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名句赏析,第1张

=============================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 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 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

《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 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 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 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

��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 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 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 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韵译: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

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评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 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 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1、春晓:春天的旱晨。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

《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 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 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 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韵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 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

《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

��地。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 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

《秋夜寄邱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解: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韵译: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

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 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 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 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 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解: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韵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评析: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 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 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

《新嫁娘》

作者: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 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 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 可。

=============================

《玉台体》

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解:

1、�子:长脚蜘蛛,也作喜子。

2、铅华:指粉。

3、莫是:莫不是。

韵译:

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

早晨又看见�子双双飞来。

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

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妇女盼望丈夫回还的诗。开头以“裙带解”、“�子飞”即征兆喜 事的习俗进入题意,三句以梳妆打扮,点出内心的喜悦,结句和盘托出主题。感情真 挚,朴素含蓄,语俗而不伤雅,情乐又不*靡。

=============================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 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 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解:

1、寥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韵译: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

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

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评析: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 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 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评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 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

《何满子》

作者: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解:

1、故国:指故乡。

2、君:指唐武宗。

韵译: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

评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韵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1、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韵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评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

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

《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评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美感人吗?

=============================

《长干行·其一》

作者: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

1、长干行:乐府曲名。

2、横塘:现江苏江宁县。

韵译:

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

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

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评析:

��这两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悦的问答诗,恰如民歌中的对唱。第一首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起问;第二首是厚实纯朴的男子唱答。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划了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清脆洗练,玲珑剔透,天真无邪,富有魅力。

=============================

《长干行·其二》

作者: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解: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韵译: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

来来往往在九江畔。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

从小不相识真遗憾。

评析:

��这两首可以看做是男女相悦的问答诗,恰如民歌中的对唱。第一首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起问;第二首是厚实纯朴的男子唱答。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划了一对经历相仿,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清脆洗练,玲珑剔透,天真无邪,富有魅力。

金陵十二钗判词 红楼诗抄——金陵十二钗判词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

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元春是贾家的大**,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

“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

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一首说的是探春。

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

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

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居然敢打那个大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多么令人痛快!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其生的这个出众的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畏她五分”,独表敬重。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判词前的画里画着两人放风筝,可能还有一个女孩儿同她一起嫁走,因曹雪芹没写完全书,不知是谁了。

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

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

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如何呢“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

“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或者命运蹇涩。“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写她拣到宝玉丢的一只金麒麟,同她原有的金麒麟恰好配成一对。从回目“双星”的字样看,这肯定是对她未来婚姻生活的暗示。那么她的配偶是谁是宝玉吗似乎是,其实又不是。有些研究者根据“庚辰本”脂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推断她可能同一个叫卫若兰的人结婚(第十四回秦可卿出丧时送葬的队伍里出现过一次“卫若兰”的名字)。或许后来宝玉把那只金麒麟再赠给卫若兰(犹如把袭人的汗巾赠给蒋玉菡一样),也未可知。因曹雪芹的书的全貌已不可窥,上述推测也只是推测罢了。又有一则清人笔记说,有一种续书写贾家势败后,宝玉几经沦落,最后同史湘云结婚。这可能就是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推衍出来的,聊备谈资。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末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 “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一首说的是李纨,连带也说了贾兰。

判词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指贾兰,说他要有出息,当大官。守着他的美人当然是其母亲。

李纨是宝玉的亲嫂子。她与其夫贾珠婚后生了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李纨同其姻娌王熙凤为人恰恰相反。王熙风像一团烈火,她像一堆死灰;王熙凤像一把利刃,她像一块面团;王熙凤贪求无居,她与世无争。在大观园诸女性中,她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她不注意别人,别人也不注意她。贾家没落后,贾兰要靠读书求取功名,“头戴簪缨”,“胸悬金印”,当一个大大的官;李纨要因此受诰封,“戴珠冠,披风袄”,荣耀一番。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就是死亡,还是虚幻。年轻守寡,晚年母以子贵,也不过供世人作谈笑资料罢了。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凤是“护官符”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嫁给荣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书中说金陵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即指此类。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贷,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风的女儿巧姐。

