侧,而小结节位于肱骨前方。结节间沟(肱二头肌沟)分隔大、小结节。肱骨外科颈是大、小结节远侧稍细的部分,从两结节下行为大、小结节嵴,侧面与结节间沟相接,外科颈是肱骨的常见骨折部位。

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能作多轴性灵活运动,同下肢髋关节比较,肩关节的运动幅度较大,但稳固性差。

(一)屈:从肩关节冠状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屈肩关节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短头。前屈的运动范围约70°。

(二)伸:从肩关节冠状轴后方跨过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阔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和肱三头肌长头。后伸时,由于受到关节囊前臂及肱骨头与喙突相接触的限制,故运动范围小于屈的范围,约为60°。

(三)内收:从贯肱骨头的矢状轴下方跨过的肌肉能使肩关节内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内收时,由于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上方而受到躯干的阻碍,其运动范围很小,约为20°。

(四)外展:从矢状轴上方跨过的肌肉,可使肩关节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当肩关节旋外时,肱二头肌长头也参与外展。肩关节外展时肱骨头滑向关节窝的下方,所以运动范围较大,约90°。

(五)旋内:沿贯穿于肱骨头中心与肱骨小头中心之间的垂直轴,上臂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凡由内(起点)向外(止点)从垂直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旋内作用。旋内的肌肉有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纤维。旋内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后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前方转动。

(六)旋外:从垂直轴后方跨过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冈下肌和小圆肌。旋外时,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向前滑动,肱骨大结节和肱骨体向后方转动。当上肢垂直时,旋转运动的范围最大,可达1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67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