判词前面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是暗示巧姐的最后结局是做一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

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从锦衣玉食的公府千金,沦为喂猪打狗的农妇,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在作者看来,这也是命运的戏弄。有人根据甄士隐<好了歌解注>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的提示,推测巧姐要被卖到妓院为娼,后被刘姥姥救出,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结为夫妇。这个推测从书中可以找到根据。第四十一回写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很可能是预示他们未来的关系。板儿是农家孩子,将来是农民无疑,嫁给他才能纺线织布。高鹗续书写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圈套要把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的郡王作安,刘姥姥偷着把巧姐接到乡下,由她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并且是个秀才!),和作者的原意就有相当距离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正是对上层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倒是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以报,使人感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一首说的是秦可卿。

判词前“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绕”。这是暗示秦可卿的死是自杀。

秦可卿是宁国府长孙贾蓉的妻子、贾珍的儿媳。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是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的人。现在通行的《红楼梦》里是说她得病,久治无效死了。这同判词的预示完全矛盾。“情既相逢必主*”,是说她有男女私通的丑事,并且因此“悬梁自绕”。有一条脂现斋批语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甲戌本<石头记>第十三回脂批说:“秦可卿*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这就明确说秦可卿是因丑事被面在天香楼上吊自杀的,与判词及画一致。所谓“用史笔”,是说不明写,但字里行间有贬恶诛邪之义。脂砚斋是同曹雪芹关系极密切的人,他觉得秦可卿能够给凤姐托梦,对“贾家后事”料得难确,劝凤姐预留退步,其用心使脂砚斋“悲切感服”,原谅了秦可卿,因而“命芹溪(曹雪芹号)删去”了“*丧天香楼”一节。后来作者又补写了秦可卿因病致死的过程。但删得不彻底,判词前的“画”的内容没改写,判词也没动。书中其它地方也留下蛛丝马迹,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讯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如果是久病致死,大家都有精神准备,还“纳罕”、“疑心”什么呢因此可以确定无疑地说,秦可卿是主动或被迫地堕落了,并因此丧命。那么她究竟同谁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呢第七回里,宁府的奴才焦大喝醉酒耍酒疯,骂出了真话:“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这爬灰的就是秦可卿的公爹贾珍。秦可卿一死,“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按封建礼法,这是不成体统的。这时贾珍的老婆尤氏又恰好“犯引日疾,不能料理事务”,其实是伯丑托病不出。贾珍坚持要殓以极珍贵的上等棺木,并拍手打掌地要尽其所有为一个年轻媳妇办丧事,闹得沸沸扬扬,惊天动地,都是蹊跷事。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决不会是出于对主子的忠心去“殉主”,肯定与秦可卿的非正常死亡有关。很可能是她撞见了贾珍**的丑事,惧怕贾珍处死她,才自杀了。

《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五代人。第一代贾寅、贾源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贾代善、贾代化是守业的一代,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都是草包,开始走下坡路,第四代贾珍、贾琏等奢侈*乐,无恶不作,成为狗都不如的败类,第五代贾蓉、贾蔷一辈就更提不起来了。《红楼梦》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阶级后继无人的悲剧,“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剧。作者在这里写贾珍一家的糜烂生活,不仅仅是谴责这种**关系,而是要暴露以此为开端的全面的腐败堕落。

  甄氏

  理由如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曹植《洛神赋》

  这是曹植为一代皇后甄氏写的一首赋,他几乎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谓有感而发,因为曹植深深地爱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亲嫂子。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当时曹丕的政治势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岂能让他夺爱,曹植因爱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其实,曹丕得到甄氏,也非一般手段。

  当时,曹丕跟着曹操攻破了冀州城。进城后,曹丕不顾曹操的禁令,急不可待地闯进了袁家。袁家的男人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一班女人,其中就有曹丕日思夜想、垂涎欲滴的那个女人——天生的皇后、也就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

  当时袁家一片混乱,哭的哭,叫的叫,袁绍的老婆刘氏抱着甄氏大哭,曹丕自然一下子看不出哪个是甄氏,大叫:“甄氏何在?”刘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急忙将甄氏推了出去,回答:“在这儿,在这儿。”曹丕一步跨过去,拖住甄氏,甄氏虽满脸泪水,却依旧不掩国色,让比她小五岁的曹丕很是倾心。曹丕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

  后来曹操也过来了,一看甄氏,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姿。曹丕不想节外生枝,急切地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要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亲念儿虽成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甄氏为妻。

  为什么说甄氏是天生的皇后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甄氏,中山无极人,出身名门,是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甄逸做过上蔡令。但是,甄氏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甄氏性格好静,知书达理,研学前世成败得失,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有这么一件事,甄氏十余岁时,时逢天下大乱,百姓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当时甄氏家却颇为富裕,家里储存有不少谷物宝贝。甄氏遂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全家人都觉得她说得极有道理,甄氏的母亲按照她的话,把粮食分给了众乡亲。因为她的善良和智慧,人们都纷纷夸奖甄氏说:“这丫头心地实在太善良了,又懂事,将来肯定能做皇后呢!”

  从听到这句话那天起,当皇后,就成了甄氏梦寐以求的事。甄氏开始琢磨当皇后是什么样子,一有时间就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琢磨衣服发式,还到处搜罗关于宫廷礼仪的书籍,认真模仿怎样走路、发笑、吃饭等,里里外外以皇后的标准修炼自己。

  由于家境富裕,加上艳名远扬,甄家的门槛几乎被求亲的人踩断了,甄氏就是不答应。直到袁绍的儿子袁熙来求亲,甄氏看到有了出头之日,才点头应允。她认为,袁绍早晚是要称帝的,这样袁熙就会有机会成为太子,自己的皇后梦就可以实现了。然而当甄氏女真正到袁家做媳妇后,生活却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郁闷中她写了不少闺怨一类的作品,并传扬出来: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透露出了甄氏为袁家媳妇时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她嫁到袁家不到两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就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袁绍、袁谭相继毙命。袁熙镇守幽州,临去时,想带她一起走,但被甄氏严辞拒绝,她的理由是要留在冀州伺候婆婆。但有人认为,甄氏感觉袁熙当皇上已是没有可能,她是在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时,曹丕——一个未来的皇帝,终于被她等来了。

  甄氏来到曹丕家,没想到被曹植所爱。曹丕和曹植为了甄氏,曾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后以曹丕得胜了之。曹丕把曹植赶出皇宫,让曹植远离甄氏,切断曹植的思慕之情。曹丕想,如果不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也许有一天甄氏会真的投入曹植的怀抱。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即魏文帝,国号黄初。甄氏夫荣妻贵,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了皇后。

  可是,他当了皇后却备受冷落。曹丕在成为皇帝之前,对甄氏宠爱有加,但到做了皇帝时,此时甄氏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34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特别是汉献帝将两个年轻美貌的女儿献给他后,曹丕疏远了甄氏。甄后从此失意,有不少怨言。

  以前,甄氏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也多有采纳,有道是爱屋及乌。现在甄氏见曹丕贪图欢娱,荒芜国事,误国误民,也就出面相劝:“你是皇上啊,天下那么多事需要你来处理,可别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这样既会累坏身体,又会耽误国事。”

  可曹丕对甄氏的话置之不理。甄氏三天两头劝,曹丕本来已经看她不顺眼,现在更觉得她烦不胜烦。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新纳的宠妾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言,郭氏栽赃甄后,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曹丕听信了郭氏的话,一气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尽。

  甄氏临死的时候,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当皇后了。”

  历史上的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678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